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盂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初次翻开这套书,我最惊喜的发现是其对“非主流”思想流派的挖掘深度。我们通常谈论清代思想,不免先想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力如何式微,以及后来的乾嘉朴学如何占据主流,但这本书很有效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比如,书中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批判、民间信仰,甚至是一些带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异端”思想家的着墨颇多,这些内容在一般的通史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被完全忽略。作者没有将清代思想史写成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展现了一个多元、碰撞、甚至相互否定的思想图景。这种全景式的梳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想象。每当读到一个新的人物或学说,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历史事件,去体会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可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重新审视传统学术谱系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毕竟阅读这些偏向学术性的文字,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舒适度。但我更想强调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清代的知识分子网络是错综复杂的,他们通过书信往来、师承关系、地方性社团进行思想交流。作者没有将他们视为一个个孤立的雕像来介绍,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庞大的知识共同体中去考察。例如,书中对南方和北方学派在义理与考据上的侧重点差异的对比分析,就揭示了地域文化对思想流变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对“网络化”的知识生产过程的描摹,让原本静态的“思想史”读起来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持续演进的清代学术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朴的气息,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本厚重的历史。我原本以为这种聚焦特定朝代思想史的书会写得比较枯燥,毕竟清朝的思想界变动复杂,涉及的流派众多。但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陷入生涩的哲学名词的泥潭,而是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脉络,巧妙地编织进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昔日智者的光辉与挣扎。特别是对于早期清代儒学内部“乾嘉学派”的兴起和他们如何回应前朝遗留的学术困境,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对“实学”的真正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大量的文本考据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它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底蕴,同时又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是我近几年读到的关于思想史读物中的上乘之作。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历史著作的评判标准是很高的,通常会要求它在叙事上要“讲故事”,在分析上要“有洞见”。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更让我赞赏的是其深层次的史学态度——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作者在评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方哲学导向时,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深入剖析了统治者对“思想秩序”的维护需求,以及学者们如何在维护稳定的框架内,寻求知识的自主与超越。他笔下的思想家,都不是孤立的圣贤,而是有血有肉、在特定制度下挣扎的个体。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忠实呈现,让我对清朝的思想史有了更加立体和去神圣化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收尾时对下一阶段趋势的预判,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布局中早就埋下了伏笔。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清晰的逻辑分层。我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在处理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庞大信息量时,所采用的精细划分和阶段性总结。他似乎深谙“带着问题去阅读”的重要性,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时代命题,然后围绕这个命题展开对相关思想家的论述。读到中后期关于“晚清思想的转向”那几章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知识分子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思想上产生的巨大张力与焦虑,那是一种近乎痛苦的求索过程。作者在引用原著时也显得非常克制和精准,避免了将大量的古文堆砌在一起,而是提炼出最核心的观点,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高度凝练的阐释。这使得即便是像“考据学”这样需要耐心细品的领域,也能被清晰地勾勒出其学术贡献和时代局限性,实属难得。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便宜,值得买
评分阮元二十岁结婚,妻江氏,为其祖母江氏的族孙女。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江氏亡故,幼女亦天,阮元续娶曲阜衍圣公、世袭五经博士孔宪增之女。孔氏擅诗文,著有《唐宋旧经楼诗》,世称经楼夫人。阮元有妾谢氏、刘氏,后者亦能诗擅画。阮元有四子一女,长子阮常生系过继为子,其余为谢氏、刘氏、孔氏所牛。
评分本集思想家包括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李颙、颜元、刘献廷、李塨、惠栋。
评分曰“王正月”等,王者指周文王,非托鲁为王也。
评分与古文,皆同条共贯。但今文并不尽同。西汉立十四博士即可资证
评分(5)“三法妙”,是指三轨,即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真性轨是:法体不妄不异的真如性德;观照轨是:破妄情、显真理的真如理德;资成轨是:理、性相辅相助的妙用性德。故三法轨同时是一体,即是法界一切法的根本理体,而智凯在三轨中,方便为区别显示体与用,而规定真性轨为体,其他两轨为用,但体用却不是隔别,乃是即用即体;即体即用而圆融无碍的。
评分对《孔子改制考》的批评要点如下:
评分天人合一
评分百年经典,大家思想沉淀,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