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秦考古

北京先秦考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建业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北京
  • 先秦
  • 历史
  • 文物
  • 北京史地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首都博物馆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1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90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先秦考古》在考古学分期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经济形态、人地关系等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文明进程则相对滞后于黄河流域并深受其影响。北京地区先秦时期多数时候都是农业和狩猎畜牧经济南北并存的局面,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有明显制约,人地关系总体比较和谐。

内容简介

北京地区先秦时期多数时候都是农业和狩猎畜牧经济南北并存的局面,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有明显制约,人地关系总体比较和谐。《北京先秦考古》由韩建业编著。《北京先秦考古》在考古学分期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经济形态、人地关系等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文明进程则相对滞后于黄河流域并深受其影响。

作者简介

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67年出生。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于200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通论、古代钱币的教学工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已在《考古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分期年代
一 典型遗址分期
1.上宅遗址
2.雪山遗址
3.镇江营遗址
4.塔照遗址
5.琉璃河遗址
6.张营遗址
7.丁家洼遗址
8.玉皇庙墓葬
9.怀柔城北墓葬
二 总分期
三 绝对年代
第三章 文化谱系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1.兴隆洼文化
2.赵宝沟文化上宅类型(早期)
3.小结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仰韶文化下潘汪类型镇江营亚型
2.赵宝沟文化上宅类型(晚期)
3.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4.小结
四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五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六 青铜时代前期
1.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
2.围坊三期文化
七 青铜时代后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燕文化和西拨子类遗存
八 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1.春秋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庙文化
3.小结
九 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第四章 聚落形态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仰韶文化下潘汪类型镇江营亚型
2.赵宝沟文化上宅类型(晚期)
3.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4.小结
四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五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六 青铜时代前期
1.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
2.围坊三期文化
七 青铜时代后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燕文化
八 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1.春秋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庙文化
九 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第五章 经济形态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
1.北京北部
2.北京南部
四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五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六 青铜时代前期
1.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
2.围坊三期文化
七 青铜时代后期
1.西周早中期的燕文化
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燕文化和西拨子类遗存
八 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1.春秋中晚期的燕文化
2.玉皇庙文化
九 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第六章 人地关系
一 北京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二 北京及邻近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
1.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2000~8500年)
2.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
3.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
三 北京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
1.新石器时代早期
2.新石器时代中期
3.新石器时代晚期
4.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5.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6.青铜时代前期
7.青铜时代后期和早期铁器时代前期
8.早期铁器时代后期
第七章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后岗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都存在龙山前、后期连续发展的序列。王青曾经分析过哑叭庄一期遗存,发现以来白海岱龙山文化的因素占有绝对优势,其他还有后岗二期文化、三北龙山文化因素①等。事实大致如此。雪山二期文化中以贯耳器、轮制技术、鸟首足鼎、矮领瓮、高领壶、豆、高柄杯、折壁器盖等鲁西北龙山文化和豫东造律台类型因素占据主体,也有较多翻缘甗、深腹罐、平底碗等常见于冀南豫北后岗二期文化的因素,还有少量双錾鬲等北方地区老虎山文化因素。我们推测,公元前2200年前后海岱和中原结合部位的鲁西北、豫东北文化有一个大规模北向扩张的趋势。由于豫北冀南地区早有后岗二期文化存在,因此它就主要向处于文化薄弱地带的冀中、北京和冀东北地区挺进,同时吸收了较多后岗二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因素,又融合部分土著因素,从而形成雪山二期文化。此外,从镇江营H1388出土的鼎足看,上有多个指窝纹,与王湾三期文化末期新砦类型者类似②。表明雪山二期文化的下限极可能晚至新砦期,并有来自中原腹地的些许影响。
……

前言/序言


《大唐长安:盛世之下的坊市肌理与文化印记》 本书聚焦于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经济脉络与文化风貌,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盛世都城景象。 长安,这座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是初唐至中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枢纽。本书并非关注遥远的先秦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一千多年前那个辉煌的“开元盛世”。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究这座规划严谨、功能明确的城市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整个帝国的气象。 --- 第一章:天子脚下的宇宙观——长安的城市规划与布局 本书首先详细解析了唐长安城的宏大蓝图,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城市建设,而是儒家“中正平和”宇宙观的具体物化。 1.1 宏伟的形制与规划理念: 我们将从隋代营建之初谈起,解析何稠智、宇文恺等规划大师的匠心所在。长安城的尺度之巨,规划之方正,体现了唐代“以礼制城”的思想。城墙的每一面、每一座城门,都承载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和政治象征意义。书中将辅以详细的复原图和考古测绘数据,对比分析唐长安城与前代都城(如汉长安城、魏晋洛阳城)在空间结构上的根本差异。 1.2 里坊制度的社会控制: 长安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严格的“坊市制”。本书将深入探讨二十四坊和东西两市的划分,分析这种制度如何通过物理空间的区隔,实现对市民生活、商业活动乃至社会治安的全面管理。坊作为居住与行政单元,其内部的封闭性、邻里关系以及宵禁制度,构成了唐代市民社会的基本形态。我们将通过出土简牍、碑刻记载,重现里坊日常的起居、祭祀与互助场景。 1.3 水系、漕运与城市生命线: 任何大都市的存续都离不开水资源。本书专门辟章论述了长安城的水利工程,包括曲江池的营造、漕运水道的疏浚(如清运渠、永安渠),以及这些水系在满足饮用、灌溉、消防和帝王游乐中的综合作用。城市的水脉,是其经济活力的命脉。 --- 第二章:市井烟火与万国气象——东、西两市的商业生态 长安的“市”是当时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是胡风汉俗交融的熔炉。本书将细致描摹两市的繁荣景象。 2.1 东市:大唐的“金融与时尚中心”: 东市,作为主要的商业区,汇聚了来自中亚、波斯、日本、新罗的商贾。我们考证了东市的店铺分布,从金银器、丝绸、香料到奇珍异宝,描绘了唐代奢侈品消费的图景。重点分析了胡商的经营模式、税收制度(市署的职能),以及他们带来的异域文化对长安时尚的深刻影响。 2.2 西市: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西市更侧重于国际贸易与特定商品的集散。本书引入了近年来对西市区域新考古发现的解读,探讨胡人社区的形成、佛教寺院与商业的联系,以及长安城内“假市”现象(即坊内私下交易)对官方市署管理的冲击。 2.3 货币流通与经济活动: 通过对出土钱币(如开元通宝)的研究,结合赋税记录,分析了唐代经济的循环机制。我们考察了唐代金融活动的雏形,如票据的出现以及高利贷的影子,以期展现盛世背后复杂的经济运作。 --- 第三章:帝王气象与宗教文化——礼制空间与信仰交汇 长安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唐代文化和宗教的制高点,其公共空间与宗教场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 皇城与大明宫:权力中枢的营造: 书中详细解读了皇城(处理日常政务)与大明宫(举行盛典和帝王居住)的建筑规制。我们分析了太极殿、含元殿等核心建筑的台基高度、斗拱形制所体现的等级秩序,以及皇帝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宣示“君权神授”的正统性。 3.2 佛、道、景教的共存与竞争: 唐代是宗教信仰最为自由和活跃的时期之一。本书着重研究了长安城内主要的宗教建筑遗址——大慈恩寺(玄奘译经地)、荐福寺、大秦寺(景教)。通过寺庙的选址、规模对比,以及碑刻文字的解读,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平衡儒、释、道三家,以及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在长安的传播轨迹。 3.3 城市公共生活:曲江池畔的雅集: 城市中的休闲空间是了解市民精神生活的窗口。曲江池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文人墨客“新科进士”举行曲江宴、题咏留念的重要场所。本书将重现科举放榜后的热闹景象,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在特定的城市空间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 --- 结语:盛世的背影与历史的遗产 《大唐长安》的收尾部分将审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变迁与衰落。我们讨论了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以及这座都城如何逐渐让位于东部的洛阳乃至后来的汴梁。 本书旨在通过考古学、历史文献和城市地理学的交叉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唐代长安——这座“万国都会”——最全面、最细致的描绘,理解其在世界城市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是对一个古代遗址的简单复述,而是对一个伟大时代核心的深度剖析。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失语者”的关注。在许多传统史学著作中,往往聚焦于那些有明确文字记载或权力中心的叙事,而对于那些沉默在泥土之下的普通人群,往往被轻描淡写或直接忽略。然而,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通过对日常生活遗存的细致解读,试图重构出那个时代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比如,对陶器残片上偶然留下的指纹痕迹、那些简单粗糙却充满烟火气的工具磨损痕迹的深入分析,都使得冰冷的文物拥有了鲜活的温度。作者没有把古代人视为抽象的符号,而是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群体。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古材料变得极其动人。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筚路蓝缕的共同记忆,这种对生命本体的敬畏,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资料部分,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的缩影。我花时间粗略翻阅了它的引文目录和附录的文献清单,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从国内最前沿的田野报告,到二十世纪中叶的经典德文研究,再到近期欧美学界关于相关专题的最新进展,作者都一一囊括,并且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不仅保证了本书论述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它为有志于继续深入研究的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阶梯。我甚至发现了几本我已经遗忘已久、难以在市面上寻觅的早期中文考古译著的踪迹。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史学爱好者或者学生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汇编。它体现了一种对待知识的赤诚和责任感,即清晰地告诉读者,你的每一步推论,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这让我对全书内容的可靠性拥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跨学科研究上的大胆尝试。作者并非只局限于传统的考古学范畴,而是大量引入了古环境学、体质人类学乃至早期社会组织的理论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早期聚落形态演变与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分析部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描述“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聚落,以及这种选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化”。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结论的说服力。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进行严谨、全面、现代化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对于那些希望突破传统史学壁垒的年轻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哑光纸质,触感温润,中央的留白和字体排版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质,让人联想到古籍善本。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选择上的克制——深沉的墨绿与米白的主色调,仿佛将人瞬间拉回了那个厚重的历史现场。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的版式设计极为考究。正文的行距和字号经过了精心的调校,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那种拥挤或空洞的感觉。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引用,也都清晰可辨,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阅读的愉悦感,是很多当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翻开书本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对美的感知。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之中,感受到了作者那如同织锦般精密的论证结构。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人的结论,而是采取了一种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手法。他巧妙地将看似孤立的考古发现,通过严谨的年代学和地层学分析,编织成一张相互印证的证据网络。尤其是在讨论某一特定器物群的文化内涵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比较研究,不仅立足于区域内部的演变,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东亚青铜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宏大视野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单纯阅读考古报告所无法提供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学者的审慎,不妄加揣测,却又将历史的烟云描摹得栩栩如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