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董伟、郭书普主编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解》收录了水稻常见病虫害38种,其中病害19种,虫害19种。病害部分介绍了症状识别、病原、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虫害部分介绍了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综合防治。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图”有着特殊情结的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往往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而一幅生动的图片,往往能够直接而有力地传递信息。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精髓,将“图解”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视觉冲击力。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第一页,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细节逼真的水稻病虫害图片,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更像是精美的艺术品,将病虫害的形态、病斑的特征,甚至是一些微观的虫体结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正置身于一片被病虫害侵扰的稻田,亲眼目睹着这些“不速之客”的破坏。而书中对于这些图片的配文,也恰到好处,它不会用过于学术的语言去描述,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图片中所展示的病虫害特征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且还会进一步补充一些关键信息,比如,这种病虫害在哪个生长时期最容易发生,它的传播方式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危害是什么。我之前在网上也搜集过一些关于水稻病虫害的图片,但很多图片质量不高,或者信息不完整,让我难以辨认。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系统化的病虫害图像库,让我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我所遇到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我的稻田里出现了一种以前没见过的小虫子,我拍照发给了一些朋友,大家也都拿不准。后来我翻到这本书,里面的“稻纵卷叶螟”的彩色图片,和我的观察几乎一模一样,连虫子在叶片上卷起来的“小房子”都清晰可见。这让我非常惊喜,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于“图解”带来的直观便利。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内容编排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而是从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危害特点,到各种防治措施的原理、应用方法、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曾经购买过一些关于农业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操作指导,要么就是过于侧重理论,与实际生产脱节。而这本书,它在介绍病虫害时,不仅仅给出图片,还会详细解释这种病害或者虫害是如何发生的,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容易爆发,它们最喜欢在稻田的哪个部位“安营扎寨”,以及它们会对水稻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危害。这些信息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病虫害本质的种植者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比如说,关于稻飞虱的防治,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药物防治,还详细解释了不同时期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清除田间杂草来减少其滋生。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而不是盲目地跟风使用各种农药。我特别喜欢书中的“综合防治”章节,它强调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这让我意识到,单一的防治手段往往效果有限,而多方面协同作战才是长久之计。我以前总觉得,出现虫子了就打药,出现病了就喷药,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尝试着在稻田里保留一些天敌,比如瓢虫,也开始注意改善稻田的通风条件,这些细微的改变,却在后来的实际种植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它让我明白,做一名合格的水稻种植者,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勤劳,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内容碎片化的时代,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详略得当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在病虫害的细节呈现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病虫害的描述上,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无论是病斑的形状、颜色,还是虫体的形态、大小,甚至是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都描述得非常到位。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文字,它还会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帮助读者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病虫害。比如,在介绍稻瘟病时,它会与胡麻斑病进行对比,详细指出它们在病斑边缘、病斑中心的区别,这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经在辨认一种叶片上的锈黄色病斑时,犹豫了很久,不知道是白锈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后来翻到这本书,它里面关于“水稻白锈病”的图解,配以文字描述,并且特意强调了病斑的“细小、散生”特点,以及后期可能出现的“白色粉状孢子堆”,让我茅塞顿开,很快就确定了病害的类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水稻病虫害的“百科全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打磨。这种严谨的态度,也让我对自己日后的种植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够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本书,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去守护我的稻田,去收获丰收的喜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这个业余水稻种植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稻田里的病虫害感到头疼,尤其是在产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下,稍有不慎,辛勤的耕耘就可能付之东流。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也翻阅过不少资料,但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要么过于专业晦涩,要么就是年代久远,跟不上实际的病虫害发展趋势。而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学习体验。首先,它的“图解”二字就足以吸引我。我这个人,比起枯燥的文字描述,我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翻开书,那一幅幅清晰、逼真的病虫害图片,让我能够第一时间准确地辨认出困扰我稻田的“元凶”。无论是叶片上斑驳的褐斑病,还是茎秆上蠕动的稻纵卷叶螟,亦或是根部可能潜藏的线虫,书中的插图都将它们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正站在田埂上仔细观察一样。这极大地节省了我反复辨认、犹豫的时间,也避免了误判带来的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这些图解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很多还配有动态的观察描述,比如某些虫害的活动轨迹,病菌扩散的初期迹象,这让我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我记得去年夏天,我的稻田里出现了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叶片发黄现象,急得我团团转,翻遍了以前的老资料都找不到对应的图像。幸好,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我翻到了这本书,其中一张关于“稻瘟病初期症状”的图解,几乎百分之百吻合了我观察到的情况,让我瞬间茅塞顿开,立刻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最终挽回了不小的损失。这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学习模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稻田“医生”,时刻在我身边指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体验,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图例,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娓娓道来。我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虽然对农业很感兴趣,但缺乏实际经验,以前看一些农业方面的书籍,常常会因为里面充斥着我不理解的专业名词而感到沮丧,觉得离我太远。而这本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民,它会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理解的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病理过程,比如,它在讲解某种病菌是如何侵染水稻的,会用“就像感冒病毒入侵人体一样”来类比,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而且,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它在介绍每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时,都会给出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比如,在使用某种农药时,应该注意哪些剂量、施用方法、施用时间,以及在什么天气条件下效果最好,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甚至是关于农药残留的提示,都写得非常详细。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用书中介绍的生物防治方法,去防治稻田里的蚜虫,当时我有些忐忑,担心效果不好。但书中详细的步骤说明,包括如何稀释生物制剂,如何选择最佳的喷施时间,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操作,并且最终看到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新手”也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各种先进的防治技术,而不是望而却步。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种田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有好的工具和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稻农。
评分在我的印象中,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内容枯燥,难以理解,要么就是内容陈旧,跟不上实际生产的需求。而《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解》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固有印象。它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我记得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那里主要防治的病虫害也就那么几种,但近些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种植模式的改变,一些新的病虫害开始频繁出现,并且变得越来越难以防治。很多我以前使用的防治方法,现在已经不太管用了。而这本书,它所收录的病虫害种类,以及介绍的防治方法,都非常贴近当前的水稻生产实际。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典的病虫害,比如稻瘟病、纹纹叶潜叶矿{-@@-},更重要的是,它还关注了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或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病虫害,并且为它们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方案。我曾经就遇到过一种之前在书上从未见过的叶斑病,在书中,我竟然找到了非常清晰的图片和详细的描述,并且书中还提供了最新的、更有效的化学和生物防治药剂信息。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仿佛书中有一个“活的”专家团队,时刻关注着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传递给读者。而且,书中的防治方案,往往会给出多种选择,既有化学防治的方法,也有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的建议,让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防治策略。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让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时刻指导我应对新挑战的“战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体系化”的认知构建。在过去,我对于水稻病虫害的认知,是比较零散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知道一些零散的病虫害名称和防治方法,但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而这本书,它通过清晰的结构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我喜欢它在每个病虫害的介绍中,都遵循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首先是病虫害的识别,通过高清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让你能够准确地辨认出来;然后是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让你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会对水稻造成什么样的具体损害;最后才是防治措施,并且防治措施也分门别类,有预防措施,也有治疗措施,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也有化学防治。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每一个病虫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到虫子就打药”的层面。我曾经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将书中介绍的各种病虫害,按照发生的季节、发生的部位,以及发生的严重程度进行归类,这样一来,我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更加清晰的“病虫害地图”,在实际生产中,我能够更主动地去关注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它们出现。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贯穿于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从播种育秧到收割储存,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病虫害的风险。这种“全局观”的建立,让我对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为我的稻田“保驾护航”。
评分在我眼中,《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病虫害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科学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觉得,做一名现代化的农民,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科学知识和环保意识。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在介绍病虫害防治方法时,不仅仅关注“如何杀死病虫害”,更关注“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水稻的健康生长”。我非常欣赏书中对生物防治的重点推介,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稻田中的天敌,比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并且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比如如何为这些天敌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如何识别并保护它们。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是要与自然为敌,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且,书中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也给出了非常审慎的建议,它会详细解释不同农药的适用范围、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且会强调“合理使用、精准施用、适时施用”的原则,鼓励我们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或者选择对环境更友好的低毒、高效农药。这种“绿色种植”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我曾经尝试过在稻田里种植一些伴生作物,比如紫云英,它不仅能够固氮,还能够吸引一些益虫。这些细微的改变,让我的稻田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和健康,病虫害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未来,它让我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能够种出既优质又健康的水稻,同时也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触动,在于它所体现出的“循循善诱”的教学理念。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引导读者主动去学习、去思考。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水稻种植户,过去很多年,我都是依靠经验来管理稻田,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病虫害,或者是一些新的防治技术,我总觉得有些难以接受,担心自己学不会,或者学了也用不好。而这本书,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比如,它不会一下子抛出大量的病虫害名称和防治方法,而是会先从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病虫害开始讲起,并且在讲解每一种病虫害时,都会先引导你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它会问你,“你有没有在稻田的叶片上看到过这样的斑点?”,或者“这些小虫子在做什么?”。这种互动式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而且,它在介绍防治方法时,也充满了智慧。它不会一味地强调使用化学农药,而是会鼓励你去尝试一些更环保、更可持续的防治手段,比如,如何利用天敌来控制虫害,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比如及时清除病叶病穗,都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经因为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稻田里的一些有益昆虫越来越少,土壤质量也似乎在下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种植方式,并尝试着去改变。我开始学习如何保护和利用稻田里的天敌,也更加注重水稻的日常管理,这些改变,让我的稻田变得更加健康,产量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防治病虫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做一个更有智慧的农民。
评分作为一名在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接触过无数种关于农业的书籍,很多时候,一本好的参考书能够极大地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而《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解》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之一。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为农民解答关于病虫害的各种问题,而最头疼的就是农民们常常无法准确描述或辨认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导致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现场勘察,才能给出诊断。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这一难题。当我手里有这本书时,我可以指导农民对照书中的图片,自己初步判断病虫害的类型,然后再向我咨询,这样一来,沟通效率大大提升,我也能更精准地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书中关于病虫害的诊断部分,不仅仅是提供清晰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会列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病虫害,并详细指出它们在外观、发生时间、危害症状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区分指导。我曾遇到过农民将白叶枯病误判为黄叶病的情况,导致用药错误,延误了最佳防治时机。而这本书中,对于这两种病害的图片和文字描述都极为详尽,并且特别强调了它们各自的典型特征,例如白叶枯病特有的“油浸状”病斑,以及黄叶病初期叶片出现的不规则退绿现象。这不仅能帮助农民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能让我作为技术指导,在与农民沟通时,有更统一、更专业的信息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农民看的,对于我们基层农技人员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和学习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