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蒋捷词校注(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二○○四年春天,我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赵山林先生访学。感于词目前「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词集迄无校注本行世,遂产生校注蒋捷《竹山词》的想法,得到赵山林先生和马兴荣先生、齐森华先生、高建中先生的肯定和支持。是年四月,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靠前学术研讨会,拙书《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受到章培恒先生和与会专家们的关注,德高望重的章先生拿出敷小时的时间,专门约我到附近的上岛咖啡餐叙,对我尝试进行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勉励有加。 隐居竹山:蒋捷中进士不久,南宋灭亡,从此开始了长期的隐居、流浪生活。宜兴境内太湖之滨的竹山,在周铁镇沙塘港口,或称竺山、足山。南宋亡后,蒋捷隐居于此,并取以为号。宜兴后村《周氏宗谱》中有蒋捷所撰《简惠公谱牒后序》一文:公为中兴名相,距今百有余年。流风遣烈,犹有能景慕而乐道者。公殁后,朝事日非,一时元辅如韩促胄、史弥远、贾似道,其人接踵而起,甚于卖国之桧,不得如公者维挽于其闾,国祚遂移。乃公之子孙亦稍浚夷衰微也。传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抑又有之,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其斯之谓欤,余遭丧乱,滨处湖滨,既与公同壤,公之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遇从,共抱黍离之悲。每出其家藏谱牒不余,如接公于晤语。窃又幸公云裔济济,积庆未艾,不与故国山河同归绝减也。为续书行辈于剩简而复赘数言,俾后之览者,知余掩卷而重有感云。简惠公即南宋周葵火宋史卷三八五等初次翻阅《蒋捷词校注》,就被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和精细的校勘工作所折服。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宋词的佳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 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词句的精准还原上,更在于其对词作背后深层意蕴的挖掘。编者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对每一个字词、每一处典故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并辅以清晰易懂的注释。这让我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致力于宋词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厚重的礼物。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养,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理解蒋捷内心世界的窗户。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该书在校注的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这使得书中的观点既有传承,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避免了陷入学术上的窠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治学之道的严谨与不易。
评分《蒋捷词校注》这本书,简直是蒋捷词研究领域的一道曙光,厚重而严谨。拿到手上,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自带一种沉淀下来的学术气息。翻开书页,校注的部分尤其令人赞叹,每一个字词的考订都力求精确,旁征博引,参考文献浩如烟海,足以见得编者在学术上的功力深厚。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宋词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能够读到如此详尽细致的校注,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蒋捷的词,以其独特的“愁”字著称,婉约中带着深沉,抒情里又不乏哲思。这本书的校注,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梳理,更是对词义、词境的深度挖掘。作者对每一首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心境都有细致的解读,这让我在阅读词句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词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字眼,经过一番考订,往往能揭示出词句背后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密码。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需要有好的解读。《蒋捷词校注》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又对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极为亲切又极其专业的方式,将蒋捷那些清冷孤绝的词作,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的注释,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蒋捷词的世界。他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每一个注脚,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旁白,一段文化的折射,甚至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常常在阅读注释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沉思良久,仿佛与蒋捷在时空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评分阅读《蒋捷词校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身感受蒋捷这位词人的命运沉浮。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词作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于字面的解释,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将蒋捷词中那种独特的“愁”味儿娓娓道来。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从寥寥数语中,解读出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孤寂与悲怆。 校注的部分,更是功德无量。那些细小的字词差异,在不同的版本之间流传,经过编者的精心比对和辨析,终于还原出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认识蒋捷词的权威之门。不再需要费力去辨别字句的真伪,而是可以专注于词本身的美感和意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