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戰爭的悲憫 中信齣版社

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戰爭的悲憫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尼爾·弗格森 著
圖書標籤:
  • 尼爾·弗格森
  • 戰爭史
  • 經濟史
  • 曆史
  • 中信齣版社
  • 西方史
  • 金融史
  • 戰爭與經濟
  • 曆史人物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9963
商品編碼:1030304681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戰爭的悲憫》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戰爭的悲憫》一書提齣瞭一係列發人深省的問題:戰爭是否可以避免?英國參戰是否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國推遲參戰,結果會不會發生改變?德國是否真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因為具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從而發動瞭戰爭,還是隻是恐懼導緻瞭攻擊?就戰爭本身,英國是不是和德國應該負同樣的曆史責任?尼爾·弗格森以宏觀視角對戰爭給歐洲帶來的災難進行瞭剖析,通過對大量的曆史素材和當事人的迴憶錄的研究,以及對戰前國際關係、金融、經濟、政治、媒體宣傳的分析,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這場戰爭,發掘齣戰爭觀念的深刻根源。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英國最著名的曆史學傢之一。哈佛大學曆史係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傢之一。著有暢銷書《文明》、《帝國》、《虛擬的曆史》、《頂級金融傢》、《紙與鐵》、《金錢交易》、《戰爭的悲憫》、《巨人》、《貨幣崛起》、《羅斯柴爾德傢族》,同時還為多傢報紙和雜誌撰稿。此外,他還為第四頻道撰寫並製作瞭五部非常成功的電視紀錄片:《帝國》、《美國巨人》、《世界戰爭》、《貨幣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軍國主義的幻想
紛至遝來的預言
代筆文人與間諜
軍國主義政治信條
反軍國主義思潮
第二章 帝國主義、協約以及愛德華時期的綏靖政策
帝國主義:經濟與實力
被遺棄的戰爭
雄獅與雄鷹
綏靖政策的邏輯
第三章 英國的戰爭錯覺
一位徹頭徹尾的垂釣者
“拿破侖”式的侵略者
歐陸無承諾
第四章 軍隊和人力
軍備競賽會通嚮戰爭?
無畏艦
闔上的窗戶
猝不及防
第五章 公共財政和國傢安全
防禦的負擔
稅收
債務
從財政僵局到戰略睏境
魯登道夫的悖論
第六章 人類的末日--1914年6月28日~8月4日
為何是波斯尼亞?
賭徒
將電話砸碎
英國為何參戰
德皇的歐洲聯盟
第七章 戰爭狂熱肆虐的八月
兩位誌願兵
瘋狂集會與無能為力
恐慌
入伍
天啓
第八章 媒體之戰
文字之戰
不諧之聲
獨立宣傳
昂揚與低沉的措辭
大眾
曆史的收銀機
真相
第九章 恣意揮霍的經濟實力
失衡
龜與兔
采購與原材料
人力:英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飢餓、健康與不公
第十章 戰略、戰術以及淨陣亡人數
戰略
協約國的戰略
藉口
德國並未被擊敗?
勝利果實被丟掉瞭?
第十一章 睏窘的戰時經濟
財政與戰爭
死亡的代價
美元恐慌
貨幣與物價
死亡的代價
第十二章 人們為何而戰
水深火熱
“大棒”政策
“鬍蘿蔔”政策
戰爭的樂趣?
第十三章 受降者的兩難選擇
投降的依據
指控與反指控
軍令
永無止境的戰爭
第十四章 如何償還這場戰爭
戰爭的經濟後果
無力償還
無心償還
放棄償還
無力收款
超級通貨膨脹的選擇
後 記
緻 謝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軍國主義的幻想
紛至遝來的預言
通常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因素;更準確地說,是軍國主義文化。是它,挑唆人們對戰爭的渴望,讓平民搖身一變成為蓄勢待發的士兵。有些人確實預見到這場戰爭瞭,但有多少人真正期待它的發生呢?
如果說是那些為瞭自我滿足的預言點燃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那麼最早的預言傢之一便是黑登·希爾,其小說《懷特島的間諜》(The Spies of Wight,1899)講述瞭德國間諜在英國開展的陰謀行動。但這部小說僅僅是關於未來那場英德之戰預言的開端,後續有一係列作品都對這場戰爭進行瞭預言。A·C·柯蒂斯的《新特拉法爾加》(A New Trafalgar,1902),就是其中之一,它描述瞭德國軍艦輕而易舉地在英國海峽艦隊缺席的情況下對英國進行突襲。幸運的是,英國皇傢海軍擁有一艘強大的備用新戰艦,因此最後還是贏得瞭戰爭。在厄斯金·柴德斯最著名的作品《沙岸之謎》(The Riddle of the Sands,1903)中,英雄卡拉瑟斯和戴維斯偶然發現瞭德軍的驚天計劃:
大批駁船載滿瞭德軍士兵,航行在海上。他們被分成瞭7支分隊,在帝國海軍的護衛下同時從7個淺灘齣發,橫渡北海,即將登陸英國的海岸。
同樣的侵略行動也齣現在L·詹姆斯的小說《少年傳令員》(The Boy Galloper,1903)中。故事中的英雄——中學生傑剋·濛特莫倫西不得不離開學校,穿上他軍訓時的製服,去完成抵禦德軍的使命。但在這些關於德軍入侵的虛構故事中,最著名的還要屬威廉·魯鳩於1906年在《每日郵報》連載的風靡一時的暢銷書《1910年大入侵》(The Invasion of 1910)。書中,作者構思瞭4萬德軍精銳部隊入侵英國的恐怖場景,如“羅斯頓血戰”“倫敦大轟炸”。在《當雄鷹飛嚮大海》(When the Eagle Flies Seaward,1907)中侵略軍的人數徒增到6萬,但除此之外,兩本書的故事在本質上並無差彆。它們的結尾無疑都給瞭英國人民以慰藉,侵略者最終被打敗瞭。在R·W·科爾的《緻命陷阱》(The Death Trap,1907)一書中,當德國侵略者兵臨城下時,日本軍隊前來救援。A·J·道森的作品《情報》(The Message)中,英國被描述成一個麵臨絕望深淵的國傢,在這部作品中,英國人民品嘗到瞭慘遭占領、被索賠款,以及將殖民地拱手讓人等苦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森的書中,“敵人”的侵略已無孔不入。當和平主義者聚集在布盧姆斯堡呼籲裁軍時,一位德國作傢操著濃重的日耳曼口音,對我們的英雄們說瞭如下的話:“我們很強大,對,我們德國人的軍隊很強大。”事實證明,這個德國作傢以及他成韆上萬的移民同胞在當時確實扮演瞭戰前情報搜集者的角色,並嚮人們傳達瞭“德軍對其對手的一切情況已經瞭如指掌”的自信。通過對德軍在倫敦的情報頭目“X長官”的刻畫, E·菲利普斯·奧芬海姆在《締造曆史的人》(A Maker of History,1905)一書中有更精彩的描寫:
在這個國傢,有29萬年輕同胞服過役,隨時待命。他們平時是店員、侍者、理發師……每個人都身負重任。這座偉大城市的要塞和堡壘或許堅不可摧,會拒外敵於門外;但若從它的內部著手,就另當彆論瞭。
無獨有偶,瓦爾特·伍德的作品《混跡我們中間的敵人》(The Enemy in Our Midst,1906)中,“德軍情報委員會”正悄悄地置倫敦於危難和混亂中。關於這一時期這一主題的作品數不勝數,以至於用“間諜狂熱”這個詞來形容也不為過。1909年,魯鳩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帝國間諜》(Spies of the Kaiser)齣版,作者構思瞭一個遍布倫敦的德國間諜情報網。此外,柯蒂斯上校的《睡夢中的英格蘭》(When England Slept)也於同年問世。在這本書中,倫敦在一夜之間被德軍占領,原因正是他們已經在這個國傢進行瞭數周盜竊情報的活動。
這樣的奇幻故事不僅僅齣現在這些廉價的驚悚小說中,旅行傢、詩人查爾斯·道蒂就寫過關於這一主題的離奇而又仿古的詩歌,其中的代錶作有《懸崖》(The Cliffs,1909)以及3年後寫就的《雲端》(The Clouds),後者是一部異乎尋常的作品。在查爾斯的筆下,侵略者用喬叟的口吻,將魯鳩的觀點娓娓道來。梅傑·蓋伊·杜莫裏埃的戲劇《一個英國人的傢園》(An Englishman’s Home,1909)將這支幻想麯搬上瞭舞颱,男學生們又一次要奮起反抗這噩夢般的入侵。1913年12月初的《密友》雜誌連載瞭關於這場英德大戰的另一個版本的猜測。奧爾德堡寄宿中學的校刊在1909年甚至頗為譏諷地猜測孩子們在1930年會受到什麼樣的教育,當時英國已經淪為“條頓帝國”西海岸的一個彈丸小島瞭。
甚至連薩基(原名赫剋托·休·芒羅)——當時最著名的作傢之一——都對這些書頗感興趣,並嘗試瞭同類型題材的寫作。《威廉駕臨:霍亨索倫統治下的英國逸事》(When William Came: A Story of London under the Hohenzollerns)一書中的英雄默裏·約維爾——一個“要被培養成為特權階層的人”——從黑暗的亞洲歸來後,發現英國已經臣服於人,成為瞭“像阿爾薩斯–洛林那樣,歸屬於霍亨索倫王朝的一個行省,隻不過哺育它的不是萊茵河,而是北海”。攝政街遍布著歐陸風格的咖啡廳,隻要在海德公園草坪上行走就會被當場抓住並罰款。盡管約維爾渴望推翻這些條頓人的統治,但他卻發現自己已經被那些曾經同是保守陣營的同誌們拋棄瞭。他們(與喬治五世一起)已經逃往德黑蘭,這裏隻剩下一些可憎的“通敵者”,包括他那“毫無廉恥道德心”的妻子、她的波西米亞朋友、大量衣著光鮮的官僚主義者以及“無所不在”的猶太人。德國徵服者齣人意料地仁慈,甚至還有些讓人著迷,至少那些頹唐墮落的英國人是如此標榜。歐內斯特·奧爾德梅多早期的作品《北海泡沫》(North Sea Bubble,1906)設想中的德國通過送聖誕禮物以及提供食品援助來討好其歸屬地。在奧爾德梅多的筆下,這些占領者最“窮凶極惡”的行為,恐怕也隻是倡導英國人吃香腸和德國泡菜,在音樂會節目單上用德文準確拼寫漢德爾的名字,以及要求愛爾蘭實行地方自治罷瞭。
德國人自己也對即將發生的戰爭做齣瞭種種預言。卡爾·艾森哈特的《英格蘭的報應》(The Reckoning with England,1900)描繪瞭布爾戰爭失利後的英國又不得不麵臨法國的進攻,走投無路的英國開始強行封鎖航道,絲毫不顧及中立國傢船隻的利益,這一行為也導緻瞭一觸即發的英德大戰。一種秘密武器(電力戰艦)確保瞭德國在戰爭中的勝利,狂喜的德國人將豐厚的戰利品——英國殖民地收入囊中,包括直布羅陀。在《世界大戰——德國之夢》(World War–German Dreams,1904)一書中,奧古斯特·尼曼設想“德國、法國和俄國的軍隊和艦隊攜手隆隆駛嚮它們共同的敵人”——英國,“它息肉般的手臂正伸嚮整個世界”
法德海上聯軍擊潰瞭英國皇傢海軍,擊退瞭登陸福斯灣的侵略部隊。馬剋斯·亨利西卡在其《德國未來100年》(Germany’s Future in 100 Years)一書中假想齣一場為爭奪荷蘭而發生的英德大戰,並以德國的勝利入侵作為高潮。和尼曼的小說一樣,德國的勝利使其獲得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地盤作為殖民地。然而,並不是所有德國作傢都如此自信。《沉沒、燃燒與毀滅:痛擊德國》(Sink, Burn, Destroy: The Blow Against Germany,1905)將雙方的角色進行瞭反轉,現在輪到英國海軍擊敗德國瞭,英軍還侵略和占領瞭漢堡。
通過這些現象,我們不難得齣結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爆發,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齣於人們自身的意願。甚至,在這些戰前的預言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創作此類作品的意願仍不減當年。魯鳩於1914年年底匆匆寫就瞭《德國間諜:一個現代故事》(The German Spy: A Present-Day Story);高濛曾經被禁的電影版《1910年大入侵》(The Invasion of 1910)也以“如果英國遭到侵略”(If England Were Invaded)為新名獲得解禁並放映。保羅·喬治·明希的《興登堡進軍倫敦》(Hindenburg’s March on London)於1915年齣版,書中描繪瞭坦能堡戰役的勝利者雄赳赳氣昂昂開赴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場景。
然而,這些幻想需要被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中理解。並不是所有的戰爭先知都希望戰爭發生在英國和德國之間。事實上,在1900年之前的該類題材作品中,很少有人將德國視為敵人。一些作者甚至在1891年的畫報《黑與白》中大膽設想由皇傢暗殺行動(針對保加利亞的費迪南德王子,行刺者很顯然是俄國特工)而引燃的巴爾乾戰爭(該預言與事實驚人地相似)。當塞爾維亞抓住機會嚮保加利亞宣戰時,奧匈帝國控製瞭貝爾格萊德,敦促俄國齣兵保加利亞。這時,奧匈帝國背後的德國準備履行其協約的職責,調兵前往俄羅斯以支援奧匈帝國;法國也為履行自己的職責,嚮德國宣戰以支援俄國。各股勢力相互糾纏,但故事也有轉摺點:最初為求自保而中立的英國——中立國比利時還是遭到瞭德軍的侵略——派齣援兵登陸土耳其的特拉布宗,導緻法國和俄國對其宣戰。這樣就促成英法海軍在撒丁島附近進行瞭一場主要戰鬥;同時,法德軍隊還在巴黎城外展開瞭一係列決定性的戰役,最終以德國的勝利和法國付齣沉痛代價而告終。在路易斯·特雷西的《最後一戰》(The Final War,1893)中,德國和法國密謀侵略並占領英國,但就在戰爭打響後11個小時,德國和法國卻統統嚮英國投降瞭,英國取得瞭全麵的勝利。甚至連威廉·魯鳩本人也開始瞭這項“蠱惑人心”的事業,但不是將論調定在反德意誌上,而是反法、反俄。他的作品《毒彈》(The Poisoned Bullet,1893)就講述瞭法俄共同進攻英國的故事。隨後,他的《情報處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ecret Service)一書中的法國秘密情報處長官加斯東·拉圖什又成瞭反派(威脅到英國的危險人物)。
布爾戰爭同樣成就瞭一批反法作品:《杜埃之戰》(The Campaign of Douai,1899),《倫敦的危險》(London’s Peril,1900),《1901年偉大的法國戰爭》(The Great French War of 1901),《多金的新戰役》(The New Battle of Dorking),《下一個滑鐵盧》(The Coming Waterloo),以及馬剋斯·彭伯頓的《為瞭祖國》(Pro Patria)(皆為1900年齣版)。其中有兩部作品都描述瞭法國通過打通海峽隧道嚮英國發起進攻的故事。在路易斯·特雷西的作品《侵略者》(The Invaders)中,法國夥同德國,嚮英國大舉進犯。這對讓人聞風喪膽的搭檔也在《新特拉法爾加》以及《死亡陷阱》(The Death Trap,1907)中齣現過,但是在當時,法國已經有瞭背棄其盟友德國的意圖,而這一主題吸引瞭許多法國作傢,《與英國的戰爭》(La Guerre avec l’Angleterre,1900)的作者就是其中一位。
在德國的預測戰爭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的變化。魯道夫·馬丁在其科幻小說《從柏林到巴格達》(Berlin–Baghdad,1907)中曾大放厥詞,“在1910~1931年的飛船時代,德國將成為稱霸世界的帝國”,但當下存在的問題和衝突是德國和經過革命洗禮後的俄國之間的矛盾。德國馬上就要占領整個歐洲瞭,它像是恍然大悟、後知後覺似的,嚮英國發齣瞭一道最後通牒。但當俄國空襲印度時,這道通牒又被拋到腦後瞭。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有很多人對這些“狂熱的謠言散布者”的行為付之一笑。《泰晤士報》前駐柏林記者查爾斯·洛就曾猛烈抨擊魯鳩的《帝國間諜》。他並不是不相信德國總參謀部會派人前往英國或其他潛在的敵國搜集情報,而是認為魯鳩等人在證據的援引上過於怠慢而沒有說服力。1908年的《潘趣》周刊對馬剋·洛剋伍德上校——國會下議院一位聒噪的間諜狂人——徹底地進行瞭一番取笑。一年後,A·A·米爾恩在《戰機的秘密》一文中如此諷刺魯鳩(該文章也刊登在瞭《潘趣》上):“告訴我一切,雷。”上將查爾斯·瓦蘭斯美麗的女兒,金發可人的薇拉·瓦蘭斯催促她的未婚夫。
“哦,親愛的,就這麼簡單。”他深情地望著她說,“上周二,有一位留著不尋常的八字須的男人齣現在貝辛斯托剋火車站打聽一傢茶室的位置。這讓我堅信,有人正卑鄙地企圖在我們眼皮底下搞破壞。”
“就算是這樣,政府還是否認德國在英國有間諜行動啊!”我憤憤地高呼。或許這些諷刺文學中最齣色的便是P·G·沃德豪斯的《俯衝!剋拉倫斯拯救英國:大入侵時期的故事》(The Swoop! How Clarence Saved England: A Tale of the Great Invasion)。它淋灕盡緻地講述瞭一個“僅剩荒謬”的故事,這個國傢在8月公假時遭到各種力量的同時滲透:德國人、俄國人、瑞士人、中國人、摩納哥人、摩洛哥人以及“瘋子毛拉”。一時間,關於德國將要入侵的消息已經眾人皆知,就連報攤海報上都寫著:
薩裏
告急
德國軍隊已登陸英國
在瘋狂地翻閱各種新聞報道後,沃德豪斯筆下的那位英雄終於發現瞭隱藏在闆球比分和最近幾場比賽分數中、幾乎無法被人發覺的決定英國命運的陰謀。希思·魯賓遜發錶於1910年《速寫》上關於德國間諜的卡通畫非常有趣:德國人裝成鳥,他們的身影晃動在埃平森林的枝丫間,他們穿著浴衣襲擊雅茅斯海灘等,他們甚至還僞裝成瞭大英博物館希臘羅馬展廳的陳列品。
德國人自己可能也感受到瞭這些紛至遝來的預言是如何荒謬。1907年,一張地圖讓人啼笑皆非:上麵的大英帝國已經縮水到隻剩下冰島,剩下的地盤都成瞭德國的領土。卡爾·斯威娜的《幻想傢指南》(Guide for Fantasy Strategists,1908)雖佶屈聱牙,但卻行之有效地抨擊瞭英吉利海峽兩岸國傢的戰爭預言。
綜上所述,那些較為挑釁的戰爭預言基本上都齣自已經敏感地感受到將要發生在歐洲大陸的血光之災的悲觀作傢之手。不同於德國人魯道夫·馬丁的版本,H·G·韋爾斯的作品《懸而未決的戰爭》(War in the Air,1908)中關於空戰的啓示,預言瞭歐洲文明將被飛艇丟下的炸彈夷平,隻留下“廢墟和暴露在外的屍體,以及乾癟而麻木的幸存者的麵龐”。所有該主題的英文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戰爭不會發生,因為所有人都能預料到它將帶來經濟上的巨大災難,這個齣現在諾曼·安傑爾的《大錯覺》(The Great Illusion)一書中的觀點正是其吸引眾多讀者的原因。
同樣,並不是所有德國作傢的戰爭預言中都充斥著毫不含糊的貪婪和野心。《崩潰的舊世界》(The Collapse of the Old World,1906)中,“海洋之星”(費迪南德·格羅特霍夫,《萊比锡快報》編輯)曾預言,英國和德國關於薩摩亞等地的殖民地爭端可能會導緻“衝突和破壞”以及對於“和平時期的文明”的“毀滅”。齣於對這種想象中的“薩摩亞爭端”的報復,英國皇傢海軍襲擊瞭德國的庫剋斯灣,拉開瞭歐洲戰場全麵戰爭的序幕,而這也讓雙方付齣瞭慘痛的代價。本書的結局頗有洞察力和先見之明(奇妙地藉前保守黨首相阿瑟·鮑爾弗之口娓娓道來):
全世界的命運已經不再僅僅掌控在同屬日耳曼民族的兩大海上強國手中,即英國和德國瞭。如今,陸上霸權屬於俄國,海上霸權則當屬美國。俄國和美國已經超越和取代瞭德國和英國。
無獨有偶,卡爾·布雷多在其《嚮英國進攻》(Offensive Invasion against England,1907)一書中,設想德國嚮英國海軍基地發起猛攻(徹底顛覆瞭之前縈繞在德國海軍指揮官想象中的“哥本哈根情結”——英國前來挑釁的場景),並付齣瞭慘痛的代價。盡管經受瞭巨大的損失,德國還是沒能順利衝破英國的封鎖,最終的結局再一次昭示瞭兩敗俱傷的後果。因此,“任何一場歐洲國傢間的戰爭都能給予這個世界其他大洲的國傢以可乘之機……一場英德間的海戰便可能成為毀滅的開端。大英帝國全麵崩潰,同樣垮掉的是歐洲在亞洲和非洲的無上權力。隻有這兩個偉大的同屬日耳曼民族的國傢長期攜手共進,纔能拯救歐洲”。格羅特霍夫和布雷多最後都熱切地呼籲整個歐洲要團結一緻,這種理想極具現代風格。
很顯然,一大批作傢都認為有必要對這場發生在未來的戰爭進行猜測和預言,這也使得很多人認為戰爭會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但是上述作傢中沒有一位能夠準確地預測齣,戰爭就在不久後——1914~1918年發生瞭。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備受青睞的情節——德國齣兵侵略英國——與後來所發生的極具策略性和戲劇性的現實大相徑庭。此外,90%的戰爭虛構小說竟齣乎意料地忽略瞭科技的約束力,而這正是各個參戰國的陸海空三軍競爭的焦點。事實上,僅有少數作者能夠不同程度地預見齣這場戰爭的真正麵目。
其中一位便是馬剋思的誌同道閤的友人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於1887年做齣的設想:
一場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如果各國的軍備開支達到一定程度,它們將會自食苦果……800萬~1 000萬的士兵將會相互殺戮,他們會比任何一群蝗蟲都要凶猛,將歐洲毀滅得體無完膚。爆發於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釀成的災難,將被濃縮至3~4年之內。飢荒、瘟疫、極度的絕望使人性變得野蠻;貿易、工業和商業也將陷入一片混亂,最終麵臨普遍破産的局麵;古老的城市隨著其曾經輝煌的文明一起崩塌,皇冠被丟棄在溝渠裏,卻沒有人顧得上拾起來;我們完全無法想象這場災難會如何收尾,誰會在這場災難中勝齣。隻有一點是明確的,它將造成普遍低迷,並成為工人階級奪取最終勝利的時機。
3年後,在老毛奇最後一次的國民議會報告中,這位偉大的已退休的普魯士前總參謀長也曾預言過相似的災難:內閣戰爭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麵臨的是人民的戰爭……先生們,如果這場戰爭似達摩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我們頭頂長達10多年,那麼它一旦爆發,誰也無法預料究竟會持續多久。歐洲最強大的勁旅前所未有地全副武裝,等待命令奔赴戰場。沒有一個國傢會在一到兩場戰役失利後就徹底認輸,它們不會言敗,不會忍辱負重地簽署協議以求和平,不會就此息事寜人。即使事情過去一年,它們還會捲土重來。先生們,這將是場長達7年甚至30年的鏖戰。我為那些讓歐洲點燃戰火的人,尤其是首先引燃火藥桶的人感到悲哀。
然而,在這場戰爭的預言當中,最詳盡而準確地描述它的細節的人,既不是社會主義者,也不是軍人,而是華沙金融傢伊萬·斯坦尼斯拉沃維奇·布洛赫。在他做過刪減的6捲研究報告的英文版本《戰爭現在不可能嗎?》(Is War Now Impossible?)中,他認為有3個原因促成瞭這場在規模和破壞性上都史無前例的歐洲戰爭。首先,軍事科技已經讓輕而易舉便能取得勝利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瞭,同時也轉變瞭戰爭的本質。“拼刺刀的年代已經結束”,騎兵衝鋒陷陣的套路也略顯陳腐。現在人們已經將視綫轉嚮瞭輕便快捷而又精準無比的步槍、無煙火藥、穿透力更強的子彈以及射程更廣、殺傷力更強大的後膛填裝的大炮,從此告彆瞭老一套的作戰形式。不同於之前的麵對麵的殺戮,一個士兵有可能“在其他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悄然倒下或死去”。基於這個原因,“下一場戰爭……將會是一場偉大的覺醒之戰”。從布洛赫精細的推測來看,就算塹壕中隻有100個人,也可以在人數有他們4倍之多的敵軍部隊試圖穿越300碼寬的“交火區”時,成功抵禦並殲滅他們。其次,歐洲國傢軍隊規模的擴大意味著任何一場戰爭的發生都會將1 000多萬人捲入其中,這些人“在廣袤的前綫分散作戰”
因此,盡管一場戰役的傷亡數字已經非常慘痛(特彆是軍官的人數),但“下一場戰役恐怕仍舊是鏖戰”。最後,經濟因素必然會成為“這項事業中主要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戰爭很可能意味著:
整個工業的錯位以及資源供應的斷裂……戰爭的未來並不是衝突,而是飢荒;不是殺戮,而是國傢的破産和整個社會組織的解體。
貿易的瓦解很有可能嚴重影響依賴於進口榖物或其他糧食作物的國傢的食物供應。管理分配的機構也有可能齣現混亂。巨額的財政負擔、勞動力短缺以及最嚴重的後果——社會動蕩,都有可能齣現。
與那些異想天開、隻會擾亂民心的作傢相比,能夠預言齣這些內容已經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瞭。但布洛赫也在一些重要方麵齣現瞭差池。例如,他誤以為未來的戰爭將有可能在如下的對手之間展開:一方麵是俄國和法國,另一方麵是德國、奧匈帝國以及意大利——盡管如果把這個錯誤放在1899年這個時代大背景中來看是可以理解的。再比如,他錯誤地認為“城市居民不可能像農民一樣,能夠在潮濕的夜晚露宿”,並且基於這個原因,同時結閤俄國自身的農業方麵自給自足的特點,他認為俄國在為戰爭提供支持方麵恐怕要比更係統供應的國傢容易得多。此外,布洛赫還高估瞭英國海軍的實力。他認為,如果哪支海軍力量比英國的規模還要小,那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瞭……一支不夠強大的海軍,隻會成為精英海軍的傀儡和手下敗將”。他認為,英國“與其他國傢相比,簡直是鶴立雞群”。從理論上來看,這似乎與布洛赫關於陸上強國的理論相悖。畢竟,一個可以建立不可動搖的海上霸權地位的國傢,其在陸上的力量豈不應是相得益彰?同樣,其他國傢為什麼無法建立與英國勢均力敵的海上力量呢?盡管布洛赫正確地預感發生在歐洲的這場戰爭會有多恐怖,但他關於這場戰爭的經濟和社會方麵的認知恐怕過於樂觀:
這場戰爭迫使若乾偉大的國傢武裝到牙齒……然後耗盡其資源,投身到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中……而這種可能性與日俱增……一場同盟國(德國、奧地利以及意大利)與法俄聯盟之間的戰爭……已經迫在眉睫……現代軍備競賽的規模以及社會構成的方式已經大大超過瞭其經濟能力所能承擔的範圍,並且……如果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並準備將其付諸一次大規模的實踐,那麼我們必然將會目睹一場毀滅一切現有政治力量的災難。因此這場戰爭一定要盡力避免,否則各國無疑是自掘墳墓。
雖然布洛赫有時會給人留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的印象,但他也曾經嚴肅地指齣:“我不否認有些國傢可能會與其鄰國一起投身一場足以顛覆一切文明和秩序的惡戰。”(諷刺的是,該書竟然最受俄國政府歡迎;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讀瞭這本“華沙銀行傢布洛赫的書”,纔産生瞭“嚮其他國傢統治者進行和平呼籲”的靈感,從而促進瞭海牙和平會議的召開。)布洛赫所犯錯誤的癥結在於,他沒能料想到這樣的革命竟然能夠同時在多個交戰國爆發;誰能夠將其社會崩潰的時間拖得越晚,誰便是勝利者。基於這個原因,如果戰爭爆發,那麼各國之所以心甘情願投身這場曠日持久的鏖戰,便是齣於對其他國傢解體崩潰的期待。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已被1914年以後發生的事實證明。
代筆文人與間諜
那些投身於戰爭預言大軍的人,無疑齣於兩種動機:嚮讀者炒作作品(或是推廣連載報刊),以及宣傳個人政見。因此,魯鳩那些近乎偏執的虛構小說對於那些像諾思剋利夫勛爵(他曾經將作品中德軍入侵的路綫更改為《每日郵報》讀者群集中的城市,以製造聲勢,拉動銷量)以及D·C·湯普森(他將《帝國間諜》一書連載在《每周新聞》中,廣告上還宣稱提供10英鎊的奬金,奬勵舉報“外國勢力在英國開展的間諜活動”的讀者)的報商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報紙究竟該賣什麼?”諾思剋利夫手下的一位編輯曾發問。他的迴答是:“戰爭。戰爭不僅能製造大批新聞,同樣能夠帶來巨大的閱讀需求。戰爭本身的魅力以及它引發的一係列連鎖效應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報刊標語牌上隻需用‘一場偉大的戰役’等類似的標題吸引眼球,即可增加銷量。”布爾戰爭後,英國遭遇瞭戰爭報道的短缺與人們急切瞭解戰爭內幕需求之間的矛盾。魯鳩等人用虛構小說緩解瞭媒體的燃眉之急。(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德國官員為何於1914年拒絕為《每日郵報》柏林特派記者簽發護照,“因為他相信極可能由此引發一場戰爭”。)
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還在推廣宣傳改良軍隊的政治意見方麵功不可沒。魯鳩的《1910年大入侵》頗為露骨地為陸軍元帥羅伯茨所堅持的兵役製度做宣傳,羅伯茨為此製度甚至不惜辭掉總司令的職位。“人們都為忽略瞭羅伯茨勛爵1906年的嚴肅警告而懊悔不已,因為如果當時他的意見被采納,如此可怕的後果是絕對不會發生的。”這些語句是經過反復斟酌的,實際上,正是羅伯茨本人鼓勵他寫這本書的。另外兩個魯鳩感興趣的人是海軍上將查爾斯·貝雷斯福德爵士以及他的政敵約翰·費希爾勛爵,前者對後者部署海峽艦隊的意見頗為不滿。這些希望營造緊張氣氛的作傢還含蓄地錶達瞭將外國人和間諜混為一談從而限製移民的觀點,“不能讓全世界的渾蛋肆意將倫敦變成他們的避難所”,奧芬海姆《締造曆史的人》一書中的英雄如是說。
如魯鳩這樣的作傢對於英國現代情報機構的建立功不可沒。代筆文人和軍事野心傢——如陸軍中校詹姆斯·埃德濛茲(之後他成為關於西綫戰事曆史的官方寫手)以及上尉弗農·凱爾(即“Major K”)——之間逐漸形成瞭一種不正當的聯盟關係。由於他們的聯手遊說,作戰辦公室軍事行動局第五處(英國軍情五處的前身)的分支機構,一個全新的反間諜“特勤局”成立瞭。該機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媒體麯解瞭英國戰前對德搜集的情報,並誕生瞭一批如飢似渴的情報搜集者。
但這一切並不代錶間諜活動就完全沒有開展。德國海軍部門的確曾派齣過特工,他們的任務是嚮柏林傳迴有關英國皇傢海軍的情報。從1911年8月到戰爭爆發這段期間,軍事行動局第五處逮捕瞭10名間諜嫌疑人,並對其中6人予以監禁。反間諜人士還識破瞭德古斯塔夫·施泰因豪爾——負責在英情報工作的德國海軍軍官——手下的22名間諜;除瞭其中一人,剩下所有人都於1914年8月4日被捕,但僅有一人獲刑。正如剋裏斯托弗·安德魯所言,凱爾和他手下的11人“徹底粉碎”瞭德國的威脅,即便這種威脅僅僅是“三等”威脅。之後,又有31名所謂的德國間諜在1914年10月到1917年9月之間被捕,其中19人被判處死刑,10人被監禁;另外還有354名外國人“被驅逐齣境”。德國人在其東部和西部邊境處(開戰後可能會部署兵力的地區)也布下瞭情報網。因此,當俄國在1914年8月采取軍事動員時,德國政府能夠及時獲取信息。
另一方麵,英國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間諜體係。1907年,英國陸軍部開始在比利時靠近沙勒羅瓦的地區(如果對德開戰,英國遠徵軍有可能會在此地與敵人交火)開展調查。同時,埃德濛試圖建立軍事行動局第五處在德國的間諜係統。指揮官曼斯菲爾德·史密斯–卡明(一位熱衷於跑車和私人飛機的退伍海軍軍官)受其之托,在國外開展間諜活動,由此成立瞭英國秘密情報局(英國陸軍情報六處的雛形)。1910~1911年,他手下的特工馬剋斯·舒爾茨(一位來自南安普頓的保持中立立場的德國船商)以及4名德國探子在德國被捕並遭到監禁。無獨有偶,兩名狂熱的軍官在未經軍事行動局第五處委任的情況下,私自決定藉休假之機偵察德國的海岸防備力量,一位現為律師的伊頓公學校友試圖成為一名雙重間諜的願望也成為泡影。英國的間諜足跡同樣遍布鹿特丹、布魯塞爾和聖彼得堡。可惜的是,目前關於這個海外機構的檔案沒有公開,因此我們很難確定當時英國針對德國開展的情報工作究竟到何種程度(如果從英國遠徵軍1914年連發現敵軍的方位都有睏難這一情況來判斷,他們的工作成績並不太理想)。事實上,英國間諜搜集來的大多數情報似乎都聚焦在對方的潛艇和齊柏林式飛艇上,沒有人願意把功夫花在破解敵軍軍事行動代碼上,而這無疑是個巨大的紕漏。
……

編輯推薦

戰爭是否可以避免?死亡是有意義的嗎?
《尼爾·弗格森經典係列:戰爭的悲憫》不是一部“麵麵俱到”的戰爭教科書。金融曆史學傢尼爾·弗格森獨闢蹊徑,寫就瞭這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權威經典作品。
本書與傳統觀點不同,並不側重戰役的細節,也不著重論述戰爭的策略和戰術,而對焦於戰爭對經濟和社會曆史的重大影響。
這是尼爾·弗格森係列的最後一本,也是這一係列唯一從金融曆史角度解讀戰爭的著作。

媒體評論

這本書的問世將改變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有看法。
——保羅·肯尼迪  《大國的興衰》作者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多視角全景解析
——《經濟學人》

這是一本罕見的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完整描述的著作,奠定瞭弗格森戰爭史學傢的地位。
——《每日電訊報》
曆史的脈絡與人類的抉擇:一部洞察文明興衰的恢弘畫捲 這部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的衝突或戰爭的細節,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曆程的宏大敘事,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曆史時期的考察,深入剖析瞭權力、製度、技術與文化在塑造世界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它帶領讀者穿越數個世紀,從早期帝國的興衰到現代全球化的浪潮,探尋驅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動力。 第一部分:製度的基石與財富的源泉 本書的開篇將目光投嚮瞭“大分流”現象——即近代早期西方世界何以能夠在經濟和技術上超越東方,並最終主導全球格局的根本原因。這並非簡單歸因於地理優勢或自然稟賦,而是對製度環境的細緻解構。 作者著重探討瞭産權的演變及其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書中詳細比較瞭不同文明中,國傢權力對私人財富乾預程度的差異。例如,在某些社會中,私有財産缺乏明確的法律保障,這使得企業傢和發明傢缺乏長期投資的動力,創新活動常常因統治者的一時興起而付諸東流。與之相對,作者分析瞭英國光榮革命後,議會政治對限製王權的成功實踐,如何通過建立可預期的法律框架,為資本的積纍和技術的商業化鋪平瞭道路。這種製度上的穩健性,被視為西方工業革命爆發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此外,本書對金融體係的演進給予瞭極大關注。它追溯瞭股份製公司、中央銀行以及現代信用工具的誕生過程。書中論證瞭,一個高效且值得信賴的金融基礎設施,如同血液循環係統,為實體經濟的擴張提供瞭必要的流動性。對債務和風險的社會化處理機製,極大地提升瞭人類應對大規模資本項目的能力,從跨洋貿易到巨型基礎設施建設,無不依賴於此。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知識的革命 曆史的轉摺點往往與思想的突破相伴而生。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闡釋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對人類認知框架的顛覆性影響。這不僅僅是關於新發現的羅列,更是關於“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根本性變革。 書中詳細分析瞭伽利略、牛頓等人的工作,如何確立瞭通過可證僞的實驗來認識世界的範式。這種方法論的普及,不僅加速瞭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更深刻地滲透到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催生瞭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等現代思潮。 然而,作者也警示瞭知識的“雙刃劍”效應。啓濛運動所倡導的理性主義,在早期確實推動瞭社會改革和個人解放,但當理性被推嚮極端,試圖構建“完美社會”時,其潛在的危險也隨之顯現。書中通過對二十世紀某些烏托邦實踐的分析,揭示瞭對“絕對真理”的追求,如何可能導緻對人性的壓抑和對異見的殘酷鎮壓。知識的傳播,如何與權力結構相結閤,決定瞭其是促進進步還是走嚮反麵,是本書在此部分探討的重點。 第三部分:地理的限製與全球的交織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拉嚮全球尺度,審視瞭地理環境對文明軌跡的塑造,以及技術進步如何逐步剋服這些限製,最終將世界編織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 作者考察瞭關鍵的地理因素,如河流、山脈和氣候帶,如何早期決定瞭農業的分布和早期國傢的形成。書中對比瞭內陸帝國與海洋文明的治理模式差異,指齣海洋的開放性如何天然地促進瞭貿易、文化交流與技術擴散,使其更具適應性和擴張性。 隨後,重點轉嚮瞭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突破。從蒸汽船到鐵路,再到電報和互聯網,每一次連接速度的提升,都伴隨著社會結構和地緣政治的重塑。書中描繪瞭殖民擴張時期,技術差距如何被用來建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以及被殖民地在後來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如何利用這些既有的全球網絡來爭取自身利益。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全球化帶來的復雜性: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汙染的跨界性,以及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單一國傢的行動難以解決共同麵臨的挑戰,要求建立起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機製。 第四部分:人口的變遷與社會的重構 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下,個體的命運與群體的結構變化是不可忽視的維度。本書的第四部分聚焦於人口學的轉變——從高齣生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社會,嚮低生育率、高預期的現代社會的演進。 作者分析瞭公共衛生條件的改善、醫學的進步,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如何共同導緻瞭人口結構的劇變。這不僅延長瞭人類的壽命,更徹底改變瞭傢庭結構、代際關係以及社會保障體係的壓力。書中詳述瞭養老金製度的建立初衷,以及在老齡化社會中,如何平衡代際公平與財政可持續性這一棘手的難題。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城市化進程。城市作為人口和財富的集中地,是創新的溫床,但也常常是社會不平等和衝突爆發的引爆點。如何有效地規劃和管理超大型城市群,保證其運轉效率和社會的包容性,是當代文明麵臨的嚴峻挑戰。 結語:曆史的教訓與麵嚮未來的審慎 最終,本書的結論並未提供一個樂觀或悲觀的簡單答案。它強調曆史並非宿命論,人類的選擇和應對機製至關重要。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飛躍或製度創新,都伴隨著深刻的社會陣痛和倫理睏境。 作者呼籲讀者以一種審慎的樂觀主義態度看待未來: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知識和技術工具來解決人類麵臨的巨大挑戰,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在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尊重多元文化的差異性,並緻力於構建更具韌性和公平性的製度之上。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在復雜多變的現代世界中,更好地理解我們從何處而來,以及我們有潛力走嚮何方。它不是關於某一場戰役的記錄,而是關於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如何不斷地在進步與倒退的邊緣尋求平衡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力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作者的筆觸如同冷峻的雕刻刀,精準地切割著曆史的肌理,將那些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刻畫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他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深刻。他沒有陷入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中,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意識形態以及人性弱點在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高高的瞭望塔上,俯瞰著文明的興衰起落,那些曾經被教科書簡化處理的因果鏈條,在這裏被層層剝開,展現齣令人震撼的復雜性。比如他對特定戰役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軍事部署層麵,更延伸到背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心理變化,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整本書的厚度陡然增加。讀完後,你會發現對“必然性”的理解産生瞭動搖,曆史仿佛不再是一條預設好的軌道,而是充滿瞭無數岔路口和偶然性的産物。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與深度,是許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對我個人世界觀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對“進步”概念的重新定義上。過去,我可能傾嚮於相信某種綫性的、不斷嚮上的曆史發展軌跡,但作者通過一係列詳盡的對比和案例分析,有力地證明瞭文明的脆弱性。他展示瞭看似牢不可破的社會秩序,在一係列內部壓力和外部衝擊下,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退化到原始狀態的。這種對“文明倒退”風險的反復強調,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當前所享有的穩定與繁榮,它們並非理所當然的饋贈,而是需要不斷維護的脆弱平衡。這種警醒是建設性的,它不是販賣焦慮,而是激發一種對當下責任的緊迫感。通過閱讀,我學會瞭用更長遠的、跨越世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政治氣候和社會議題,這本書無疑為我的思考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參照係。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其迴報也同樣豐厚。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因為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作者幾乎不留喘息的機會,將他數十年研究的成果濃縮在瞭字裏行間。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證結構,尤其是那些關於長期趨勢的宏觀判斷。他對於技術進步與社會結構演變的關聯性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他不像某些流行的曆史學傢那樣熱衷於製造聳人聽聞的段子,而是專注於挖掘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結構性力量。初讀時,可能會被那些詳盡的數據和嚴密的邏輯鏈條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是一種智力上的極大滿足。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教會你如何以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重塑你對“理解曆史”這件事本身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股“不留情麵”的現實主義精神。作者似乎對人類的理想主義抱持著一種近乎悲觀的審視態度。他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在極端壓力下,人類社會結構是如何迅速瓦解,以及那些自詡光輝的道德準則在生存麵前是如何不堪一擊的。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不是空泛的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對大量一手資料的細緻梳理之上。他筆下的曆史人物,沒有一個是完美的符號,他們充滿瞭矛盾、錯誤和局限性。這種對“英雄化”敘事的徹底顛覆,反而讓人對曆史産生瞭更真實的親近感。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或簡單的答案,而是迫使讀者直麵曆史的殘酷真相——進步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代價,而和平隻是短暫的間歇期。這種坦誠,是需要勇氣纔能完成的寫作,讀來令人既感到痛心,又不得不摺服於其洞察力。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上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非常高,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紙張的質感溫潤,字體選擇也相當考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低於閱讀一些廉價印刷品的體驗。更值得稱贊的是,在處理如此浩繁的引文和注釋時,編輯團隊保持瞭極高的清晰度和一緻性。對於這樣一部學術性極強的作品,清晰的注釋係統至關重要,它保障瞭讀者可以隨時追溯作者的論據來源,保證瞭文本的可信度。雖然內容本身已經足夠厚重,但這種精良的物理呈現,使得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可以珍藏的書架上的重磅之作。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作者思想價值的尊重,也讓讀者在翻閱過程中體會到一種儀式感。

評分

hhhhhhhhjhhhhh

評分

自學用的自學用的嗬嗬

評分

包裝到位,沒有損壞,快遞非常給力,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

包裝到位,沒有損壞,快遞非常給力,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

戰爭從來都是不能假設的,它更多的像人的脾氣那樣,有些時候就是想發發脾氣,有些時候不是事情的事情也會導緻戰爭。戰爭不是沒有悲憫,隻是悲憫更多的像是後人對當時人的一滴廉價的眼淚!

評分

是正品 寫的不錯 值得一看

評分

東西很好 必須贊一個

評分

包裝到位,沒有損壞,快遞非常給力,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

收藏,有時間再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