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寂静的土壤

[按需印刷] 寂静的土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子同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按需印刷
  • 寂静
  • 土壤
  • 治愈
  • 成长
  • 情感
  • 现实主义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0806
商品编码:1044574083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4
页数:216
字数:270

具体描述



本店所售POD版图书属于按需定制,客户下单后才开始生产流程,一般会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因为不可取消订单,请谨慎下单!POD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寂静的土壤
定价 384.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龚子同
装帧 平装
页数 216
字数 270
ISBN编码 9787030460806


内容介绍
本书既是土壤领域,也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著述。首先,从地球系统观点看,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五大圈层的纽带,是一个历史自然体。今天我们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土壤是时间极长、范围极广、时空变化中相对静止的瞬息。其次,从历史发展看,土壤学建立130多年来有光辉的成就,如"矿质营养"、"土壤吸附"、"土壤发生"和"豆科根瘤菌固氮"等学说;但同时发生许多土壤环境条件,如古巴比伦文明的湮没,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黑色风暴以及近代日本等国的土壤污染事件。古为今用,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再次,土壤是生态系统的枢纽,很多已成为人类智慧和劳动等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观点剖析,我国土壤利用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土壤退化

作者介绍
龚子同,1931年10月生,江苏海门人。195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早年留学苏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9年)、《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2007年)、《中国土壤地理》(2014年)等专*10余部。长期为WRB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 陈鸿昭,1936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土壤地理分布、分区与制图、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壤地球化学等研究。参写《中国土壤》、《西藏土壤》等专*25部,参编地图集7本,发表论文140多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奖4次。 张甘霖,1966年8月生,湖北通山人。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地球化学、土壤地理等研究。曾任同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发生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省部级成果奖4次。

关联推荐
由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的《寂静的土壤(理念文化梦想)》既是土壤领域,也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述。全书以“自然-社会-土壤”复合系统为对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理念、文化、梦想为脉络,构成本书框架。全书共十章,内容为三部分,**部分从土壤功能开始,解析土壤形成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论述土壤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其文化内涵;第三部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当前土壤面临的挑战和美好的未来--我们的中国梦!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壤的功能   1.1 土壤功能的基础   1.2 土壤八大功能   1.3 土壤功能的改变 第2章  土壤的起源与发展   2.1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2.2 土壤观念和认识的发展   2.3 土壤起源与发展 第3章  土壤与人类社会发展   3.1 从人类的起源说起   3.2 早期社会   3.3 农牧业发展以后   3.4 产业革命以来 第4章  土壤学的重大成就   4.1 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   4.2 汤普森和韦的“土壤吸附—交换学说”   4.3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说”   4.4 黑尔里格尔和惠尔法斯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 第5章  土壤环境异常与土壤环境事件   5.1 环境条件与生物有机体的内在联系   5.2 土壤环境异常和人体健康   5.3 硒、氟、碘的空间分异与地方病   5.4 农业开发中的土壤环境事件   5.5 现代工业化条件下土壤环境事件   5.6 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土壤生态事件 第6章  土壤文化传天下   6.1 “土壤”一词是世界性的   6.2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土壤情结   6.3 世界名家谈土壤文化 第7章  中国的土壤文化   7.1 土壤文化源远流长   7.2 古代土壤文化   7.3 文学、科技界的土壤文化作品   7.4 土壤文化的传承 第8章  中国土壤与成土条件   8.1 自然条件与土壤   8.2 土壤类型和资源   8.320 世纪几部综合性土壤专著   8.4 全国土壤普查   8.5 土壤科学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贡献 第9章  中国土壤利用面临挑战   9.1 土壤利用特点   9.2 土地占用   9.3 土壤侵蚀   9.4 土壤荒漠化   9.5 土壤盐渍化   9.6 土壤养分贫瘠化   9.7 土壤污染   9.8 土壤酸化 第10章  我们的土壤梦   10.1 土壤科学为我国国民经济作新贡献   10.2 保护土壤,建立新型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   10.3 提高全民土壤文化水平 结束语 后记


《寂静的土壤》 一本关于时间、记忆与根系的沉思录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脚下的土壤,承载着古老的故事,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它静默无言,却诉说着无数生命轮回的传说;它看似平凡,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寂静的土壤》是一次对土地深沉的凝望,一次对时间流逝的静心回溯。本书并非铺陈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非描绘惊心动魄的传奇篇章。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 大地之歌,生命之痕 每一寸土壤,都是一本未曾翻开的书。它记录了风的痕迹,雨的洗礼,阳光的温度,以及无数生物在此驻足、繁衍、消逝的生命轨迹。本书的笔触,如同探寻考古现场的学者,又如倾听古老传说的吟游诗人,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土壤的多重面向。 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古老的农田,感受世代耕耘留下的印记,体会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那些汗水浸润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粮食,更滋养了淳朴的民风,传承了祖辈的智慧。我们也将探访被遗忘的土地,那些或许曾繁华一时,如今已归于沉寂的故地。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被岁月侵蚀的故事,提醒我们一切物质都将化为尘土,而精神的根基则能穿越时空,得以永存。 书中,我们会遇见那些坚韧的生命。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即使经历了严酷的考验,依然努力地扎根、舒展,将生命的色彩注入这片沉默的基底。从一颗微小的种子,到一株挺拔的乔木,再到一片繁茂的森林,每一个生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寂静”中的力量与希望。这些生命并非轰轰烈烈,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时间的维度,记忆的拾遗 土壤也是时间的容器。它储存着万年前的化石,记录着地质变迁的沧桑,也承载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留下的痕迹。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时间的维度,从微观的土壤颗粒,到宏观的地理地貌,感受时间的宏大与细腻。 我们将在文字中追溯过往。那些被遗忘的村庄,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宅,那些曾经繁盛的市集,它们如今或已化为历史的遗迹,或隐匿于城市的角落。本书试图从土壤的视角,拾起那些散落在时间碎片里的记忆,让它们在读者的心中重新鲜活起来。我们或许会在一段被荒草覆盖的石板路上,想起曾经嬉闹的童年;我们或许会在一棵老树下,重温那些刻骨铭心的情谊。 记忆并非总是清晰鲜明,有时它如同一层薄雾,朦胧而又真实。土壤的“寂静”恰恰为记忆的显现提供了空间。当我们在静谧的土地上沉思,那些尘封的往事便会悄然浮现,带着温暖、带着遗憾,也带着成长的痕迹。本书不回避那些悲伤的记忆,它相信,即使是那些痛苦的回忆,也是构成我们完整的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如同土壤中的养分,虽不总被看见,却能滋养更强大的生命。 根系的联结,生命的意义 “寂静的土壤”也是关于根系的隐喻。我们的生命,如同植物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地,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这种联结,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本书将探讨我们与土地的物理联系。食物从哪里来?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从何而来?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在深入探究后,会让我们对土地产生更深的敬畏。我们也会反思现代社会中,我们与自然联系的日益疏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是否正在遗忘我们最根本的根源? 更深层次上,本书关注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根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身份认同,都如同根系一般,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成长的土地和历史之中。当这些根系被连根拔起,我们便会感到迷失和漂泊。本书鼓励读者去寻找和巩固自己的精神之根,去理解自己从何而来,去认识自己是怎样被塑造的。 它探讨的是一种“在地性”的思考,即我们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即使在看似“寂静”的环境中,个体也能如同生长的植物,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字的温度,情感的共鸣 《寂静的土壤》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也非冷冰冰的自然观察。本书的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阳光的温度,带着雨露的湿润。它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书中没有高深的术语,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真诚的感受,朴素的观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在静谧的午后,与你一同坐在窗边,分享他对土地、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你的思绪会随着文字的流动而飘散,你的情感会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涌动。 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它邀请你暂停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去思考那些被遗忘的意义。它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你内心深处对土地的依恋,对过往的追忆,对生命的珍视。 《寂静的土壤》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你都会从中读出新的意味,找到新的共鸣。它不承诺给你答案,却能引导你走向更深的思考;它不描绘波澜壮阔的景象,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它是一场心灵的旅程,一次与土地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温柔探索。愿你在阅读《寂静的土壤》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静谧之地,以及那份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开《寂静的土壤》的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熟悉的味道,让我立刻感觉亲切。我喜欢这种纸质书的触感,每一页的翻动都仿佛是在与作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它让我想到了大自然中那些默默耕耘的生命,那些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却能孕育出勃勃生机的力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类似的启示,在生命的“寂静的土壤”中,挖掘出隐藏的潜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评分

拿到《寂静的土壤》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无华的外封面吸引了。没有花哨的插图,也没有醒目的宣传语,只是书名几个字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邀请你一同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力量的书籍,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包装,它们的光芒是内在的,是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和体会的。这本书,我想,一定属于这一类。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一片属于自己的“寂静的土壤”,在那里,我可以卸下外界的纷纷扰扰,沉淀思绪,去感受生命最本真的脉动,去倾听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声音,去寻觅那些被喧嚣掩埋的真理。

评分

读过很多书,但《寂静的土壤》这个书名,却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心中悄然发芽。它不直接,不喧哗,却带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指向内在的引力。我常常觉得,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块土地,有时肥沃,有时贫瘠,但无论如何,它都承载着我们成长的希望。而“寂静”,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让我们有时间去沉淀,去反思,去积蓄力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会如何深入地探讨“寂静的土壤”这个概念,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评分

这本《寂静的土壤》,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宁静。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轰炸,大脑疲惫不堪。而“寂静的土壤”,仿佛是一种避风港,一种让人能够回归本真的地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发现那些被生活磨砺得稍显粗糙的“土壤”,然后重新用爱和耐心去灌溉,去等待它生根发芽。

评分

名字起的很有意境,我喜欢《寂静的土壤》这个名字。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浅显,而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想要去探究。我常常在想,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像一块土地,需要静静地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那些默默付出的时光,不就像是“寂静的土壤”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深沉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存在,去理解生命中那些静默的力量。

评分

《寂静的土壤》这个书名,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厚重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坚韧的土地,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在这个“寂静的土壤”上,描绘出怎样的风景?它会是关于自然的赞歌,还是关于人生的哲思?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滋养我的思想,让我能在其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从细微之处发现美的人,《寂静的土壤》这个书名,恰恰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它暗示着一种不张扬的美,一种需要耐心去体会的美。就像大地上那些默默孕育生命、无声无息却又至关重要的土壤一样,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连接,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评分

这本《寂静的土壤》,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片广袤无垠的原野,土地是沉默的,却孕育着万物的生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热闹和喧哗,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寂静的土壤”,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呼唤,一种对回归本真的渴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种力量,一种不被外界干扰,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寂静的土壤》,光是听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标题,而是像一件沉淀了时光的古物,散发着内敛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它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我是一个喜欢安静阅读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发思考的书籍。很多时候,喧嚣的世界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反而是在寂静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产生连接。而“寂静的土壤”这个名字,就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一种回归本真、汲取养分、静待生长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书籍是我们灵魂的镜子,它们能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也能填补我们精神的空缺。《寂静的土壤》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某个点。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那些在暗中默默滋长的力量,以及最终破土而出的辉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描绘这片“寂静的土壤”?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传递怎样的情感,或者揭示怎样的哲学?我期待它能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去发现那些未被看见的,未被耕耘的,但却蕴藏无限可能的“土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