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仨》
內容簡介
民國第1纔子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齣錶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瞭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年錢傢唯1的女兒錢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迴憶63年傢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平實動人,而第二迴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傢的一段,透露齣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傢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捲沉思。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傢庭生活卻不甚瞭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1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1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瞭他們這個特殊傢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迴憶錄《我們仨》。本書分為2部分:第1部分中,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瞭後幾年中一傢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2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瞭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傢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嚮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份子,她的文字含蓄節製,那難以言錶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作者簡介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1937年轉赴法國。 1938年夫婦兩攜女返國,迴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就以《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兩部喜劇成名,後來又齣版短篇小說《倒影集》和文學評論《春泥集》,文GE後更有膾炙人口的《幹校六 記》、《洗澡》、《將飲茶》等多部作品問世。
主要作品另外有《孟婆茶》、《隱身衣》、《陰》、《流浪兒》、《風》、《窗簾》、《收腳印》、《聽話的藝術》、《楊絳譯文集》、《楊絳作品集》。翻譯有《小癩子》、《堂吉軻德》、《斐多》等作品。
目錄
第1部 我們倆老瞭
第2部 我們仨走散瞭
一、 走上古驛道
二、 古驛道上相聚
三、 古驛道上相失
第3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文
附錄Ⅰ:寫《圍城》的錢鍾書
附錄Ⅱ: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
圖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作者:楊絳
齣版社:時報文化齣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39542
分類:中國各體文學
齣版日期:2003-8-25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32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叢書名:新人間叢書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這一概念的獨特處理方式。時間在這裏不再是綫性的流逝,而是以一種更具彈性和迴溯性的方式存在於人物的記憶和選擇之中。故事綫索看似散漫,實則暗流湧動,通過不斷的閃迴和交叉敘事,將過去與現在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建齣一個復雜而有層次感的敘事結構。這種敘事技巧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梳理和體會,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世界,便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張力。不同年齡段人物的視角切換得非常自然,讓人清晰地看到歲月如何在他們身上刻下痕跡,又如何塑造瞭他們最終的模樣。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值得反復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作者進行瞭一次漫長而溫柔的旅程。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人際關係時的那種剋製與坦誠,沒有過度的渲染,卻能讓讀者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深厚情感。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氛圍的還原也做得相當齣色,那些背景的鋪陳,既為故事增添瞭厚度,又巧妙地襯托齣人物在睏境中的堅韌。它不僅僅是一個傢庭的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麵對生活變遷時,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選擇與無奈。閤上書本時,心中湧起的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釋然與對生命本身的敬畏。
評分這本小說描繪瞭一個跨越時代的傢庭故事,筆觸細膩,情感真摯。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人物的內心掙紮和外部世界的變遷交織在一起,讀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特彆是對幾位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畫,入木三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守和妥協,他們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時而緊密相連,時而又漸行漸遠,那種無聲的張力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書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也十分到位,那些瑣碎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讀完後讓人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沉悶,每一次情感的爆發都恰到好處,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評分從文學技法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上乘之作。作者在人物心理的挖掘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即便是配角,也都有著飽滿且自洽的形象,絕非功能性的符號。他們共同構成瞭一個真實可信的社會群像。敘事語言的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有一種古典的美感,即使是描繪現代生活的片段,也依然能感受到那種經過錘煉的文字力量。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沉默”的描繪,很多時候,人物之間最深刻的交流並非通過語言,而是通過眼神、一個手勢或是一段冗長的沉默來實現,這種“寫意”的手法處理得極為高明,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它不像某些熱門小說那樣追求快速的代入感,而是要求讀者慢下來,去感受文字背後的呼吸和心跳。
評分這是一部關於堅守與放下的哲學思考之作。書中探討瞭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所麵臨的精神睏境與生活重塑,這種主題的厚重感並非來自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個體在曆史碾壓下的微觀掙紮。作者展現瞭一種極強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夠冷靜地審視傢族的得失、個人的局限,並最終達成一種與自我和解的境界。書中對精神世界的描繪是極其細膩和真實的,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強大並非是戰勝外部的敵人,而是戰勝內心的恐懼和動搖。讀完全書,我感到一種心靈上的淨化,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雞湯式的慰藉,而是提供瞭一種麵對復雜人生的成熟視角,讓人在平靜中獲得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