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朝] 元好问 著,狄宝心 校
图书标签:
  • 元好问
  • 诗歌
  • 宋元文学
  • 文学史
  • 校注
  • 古籍
  • 诗编年
  • 经典
  • 文化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45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8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为金元大家元好问诗集的全新整理本,分校勘、编年、注释三部分。校勘部分以毛本为底本,以李诗本、李全本、施本为主校本,参校方本、郭本、姚本,力求超过前贤,接近元好问诗的原貌;编年方面,主要以狄宝心的《元好问年谱新编》为基础,结合校注成果,对元氏全部诗作做系统考察,对相关成果得失做全面梳理;注释方面,近世注本皆为选本,此次针对现今研究需要提供较详的全诗注释。书后附录元好问诗篇目索引,便于查询。

目录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1册)》
前言
凡例
卷一 南渡前及三鄉时期
西溪二仙廟留题
初发潞州
结杨柳怨
长安少年行
隋故宫行
出京
阳兴砦
避兵阳曲北山之羊谷题石龛
梁園春五首
……
卷二 隐居嵩山时期
卷三 三为*令时期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2册)》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3册)》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4册)》

精彩书摘

卷一 南渡前及三乡时期
西溪二仙庙留题
期岁之间一再来(二)青山无恙画屏开(三)出门依旧黄尘道(四),啼杀金衣唤不回(五)。(校)
此诗姚本补收,其校记云:「此诗曾刻于陵川西溪二仙庙过殿之壁,又刻于元好问野史亭中。」
【注】
(一)二仙庙:在今山西省陵川县城南五里处。庙后殿廊檐内有金陵川状元赵安时所撰《重修真泽二仙庙碑》,言二仙女为唐贞元时人,受后母虐待,仰天号诉,感动上苍,乘龙仙去。阎凤梧等《全辽金文》收此文。
(二)期岁:一年。
(三)「青山」句:谓青山依旧像彩绘的屏风一样展示。恙:忧虑。
(四)黄尘道:黄尘飞扬的道路,兼喻凡俗的尘世。
(五)金衣:上引趟碑文言二仙「俱换仙服,绦衣金缕」。又金衣为黄莺的别名。句暗用唐金昌绪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谓黄莺直叫,一一仙所居清幽
雅境如梦破难寻。
【编年】此诗旧佚,编年向无考。元墓野史亭中石刻有《春服既成同冠者五六人重谒二仙庙》,末云「时泰和乙丑清明前三日并州元好问题」,下附刻此诗。本集《题张彦实陵川西溪图》诗有「不到西溪四十年,溪光林影想依然。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句,自注:「此县,先君子旧治,宴游西溪,仆以童子侍焉。」此次宴游,有遗山嗣父元格等在,属泰和甲于年事。次年元氏「同冠者五六人重谒二仙庙」,故本诗首句有「期岁之间一再来」,是知作于泰和五年乙丑。
……

前言/序言


一、 时代背景:锦绣江山与乱世悲歌 本书所涉猎的,是北宋覆灭,金朝兴起,中原大地风云变幻的特殊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宋朝遗民在南宋政权下苟延残喘,怀念旧日繁华,哀叹家国破碎;另一方面,金朝统治者也在积极融入汉文化,发展经济,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与汉民族的冲突始终是潜在的暗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出了像元好问这样一位承载着时代厚重感,又充满个人独特情感的伟大诗人。 金朝,一个以游牧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在征服北宋后,面临着如何治理一个拥有深厚汉文化传统的庞大帝国。金朝统治者采取了“因循南朝之旧”的策略,沿用了宋朝的官制、法律,并大力吸收汉族文化。这使得金朝统治下的汉文化,在形式上得以延续,但精神内核却在变迁。边塞的战乱,民族的隔阂,文化的冲突,以及对于逝去王朝的追忆,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肌理。 元好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创作。他的一生,与这个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汉族士人,他经历了宋朝的灭亡,目睹了金朝的兴衰,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他既有对故国的怀念,对汉文化的坚守,也有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他的诗篇,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荣辱、兴衰、悲喜。 二、 作者生平:乱世孤舟,笔耕不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汉族,滑州(今河南滑县)人。他出生于金章宗时期,正值金朝统治相对稳定,文化相对繁荣的阶段。然而,他的一生却贯穿了金朝由盛转衰,直至最终被蒙古帝国所灭的整个过程。 早年,元好问受家庭影响,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他早早地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被誉为“前代文学之冠”。他曾中金朝的进士,步入仕途,但由于其正直的品格和对政治的忧虑,他并不拘泥于官场,常常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他一生在金朝多个州府任职,但其仕途并不顺遂,更多的时间他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中。 金朝末年,蒙古铁骑席卷而来,金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元好问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目睹了家园的毁灭,人民的流离失所。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悲怆、沉痛的情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他在战乱中辗转奔波,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献,对文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元好问的漫长一生中,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痛,也品尝了仕途坎坷的艰辛。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他以笔为犁,在乱世中耕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文。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情真意切 元好问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忧患意识、真挚的情感抒发、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他的诗风,可以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既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切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更有对汉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1. 家国情怀的抒发: 作为宋朝的遗民,元好问的诗歌中处处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金朝统治的复杂情感。他常常借咏史怀古,抒发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对民族苦难的感伤。《论诗三十首》中的一些篇章,如“故国之思,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地表达了这种情感。他怀念宋朝的繁华,却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2. 人生感慨的流露: 乱世之中,人生如同飘萍,充满着不确定性。元好问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寄托个人的孤独、寂寞和悲凉。“过松陵访戴复古”,“秋夜怀远”,等诗篇,都展现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的思念。 3. 对汉文化的传承: 在金朝统治下,汉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或异化的危险。元好问是汉文化坚定的守护者。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力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的诗歌,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深深地烙印着汉文化的痕迹。他笔下的咏物诗,如咏花、咏月、咏竹,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4. 艺术技巧的精湛: 元好问的诗歌,不仅内容深刻,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他善于运用典故,但不显得堆砌;他善于炼字,力求表达的精准和生动;他善于营造意境,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他的叙事诗,如《迈陂塘》,情节生动,情感饱满。他的咏史诗,如《文采风流》,立意高远,见解独到。 四、 诗歌主题:时代印记与个体心声 元好问的诗歌主题广泛,但贯穿其中的,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国仇家恨: 这是元好问诗歌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他目睹了宋朝的灭亡,金朝的衰败,他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对民族的悲悯,对侵略者的谴责。例如,他的《示儿》诗,就表达了对国家灭亡的深深痛惜。 宦海沉浮与人生抱负: 元好问虽然有入仕为官的经历,但他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山河破碎与民生疾苦: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元好问的诗歌中,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疾苦。他看到了战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对百姓生活的摧残。他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并将这种悲悯之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 除了家国情怀,元好问的诗歌也充分表达了个人细腻的情感,如思念亲友、离愁别绪、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生际遇的观察,来体悟生命的真谛。 五、 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元好问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连接两宋文化的桥梁: 作为一位在金朝时期创作的汉族诗人,元好问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连接南宋与金朝文学,乃至连接两宋文化的作用。他继承了宋词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史料价值: 元好问的诗歌,为后人研究金朝历史、社会风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诗歌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学典范: 元好问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他的作品,对元、明、清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研究的宝库: 元好问的诗文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为后世的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金朝历史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的帮助。 结语 元好问,这位在乱世中崛起,又在乱世中坚守的伟大诗人,他的诗篇,如同一曲曲饱含深情的挽歌,又如同一盏盏在黑暗中闪烁的明灯。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也抒发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阅读元好问的诗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体生命顽强而又悲壮的抗争。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研究,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为一个对古代诗词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理解诗歌背后含义的书。很多诗集,虽然收录了作品,但缺乏深入的解读,读起来总是云里雾里。而这套书,从书名上的“编年校注”就能看出其学术性和严谨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注释非常详尽,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不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将诗歌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元好问心境的变化,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例如,在国家变故前后,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通过编年体,这些变化就会一目了然。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典故和用词的解释,它们如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人雅趣。这套书不仅是诗歌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元好问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评分

终于收到这套《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了!这本书寄过来的时候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四册的装帧就足够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金元时期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很感兴趣,元好问作为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编者付出的心血。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注释也相当详尽,看得出是经过认真考证的。我尤其期待的是“编年”这一部分,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元好问的创作历程,这对于理解他诗歌风格的演变、心境的起伏以及创作背景的变迁,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简单的诗集,这套书明显是面向研究者或者对元好问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的。我平时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注释不清,甚至误导,看到这套书的严谨编排,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希望读完之后,能对元好问的诗歌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收到《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作为一名对宋金文学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元好问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贯耳,他的“问世间情为何物”更是传颂千古。但深入接触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缺少权威注释和梳理的情况下,总觉得隔靴搔痒。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一空白。开篇的“校注”二字就足以说明其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是经过细致的校对和注解,纠正可能的讹误,解读晦涩的词句。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这对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比如,一首悼亡诗,如果知道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其悲怆之情定然更加动人。这套书的体例设计,似乎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诗歌和注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便随时查阅。我已经开始计划,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跟随这套书,一点一点地品味元好问的诗歌世界,感受他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文人的家国之思、人生感悟。

评分

不得不说,《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是一部令人刮目相望的学术巨著。我之前收藏过几本元好问的诗集,但总感觉不够系统,注释也参差不齐。这次购入这套书,完全是抱着一种“淘到宝”的心情。首先,它的体量就足够让人震撼,四册的篇幅,说明了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我随意翻开其中一册,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序言和凡例,这通常是学术著作的标志。里面的校注部分,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常常引用大量的史料来佐证,力求还原诗歌最真实的面貌。更让我惊喜的是,“编年”的体例,这简直是为深入研究元好问的创作生涯量身定做的。通过时间顺序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诗歌风格的变化,从早年的豪放不羁,到晚年的沉郁顿挫,无不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极大地方便海内外学者对元好问诗歌的研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绝佳途径。

评分

收到《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后,我立刻投入了初步的阅读。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诗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他的作品表面,更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时的心境。《元好问诗编年校注》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首先,它的“编年”体例就极具价值,将元好问一生各个时期的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呈现,这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诗歌创作的脉络和演变,理解他思想情感的转变。其次,“校注”二字也表明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注释,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给予了清晰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阐述,往往能将诗歌与历史事件、个人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这套书不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部研究元好问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购买方便,文学经典,京东活动好便宜。

评分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1册)》

评分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谓黄莺直叫,一一仙所居清幽

评分

《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缪钺谓:“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评分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1-3]

评分

中华书局的繁体竖版,越看越有味道。

评分

【注】

评分

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

评分

【编年】此诗旧佚,编年向无考。元墓野史亭中石刻有《春服既成同冠者五六人重谒二仙庙》,末云「时泰和乙丑清明前三日并州元好问题」,下附刻此诗。本集《题张彦实陵川西溪图》诗有「不到西溪四十年,溪光林影想依然。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句,自注:「此县,先君子旧治,宴游西溪,仆以童子侍焉。」此次宴游,有遗山嗣父元格等在,属泰和甲于年事。次年元氏「同冠者五六人重谒二仙庙」,故本诗首句有「期岁之间一再来」,是知作于泰和五年乙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