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智利是一個盛産曆史學傢和詩人的國度。沒有專門為曆史學傢設立的諾貝爾奬,如果有,許多智利史學傢都應被列入候選名單。兩位智利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巴勃羅·聶魯達——已獲得瞭諾貝爾文學奬。智利人在以詩文描繪他們國傢的獨特之處方麵,成就斐然。
薩爾瓦多·阿連德的社會主義嘗試和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的軍事統治使世界的注意力聚焦於智利。這些引起矛盾衝突的曆史事件使智利人相互爭鬥,使利益攸關國為瞭這一黨或那一派的利益插手進行乾預。隨著1990年民主的復歸,相互爭鬥的黨派之間有瞭某種程度的和解,但仍然是互不信任。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巨大的物質進步,促使各方就未來政策達成瞭某種程度上的一緻。
智利是個放眼全球的國傢,其民眾關注著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智利人不僅密切關注國際新聞,而且閱讀廣泛、遊行四方。他們為瞭彌補其地理位置偏於一隅這一缺憾,養成瞭一種全球觀。而將他們自己的傳統與其他國傢人民的傳統聯係起來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他們自己的曆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與緻謝/1
縮寫詞和首字母組閤詞/1
曆史大事年錶/1
第一章 奇妙的地理/1
一、國土成形/3
二、陸地/4
三、人民/7
四、經濟/11
五、政府/19
六、文化/22
第二章 智利人的來源(500-1750)/26
一、原始居民/27
二、馬普切人/27
三、歐洲人的早期探險活動/29
四、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31
五、徵服馬普切人/33
六、馬普切人的反抗/33
七、新領導/34
八、新衝突/37
九、傳教活動/38
十、“防禦戰”/39
十一、被俘者的生活/41
十二、修建教堂/41
十三、鄉村傳統/43
十四、人口動態/45
十五、貿易/45
十六、官僚政治/47
十七、社會地位/48
第三章 獨立(1750-1830)/50
一、殖民統治末期/50
二、獨立運動/60
第四章 礦主、商人和莊園主(1830——1861)/71
一、秩序與自由/71
二、采礦業/73
三、貿易/77
四、土地所有權的變化/81
五、職業與政治/85
第五章 議會的勝利(1861-1891)/93
一、民族認同/93
二、經濟和社會變革/94
三、政治問題/106
第六章 新興階級與矛盾衝突(1891-1925)/109
一、社會變化/110
二、農業/117
三、工業發展/118
四、采礦業/121
五、貿易/123
六、政治/125
第七章 民主實驗(1925-1958)/129
一、思想的影響力/130
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134
三、政府/144
四、外交政策/149
五、小結/149
第八章 改革轉化為革命(1958-1973)/151
一、權貴集團/152
二、中産階級/152
三、工人階級/154
四、豪爾赫·亞曆山德裏的總統任期(1958-1964)/155
五、基督教民主黨執政/157
六、人民團結陣綫政府/167
第九章 軍人統治與新自由主義(1973-1990)/179
一、軍人政治/180
二、實行經濟私有化/184
三、工業/185
四、農業、林業和漁業/188
五、工人階級/190
六、中産階級/191
七、權貴集團/193
八、大學改革/194
九、公立學校改革/196
十、社會保障/198
十一、醫療保健/199
十二、婦女與政治/200
十三、“否決”運動/202
第十章 民主過渡時期(1990-)/206
一、發揚民主/207
二、經濟/218
三、社會階級/224
四、不斷變化著的景觀/227
五、未來/229
智利曆史名人小傳/231
專門詞語注釋錶/244
推薦書目:謹供深入研究參考/250
索引/270
精彩書摘
一、權貴集團
這一時期上層階級維護其特權地位的迴鏇餘地在不斷縮小。莊園、城市房地産和工業投資都受到瞭政府的嚴格控製。首先影響到莊園主們的變革是勞工法增加瞭工人的權益。而後的變革更為激進,中央榖地的莊園主們大多失去瞭土地。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城市裏的房地産主陷人睏境,而法律又規定不得增加租金、不得驅趕房客。政府和工人沒收企業後,企業主不再追加新投資。房地産主擔心會失去其房産,並確信很快要發生變故,遂不再對之加以修繕。
有利可圖的風險投資機會減少瞭,有錢的智利人遂將錢轉移至國外。他們對美元的需求高漲,緻使黑市兌換率猛升,遠遠超過瞭美元的實際價格。智利人在旅館、飯店、甚至辦公場所嚮外國人提齣要換錢。代理人而後將資金帶齣智利到其所在國投資於股票和債券。因此,在海外投資的智利有錢人就越來越多瞭。
社會正義運動剝奪瞭有錢人的一些土地和企業,但政府未能防止資金外逃,這就是說大量資金流到瞭國外。這些資金在智利投資無利可圖,卻幫助瞭彆國經濟的發展。由於私人投資縮水,就得設法用政府投資來彌補差額。但由於私營部門發展停頓,本國的課稅基礎亦難以擴展瞭。政府投資越來越得從國外引進資金,這就意味著要寅吃卯糧,預先藉用國傢未來的齣口收人瞭。
二、中産階級
教育設施、社會服務部門和公營企業的發展大大增加瞭政府需雇用的人數,這主要對中産階級有益。1958年政府雇員近8.5萬人,1968年增至12.8萬人,1972年則達36萬人。1970年之前人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新工作崗位的設置,而1970年至1973年間人數增加的原因既有新工作崗位的設置,又有私人企業的國有化。政府公共部門就業人數的增加是跟高校和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同步的。
……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時代,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的源流、現實和未來,不僅僅是新世紀人文學科的一個重點課題,也是許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強烈興趣所在。甚至,關注彆國熱點,不亞於關注自身狀況,也已經成為心態開放、視野開闊的許許多多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國尚未齣版過一套相對完備的世界國彆史及地區史叢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齣版業雖然陸續推齣過一些國彆史、地區史,但既無規劃,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國,覆蓋麵過於狹小,更遑論完備與權威瞭。為此,中國齣版集團公司通過深入調研,邀約史學界專傢進行多方論證,精心策劃組織齣版這套《世界曆史文庫》。
《世界曆史文庫》主要選收國彆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彆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劃共齣版80種,2年內齣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傢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緻認為,每個國傢、地區的曆史隻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傢,原齣版者也應是知名的齣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傢。總之,學術性、權威性、完備性、可資藉鑒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曆史文庫》編選齣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顯而易見,入選《世界曆史文庫》的著作,隻是給讀者們提供瞭關於一個國傢一個地區曆史一種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並可資藉鑒的優秀文本。在史學領域裏,治史者所擁有的材料、眼光、立場以及纔學識見的不同,必然導緻曆史研究結論與敘述狀態的迥異,相信讀者們會在閱讀研究時注意加以辨彆。上下數韆年,人類一直在探尋自己的曆史,尋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獲得曆史的真相和啓悟。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一本名為《智利史》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簡介嚴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任何關於智利曆史的內容,並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帶有人工智能的痕跡,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書名:《智利史》 圖書簡介 導言:跨越光陰的敘事織錦 本書《智利史》,並非一部描繪特定地理區域或政治演變軌跡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構建”、“重塑”與“探尋”的史詩,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在麵對未知、衝突與內在潛力時所展現齣的復雜圖景。我們摒棄瞭傳統曆史敘事的疆界限製,將目光投嚮瞭人類經驗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交織點。 這部巨著的核心,在於對“時間”、“記憶”與“符號”三種基本元素的深度剖析。作者以其深厚的跨學科功底,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思想、哲學、藝術與科學構建起來的內在世界。 第一部分:結構與基石——符號學的迷宮 本書的首捲,聚焦於“符號的起源與演變”。不同於曆史學對事件的記錄,這裏探討的是支撐所有人類理解的底層邏輯——符號係統。 作者從早期人類的圖騰與岩畫入手,追溯符號如何從純粹的錶達到逐漸演化為復雜的語言、數學公式乃至法律條文。其中,對於“靜默的符號”——那些被遺忘、被壓抑或被刻意抹去的非語言信息載體——的考證尤為精妙。這部分內容深入探討瞭何種符號體係決定瞭一個文明對“真實”的定義。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幾何圖形、色彩組閤乃至空間布局如何被賦予超越其物理形態的意義。 我們見證瞭符號如何在知識的代際傳遞中發生意義的位移。一個在某一文化中象徵“秩序”的符號,如何在另一文化中成為“混沌”的代錶?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瞭符號的脆弱性與強大的生命力。這裏的敘事如同走入一個精心布置的博物館,每一件展品——每一個符號——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關於人類心智活動的宏大故事。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日常所見的文字、標誌乃至建築,體會到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權力結構。 第二部分:時間的形塑——記憶的碎片與重構 如果說符號是構建世界的磚塊,那麼“時間”便是塑造這些磚塊形態的熔爐。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記錄與遺忘機製。 作者挑戰瞭綫性時間的傳統觀念,引入瞭“循環時間”與“裂隙時間”的概念。在“循環時間”的章節中,我們看到瞭儀式、季節更迭與重復性勞動如何構建起一種永恒的當下感。而“裂隙時間”,則著重分析瞭那些被視為“中斷”、“革命”或“災難”的瞬間如何突然將曆史撕開,迫使社群重新定義其存在的基礎。 關於“記憶”的論述,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不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迴憶,而是對記憶本身作為一種主動建構過程的解構。書中詳盡闡述瞭“集體遺忘”的社會功能——為何某些集體經驗必須被遺忘,纔能使得新的社會結構得以穩固?作者引入瞭檔案學與心理學的交叉視角,分析瞭個人敘事如何被宏大敘事所吸收、扭麯或完全吞噬。讀者將領悟到,我們所珍視的“曆史”,往往是經過精心篩選和編輯的記憶結晶。 這一部分的魅力在於其對“缺席”的關注。那些未能被記錄下來的聲音、那些在史冊中找不到位置的個體,其“缺席”本身構成瞭理解整體結構的重要綫索。 第三部分:衝突與張力——內嚮的革新 《智利史》的第三捲,將焦點轉移到“內在的革新”——即人類精神與知識體係內部所産生的持久張力。這並非關於外部戰爭或疆界爭奪,而是關於思想的內戰。 作者考察瞭不同知識範式之間的衝突與融閤。例如,傳統基於經驗的“地方性知識”與新興的、追求普適性的“科學範式”之間的博弈。書中對“懷疑論”的演進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展現瞭當一個既有體係開始自我質疑時,所爆發齣的強大創造力與伴隨的巨大社會動蕩。 更引人入勝的是對“倫理邊界的拓展”的討論。人類在不斷定義“我們是誰”的同時,也必然在定義“我們不是誰”。這種排他性,如何催生瞭新的道德體係?書中通過對古代哲學辯論與近代人文主義思潮的對比,描繪瞭一幅關於人類自我認知的不斷修正與鬥爭的圖景。衝突不是終點,而是驅動更深層次理解的催化劑。每一次範式的更迭,都伴隨著對舊有真理的痛苦割裂與對新真理的渴望。 結語:迴歸敘事的原點 《智利史》最終帶領讀者迴到瞭敘事本身的意義上。在探討瞭符號的結構、時間的流變與思想的張力之後,本書提齣:所有的“曆史”,本質上都是對“秩序”的持續追求與對“意義”的永恒探尋。 本書獻給所有對人類心智活動、知識構建和時間感知抱有深刻好奇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框架,用以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全部世界觀。它不是一部用來記憶年代和人名的教科書,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您親自參與到這場宏大的人類文明的“內在考古”之中。讀完此書,您看待世界的方式,將不再僅僅依賴於您所知道的“事實”,而更多地取決於您如何理解“事實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