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仨》
內容簡介
民國第1才子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年錢家唯1的女兒錢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回憶63年家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平實動人,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卷沉思。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瞭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1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1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本書分為2部分:第1部分中,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2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份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作者簡介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1937年轉赴法國。 1938年夫婦兩攜女返國,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就以《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兩部喜劇成名,後來又出版短篇小說《倒影集》和文學評論《春泥集》,文GE後更有膾炙人口的《幹校六 記》、《洗澡》、《將飲茶》等多部作品問世。
主要作品另外有《孟婆茶》、《隱身衣》、《陰》、《流浪兒》、《風》、《窗簾》、《收腳印》、《聽話的藝術》、《楊絳譯文集》、《楊絳作品集》。翻譯有《小癩子》、《堂吉軻德》、《斐多》等作品。
目錄
第1部 我們倆老了
第2部 我們仨走散了
一、 走上古驛道
二、 古驛道上相聚
三、 古驛道上相失
第3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文
附錄Ⅰ:寫《圍城》的錢鍾書
附錄Ⅱ: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
圖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作者:楊絳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39542
分類:中國各體文學
出版日期:2003-8-25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32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叢書名:新人間叢書
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跨越时代的家庭故事,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外部世界的变迁交织在一起,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对几位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和妥协,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时而紧密相连,时而又渐行渐远,那种无声的张力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也十分到位,那些琐碎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读完后让人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沉闷,每一次情感的爆发都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评分这是一部关于坚守与放下的哲学思考之作。书中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生活重塑,这种主题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在历史碾压下的微观挣扎。作者展现了一种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冷静地审视家族的得失、个人的局限,并最终达成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境界。书中对精神世界的描绘是极其细腻和真实的,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是战胜外部的敌人,而是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动摇。读完全书,我感到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鸡汤式的慰藉,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复杂人生的成熟视角,让人在平静中获得力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温柔的旅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坦诚,没有过度的渲染,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深厚情感。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氛围的还原也做得相当出色,那些背景的铺陈,既为故事增添了厚度,又巧妙地衬托出人物在困境中的坚韧。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变迁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选择与无奈。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释然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上乘之作。作者在人物心理的挖掘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饱满且自洽的形象,绝非功能性的符号。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群像。叙事语言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美感,即使是描绘现代生活的片段,也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经过锤炼的文字力量。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很多时候,人物之间最深刻的交流并非通过语言,而是通过眼神、一个手势或是一段冗长的沉默来实现,这种“写意”的手法处理得极为高明,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它不像某些热门小说那样追求快速的代入感,而是要求读者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呼吸和心跳。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处理方式。时间在这里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以一种更具弹性和回溯性的方式存在于人物的记忆和选择之中。故事线索看似散漫,实则暗流涌动,通过不断的闪回和交叉叙事,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复杂而有层次感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技巧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梳理和体会,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张力。不同年龄段人物的视角切换得非常自然,让人清晰地看到岁月如何在他们身上刻下痕迹,又如何塑造了他们最终的模样。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