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收到这套《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了!这本书寄过来的时候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四册的装帧就足够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金元时期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很感兴趣,元好问作为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编者付出的心血。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注释也相当详尽,看得出是经过认真考证的。我尤其期待的是“编年”这一部分,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元好问的创作历程,这对于理解他诗歌风格的演变、心境的起伏以及创作背景的变迁,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简单的诗集,这套书明显是面向研究者或者对元好问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的。我平时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注释不清,甚至误导,看到这套书的严谨编排,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希望读完之后,能对元好问的诗歌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是一部令人刮目相望的学术巨著。我之前收藏过几本元好问的诗集,但总感觉不够系统,注释也参差不齐。这次购入这套书,完全是抱着一种“淘到宝”的心情。首先,它的体量就足够让人震撼,四册的篇幅,说明了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我随意翻开其中一册,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序言和凡例,这通常是学术著作的标志。里面的校注部分,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常常引用大量的史料来佐证,力求还原诗歌最真实的面貌。更让我惊喜的是,“编年”的体例,这简直是为深入研究元好问的创作生涯量身定做的。通过时间顺序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诗歌风格的变化,从早年的豪放不羁,到晚年的沉郁顿挫,无不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极大地方便海内外学者对元好问诗歌的研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绝佳途径。
评分收到《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后,我立刻投入了初步的阅读。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诗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他的作品表面,更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时的心境。《元好问诗编年校注》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首先,它的“编年”体例就极具价值,将元好问一生各个时期的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呈现,这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诗歌创作的脉络和演变,理解他思想情感的转变。其次,“校注”二字也表明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注释,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给予了清晰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阐述,往往能将诗歌与历史事件、个人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这套书不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部研究元好问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为一个对古代诗词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理解诗歌背后含义的书。很多诗集,虽然收录了作品,但缺乏深入的解读,读起来总是云里雾里。而这套书,从书名上的“编年校注”就能看出其学术性和严谨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注释非常详尽,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不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将诗歌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元好问心境的变化,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例如,在国家变故前后,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通过编年体,这些变化就会一目了然。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典故和用词的解释,它们如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人雅趣。这套书不仅是诗歌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元好问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评分收到《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套装全4册)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作为一名对宋金文学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元好问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贯耳,他的“问世间情为何物”更是传颂千古。但深入接触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缺少权威注释和梳理的情况下,总觉得隔靴搔痒。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一空白。开篇的“校注”二字就足以说明其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是经过细致的校对和注解,纠正可能的讹误,解读晦涩的词句。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这对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比如,一首悼亡诗,如果知道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其悲怆之情定然更加动人。这套书的体例设计,似乎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诗歌和注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便随时查阅。我已经开始计划,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跟随这套书,一点一点地品味元好问的诗歌世界,感受他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文人的家国之思、人生感悟。
评分此为金元大家元好问诗集的全新整理本,分校勘、编年、注释三部分。校勘部分以毛本为底本,以李诗本、李全本、施本为主校本,参校方本、郭本、姚本,力求超越前贤,接近元好问诗的原貌;编年方面,主要以狄宝心的《元好问年谱新编》为基础,结合校注成果,对元氏全部诗作做系统考察,对相关成果得失做全面梳理;注释方面,近世注本皆为选本,此次针对现今研究需要提供较详的全诗注释。书后附录元好问诗篇目索引,便于查询。《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套装全3册)》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系出鲜卑族拓跋氏,唐代诗人元结是其先祖。曾祖元春于北宋末年迁忻。生父元德明、兄长元好古皆有诗名。嗣父元格曾任山东掖县、河北冀县、山西陵川、甘肃陇城等地县令,在陇城兼任凤翔府路第九处正将,亦能诗。《元好问诗词选》内容简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形式之一,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两大艺术特质,以简约的形式蕴涵了丰厚的韵味,所以一直受到作者与读者的青睐,其粹参与的广泛程度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时至今日,诗词在海内外仍拥有大批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众多业余创作团体,大量的相关读物,为数众多的诗词网站,无一不在昭示着这种古典形式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金元乱世,文人不是清高不仕就是平庸碌碌,所以诗词不成气韵,一贯湮没在浩浩的水烟里。此时独出了个元好问,就像明朝那样灰暗的年代里,却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唐寅,是老天爷的补偿。
评分(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评分元好问 元好问
评分现在这些注本就是将就看看,聊胜于无。
评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频频南侵,河朔州县大半残破,忻州被屠,死者十万……
评分(三)「青山」句:谓青山依旧像彩绘的屏风一样展示。恙:忧虑。
评分元好问金代大文学家,诗词具佳,其远祖为鲜卑人。
评分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