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

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圣伯尔拿,[法] 肯培多马,章文新 著
图书标签:
  • 中世纪
  • 灵修文学
  • 基督教
  • 名著
  • 选集
  • 宗教
  • 历史
  • 文学
  • 西方文化
  • 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3782
商品编码:10527174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

:56.00元

作者:(荷)圣伯尔拿,(法)肯培多马,章文新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2543782

字数:320000

页码:2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构组较为简单,即由三大灵修名著合成:圣弗朗西斯的《灵花》、克勒窝的圣伯尔拿的《劝思考书》和通常称肯培多马的《遵主圣范》。在这三种论著的一卷里,我们不但可以觉得中世纪的献身行为,且更由此而习知怎样在今日实践我们生活于基督的灵中了。

内容提要


这本由圣伯尔拿、肯增多马等人著的《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共分三部:部是《劝思考书》,作者是圣伯尔拿,译者为汤清。
第二部是《灵花》,作者是圣弗兰西斯。暂缺。
第三部是《遵主圣范》,作者是肯培的多马。
《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收入的这些基督教灵修名著,正像艺术上的杰作一样,都有一种极具个性的和极为独特的方案,把它们在其他地域和时代的气象中牢牢规定了。
可是,就在这种独特性的表演中,未曾不亦含有普遍性的音节,奏给一切时代的人们听来觉得愈有变化,却愈保永同。

目录


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序言序导论部  圣伯尔拿:劝思考书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第二部  圣弗朗西斯的故事:灵花第三部  垦匹斯(肯培)的多马:遵主圣范  卷  勉励灵修  第二卷  修内心的劝告  第三卷  内心的安慰  第四卷  主的圣餐——劝人热心领圣餐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 第一卷:寂静之声——早期修士的内在探索 在教会初创的几个世纪,基督教的信仰实践如同初升的太阳,炽烈而纯粹。然而,随着罗马帝国晚期的动荡与变革,一部分虔诚的灵魂开始寻求一种更为内在、更为宁静的生命状态,以回应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他们远离尘嚣,进入旷野,在寂静中倾听上帝的声音,在独处中与神圣相遇。这便是早期基督教灵修文学的滥觞,它们是初代信徒们最真挚的属灵日记,也是后世无数寻求者得以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 本卷所收录的篇章,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早期修士的代表性著作。我们将首先走进埃及沙漠的“宗师”们,如圣安东尼(St. Antony the Great)的生平和教导。安东尼,一位出身富裕却选择舍弃一切的青年,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灵修史诗。他的故事,由他的弟子阿塔纳修斯(Athanasius)记录在《圣安东尼生平》(Life of Antony)之中,不仅仅是一系列禁欲苦修的记载,更是一幅描绘与恶魔争战、在试炼中坚守信仰、在寂静中与神同在的生动图画。安东尼并未留下太多亲笔著作,但他通过他无与伦比的榜样和简短却深刻的格言,影响了整个修道主义的发展。他关于祈祷、关于警醒、关于抵制诱惑的教导,如同沙漠中的甘泉,滋养了无数渴望纯净生命的灵魂。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另一位伟大的沙漠教父,伊瓦格里乌斯·庞提库斯(Evagrius Ponticus)。与安东尼的实践性不同,伊瓦格里乌斯更侧重于理论和神学上的梳理。他早期在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接受良好教育,后来也来到埃及沙漠,师从圣马克(St. Macarius)。他的著作,如《论祈祷》(On Prayer)和《实践者之诫》(The Praktikos),系统地阐述了灵修生活的不同阶段:从“实践”(praktike),即禁欲和行为上的操练,到“认识”(gnosis),即属灵的知识和对上帝的深刻理解。伊瓦格里乌斯对“念头”(logismoi)的分析尤为精辟,他详细列举了各种内在的诱惑和障碍,并提供了克服它们的属灵策略。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东西方教会,尤其是在默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的领域。 除了这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本卷还将呈现其他一些重要的早期灵修文献。例如,圣约翰·卡西安(St. John Cassian),一位生活在帝国晚期的僧侣,他通过《会谈录》(The Conferences)和《论修道院制度》(The Institutes of the Monastic Life)等著作,将东方沙漠的灵修智慧系统地介绍给了西方教会。卡西安的著作不仅记录了沙漠教父们的教导,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体系化的方式,将这些经验性的灵修原则梳理成可供西方修道院学习和实践的指南。他的工作为后来本笃会修道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我们还将审视一些早期教会圣人的书信和讲道,它们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充满了真挚的信仰情感和深刻的属灵洞见。例如,圣西里尔(St. Cyril of Jerusalem)的《要理讲论》(Catechetical Lectures)中,虽然主要是面向初信徒的教义讲解,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洗礼、圣餐以及基督徒生命伦理的论述,也闪烁着早期灵修生活的朴素光辉。圣约翰·克利马库斯(St. John Climacus)的《圣阶》(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虽然成书稍晚,但它将修士的属灵生命比作攀登天国的阶梯,将人生的各个美德和罪恶一一列举,并提供了升阶的方法,成为中世纪无数修士的精神指南。 本卷的编排,力求展现早期基督教灵修文学的多样性与深度。我们不回避其禁欲主义的严苛,也赞赏其对内在洁净的执着追求。这些文本,如同深埋在地下的古老宝藏,它们沉默着,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等待着每一个渴望在信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的灵魂去发掘和体会。它们是寂静的回响,是心灵深处的低语,邀请我们一同进入那条通往属天之国的内在旅程。 第二卷:爱之火焰——中世纪修道院的属灵盛宴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和巩固,修道院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心脏和灵魂。这些神圣的避难所,不仅是知识的灯塔,更是灵修实践的温床。中世纪的修道院生活,虽然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其核心却是一种对上帝全心全意的爱,一种将生命全然奉献给神的炽热火焰。本卷所选取的篇章,正是对这一时期修道院灵修生活的深刻写照,它们以其丰沛的情感、深刻的神学反思和生动的个人见证,构成了中世纪灵修文学的华美乐章。 在这一卷中,我们将首先迎来圣本笃(St. Benedict of Nursia)的《圣本笃会规》(The Rule of Saint Benedict)。本笃会规并非一本纯粹的灵修书籍,而是一套指导修道院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然而,正是这套严谨而充满智慧的规章,奠定了西方修道院的基础,并塑造了无数修士的灵修生命。本笃在《会规》中强调了“祈祷与工作”(ora et labora)的平衡,强调了谦卑、顺从、寂静和守贫等美德。他深知,属灵的生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日复一日的实践来建立。这本《会规》虽然看似实用,但其字里行间流淌的却是对上帝的敬畏和对秩序的尊重,以及对建立一个真正敬虔社群的深切渴望。 紧随其后,我们将深入探究克莱尔沃的圣伯尔纳多(St. Bernard of Clairvaux)的著作。伯尔纳多是十二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会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神学家,更是一位情感丰富、充满激情的灵修大师。他的《论爱上帝》(On the Love of God)和《雅歌释义》(Sermons on the Song of Songs)是中世纪灵修文学的璀璨明珠。在《论爱上帝》中,伯尔纳多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人与神之间的爱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认为,上帝是爱的源头,而人的生命就是为了回应并回爱上帝而存在。他描绘了爱上帝的不同阶段,从肤浅的爱到深度的合一,其论述既充满了神学深度,又充满了感性的力量。而在《雅歌释义》中,他将《雅歌》中描绘的男女之爱比作基督与教会,乃至灵魂与上帝之间的灵修之爱,他以其雄辩的文笔和热烈的情感,将基督徒的灵修生活描绘成一场场与“爱人”之间充满激情与渴望的约会。 除了伯尔纳多,我们还将审视另一位十二世纪的杰出灵修作家——希尔德加德·冯·宾根(Hildegard of Bingen)。这位非凡的修女,不仅是神秘主义者、作曲家、作家,还是植物学家和医生。她的著作,如《圣灵之道的荣光》(Scivias)记录了她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神视。这些神视内容丰富,涵盖了创世、救赎、教会以及末世论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她对宇宙和上帝奥秘的深刻理解。希尔德加德的写作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以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将她与神圣的相遇描绘得淋漓尽致。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神学价值,更展现了女性在灵修领域同样可以达到极高的境界。 本卷还将收录一些著名的修女和隐修女的著作和见证。例如,苏维尼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Schönau),她的神视和预言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我们将看到一些匿名作品,它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普通修道士和修女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神同行,寻求圣洁的经历。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大师的华丽辞藻,却以其真诚和纯粹,触动人心。 我们还会探讨中世纪晚期一些新兴的灵修潮流,例如辩道(Devotio Moderna)运动。这场运动强调个人化、情感化的灵修体验,以及对《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等著作的推崇。虽然《效法基督》本身并非由特定时期的人物创作,但它代表了这一时期灵修精神的集大成者,强调了基督徒如何通过效法基督的榜样,在生活中践行谦卑、顺从、爱与牺牲。 本卷的选篇,旨在展现中世纪修道院灵修文学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记录,更是永恒的属灵指引。这些“爱之火焰”般的文字,邀请我们反思自身与上帝的关系,鼓励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那份超越一切的、恒久不变的爱。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是在舍己和奉献中找到,是在与神同行的寂静和喜悦中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选集时,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震撼了。这些中世纪的灵修者们,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禁欲与克制,但他们的文字里却涌动着一股强大到足以撼动宇宙的内在力量。这套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内心的朝圣之旅。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爱”的论述,那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浪漫爱情,而是一种无私的、包容一切的、近乎神圣的奉献精神。阅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牺牲”和“恩典”的段落。那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世俗的彻底抽离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执念。坦白说,这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穿透语言的表层,直达作者彼时的心境。但一旦你做到了,你会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命中的苦难与喜悦。

评分

这套选集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人如何面对虚无”的历史样本。中世纪的人们对于死亡和永恒的思考,远远比我们现代人要直接和深刻得多。这些灵修文本,如同一个时代的集体日记,记录了无数人在面对生命终极问题时的挣扎、顿悟与和解。那些关于“炼狱”或“天堂”的想象,虽然在科学时代显得有些遥远,但它们所承载的人类对意义的终极追问却是永恒的。我特别欣赏作者们那种毫不避讳的直面人性的软弱和罪性的勇气。他们不会粉饰太平,而是用最赤裸的语言剖析自我,力求在精神上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这种坦诚,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也被光亮照亮。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智慧长者带着你在迷宫中行走,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我边界的拓展。

评分

这本《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那些中世纪修道院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羊皮纸和烛光的味道。阅读它,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深邃的、近乎凝固的虔诚。它不是那种肤浅的励志读物,而是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探索。书中收录的那些著作,文字往往古朴而庄重,像是一块块打磨了数百年的石头,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静默”与“独处”的描绘,那种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凿出一片清净之地的渴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些文字的魅力在于,它们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万千哲理的词句。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晦涩,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们像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了内心深处那些晦暗的角落。这种文学性与精神性的完美结合,让它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书籍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的珍贵文献。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以为会是某种枯燥的说教集合,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套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即便是翻译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古老的诗意。这些灵修大师们,他们写下这些文字,很多时候是为了自我劝诫和精神训练,但无意中却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的艺术遗产。他们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对内心状态的细腻描摹,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散文的巅峰水准。我甚至会隔一段时间就重新翻阅其中几页,就像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每一次都能品出不同的回味。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静下来的能力,一种在纷繁世事中锚定自身精神坐标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学力量”,是能够穿透时间壁垒,与不同时代的人们进行真诚的灵魂交流。

评分

对于一个对西方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选集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关于信仰的阐释,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和心理学文本。通过这些作家的笔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教神学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整个欧洲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我发现,很多后来哲学家们探讨的自由、意志、本性等概念,其最原始、最富激情的表达都根植于这些灵修文学之中。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极其精妙,它们构建了一个复杂而自洽的象征体系,初读时可能需要查阅注释,但一旦掌握了其内在逻辑,阅读的乐趣会几何级增长。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这些中世纪的框架去理解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这种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令人心潮澎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