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研哉/, 日本設計中心原設計研究所/企畫.執行
譯者:李柏黎
編者:株式會社竹尾
齣版社:雄獅美術
齣版日期:2015/05/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4741427
規格:精裝 / 282頁 / 17 x 22.5 cm / 全彩印刷 / 初版
這本關於“SUBTLE:纖細的,微小的”的書,光是書名就引人遐想,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種觸及靈魂深處的微小震動。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那獨特的裝幀設計吸引住瞭,紙張的質感極其考究,拿在手裏有種溫潤的、近似於撫摸皮膚的觸感,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書中那些關於縴維、紋理和光影的細膩描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比如,陽光穿過窗簾時在木地闆上投下的光斑,那種邊緣的柔和過渡,或者是一滴露水附著在葉片上時,那幾乎無法捕捉的動態美感。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敏銳度,能將這些轉瞬即逝的瞬間捕捉並轉化為深刻的洞察。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冥想,迫使我放慢呼吸,去體察那些“細微之處”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它需要時間沉澱,讓你在品味文字的間隙,不自覺地去觸摸身邊的物體,感受它們的“存在感”。我感覺自己對“美”的理解被拓寬瞭,不再局限於宏大的敘事或鮮明的色彩,而是轉嚮瞭那些需要耐心纔能辨識的、近乎無聲的低語。
評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東方美學中“留白”與“幽玄”概念的絕佳切入點。它不僅僅是對日本傳統審美趣味的梳理,更像是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實體化、可觸摸化瞭。我聯想到宋代瓷器的釉色,那種看似隨意卻經過韆百次燒製的微妙變化,或者日本茶道中對器具錶麵使用痕跡的珍視。作者似乎在證明,所謂的“不完美”或“不明顯”,纔是時間、環境和人類活動留下的真實印記,而這些印記比任何刻意雕琢的完美都更具生命力。這種對“痕跡學”的關注,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代工業産品中對“消除瑕疵”的狂熱追求,是否也同時消除瞭産品本身的靈魂。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反射齣當代社會對速度和錶麵光潔度的過度迷戀,並溫和地指齣,真正的深度往往隱藏在那些我們急於擦除的細微裂痕之中。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度反直覺的,它挑戰瞭我慣常的認知習慣。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大聲宣告”和“即時滿足”的時代,任何模糊不清或需要反復琢磨的東西都會被迅速淘汰。然而,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將“微小”提升到瞭哲學的層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感知閾限”的探討,那些我們潛意識裏已經接收到,但大腦尚未完全清晰編碼的信息,纔是構成我們完整世界觀的基石。書中的案例分析,雖然看似是關於某種材質或工藝的描述,實則是在探討人類心智的局限與潛力。它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為瞭追求效率和清晰度,而主動放棄瞭感知世界更豐富的層次?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或材料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重新學習觀察”的指南。讀完後,我發現自己走路時會不自覺地留意路邊石頭的風化程度,或者留意到不同批次打印齣來的黑色墨水在色調上的細微差彆——這是一種從“看”到“覺察”的質變,非常奇妙,也讓人有點不安,因為這意味著我以前錯過瞭太多。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極其舒緩且富有層次感的,它不像是一部知識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感官之旅。作者巧妙地在論述堅實的理論框架(比如關於材料科學的某些基礎知識)和充滿詩意的個人感悟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種平衡確保瞭即便是對哲學或設計理論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其描繪的畫麵感和情境感進入主題。其中一段描述紙張在不同濕度下縴維膨脹收縮的細節,讓我聯想到我們自身情緒的波動——我們對外界的反應,不也是在不同“濕度”的環境中,進行著無止境的微小調整嗎?這種跨領域的類比,是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材料主題,升華到瞭關於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隱喻,是一次對“看見”與“理解”邊界的有力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編排和版式設計,本身就是對其核心主題的完美詮釋。排版師顯然與作者進行瞭深層次的溝通,紙張的選擇、字體的粗細、行距的疏密,無一不是在模擬那種“縴細”的狀態。有些章節采用瞭極小的字號,需要湊近纔能看清,這強迫讀者必須進入一個非常專注、私密的閱讀姿態,完全隔絕瞭外部乾擾。這種物理上的“微小化”處理,有效地製造瞭一種情感上的“放大效應”。當我費力辨認那些細小的文字時,我反而更能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需要付齣努力纔能捕捉到的本質”。這種互動性,遠超乎一般書籍的體驗。它成功地將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對“SUBTLE”主題的踐行。與那些印刷精美但內容空洞的“咖啡桌讀物”不同,這本書的每一處設計選擇,都承載瞭明確的意圖和深厚的理論基礎,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不容置疑的真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