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中晚唐诗
  • 诗歌鉴赏
  • 唐诗
  • 中华书局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名家解读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8772
商品编码:117413088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迦陵说诗
外文名称: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套装数量:1
字数:1
正文语种: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幼年即学习古典诗词,后又在加拿大讲学多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及中西方文艺理论涉猎颇深。《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即是叶嘉莹先生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品评诗作,细数人生,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诗人和诗作。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任教生涯已长达五十余年。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五但吐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著作,影响广泛。

目录

中晚唐诗人之一 韦应物
中晚唐诗人之二 柳宗元
中晚唐诗人之三 刘禹锡
中晚唐诗人之四 韩愈
中晚唐诗人之五 白居易
中晚唐诗人之六 李贺
中晚唐诗人之七 李商隐
中晚唐诗人之八 杜牧

精彩书摘

我们已经屡次地说过诗歌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在于它里面要含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生命就是外在的物与内在的心相接触的时候,引起来你的一种内心的感动,所以说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么外在的事物,不止是说你眼睛所看见的景物,当然这个也是使你引起感动的一个原因;那还有就是,你的经历,你所遭遇的,你遭遇到了一些不幸的事情,那么这时如果外在世界中的叶子落了,都会引起你的伤感,那么自己身上发生的悲欢离合当然更能使你感动了。而且每一个人内心原来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在这种接触之间所发出来的感应以及诗人感应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才有作品风格的不同。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讲到永贞年间的革新,后来革新失败了,柳宗元在这一次政治斗争之中所受的伤害大。前两天有个同学跟我讨论人生经历的幸与不幸的问题,我说有的人经历的不幸要多一些,有的人却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不幸,只经过很小的不幸。因为每个人的本质不同,所以有同样的遭遇时各人受到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柳宗元跟刘禹锡都是在这一次受到挫折,但是他们两个人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刘禹锡的伤害少一些,就是因为他对于盛衰的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一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我现在虽然受到挫折,没有关系,你们现在兴盛,将来你们也许会衰败的,那我现在衰败,将来也许能够会恢复的。他不止看到眼前的一点,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个完整的通观。所以他的诗里边喜欢写关于历史兴亡的东西。而柳宗元就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所以一个打击下来了,就整个地都打在他的身上,他却没有一个解脱的办法。当然每个人也不是说甘愿陷在痛苦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从挫折伤害之中挣扎起来,柳宗元也试过,他的挣扎,我上次说了,是尝试以山水自慰,就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也就是说用一种排遣,你不要把这些忧愁都集中在你身上,你把它们都排远,“遣”,就是我们说的消遣、遣玩和欣赏,像苏东坡那样的,他说我现在眼睛都花了,我看不见外面春天的这些美景、这些花草,那没有关系,他说我可以“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欧阳修也是如此,这些我们以前都讲过了。那么柳宗元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可是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整个的真正的内心还是充满了伤害,还是非常悲哀而且也非常痛苦的。
我们知道《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痛苦哀伤的时候所写的,可是他在诗里写了些什么?果真是他那种内心的真实表白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你一定要了解,这是他反面的话,是他希望做而没有做到的。“簪”是头上插的头簪,“组”是身上绑的一条带子。“簪组”是什么?是做官的人所穿的衣服。那我们上次也讲过,柳宗元除了他的性格不能够经受打击以外,还有就是他家里边给他的心理负担很重。
……

前言/序言

  

《诗意的传承与绽放:唐诗的光辉,从未远去》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唐诗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情感和精妙的意境,千百年来引人入胜,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而唐诗的黄金时代,又以中晚唐时期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时期的诗歌,继承了盛唐的雄浑豪迈,又融入了更细腻的个人情怀与时代变迁的印记,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去探寻中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永恒诗意。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作者或流派的简单罗列,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考证。它是一次对中晚唐诗歌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一次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温情解读,一次对诗歌艺术美学的细致品味。我们试图透过一首首经典的诗篇,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诗人笔下的人物,去感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去体悟他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一、 时代的洪流与诗意的涌动 中晚唐时期,政治格局动荡,社会思潮活跃,边塞的烽烟与内地的繁华交织,盛世的余韵与变革的暗流共存。这样的时代背景,不可避免地在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个既充满希望又暗藏忧患的时代,感受它如何塑造了诗人的情感与创作。 我们不会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到晚唐政治的腐败衰败,这些动荡不安的局面,使得曾经的理想主义与家国情怀,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了审视与反思。诗人们不再仅仅歌颂功业与盛世,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常,关注人生的失落与孤独。这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中晚唐诗歌在悲情中蕴含着一种更为沉静的哲思,在无奈中闪烁着不灭的人性光辉。 例如,边塞诗不再仅仅是描绘金戈铁马的壮丽景象,更多地融入了征人的乡愁、战乱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艰苦环境的刻画,对征夫心理的描摹,展现了更为真实和动人的战争画面。同时,田园诗也从对自然景色的纯粹描绘,转向了对隐逸生活与田园风物的深层体味,诗人将个人的情志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升华。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历史的宏观叙事与诗歌的微观品析相结合。我们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每一首诗歌的诞生,理解诗人创作的动因,体悟诗歌所承载的时代精神。这种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晚唐诗歌的价值与意义。 二、 诗人的内心独白与情感世界的深度探索 中晚唐诗歌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其对诗人内心世界极为细腻而真挚的描摹。经历了盛唐的辉煌,诗人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刻,对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复杂与内敛。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一时期诗人丰富而多样的情感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我们将会看到,诗人们在经历政治失意、人生坎坷后,所流露出的那种“独立寒秋”般的孤寂与坚韧。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这种情感的抒发,不再是盛唐时期那种激昂的呼喊,而是更多地化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沉的思索,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例如,我们将会细致品读那些描写离别之苦的诗篇。诗人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说“我很难过”,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对时间的推移,对内心细微感受的捕捉,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份锥心刺骨的伤痛。同样,对友情的赞美,也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出肝胆相照的情谊,以及知音难觅的遗憾。 本书在解读诗人情感时,力求做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象的契合”。我们相信,诗人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紧密相连。因此,在解读一首诗时,我们会同时关注诗人描绘的景物,分析他们如何通过景物来寄托情怀,如何将内心的感受融入到自然之中,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三、 诗歌艺术的精湛展现与美学意境的深度解读 中晚唐诗歌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艺术手法上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湛与创新。本书将聚焦于诗歌艺术的各个方面,带领读者领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我们将会深入探讨诗歌的语言艺术。诗人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精准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们是如何通过炼字炼句,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生动、富有张力?本书将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揭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让读者领略汉语的无穷魅力。 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关注诗歌的意境营造。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与客观景象的有机统一。中晚唐诗歌的意境,往往更加幽深、含蓄,富有想象空间。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烘托气氛,如何通过用典来寄寓深意,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去感受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们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安排,节奏韵律,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如何通过起承转合,使诗歌结构严谨而自然?如何通过平仄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些精湛的艺术技巧,共同构成了中晚唐诗歌的独特美学风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引导。它引导读者去“读懂”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品味”诗歌。我们希望通过对诗歌艺术的细致解读,激发读者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升读者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让读者在欣赏优美诗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人生哲理。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诗歌与现代的共鸣 尽管中晚唐的时代已经远去,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智慧,却从未过时。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晚唐诗歌的解读,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与我们现代生活的共鸣。 我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人心的疏离与焦虑同样存在。而中晚唐诗歌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珍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恰恰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诗人们在孤独中寻找慰藉,在困顿中保持风骨,这种精神力量,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将尝试引导读者思考,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在人情冷暖的世界,我们如何才能维系真挚的情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我们如何才能追寻精神的丰盈?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在中晚唐诗歌的字里行间找到闪光的痕迹。 结语: 《诗意的传承与绽放:唐诗的光辉,从未远去》是一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文学之旅。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与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领略中晚唐诗歌的无尽风采,去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去品味诗歌穿越时空的力量。在这段旅程中,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与千年前的灵魂对话,与不朽的诗篇共情。愿这本书,能如同一缕清风,拂过您的心田,带来诗意的觉醒与灵感的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的那一刻,第一个感觉是它的“厚重”,当然,这里的厚重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在于其内涵的密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晚唐的诗歌,必须跳出那种只看“格律优美”的肤浅层面,去触摸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这本书在解读上,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过多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来炫技,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意象,拉到我们眼前。比如论及某些边塞诗时,它描绘的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戍卒深夜对月思乡的那一瞬间,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捕捉,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读懂”而非“读完”一首诗,如何从文字的缝隙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这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让人对“诗言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唐诗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感觉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给我的体验,就是这种难得的惊喜。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性”与“可读性”这对看似矛盾的元素。它的论述严谨,引经据典之处扎实可靠,绝无故作高深之嫌;但它的语言风格又是如此的平易近纳,仿佛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煮茶论诗,没有丝毫学究的架子。特别是它对一些意象的细致考辨,比如对“霜”、“雪”、“月”在不同诗人笔下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心理的探讨,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意象背后,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密码,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智力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诗歌选本,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醇厚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选编者的眼光极其独到,对于唐代诗歌的脉络把握得精准到位,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篇章中,总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光芒。读下来,仿佛跟着一位博学的老者漫步在盛唐的长安街头,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诗人的爱恨情仇、家国兴衰,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的珍宝,带着岁月的温度和故事的重量。我特别欣赏它在选材上的平衡,既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有一些相对冷僻却意境深远的篇章,这种布局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至于陷入审美疲劳。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手感和油墨的色泽都透着一股文人的雅致,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那个辉煌年代心灵深处的幽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漫长旅程。中晚唐是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间的诗歌充满了挣扎、反思与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他们没有停留在对诗歌文本的表面赏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与个人际遇。我特别欣赏它对于诗人个体命运的关注,那种将诗歌置于其人生的脉络中去解读的方式,使得那些优美的词句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的凝结。合上书卷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驱使着我再次翻开,去重温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字句,感受它们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名家精选”类的书籍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精选”往往意味着主观的偏爱,但这本书的表现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选目逻辑性极强,明显不是随心所欲地堆砌名篇,而是遵循着一条清晰的文学史发展线索。如果你是初学者,它可以为你构筑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如果你是资深爱好者,它又能提供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转折期作品时的那种谨慎和尊重,比如从盛唐的雍容华贵过渡到中晚唐的萧瑟沉郁,那种气质的转变,通过选诗的节奏和解析的侧重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大唐气象的衰微与转型,那种历史的必然感,让人唏嘘不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