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物理实验(第2版)
原价:38.00元
作者:龙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302295341
字数:503000
页码:38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较早接触到的一门系统的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为后续实验课程奠定基础,龙涛、王琰、王代新编著的《大学物理实验(第2版)》在修订过程中保持了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学生通过实验课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并能提高实验技能。
内容提要
龙涛、王琰、王代新编著的《大学物理实验(第2版)》是根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版)的精神并结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全书分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本测量方法、基本实验仪器、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共7章,70多个实验项目,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及应用等多方面内容。书中概括介绍了物理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和一些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附表列出了一些常用物理数据。《大学物理实验(第2版)》可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与物理学相关的广大实验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第1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1.1 测量与误差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1.1.2 误差的基本概念 1.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习题 1.2 测量结果的评定和不确定度 1.2.1 不确定度及其分类 1.2.2 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 1.2.3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合成 1.2.4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1.3 实验数据的常用处理方法第2章 基本测量方法 2.1 比较法 2.2 放大法 2.3 补偿法 2.4 模拟法 2.5 转换法及传感器 2.6 平衡法(零示法)第3章 基本实验仪器 3.1 气垫导轨 3.2 温度测量仪器 3.2.1 液体温度计 3.2.2 热电偶温度计 3.2.3 电阻温度计 3.3 电子天平 3.4 福廷式气压计 3.5 电磁测量仪器 3.5.1 电学实验中常见的电表 3.5.2 数字式仪表 3.5.3 电阻器 3.5.4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源 3.5.5 电学度量器 3.5.6 电磁学实验规程 3.6 光学实验仪器 3.6.1 实验室常用光源 3.6.2 常用光电探测器 3.6.3 常用光学仪器 3.6.4 光学实验注意事项第4章 基本实验 实验1长度和固体密度测量 实验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3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4简谐振动的研究 实验5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实验6伸长法测定杨氏弹性模量 实验7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的研究 实验8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 实验9电热当量的测定 实验10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11测量冰的熔解热 实验12固体比热容的测量 实验13用电流量热器法测定液体的比热容 实验14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 实验15气体体膨胀系数的测定 实验16滑线变阻器特性的研究 实验17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18惠斯通电桥 实验19用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20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实验21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实验22灵敏电流计 实验23电子束线的偏转 实验24电子束线的聚焦 实验25用双臂电桥测低电阻 实验26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27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实验28分光计的调节 及棱镜顶角的测量 实验29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及单缝宽度的测量 实验30光栅衍射 实验31棱镜折射率的测量 实验32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实验33透镜组基点的测定 实验34偏振现象的观察 实验35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36弗兰克一赫兹实验 实验37原子光谱实验——小型棱镜读(摄)谱仪测汞原子光谱 实验38光电效应 实验39塞曼效应 实验40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 实验41旋光现象及应用第5章 综合性实验 实验1声速的测量 实验2用霍尔位置传感器法测杨氏模量(弯曲法) 实验3金属线膨胀系数的测定 实验4传感器电阻温度系数的研究 实验5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6 RLC电路特性的研究 实验7用示波器观测动态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 实验8电表的扩程与校准 实验9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实验10交流电桥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11非平衡电桥——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计 实验12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 实验13光电池特性研究 实验14声光衍射与液体声学特性的测定 实验15真空的获得和真空镀膜 实验16全息照相及再现第6章 设计性实验 实验1气垫导轨上空气膜厚度的粗略测定 实验2铜丝的电阻温度系数测量设计 实验3热敏电阻温度开关设计 实验4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5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设计 实验6液体体膨胀系数测量设计 实验7用伏安法测量电源的输出特性 实验8用电位差计校准改装电流表 实验9设计内阻无限大的指针式电压表 实验10设计组装欧姆表 实验11用掠入射法测定透明介质的折射率 实验12用干涉法测定透明介质的折射率第7章 研究性实验 实验1全息光栅的制作及光栅特性的研究 实验2傅里叶频谱的观察和分析 实验3彩虹全息的研究 实验4全息照相的研究 实验5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力 实验6偏振光反射率与入射角的关系及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7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组装 实验8用激光显示李萨如图形附录 常用数据表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热衷于DIY和追求极致性能的骑行发烧友准备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材料科学和组件兼容性方面的深度剖析。市面上很多技术指南往往只停留在“如何安装”的层面,但这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安装是最佳的”。比如,它用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测试数据,对比了不同碳纤维预浸料在不同受力模式下的表现,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琢磨改装方案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对那部分关于空气动力学优化的小技巧印象深刻——如何通过调整坐垫高度、俯身角度,甚至微调把带的缠绕方式,来获得肉眼可见的阻力下降。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非常扎实,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南。例如,他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个人的骑行功率输出和目标赛道类型,来计算最佳的前后轮重量分配。读完后,我立即动手对我的TT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减重瘦身”,效果立竿见影,不仅感觉车子更灵活了,在爬坡时也更省力。这本书绝对不是给新手看的,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技术飞跃。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起这本关于自行车哲学的书时,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我买它,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国内外那些顶尖的自行车文化和历史脉络,希望能在阅读中找到一些骑行的新灵感。没想到,它给我的远不止是历史的堆砌。作者的文笔非常有画面感,他不是在罗列年份和赛事,而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他写到上世纪初欧洲那些坚韧的邮递员,如何在泥泞和风雪中骑行,那种对机械的依赖和对目标的执着,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书里对不同国家自行车文化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例如,它细致地阐述了荷兰人如何将自行车融入城市肌理,形成一种近乎本能的交通习惯,这和我们很多地方把自行车仅仅视为一种“运动器材”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骑行中的冥想”那一章,作者探讨了在长时间、有节奏的踩踏中,人脑如何进入一种高效率的放松状态,这让我的每一次长途骑行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让我从一个单纯追求速度的骑行者,逐渐转变为一个享受过程、思考人与机械关系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骑行这件事的精神高度。
评分我一直以为,关于自行车旅行的书都会是那种光鲜亮丽、充满了异国风光的明信片式记录,充满了对“诗和远方”的空洞描绘。然而,这本记录了作者横穿大陆的骑行日记,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震撼了我。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崩溃的瞬间:连续三天的暴雨、被偷走的补给包、在荒漠中找不到水源的绝望,甚至是与旅伴间因为疲惫而爆发的激烈争吵。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这本书显得无比可信和有力量。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好,他会在描述完极端的身体痛苦后,立刻穿插一段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或者是一段对陌生人慷慨帮助的感恩之情。这就像是给这段艰苦的旅程打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通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些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落,尝到了偏远地区独特的食物,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纯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冒险,从来不是为了照片上的完美定格,而是为了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依然能找到前行的理由。它是一本关于毅力、关于人性、关于如何在困境中构建自我价值的非凡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自行车维护的书真是本救星!我之前对自行车的了解仅限于知道怎么踩踏板,一遇到链条异响或者刹车不灵敏的小问题,就赶紧推着车子去店里,每次修理费都不低,而且等个半天一天的,非常耽误事。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解简直是为我这种机械小白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专业术语的教科书,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最基础的工具认识开始讲起。比如,它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扭力扳手的使用,告诉你“拧到那个程度,就像给朋友轻轻拍个肩膀,力度刚刚好,既表达了关心又不会弄疼对方”。我照着书上的步骤,第一次自己更换了内胎,那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以前觉得打气筒是个复杂的工具,现在我能根据路况和轮胎类型,精确地调整胎压。最让我惊喜的是关于变速系统的调试,那一直是我认为最玄乎的部分。书里把复杂的拉线张力调节过程分解成了好几个小步骤,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如果发生A现象,就进行B调整”的判断逻辑。现在,我的老伙计骑起来顺滑得像刚出厂一样,那种人车合一的畅快感,是花钱去修车店永远体验不到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权于人,让骑行者不再受制于人。
评分这本书的插画风格真是太独特了,我很少看到一本技术性这么强的书籍,能将艺术性融入得如此自然而然。它不是那种传统的工程蓝图式的线描,而是充满了手绘的生命力和质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机械部件都倾注了极大的热爱,无论是曲柄组的几何结构,还是飞轮的棘轮结构,都被他用铅笔和墨水赋予了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美。我尤其喜欢他对“磨损”这一概念的描绘。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不同部件在不同使用强度下的疲劳痕迹,他画出的那枚被严重磨损的链条齿片,其纹理细节丰富到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份金属的粗糙感。这种视觉上的沉浸感极大地帮助了理解。以往读到关于几何角度和轴承间隙的描述时,我总得在脑海中努力构建三维模型,但有了这些细致入微的图解,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它超越了简单的教学工具,更像是一本献给机械艺术的致敬之作。对于我这种对视觉信息依赖度很高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它让我对自行车的每一颗螺丝都产生了敬畏之心。
评分非常快,质量好!
评分书不错,对刚开始接触骑行的人帮助比较大
评分给同事买的。
评分正版书,但里面有错字,内容很实用,很值初学者得看。
评分很好地一本书 很不错
评分我是初学者 就内容而言 对我应该有用
评分一直期待的一本书,终于拿到了,一口气看了一半。
评分挺全面的
评分骑行必备太好了全面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