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原本大学微言(上、下)
原价:69.00元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6073950
字数:
页码: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微言大义重新加以阐释,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与历史。《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本版《原本大学微言》与之前大陆出版的简体字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遵循南师嘱托,根据其*早的《原本大学微言》为底本进行重新整理,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述方式,都保留了原本的真实风貌。
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href='#' target='_blank'>南怀瑾著作精选(精装19册)
内容提要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目录
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权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初次接触“原本大学微言”这样的标题,就让人联想到对经典《大学》的深入解读,并且“南怀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光环。我本来是抱着对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核心路径的系统学习的期待来翻开它的。我期望能从中看到一些不同于传统教科书式的、更具生命力和实践性的阐释。南老先生的学问跨越了儒释道,他的解读往往能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惑巧妙地连接起来,这正是我所寻找的。我仔细阅读了序言和目录,感觉作者试图搭建的框架非常宏大,不仅仅是文字的考据,更是一种对心性修养的探讨。封面设计和装帧的质感也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内容深度的初步印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想看看他是如何将这个看似玄奥的术语,落脚到日常生活的体察与认知提升上的。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详实与丰富,让人感到这不是一篇浅尝辄止的谈话录,而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著,值得花时间去细嚼慢咽,去反复体会的。这种对经典原意的追溯与当代化的阐释,正是此类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拿起这上下两册的著作,第一感觉是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那种扑面而来的,是典型的老派学者论述风格,句式绵长,引经据典频繁,初读时确实需要放慢呼吸,逐字逐句去品味。我注意到作者在开篇处就花了大量篇幅来辨析“原本”二字的深意,这表明他试图跳出后世儒者对《大学》的既有框架,回归到孔孟原初的教诲精神上去。这种“溯源”的努力,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将《易经》、《中庸》乃至佛家的一些基本概念穿插进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体系。这让原本单一的儒学论述,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他引用的那些典故在当前语境下的意义。这种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者面前,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背景知识的支撑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修行指南而非单纯的学术著作。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将读者的视角拉回到自身的体察上来,不断强调“反求诸己”的重要性。这种强烈的内向性引导,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哲学的核心,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常常被忽略。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被要求卸下外界的纷扰,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内心的真实状态。其中关于“慎独”的论述部分,尤其发人深省。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人在无人监督时的心理活动与道德选择之间的微妙联系,这需要极高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要求读者对自我负责的氛围。这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时间、投入心力,去进行一场与自我灵魂的严肃对话。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小小的精神洗礼,逼迫你去直面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和盲区。
评分从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气味中,我能感受到这套书在制作上的用心,这让阅读体验本身就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我留意到行文中常常穿插一些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这使得原本严肃的论述多了几分人情味和可信度。他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印证他所阐述的道理,让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命题,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他对“知止”的描述,不像许多版本那样空泛,而是结合了对人生成就与内心平静之间取舍的深刻思考。这种个人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而是一位走过许多弯路、最终找到归途的智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改造自身的整体观照体系,它教导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生活的方法论。它的厚重,是对读者心性的尊重,也是对所承载思想的敬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编排方式感到非常好奇。从装帧上看,上下两卷的划分,似乎暗示着内容上有明确的阶段性递进,或许上卷侧重于理论基础和心法入门,而下卷则深入到实践方法和应用层面。我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标题,发现它们并非严格按照《大学》原文的顺序来组织,而是根据主题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重构。这种重构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他显然不是在做简单的注释工作,而是在进行一次系统的“思想重塑”。这对我理解整部经典的宏观脉络非常有帮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诚意”与“正心”之间的关系,这通常是解读的难点所在。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渴望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力量,但又对传统注疏感到晦涩难懂的现代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仿佛是架设在古老文本和现代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用一种近乎“白话”的、却又不失古韵的方式,传达着千年前的智慧精髓。这种融合的力量,是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