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大学 中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微经典》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国学
  • 四书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88306
商品编码:16846828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 大学 中庸

原价:12.80元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88306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毋庸讳言,儒学经典及后世的阐释汗牛充栋,即使粗粗翻检一遍,也难以领悟其要旨;同时其中的确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多数读者无暇甄别。有鉴于此,我们把传统儒学中的经典进行了负责任的编选,编成此本《孟子 大学 中庸》。其中的原文依照权威版本精校而来,并在译文中融入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流畅易懂。另外,篇章页的插图、页眉和文字内容的排版,都是极为用心和精细的,是再现传统,认识传统的最佳载体。

内容提要


《孟子·大学·中庸》选取孟子、大学、中庸中的经典之作,每篇分为原文和译文两部分,原文原文均依权威版本进行精校,译文中则融入了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流畅易懂。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慧,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

目录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大学
中庸

作者介绍


文摘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 文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带给我国什么好处呢?”
孟子回答:“大王!为什么一定要有好处呢?有仁义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说:‘能带给我国什么好处呢?’大夫说:‘能带给我封地什么好处呢?’士人和百姓说:‘能带给我自己什么好处呢?’这样,上上下下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千辆战车的大夫;在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万乘之国中,大夫有千辆战车,千乘之国中,大夫有百辆战车,不能说不多。如果把正义排在私利之后,那么大夫不争夺到国君的产业,就不会罢休的。没有善良之人会遗弃亲人,没有正义之士会怠慢君王。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何一定要有好处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 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一面看着鸿雁麋鹿,一面说:“有德者也有这种闲情吗?”
孟子回答:“只有先成为有德者,才能享受此等乐趣,无德者就算有这些东西,也得不到快乐。《诗经》说:‘准备建造灵台,精心设计安排,百姓齐心协力,几天就建造完成。王说不要着急,百姓愈发卖力。文王游览鹿苑,母鹿伏在草丛,母鹿毛光且肥,白鸟洁净丰满。文王游览灵沼,鱼儿欢呼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民力来修建高台深池,但百姓非常高兴,称呼那个台叫‘灵台’,称呼那个池叫‘灵沼’,并因为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而快乐。周文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地快乐。《汤誓》说:‘太阳何时毁灭,我宁愿与你一起灭亡!’百姓竟然想要与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台池鸟兽,难道他能独享其乐吗?”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 文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人说:“大王远看不像国君,走近他,也看不出威严之貌。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统一后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可以统一天下。’
“他再问:‘有谁跟随他呢?’
“我再答:‘天下的人没有不跟随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若是发生干旱,禾苗就干枯了。若是天上出现乌云,哗啦哗啦地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呢?现在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不喜欢杀人的。若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出现,天下的百姓都会争先恐后地归顺他。真如这样,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向下奔流一样,谁能阻挡得住呢?

……

序言



《大学》《中庸》导读 一、缘起与传承:何谓“四书”?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道德规范,多半凝聚在先贤的著作之中。其中,《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神追求。它们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历来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文献,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社会伦理。 《四书》的编纂与流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学者的梳理、注释与推广。北宋时期,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刻为《四书章句集注》,并将其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首位,奠定了“四书”作为儒家入门必读经典的地位。自此,通过“四书”来学习和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读书人的重要途径,也使得《大学》与《中庸》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和传承。 《大学》与《中庸》虽名为“大学”与“中庸”,其内涵却远不止于字面意义。它们并非指具体的教育机构或行事准则,而是蕴含着一套关于个体修养、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安定的深刻哲理,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两部经典,就是触及中华文明最古老、最智慧的源头之一。 二、《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其内容侧重于阐述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系统理论。全书虽不长,但其思想体系宏大而完整,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其核心思想,便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意指发扬光明的德性。古人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纯净善良的本性,即“明德”。然而,由于外界的污染和欲望的牵扰,这份本性容易被遮蔽。因此,“明明德”便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恢复和发扬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这需要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内在的道德修炼。 “亲民”则是在发扬自身德性的基础上,将这种善意推己及人。这里的“民”不仅仅指普通的百姓,更包含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所有人,包括家庭成员、社会同僚、乃至国家民众。通过自身的德行去影响他人,去关怀他人,去促进他人的福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本关怀的体现。 “止于至善”则是追求道德上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在修身、待人、治国等各个层面,都要以最高的道德标准作为目标,力求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这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力求完美的精神动力。 《大学》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过程,描绘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实践路径,即“三纲八目”。 三纲: 大学之道: 指明学习的根本目的,即在于“明明德”,通过学习来发扬光明的德性。 在亲民: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能够以此来“亲近”民众,服务社会。 在止于至善: 最终的追求是达到道德和事业上的最高境界,即“至善”。 八目: 这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实践步骤,可以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1. 认知层面: 格物(格物致知): 这是整个实践体系的起点。“格”有探究、研究之意。“物”则指万事万物。“格物”就是要深入探究事物发生的原理,认识事物的真相,从而获得知识。“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道理,达到知识上的通达。这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求证精神,是理性思考和知识积累的过程。 2. 修养层面: 诚意: 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要做到“诚意”。“诚”是真诚、真实的意思。“意”是指意念、想法。诚意就是要求一个人在思想、意念上做到真实不虚,不自欺欺人,内心与言行一致。这是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 正心: 在诚意的基础上,要做到“正心”。“正”是端正、纯正。“心”是指心灵、思想。“正心”就是要排除私欲,纠正不正当的念头,使自己的心念保持纯洁、公正。这是心性的净化和情感的调适。 修身: 在正心的基础上,要做到“修身”。“修”是修炼、培养。“身”是指自身。“修身”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品德,使自己的身心合乎道德的要求。这是道德实践的直接体现。 3. 家庭层面: 齐家: 在修身的基础上,要做到“齐家”。“齐”是治理、整顿。“家”是指家庭。“齐家”就是指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风良好,共同践行道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的正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 国家与社会层面: 治国: 在齐家的基础上,要做到“治国”。“治国”是指要管理好国家,制定有效的政策,维护社会秩序,使国家安定繁荣。这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推展到国家层面的实践。 平天下: 在治国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平天下”。“平”是和平、安定。“天下”是指整个世界,泛指一切。“平天下”就是要在国家安定之后,进一步将和平与繁荣的理想推广到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这是儒家理想主义的最高体现,是个人价值在宏大社会目标中的实现。 《大学》的思想路径,呈现了由内向外的螺旋上升过程:从认识事物(格物致知),到净化内心(诚意正心),再到规范行为(修身),然后由小家推及大家(齐家治国),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宏伟目标。这套完整的体系,为个体如何从自身出发,一步步实现对社会的积极贡献,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可行的蓝图。 三、《中庸》:致中和,王道之始 《中庸》,同样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并列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侧重于具体实践路径不同,《中庸》更侧重于阐述一种境界、一种原则,以及一种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洞察。《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中庸”二字,字面意思是“中间”和“普通”。然而,其内涵远非平庸之辈所能理解。孔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是指一种未发之状态,即在人的情感、欲望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保持一种恰到好处、不过不及的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稳定,一种不偏不倚、不激不随的境界。 “和”是指一种已发之状态,即当情感、欲望表现出来时,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合乎时宜,不至于过度或不足。这是一种和谐、适度的状态,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理性的统一。 “中”与“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庸之道”。“中庸”并非主张折中主义,也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到好处,既不偏激,也不妥协。这是一种理性、审慎、灵活的智慧,是处理人与事、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中庸》认为,“中庸”是“天道”,是“人道”的根本。它认为,人人都具备“中庸”的潜能,但需要通过学习和体悟才能达到。 《中庸》还提出了“诚”的概念,并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庸》看来,“诚”不仅是内在的真实,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诚是天道的规律,而遵循和践行诚,则是人道的正道。 “诚”的体现,是“几”。“几”是指事物的萌芽、细微之处。体悟“几”,就是要在事物发生的初期,就能察觉其发展趋势,并加以引导。这需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和预见性。 《中庸》中的“诚”与“格物致知”中的“致知”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诚”的境界更高,它强调的是一种先验的、本源的体悟,而非后天的理性认识。 《中庸》的思想,还体现在对“德”的深刻阐述上。它认为,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九思要求君子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审慎、周全、符合道德规范。 《中庸》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协和万邦”,将“中庸之道”推而广之,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和谐。这是一种宏大的政治理想,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思考。 四、与《孟子》及《大学》的联系与区别 《大学》与《中庸》作为“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各具特色。 《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论辩,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政治伦理和道德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观点。 《大学》: 《大学》则是一套更为系统和实践性的修身治国理论。它从个人内心的修炼出发,一步步拓展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指导人们如何实现从个体到社会的价值实现。 《中庸》: 《中庸》则更侧重于阐述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原则。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之道,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它更偏向于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对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 三者之间,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不同维度: 《孟子》提供了“仁”的根基与“性善”的信念; 《大学》勾勒了实现“仁”的系统路径; 《中庸》则阐释了达到“仁”的更高境界与智慧。 《大学》和《中庸》的结合,构成了儒家关于个体如何完善自我,并进而影响和改造社会的完整理论。它们教会我们如何从内心的修养做起,如何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以审慎的态度处理事物,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五、现代意义与价值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与《中庸》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修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理念,对于现代人如何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保持内心平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充实与道德的完善。 人际关系: “亲民”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互助。在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和疏离的今天,重拾“亲民”的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理: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虽然宏大,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对于当代的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价值导向: “止于至善”的追求,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生活品质。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理性与智慧: “中庸之道”,教会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审慎判断,做到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种智慧,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尤为宝贵。 总而言之,《大学》与《中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所蕴含的思想,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指引。通过研读这两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它们不仅仅是古老的文献,更是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思想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书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配以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庄重而不失精致的气息。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些许韧性,阅读时手感温润,相信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目录的排布清晰明了,各个篇章的划分也颇为合理,让人一眼就能对全书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虽说还没开始深入学习,但从这初步的接触来看,编辑团队在图书的整体呈现上是花了心思的,这无疑会为我的阅读体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如同这精致的外表一样,带给我思想上的启迪和知识上的滋养。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探索。它提出的关于“性善”、“仁政”等观点,极具启发性,让我对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那些经典的对话和譬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解读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君子”的描绘,那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是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虽然要达到“君子”的标准并非易事,但它为我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这部作品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千年的智慧。当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仁德的推崇,对于治道的阐释,无一不让我肃然起敬。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即使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直击人心,引人深思。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自身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时刻提醒着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坚守本心,如何以德修身,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中庸”这个概念。以往总觉得它是一种消极的处事哲学,是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代名词。然而,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中庸”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简单的妥协和折中,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是一种在复杂事物中把握平衡,找到最恰当、最适宜状态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要懂得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智慧,需要极高的洞察力和自控力。书中关于“过犹不及”的论断,更是将这一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理解了“中庸”的真谛,我感觉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工作挑战时,都仿佛打开了新的视角,能够更从容、更有效地把握分寸。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自我审视和精神洗礼的契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对照书中的观点,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些关于“仁爱”、“孝悌”、“忠恕”等道德准则,如同明镜一般,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和欠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优秀,并非外在的物质积累,而是内心的充实与升华。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吸收与内化,我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尝试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努力让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更加宽厚,在处理事务上更加公正。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虽然不显于声色,却是我个人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