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稻
  • 遗传育种
  • 品种
  • 育种历史
  • 中国水稻
  • 农业科学
  • 作物遗传学
  • 品种系谱
  • 20世纪末
  • 21世纪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38483
商品编码:1027903674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 万建民 主编 定  价:200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页  数:742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9138483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育种回顾与展望
 水稻生产概况
一、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二、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
三、我国水稻在世界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第二节 种植区划和品种类型
一、稻区区域结构
二、稻区季节结构
三、品质结构
第三节 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
一、育种目标的演变
二、主要育种方法
第四节 水稻育种成就
一、超级稻选育与示范推广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二、优质稻选育与推广为高效农业做贡献
三、抗性水稻育种取得经济和环境保护双重效益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一书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水稻育成品种的系谱和选育方法,而且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水平上对育种理论、育种新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我国水稻育种取得的巨大成就。该书主编及其著作团队均为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资源及品种选育领域的专家,精通水稻育种理论,了解靠前外水稻育种动态,熟悉我国各阶段水稻品种(组合)的特色。经过他们的潜心研究和精心编撰,该书具有结构缜密、内容全面、理论性强、数据翔实等特点。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推动我国水稻育种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水稻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未来水稻育种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现阶段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粮食深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种稻米及其制品的需求变得多种多样,如味精、米粉干和红曲米等粮食加工企业要求总淀粉含量高的早稻米,黄酒生产企业要求糯性好的晚粳稻,也需要价格便宜的早籼糯,八宝粥等生产企业要紫黑糯,营养米粉企业需要易消化的稻米,等等。因此,对育种工作者来说,除继续坚持优质、高产、多抗的总体育种目标外,其他育种目标更加细化、更加具体。按优质来分,就可以分为食用优质、专用优质(饲料用优质、加工用优质)、功能优质等几方面;而从环境友好来说,则要求氮、磷、钾高效,以达到实现高产、少施肥的目标,从而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副作用;从食用安全的角度,要求新育成的品种抗稻瘟等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内容梗概 本书详尽记录了1986年至2005年间,中国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进展、突出成就以及代表性品种的系谱演变。这段时期是中国水稻科研与生产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品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中国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进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同期中国水稻遗传育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数量遗传学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介绍了数量遗传学在水稻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复杂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顺序重复序列(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在定位水稻重要基因、构建遗传图谱、解析遗传多样性以及开展标记辅助选择(MAS)等方面的突破。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 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育种: 伴随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本部分回顾了基因组学研究在中国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包括全基因组重测序、基因功能挖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与应用等。同时,也详细介绍了细胞工程(如花药离体培养、胚培养、体细胞诱变)、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除草剂、改良品质等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在水稻育种中的进展,尽管当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探索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育种策略与方法创新: 阐述了不同育种策略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例如,从传统的杂种优势利用,到运用系统育种、连锁选择、连锁群的构建与利用等。文章还关注了地方品种资源的发掘、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并进行杂交改良的经验总结。 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详细梳理了在产量、抗病虫(如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抗逆(如耐旱、耐渍、耐盐碱)、品质(如籼粳比例、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胶稠度、食味品质等)以及适应性(如生育期、株型、耐肥等)等关键性状上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重要水稻品种的系谱演变与贡献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聚焦于1986-2005年间培育并大面积推广的代表性水稻品种,追溯其亲本来源、遗传背景和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 籼稻品种的创新与发展: “特优”系列籼稻: 重点介绍以“特优”命名的籼稻品种的培育历程。这些品种通常具有高产、适应性强、抗病性较好等特点,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成为国家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详细分析了其亲本的系谱构成,例如,一些品种可能来源于“中国早籼”与引进的国外籼稻的杂交组合,或者通过多代回交、系统选育等方式优化遗传组成。 “汕优”系列籼稻: 阐述了“汕优”系列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就。这些品种以其优良的配合力、强感的优势效应以及较好的抗逆性,在南方稻区占据重要地位。追溯其父本(如“汕汕”)和母本(如“汕优2号”)的遗传背景,解析其系谱中关键亲本的育种价值,如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培育“汕优”系列品种中的贡献。 其他代表性籼稻品种: 涵盖了在不同区域(如长江中下游、华南稻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籼稻品种,如“Ⅱ优”、“特优”系列中的其他品种,“南优”系列、“早优”系列等。对每个品种的培育单位、育成年代、主要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其在系谱中的地位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其系谱结构,例如,一些品种可能继承了“矮秆”基因,或者包含了优良的耐高温、抗倒伏等性状。 粳稻品种的改良与推广: 长江中下游粳稻: 关注长江中下游地区粳稻品种的选育与改良。介绍了一些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的粳稻品种,例如,一些品种可能源于“农垦”系列,或通过与优良地方品种杂交改良而成。分析其系谱,如对“长江”系列、“丰庆”系列的追溯,强调其在我国粳稻生产中的作用。 华北、东北粳稻: 重点介绍华北、东北地区抗寒、早熟、优质粳稻品种的培育。例如,一些品种可能继承了东北地方粳稻的耐寒性,或通过引进国外抗寒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对“绥”系列、“吉”系列、“黑”系列等品种的系谱进行梳理,展示其遗传改良的路径。 籼粳杂交与籼改粳: 探讨了籼粳杂交技术在这一时期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作用。介绍了一些利用籼稻优良配合力来改良粳稻品种的案例。 杂交稻品种的系谱与贡献: “两系法”杂交稻的兴起: 详细阐述了“两系法”杂交稻在1986-2005年间的突破性进展。以“Ⅱ优”系列、“汕优”系列、“特优”系列等为代表,分析其父本(不育系)和母本(保持系)的遗传背景,追溯其不育源的发现与利用,例如,对“野败”等重要不育源的利用。 “三系法”杂交稻的巩固与发展: 回顾了“三系法”杂交稻在这一时期的持续贡献,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介绍了一些重要的“三系”组合,如“南优”系列、“亚优”系列等,追溯其关键亲本的系谱。 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结了杂交稻品种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方面的巨大贡献,分析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谱管理 本部分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水稻遗传育种的成果。 遗传多样性评估: 运用当时可用的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如基于形态性状、同工酶、早期的分子标记等),分析我国主要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探讨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品种系谱的构建与应用: 强调了系统、准确地记录和管理品种系谱的重要性。介绍了品种系谱在品种鉴定、侵权纠纷处理、育种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育种成就的总结与展望: 对1986-2005年间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品种育成数量、推广面积、增产效益等方面。同时,基于当时的科技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对未来水稻遗传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对分子育种、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等在未来育种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预测。 本书的编撰,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翔实的史料,清晰的逻辑,为读者展现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在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初这段蓬勃发展的历史画卷,为研究、教学及实际育种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朴素的,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调,配上深沉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留意的是它的重量,很实在,能感觉到里面承载的内容分量。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啃食的学术资料。书脊上的信息排列得很规整,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完全是实用主义的风格。内页的纸张质地,摸上去略微有些粗糙,但这反而增强了一种“文献感”,仿佛直接从当年的档案室里取出来的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体现出的那种严谨性,比如清晰的页眉页脚标注,这对于一个需要频繁查阅资料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扉页上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专业机构出版物的特有气场,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奔主题。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阅读者设定好了基调:这是一部严肃、详实、不容轻忽的专业工具书。它在外形上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内容才是王道,形式服务于信息传递的效率,这种克制的设计语言,我个人非常欣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深度的“田野考察”。通过文字,我仿佛能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验室里酒精和泥土混合的气味,能体会到育种家们在面对气候突变或病虫害爆发时的焦灼与决策。作者在描述关键育种家的贡献时,用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将他们脸谱化为“成功的英雄”,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实际生产的迫切需求。这种对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描绘,使得冰冷的科学记录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品种”的尊重和记录,那些在特定微环境中稳定传承下来的基因库,没有被主流的“高产杂交”叙事所淹没,而是被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和科学地位。这种人文关怀融入专业分析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阅读体验,它在讲述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讲述一群人的坚守与智慧。

评分

初次浏览目录结构时,我立刻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品种名称,而是将时间轴和地域特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的研究网络图。那些章节标题,比如“特定区域的育种策略演变”或者“杂交技术在XX省份的应用突破”,都暗示着作者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脉络清晰的体系化方法。目录本身就像是一个精心规划的路线图,引导你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一步步深入到微观的遗传改良细节中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对关键技术节点的时间标注极其精确,这对于历史回顾和未来趋势预测都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展示不同阶段育种目标的转变,从早期的抗病、高产,到后期的优质、适应性增强,这种渐进式的逻辑推进,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育种实践中“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布局,远超出一本普通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编年体的“品种生命史记”,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适用人群,我的体会是,它像一个时间胶囊,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刚入行的研究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历史基线”,能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当前研究的起点和已有的理论成熟度,避免了在“重新发明轮子”上的时间浪费。而对于资深的行业专家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必要的“校准工具”,许多在日常工作中被简化或遗忘的早期实验数据和逻辑链条,都能在这里被重新激活和检视,有助于在面临新的前沿挑战时,回溯基础的稳固性。更不用说,对于那些从事农业政策制定或历史研究的人员,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品种更替的数据,更是一种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微观技术层面如何落地的活态展示。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是沉淀性的,它不提供即时的“爆点”知识,而是像窖藏的陈酿,时间越久,其内在的醇厚与洞察力就越能显现出来,是案头必备的镇库之宝,读完后会让人对“中国水稻”这三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在呈现数据和图表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老派精确性。我指的是,它没有过多依赖现代软件制作的、过度美化的三维图表,而是大量使用了传统的二维坐标图、柱状图以及清晰的表格。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它将数据的原始面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没有让图表的“视觉噪音”干扰到核心信息的传达。例如,在展示某系品种的产量波动时,那些手工绘制(或者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折线图,反而因为其朴素和直接,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信服力。图例的标注非常详尽,每一个数据点、每一个回归线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对。对于需要进行二次分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留白”和“原生态”的数据呈现方式,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它更容易被纳入自己的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它体现了一种对“实证”的最高敬意——数据本身的故事,比任何华丽的修饰都要有力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