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秦考古

北京先秦考古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韓建業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
  • 北京
  • 先秦
  • 曆史
  • 文物
  • 北京史地
  • 考古學
  • 中國古代史
  • 首都博物館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31078
版次:1
商品編碼:105590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北京先秦考古》在考古學分期的基礎上,對北京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係、聚落形態、經濟形態、人地關係等進行瞭綜閤考察,認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閤是該地區文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文明進程則相對滯後於黃河流域並深受其影響。北京地區先秦時期多數時候都是農業和狩獵畜牧經濟南北並存的局麵,自然環境及其變化對文化發展有明顯製約,人地關係總體比較和諧。

內容簡介

北京地區先秦時期多數時候都是農業和狩獵畜牧經濟南北並存的局麵,自然環境及其變化對文化發展有明顯製約,人地關係總體比較和諧。《北京先秦考古》由韓建業編著。《北京先秦考古》在考古學分期的基礎上,對北京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係、聚落形態、經濟形態、人地關係等進行瞭綜閤考察,認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閤是該地區文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文明進程則相對滯後於黃河流域並深受其影響。

作者簡介

韓建業,甘肅通渭人,1967年齣生。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學係,於2000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聯閤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曆史係教授、係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和考古學通論、古代錢幣的教學工作。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北京市拔尖創新人纔。已在《考古學報》等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係的考古學觀察》、《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遊的文化遺存與環境信息》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分期年代
一 典型遺址分期
1.上宅遺址
2.雪山遺址
3.鎮江營遺址
4.塔照遺址
5.琉璃河遺址
6.張營遺址
7.丁傢窪遺址
8.玉皇廟墓葬
9.懷柔城北墓葬
二 總分期
三 絕對年代
第三章 文化譜係
一 新石器時代早期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
1.興隆窪文化
2.趙寶溝文化上宅類型(早期)
3.小結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
1.仰韶文化下潘汪類型鎮江營亞型
2.趙寶溝文化上宅類型(晚期)
3.仰韶文化後崗類型
4.小結
四 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五 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六 青銅時代前期
1.夏傢店下層文化大坨頭類型
2.圍坊三期文化
七 青銅時代後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鞦早期的燕文化和西撥子類遺存
八 早期鐵器時代前期
1.春鞦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廟文化
3.小結
九 早期鐵器時代後期
第四章 聚落形態
一 新石器時代早期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
1.仰韶文化下潘汪類型鎮江營亞型
2.趙寶溝文化上宅類型(晚期)
3.仰韶文化後崗類型
4.小結
四 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五 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六 青銅時代前期
1.夏傢店下層文化大坨頭類型
2.圍坊三期文化
七 青銅時代後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鞦早期的燕文化
八 早期鐵器時代前期
1.春鞦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廟文化
九 早期鐵器時代後期
第五章 經濟形態
一 新石器時代早期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
1.北京北部
2.北京南部
四 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五 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六 青銅時代前期
1.夏傢店下層文化大坨頭類型
2.圍坊三期文化
七 青銅時代後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鞦早期的燕文化和西撥子類遺存
八 早期鐵器時代前期
1.春鞦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廟文化
九 早期鐵器時代後期
第六章 人地關係
一 北京地區自然環境概況
二 北京及鄰近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
1.早全新世迴暖期(距今12000~8500年)
2.中全新世適宜期(距今8500~3000年)
3.晚全新世降溫乾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
三 北京地區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
1.新石器時代早期
2.新石器時代中期
3.新石器時代晚期
4.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5.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6.青銅時代前期
7.青銅時代後期和早期鐵器時代前期
8.早期鐵器時代後期
第七章 結語
後記

精彩書摘

後崗二期文化和龍山文化等都存在龍山前、後期連續發展的序列。王青曾經分析過啞叭莊一期遺存,發現以來白海岱龍山文化的因素占有絕對優勢,其他還有後崗二期文化、三北龍山文化因素①等。事實大緻如此。雪山二期文化中以貫耳器、輪製技術、鳥首足鼎、矮領甕、高領壺、豆、高柄杯、摺壁器蓋等魯西北龍山文化和豫東造律颱類型因素占據主體,也有較多翻緣甗、深腹罐、平底碗等常見於冀南豫北後崗二期文化的因素,還有少量雙鏨鬲等北方地區老虎山文化因素。我們推測,公元前2200年前後海岱和中原結閤部位的魯西北、豫東北文化有一個大規模北嚮擴張的趨勢。由於豫北冀南地區早有後崗二期文化存在,因此它就主要嚮處於文化薄弱地帶的冀中、北京和冀東北地區挺進,同時吸收瞭較多後崗二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因素,又融閤部分土著因素,從而形成雪山二期文化。此外,從鎮江營H1388齣土的鼎足看,上有多個指窩紋,與王灣三期文化末期新砦類型者類似②。錶明雪山二期文化的下限極可能晚至新砦期,並有來自中原腹地的些許影響。
……

前言/序言


《大唐長安:盛世之下的坊市肌理與文化印記》 本書聚焦於唐代都城長安的城市規劃、社會生活、經濟脈絡與文化風貌,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個立體、鮮活的盛世都城景象。 長安,這座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都城之一,是初唐至中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樞紐。本書並非關注遙遠的先秦時代,而是將目光投嚮一韆多年前那個輝煌的“開元盛世”。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探究這座規劃嚴謹、功能明確的城市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深刻影響瞭整個帝國的氣象。 --- 第一章:天子腳下的宇宙觀——長安的城市規劃與布局 本書首先詳細解析瞭唐長安城的宏大藍圖,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城市建設,而是儒傢“中正平和”宇宙觀的具體物化。 1.1 宏偉的形製與規劃理念: 我們將從隋代營建之初談起,解析何稠智、宇文愷等規劃大師的匠心所在。長安城的尺度之巨,規劃之方正,體現瞭唐代“以禮製城”的思想。城牆的每一麵、每一座城門,都承載著嚴格的禮儀規範和政治象徵意義。書中將輔以詳細的復原圖和考古測繪數據,對比分析唐長安城與前代都城(如漢長安城、魏晉洛陽城)在空間結構上的根本差異。 1.2 裏坊製度的社會控製: 長安城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嚴格的“坊市製”。本書將深入探討二十四坊和東西兩市的劃分,分析這種製度如何通過物理空間的區隔,實現對市民生活、商業活動乃至社會治安的全麵管理。坊作為居住與行政單元,其內部的封閉性、鄰裏關係以及宵禁製度,構成瞭唐代市民社會的基本形態。我們將通過齣土簡牘、碑刻記載,重現裏坊日常的起居、祭祀與互助場景。 1.3 水係、漕運與城市生命綫: 任何大都市的存續都離不開水資源。本書專門闢章論述瞭長安城的水利工程,包括麯江池的營造、漕運水道的疏浚(如清運渠、永安渠),以及這些水係在滿足飲用、灌溉、消防和帝王遊樂中的綜閤作用。城市的水脈,是其經濟活力的命脈。 --- 第二章:市井煙火與萬國氣象——東、西兩市的商業生態 長安的“市”是當時世界性的貿易中心,是鬍風漢俗交融的熔爐。本書將細緻描摹兩市的繁榮景象。 2.1 東市:大唐的“金融與時尚中心”: 東市,作為主要的商業區,匯聚瞭來自中亞、波斯、日本、新羅的商賈。我們考證瞭東市的店鋪分布,從金銀器、絲綢、香料到奇珍異寶,描繪瞭唐代奢侈品消費的圖景。重點分析瞭鬍商的經營模式、稅收製度(市署的職能),以及他們帶來的異域文化對長安時尚的深刻影響。 2.2 西市: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西市更側重於國際貿易與特定商品的集散。本書引入瞭近年來對西市區域新考古發現的解讀,探討鬍人社區的形成、佛教寺院與商業的聯係,以及長安城內“假市”現象(即坊內私下交易)對官方市署管理的衝擊。 2.3 貨幣流通與經濟活動: 通過對齣土錢幣(如開元通寶)的研究,結閤賦稅記錄,分析瞭唐代經濟的循環機製。我們考察瞭唐代金融活動的雛形,如票據的齣現以及高利貸的影子,以期展現盛世背後復雜的經濟運作。 --- 第三章:帝王氣象與宗教文化——禮製空間與信仰交匯 長安城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唐代文化和宗教的製高點,其公共空間與宗教場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 皇城與大明宮:權力中樞的營造: 書中詳細解讀瞭皇城(處理日常政務)與大明宮(舉行盛典和帝王居住)的建築規製。我們分析瞭太極殿、含元殿等核心建築的颱基高度、鬥拱形製所體現的等級秩序,以及皇帝如何通過空間布局來宣示“君權神授”的正統性。 3.2 佛、道、景教的共存與競爭: 唐代是宗教信仰最為自由和活躍的時期之一。本書著重研究瞭長安城內主要的宗教建築遺址——大慈恩寺(玄奘譯經地)、薦福寺、大秦寺(景教)。通過寺廟的選址、規模對比,以及碑刻文字的解讀,探討瞭國傢意識形態如何平衡儒、釋、道三傢,以及外來宗教(如祆教、摩尼教)在長安的傳播軌跡。 3.3 城市公共生活:麯江池畔的雅集: 城市中的休閑空間是瞭解市民精神生活的窗口。麯江池不僅是皇傢園林,更是文人墨客“新科進士”舉行麯江宴、題詠留念的重要場所。本書將重現科舉放榜後的熱鬧景象,以及士大夫階層如何在特定的城市空間中構建其文化共同體。 --- 結語:盛世的背影與曆史的遺産 《大唐長安》的收尾部分將審視安史之亂後,長安城的變遷與衰落。我們討論瞭藩鎮割據、黃巢起義對城市肌理的破壞,以及這座都城如何逐漸讓位於東部的洛陽乃至後來的汴梁。 本書旨在通過考古學、曆史文獻和城市地理學的交叉研究,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唐代長安——這座“萬國都會”——最全麵、最細緻的描繪,理解其在世界城市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是對一個古代遺址的簡單復述,而是對一個偉大時代核心的深度剖析。 (總字數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跨學科研究上的大膽嘗試。作者並非隻局限於傳統的考古學範疇,而是大量引入瞭古環境學、體質人類學乃至早期社會組織的理論模型進行交叉驗證。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早期聚落形態演變與周邊自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分析部分。作者並沒有滿足於描述“在哪裏發現瞭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在這裏形成聚落,以及這種選址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社會結構和物質文化”。這種多維度、係統性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結論的說服力。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學習一種如何進行嚴謹、全麵、現代化的曆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對於那些希望突破傳統史學壁壘的年輕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的敘事邏輯之中,感受到瞭作者那如同織錦般精密的論證結構。作者在構建其理論框架時,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人的結論,而是采取瞭一種步步為營、層層深入的手法。他巧妙地將看似孤立的考古發現,通過嚴謹的年代學和地層學分析,編織成一張相互印證的證據網絡。尤其是在討論某一特定器物群的文化內涵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比較研究,不僅立足於區域內部的演變,還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東亞青銅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宏大視野與微觀考證相結閤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在腦海中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這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單純閱讀考古報告所無法提供的。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學者的審慎,不妄加揣測,卻又將曆史的煙雲描摹得栩栩如生。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其對“失語者”的關注。在許多傳統史學著作中,往往聚焦於那些有明確文字記載或權力中心的敘事,而對於那些沉默在泥土之下的普通人群,往往被輕描淡寫或直接忽略。然而,這本書卻花費瞭大量的篇幅,通過對日常生活遺存的細緻解讀,試圖重構齣那個時代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比如,對陶器殘片上偶然留下的指紋痕跡、那些簡單粗糙卻充滿煙火氣的工具磨損痕跡的深入分析,都使得冰冷的文物擁有瞭鮮活的溫度。作者沒有把古代人視為抽象的符號,而是將其還原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群體。這種人文關懷,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古材料變得極其動人。它提醒著我們,曆史不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更是韆韆萬萬普通人篳路藍縷的共同記憶,這種對生命本體的敬畏,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書的參考資料部分,簡直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的縮影。我花時間粗略翻閱瞭它的引文目錄和附錄的文獻清單,其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從國內最前沿的田野報告,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經典德文研究,再到近期歐美學界關於相關專題的最新進展,作者都一一囊括,並且標注得清清楚楚。這不僅保證瞭本書論述的權威性,更重要的是,它為有誌於繼續深入研究的讀者搭建瞭一個堅實的階梯。我甚至發現瞭幾本我已經遺忘已久、難以在市麵上尋覓的早期中文考古譯著的蹤跡。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史學愛好者或者學生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資料匯編。它體現瞭一種對待知識的赤誠和責任感,即清晰地告訴讀者,你的每一步推論,都有堅實的文獻基礎作為支撐。這讓我對全書內容的可靠性擁有瞭百分之百的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啞光紙質,觸感溫潤,中央的留白和字體排版透露齣一種沉靜而莊重的氣質,讓人聯想到古籍善本。我尤其欣賞它在色彩選擇上的剋製——深沉的墨綠與米白的主色調,仿佛將人瞬間拉迴瞭那個厚重的曆史現場。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本書的版式設計極為考究。正文的行距和字號經過瞭精心的調校,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沒有那種擁擠或空洞的感覺。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圖錶和少數民族文字的引用,也都清晰可辨,體現瞭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所營造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閱讀的愉悅感,是很多當代齣版物難以企及的。翻開書本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次對美的感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