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的人,包括有志于钻研汉语语法的大学生、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外学者。《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编写目的是扩大读者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以利于理解和分析。通常认为,描写语法是断代的,而非历代的;系统的,而非局部的;记述的,而非解释的。我们是遵循这样的框架来进行编写的。
现代汉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指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我们指的是后者。
系统的描写要求说明语言中大小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现代汉语描写语法》采取的是分专题论述的方式。每个专题自成系统,综合起来是整个语言的语法系统。这样安排多少带有“语法手册”的性质,便于读者根据需求查阅。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第二节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虚词的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语句的结构与单双音节的选择有关
四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第三节 形式和意义
一词汇形式和词汇意义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三语序
四词缀和虚词
五重读和停顿
第四节 语法学种种
一几种不同的语法学
二描写语法
第五节 语法分析和语法教学
一语法系统
二语法教学系统
三术语问题
第一章 语素
第一节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语素与词素
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第二节 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结构
一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类型特点
二汉语语素的特点与汉语的形态
第三节 语素的识别
一语素的定义与语素的识别
二剩余音节、剩余语素与别义语素
三形式与意义
第四节 汉语语素的语法分类
一实素与虚素
二自由语素与黏着语素
三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四实素的功能分类
五虚素分类:构形虚素与构词虚素
六汉语语素的语法分类系统
第五节 语素义与语素功能
一语素多义与语素多功能类别
二语素义与语素的自由、黏着
三语素义与语素的组合功能
四与结构有关的语素义及语素功能分析
五与语素义有关的语素功能分析
第六节 语素的组合
一语素组合的手段
二语素组合的结构关系
三语素组合的层次分析
第二章 构词法与造词法
第一节 构词法
一词汇词、韵律词与语法词
二单纯词与合成词
第二节 造词法
一拟音造词
二翻译造词
三紧缩造词
四重叠造词
五类推造词
六音变造词
七转类造词
八字母造词
九变序造词
十派生造词
十一组合造词
第三章 实词
第一节 实词概说
一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与汉语词类系统
三实词与虚词的再分类
第二节 名词
一名词的性质与类别
二名词的类别特征
三名词的句法功能
四名词的空间性
五名词的重叠和连用
六名词的配价性质
七名词的篇章功能
八名词的附属类别
第三节 动词
一动词的基本功能
二动词的基本分类
三动词的相关小类
四动词的及物属性
五动词的语义特征
六动词的配价分析
第四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的类别
二状态形容词的类别
三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四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第五节 数词
一数词及其类别
二数目的表示法
三数词的语法功能
第六节 量词
一量词及其类别
二量词及量词短语的重叠
三量词的语法功能
第七节 副词
一时间副词
二程度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语气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情态副词
第八节 区别词
一区别词的语法特点
二区别词的类别
三区别词的范围与区别词功能的游移
第九节 代词
一代词及其类别
二人称代词
三指示代词
四疑问代词
第四章 虚词与特殊词
第一节 虚词概说
一语文学时期对虚词的认识
二划分虚词和实词的标准
三现代汉语虚词的范围与类别
第二节 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与类别
二连词在复句中的功用
三连词在单句中的功用
第三节 介词
一介词的性质与特点
二介词的范围与分类
三介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别及分化
四单双音节的差别对介词功能的限制
五介词的隐现及同义介词的辨析
第四节 助词
……
第五章 短语
第六章 句子分析
第七章 名型
第八章 句类
第九章 句式
第十章 复句
第十一章 空间范畴
第十二章 时间范畴
第十三章 指称范畴
第十四章 数量范畴
第十五章 语气范畴
第十六章 重叠
第十七章 语序
第十八章 句子的语义分析
第十九章 组合与衔接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前者涉及说话人对命题的认识和信仰、态度和观点等,后者涉及说话人的指令和承诺、愿望和评价等。在汉语中,使用语气副词无疑是表示情态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据考察,语气副词所表的情态大致包括强调与婉转、深究与比附、意外与侥幸、逆转与契合、意愿与将就等方面。如“幸好”可以表示侥幸的情态和语气:
又停了两天,连里全部考核完了,幸好,还有三个班也出现了不及格。
由此可见,语气副词最为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和表示情态;表示各种语气只是语气副词的辅助性功能。而且,传信和情态本来就是紧密相关的,汉语语气副词在表达传信功能时,必然也会显示各种相关的主观情态,两者之间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
(三)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与篇章功能
将语气副词放人篇章之中进行语用考察,就会发现语气副词无论在信息结构还是在交际功用,抑或在篇章连贯中,都具有独特作用。
1.信息结构
从语用功能看,语气副词最明显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突出焦点的作用,指明预设的作用,限定指称的作用。
(1)所谓突出焦点,就是指一部分含有语气副词的句子或句段,由于语气副词的出现,使整个表述的重点显得明确而突出。如“张三昨天去了外滩”这个句子就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用语气副词“是”分别标示、突出其焦点:
是张三昨天去了外滩。
张三是昨天去了外滩。
张三昨天是去了外滩。
(2)所谓指明预设,就是指一部分含有语气副词的句子和句段,由于语气副词的出现,使得整个表述的“预设”更加显豁而明晰。这里所说的预设涉及交际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及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与交际对象在具体语境中所关注的特定信息有关。如:
大家顺着“老肥”的手指看,果然,远处有一簇黑森森的树棵子,旁边还有一条河。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果然”和“居然”都可以用来指明说话人的预期信息,但是“果然”所指明的信息与说话人的预期完全相符,“居然”所指明的信息与说话人的预期正好相反。 前言/序言
这不是一部学习汉语语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研讨汉语语法的参考书。本书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的人,包括有志于钻研汉语语法的大学生、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外学者。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扩大读者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以利于理解和分析。
通常认为,描写语法是断代的,而非历代的;系统的,而非局部的;记述的,而非解释的。我们是遵循这样的框架来进行编写的。
现代汉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指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我们指的是后者。
系统的描写要求说明语言中大小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本书采取的是分专题论述的方式。每个专题自成系统,综合起来是整个语言的语法系统。这样安排多少带有“语法手册”的性质,便于读者根据需求查阅。
对于同一语法现象,如某种句型或某种句式,常常出现不同的描写。这正如同画家对同一个人物进行写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各有所见,但是并不矛盾。我们采取的角度是正面的描写,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较不同的著作,如果仅仅是术语的使用不相同,我们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恰当地反映客观的语法规律。对规律的正确描写也往往是各有所见,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并非是唯一的。
为什么对规律的说明会出现差异?原因在于收集的资料有不同的范围,进行分析有不同的依据,包括理论上的和方法上的。一般地说,人们研究同一个课题,总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不断地丰富,方法不断地更新,对已有的成果或补充,或修正,很少另起炉灶。前人的研究往往是学术前进的阶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影响的论述,佐以典型的例证,无非想把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成果加以整理,便于人们踏上这个学术的阶梯。既然是阶梯,当然不是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需要补充或修正。
《汉语语音学基础与实践》 内容简介 《汉语语音学基础与实践》是一部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汉语语音学著作。本书旨在为广大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语言研究者以及对汉语语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平台。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从语音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汉语语音的各个层面,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的奥秘。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语音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语音研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接着,简要回顾了汉语语音学研究的历史沿革,梳理了历代学者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贡献。随后,明确了本书的研究对象——现代汉语的标准普通话语音系统,并界定了本书的范围,即侧重于语音的生成、感知以及语音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而非深究语音演变的语音史。最后,提出了学习汉语语音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积极参与到语音的实践活动中来。 第二章 语音的物理基础 本章从物理学的角度切入,为理解语音的产生和传播奠定基础。首先,详细介绍了声音产生的物理机制,包括声源(如声带振动)、振动体的介质(空气)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接着,深入讲解了声波的三个基本属性:频率(音高)、振幅(响度)和波形(音色),并解释了这些物理参数如何与我们感知的语音特征相关联。特别地,本书运用图示和生动的比喻,帮助读者理解声波的复杂性,例如将声波类比为水面上的涟漪,将不同的音色比作不同乐器的演奏,从而化抽象为具体。 第三章 语音器官的生理构造与工作原理 本章将焦点从物理世界转向人体,详细描绘了人类发声器官的精妙构造。首先,系统介绍了呼吸系统(肺、气管、喉)作为动力源的作用,解释了气流的产生和控制如何影响声音的性质。接着,重点阐述了喉部发声机制,包括声带的振动模式(清音、浊音的产生)、声门裂隙的宽窄变化等。最后,详细介绍了口腔、鼻腔这两个共鸣腔的发声作用,以及舌、唇、齿、腭等发音器官(调音器官)在形成不同语音中的协同工作。本书配有精细的解剖图,并结合动作演示,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语音器官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 第四章 汉语语音的分类与符号系统 本章进入汉语语音的具体介绍。首先,对语音进行了宏观的分类,区分了语音的三个主要分支:声学语音学、生理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并阐述了本书侧重于生理和声学语音学。接着,详细介绍了国际音标(IPA)系统,强调其作为一套精确、通用的语音记录工具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完整的汉语IPA表,并对每个符号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行了解释。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汉语拼音方案,阐述了其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并说明了汉语拼音与IPA在记录汉语语音时可能存在的异同。 第五章 汉语的声母 本章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系统。首先,根据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和发音方法(清塞音、浊塞音、鼻音、擦音、边音、闪音)对声母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清晰的发音图示。书中对每个声母的发音要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声母(如b/p, d/t, g/k, zh/z, ch/c, sh/s, j/g, q/k, x/h等),通过比较分析和大量的实例,帮助读者准确掌握它们的区别。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声母的浊阻类型,以及声母在不同声调和韵母组合下的语音变化。 第六章 汉语的韵母 本章深入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韵母系统。首先,对韵母进行了分类,包括单韵母(a, o, e, i, u, ü)、复韵母(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üan, in, un, ün)和鼻韵母(an, en, ang, eng, iang, ing, iong, uang, ueng)。本书对每个韵母的发音舌位、口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配有直观的示意图。重点分析了复韵母的组成元素以及它们结合时的语音特点,特别是那些容易发错的复韵母,如ei/ie, ou/uo等。此外,本章还深入讲解了鼻韵母的构成,包括鼻音韵尾的产生机制,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 第七章 汉语的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显著特征之一,本章将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首先,阐释了声调的定义及其在区分语意上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描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轻声。本书通过声调曲线图,直观地展示了每个声调的调型(高平、低升、高降、全降)和调值,并结合声调变化规律,如“上声的变调”、“二声三声的连读”等,进行了详细讲解。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声调与韵律、语流、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方言声调的差异。 第八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 本章聚焦于汉语音节的基本构成。首先,介绍了音节的普遍构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语音节的独特结构,即“声母+韵母”以及“零声母+韵母”等形式。重点讲解了汉语音节中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组合规则,以及哪些组合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音节的长度、强弱以及它们在语流中的变化,并介绍了汉语的“轻声”现象,分析其语音特征和功能。 第九章 汉语的语音变化与规律 语音在实际语流中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揭示汉语语音的动态变化。首先,系统地介绍了汉语语音变化的主要类型,包括“连读”、“变调”、“语音弱化”、“语音融合”等。重点分析了“上声的变调”(如二三连读、三三连读)、“不送气音的送气化”、“平翘舌音的混淆”等常见的语音变化现象,并提供了大量的例词和例句,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体会这些变化。此外,本章还探讨了语音变化的原因,包括经济原则、方便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第十章 汉语的音位与音素 本章引入了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音位和音素。首先,清晰界定了音素(phone)和音位(phoneme)的区别,解释了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而音位是具有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接着,以汉语为例,分析了构成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音素,包括辅音音素和元音音素,并说明了这些音素如何通过组合形成音位。书中通过“最小对立词”的方法,帮助读者识别哪些语音差异是音位性的(即能区分意义),哪些是非音位性的(如自由变异)。 第十一章 汉语的语音感知与辨别 本章将焦点转向语音的感知过程。首先,介绍了人类听觉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大脑如何处理和解析语音信号。接着,深入分析了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特别是如何辨别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细微差别。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感知训练方法和练习,例如听辨容易混淆的声母(如l/n, zh/ch)、韵母(如an/ang, in/ing)以及声调(如二声和三声的细微区别)。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影响语音感知的因素,如听者的母语背景、语音疲劳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第十二章 汉语的语音语调 本章将语音与语调相结合,探讨语言的韵律美。首先,解释了语调(intonation)的概念,包括语调的起伏、节奏、停顿等。接着,详细分析了汉语普通话的语调模式,例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语调特点。本书通过大量的语篇实例,展示了语调在传递说话人情感、意图和信息结构方面的作用。此外,本章还探讨了语调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含义。 第十三章 汉语语音的实际应用与训练 本章致力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首先,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和策略,强调了示范、模仿、纠正等环节的重要性。接着,为汉语学习者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语音训练计划,包括基础发音练习、声母韵母组合练习、声调变化练习、语流朗读练习等。书中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材料,并针对常见错误给出了具体的纠正建议。此外,本章还探讨了语音在播音、主持、表演等专业领域的应用。 第十四章 汉语语音研究的未来展望 本章对汉语语音学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梳理了当前汉语语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语音合成与识别技术、神经语音学、跨文化语音研究等。接着,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语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更精准的语音识别、更自然的语音合成以及更个性化的语音学习系统。最后,鼓励读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汉语语音的研究和实践中,为推动汉语语音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汉语语音学基础与实践》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以及丰富的实践指导,力求成为读者学习汉语语音学的理想之选。本书不仅是汉语语音学理论的系统梳理,更是培养读者扎实语音功底、提升汉语表达能力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