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简述了足部按摩的基本原理,系统地介绍了按摩的方法与都位,详述了防治50种常见疾病的按摩部位和方法。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有扼要。可供家庭及基层医护人员阅读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足部按摩的渊源
二、足部按摩的原理
第二章 足部按摩的基本知识
一、足部骨骼
二、足部按摩基本手法
(一)食指单勾法(点法)
(二)拇指尖施压法(按法)
(三)揉法
(四)推法
(五)擦法
(六)叩法
(七)掐法
(八)捏法
(九)摇法
(十)踩法
三、辅助工具
(一)按摩锤
(二)按摩板
(三)牙签或发夹
(四)烟或艾条
(五)电吹风
(六)吸尘器
四、按摩顺序
五、按摩时间
六、按摩强度
七、按摩后的反应
八、注意事项
九、足部按摩的具体部位
(一)足部经穴
(二)足部奇穴
(三)足部反射区
第三章 常见病的足部按摩
感冒
头通
失眠
眩晕
高血压病
低血压
冠心病
呃逆
便秘
慢性胃炎
泄泻
神经衰弱
支气管炎
糖尿病
急、慢性肝炎
淋证
阳痿
单纯性肥胖症
遗尿
小儿厌食症
惊风
痛经
月经不调
带下病
妊娠呕吐
产后缺乳
不孕症
子宫脱垂
更年期综合征
痔疮
痤疮
湿疹
脱发
急性乳腺炎
慢性腰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周围炎
颈椎病
足跟痛
退行性膝关节炎
前列腺肥大
口疮
牙痛
急性扁桃体炎
鼻窦炎
近视
老花眼
精彩书摘
六、按摩强度
足部按摩的强度,也是按摩技巧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差别、不同病症,对选取的穴位和反射区所施用的按摩强度亦应不同。
一般对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脏病患者的肝脏反射区,以及敏感性较强的反射区,如眼、耳、三叉神经、小脑、脑垂体、胆囊、脾脏、尾骨外侧等反射区,在按摩时用力均不宜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对少数痛觉特别敏感者,亦不宜用强刺激。
对那些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反射区,如肾上腺、肾脏、输尿管、额窦、头、斜方肌、肺、结肠、直肠、腰椎、胸椎、膝、肘关节等反射区应用较大的力量进行刺激。骨骼系统的病痛,亦必须用较强的力量按摩,方能取得效果。对一些急性病的疼痛,亦可视情况加大刺激量。
前言/序言
当人生病时,一般总是想到打针、吃药,对足部按摩这种既能防病健身,又能有效治病的方法,知者不多。其实,足部按摩疗法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远古,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偶然发现了按摩的疗效,尔后,又经过无数次医疗实践,对其疗效不断地总结提高,逐渐升华为成熟的足部按摩疗法。
足与全身所有的内脏器官相互关联。一般认为,衰老首先从脚开始,平素不太爱走路的人往往最先出现衰老。在日常生活中,当人感到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地揉按或敲打足部,立即感到疲劳顿消。更重要的是足部为一面能够准确反映身体状况的镜子,身体功能“失调”的许多“信号”,都能在足部反映出来,如当人出现头痛、肩酸、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能引起足部局部皮肤的“变化”。可根据这些“变化”,来判断其与身体的内在联系,找出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足部按摩不仅可以对自我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而且还可以防治疾病。
足部按摩疗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管何人,只要稍加练习就能学会,急性病患者,在医生未到之前可用该法进行紧急处理,慢性病人只要每日坚持不辍,其疗效定会使人感到惊异。足部按摩一般只需要手,即使需要工具,也是家庭常备之物。本法简单、易行、安全,不失为一种实用的家庭疗法。
本书简述了足部按摩的渊源和原理,系统地、详尽地介绍了50余种常见疾病的按摩部位和方法。
足部按摩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不错
评分
☆☆☆☆☆
不错
评分
☆☆☆☆☆
为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幕末的日本陆续派出六个外交使节团出访欧美。使者们在出访期间留下的大量日记,其内容不但包括对欧美各国政治、军事、科技、社会各方面的客观记述,对被殖民统治国家的近距离观察,也包括撰写者对二者的主观感受与价值判断,以及对日本自身出路的思索。
评分
☆☆☆☆☆
好
评分
☆☆☆☆☆
内容简介
评分
☆☆☆☆☆
可以看看,学习点知识
评分
☆☆☆☆☆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首先归纳、分析了幕府末年遣欧美使节的出使日记等资料,并参照日本由来已久的华夷世界秩序观予以评析,其次,选取幕末遣欧美使节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个例——福泽谕吉,重点考察了其对外认识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再次,结合幕末开国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剖析并阐述了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对外集训的基本形态,最后,梳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外交关系的变迁,概括分析了日本对外认识的发展规律与根本逻辑。
评分
☆☆☆☆☆
郭丽,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赴日本立教人学访学两年半,其间搜集、整理并翻译了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外国问题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评分
☆☆☆☆☆
郭丽,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赴日本立教人学访学两年半,其间搜集、整理并翻译了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外国问题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