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刑法学:第五版(上下)
书号:9787511896834
定价:118.00
作者/编者: 张明楷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编辑推荐
张明楷刑法代表作
第五版扩容四十余万字,形成190万字的刑法学巨著:
新增《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内容
新增2011年6月以后公布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增删、修改与全新阐释犯罪论、法律后果论、罪刑各论等方面的诸多重大问题
第五版观点依旧鲜明,仍然坚持:
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
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
责任领域采取以心理责任论为前提的规范责任论
刑罚论领域采取以责任刑限制预防刑的并合刑论
本书是张明楷教授风格鲜明、独步学林的代表作。无论是理论体系的构建,抑或分析问题的逻辑,都带有着强烈的法益思想和浓厚的大陆刑法理论的气息。
作者抉微发隐、深考精思,回归刑法本位,一以贯之地以刑法解释学为本体,发掘成文法的真实含义和内在理念。第五版仍然坚持: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在责任领域采取以心理责任论为前提的规范责任论,在刑罚论领域采取以责任刑限制预防刑的并合刑论。
第五版四十余万字的篇幅扩容中,除增加了《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内容以及2011年6月以后公布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外,在犯罪论、法律后果论以及罪刑各论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删与修改。此外,新版对近几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展开讨论。
本书通过丰富的资料实证和敏锐的论断分析,同时为法科学生和实务人士解惑辩难。因而本书不仅适于刑法学课堂教学及自学之用,也适于司法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系统复习和研究之用,还是实务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张明楷,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曾是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员研究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和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独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刑法学(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3年修订版)、《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刑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11年第2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4年新版)、《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刑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0年第2版、2011年第3版)、《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刑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刑法的私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责任刑与预防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6年第2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绪论
第1编刑法基础论
第1章刑法概说
第1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
第二节刑法的性质、机能与目的
第三节刑法的制定、修改与根据
第四节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1节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法益保护原则
第四节责任主义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1节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
第二编犯罪论
第四章犯罪概说
第1节犯罪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分类
第三节犯罪的成立条件
第五章不法
第1节不法概述
第二节构成要件符合性
第三节违法阻却事由
第六章责任
第1节责任与责任要素概述
拿到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第五版,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厚重的宝藏。作为一名一直对刑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刑法学很难啃,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一般的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刑法理论展现在我面前。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条文和案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定,这些规定背后蕴含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判断是什么。例如,在讲到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时候,张老师的分析就特别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不同处理方式。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即使我不是专业的法学生,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觉非常接地气。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刑法的理解,更激发了我深入探索法律世界的兴趣。
评分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第五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在司法考试前夕的考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掌握刑法知识的教材。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我备考路上的“及时雨”。它不仅内容全面,涵盖了刑法学的基本理论、重要概念和最新发展,而且在解释法律条文时,深入浅出,逻辑严谨,非常符合考试的要求。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刑法解释论的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和运用法律至关重要。很多考试题目都涉及到对法律条文的精准理解和灵活运用,而这本书恰恰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真研读了其中的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章节,张老师的论述让我对这一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识别和排除不当的刑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套书的质量非常高,印刷清晰,排版合理,阅读体验极佳,是我备考期间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评分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刑法学》第五版上下册!张明楷老师的这套书,简直是刑法学习的“圣经”!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张老师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思想。这套书不仅仅是法条的堆砌,更是作者对刑法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梳理与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复杂问题的分析,比如正当防卫的边界、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以及犯罪构成要件的精细化解释。张老师的论证逻辑清晰,旁征博引,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司法解释的运用和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落地情况。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法学殿堂的学生,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而这套书无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读一章,都感觉自己对刑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仿佛打开了新的视角。即使是那些看似枯燥的条文,在张老师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光芒。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刑法、钻研刑法的同仁们,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收到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第五版,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刑法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法律体系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我一直觉得刑法学是一个既重要又难以捉摸的领域。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入门门槛,同时也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的动力。书中对于刑法基本原则的阐释,例如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都非常清晰明了,让我能够快速建立起对刑法学科的基本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张老师能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解释抽象的法律条文,这让我觉得刑法学非常生动,并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阅读关于正当防卫的章节时,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理解了什么情况下可以正当防卫,什么情况下又超出了界限,这不仅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也让我对法律的适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法律初学者来说,也能够轻松理解。
评分购买《刑法学》第五版上下册,是出于对张明楷老师学术声望的信任,以及对这套教材的期待。收到书后,我首先被其厚重的学术分量所折服,上下册加起来,内容详实,体系完整。虽然我目前还不是刑法专业的学生,但我对法律,尤其是刑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法条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和理论的升华。张老师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刑法理论,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讨论主观罪过的时候,书中对故意、过失的区分,以及这些概念在不同犯罪类型中的具体体现,都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犯罪的内在逻辑。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的每一个观点都充满启迪,让我能够不断地反思和学习。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刑法并非冰冷僵硬的条文,而是承载着社会伦理和价值判断的复杂体系。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