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闽南,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美食遍地……不管了解闽南,不了解闽南,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体验一下深度游。《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编著,《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带您从东到西,从北往南,领略闽南乡镇的生活气息,闽南人的衣食住行、风俗喜好、美景佳馔。翻开它,遇见最亲切的闽南。Go,带着这《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游闽南去吧!
内页插图
目录
风情鹭岛
鹭岛渔村——远去渔人的背影
山海交响——翔安纵走线上的神秘风景
鹭岛田园诗——心中难以释怀的朱砂痣
世外桃源——走进纯净山村的田园画卷里
英雄三岛——寻找泛黄的战地记忆
天南锁钥——胡里山的亚洲第一炮
乡土漳州
古镇海卫——兵戎故垒今何在
南靖土楼——古城的优雅复兴
东山关帝——对海听风往事残
漳州海门——水天一色海门岛
长泰山重——山重村里三重美
龙海骑楼——九龙江畔民国旧影
角力隆教乡——亲历畲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铅华洗尽唯留佳话
高安坪水一一华安畲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华蝇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施琅故里——水清沙幼深沪湾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禅
山城永春——桃源深处觅闲暇
精彩书摘
水岸戏台,涛声相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的奢侈梦想,其实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琐碎日常。海水蓝得直逼天际,空气好得气晕山西,绿树茂草填满双眸……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讨生活;他们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鱿鱼、土豆丝、菠菜;他们在小巷里泡起功夫茶,聊起天来,时间跑得比兔子还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他们爱看戏,爱听戏。戏里有爱恨、悲喜、别离、重逢。
这里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还多。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戏开演的时候,有海涛伴唱,有豚声相和,有明月当空,有嫦娥偷听。即使换作悉尼歌剧院,在曾厝按戏台听戏的人也未必乐意去。
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当时唱戏,甚至戏台也得临时搭建。据看守圣妈宫的倪先生介绍,解放前,厦门曾厝按一带还有“斗戏”的风俗:村子里同时请来两三个戏班,在马路两边摆开阵势,在同一个晚上演同一出戏——这是名副其实的“唱对台戏”。哪家唱得好,叫好声高,就留下哪家戏班继续唱下去。败下阵来的梨园戏班难免不服。于是,从“斗戏”到“斗气”,再到“斗殴”,顺理成章。“斗戏”的风俗在建国之后逐渐消失。
上世纪70年代末,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多彩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腾挪身形,抛收水袖,终于能够听到跟过的戏。曾厝按的村民们集资,在海边搭了一个铁架子,每逢有戏班子来演出,就把铁架子的顶部用帆布遮住,临时的简易戏台就应时而生。看戏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树上,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渴求自然新鲜的文艺。1993年,借修建环岛的契机,曾厝按人拆掉锈迹斑斑的铁架子,盖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观戏台,成为环岛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来自闽南各市地的芗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晚。演出会一直延续到农历十一月。一幕幕经典戏作在海涛伴唱之下,酿着一轮萧萧月色上演。打斗,不必,唱腔的婉转与幽远已然“此曲天上有,人间难相闻”;烦恼,不必,没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凉风拂面的海边听戏更惬意的事情了。
东屿一个渔村的城市梦
东屿距海沧的行政中心不远,是块风水宝地,开发商一度将东屿湾比作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因此东屿也有了海沧小香港的称呼,前几年,东屿湾被命名为海沧湾,更可见东屿的区位优势。
厦门人说,从西堤望去,东屿很美,那里有品尝不尽的海鲜美味。
东屿人说,从东屿湾望去,厦门是梦,那里繁华,琳琅满目。
厦门和东屿之间有诉不尽的情怀,东屿在变,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它将转身告别渔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屿人赶赴厦门经营各种生意,当然,他们依旧放不下老本行——海鲜买卖。
东屿三面环海,三孔石桥“刘三桥”和海边的石堤曾是连接东屿和邻村的陆上通道。一边是沿海滩涂,一边是拓荒得来的良田,改革开放前,东屿就因鱼米富饶闻名遐迩。当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过溪,好女不嫁外村”,这是当年东屿富足的真实写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屿之所以富足,还靠厦门的市场。东屿的男人们将海鲜捕捞上岸后,就把活转交给女人们,由她们将海鲜送往鹭江道附近的各处码头贩卖。海沧大桥完工后,厦门人驾车前往东屿各处酒店排档品尝美味,城里人对土笋冻、土龙汤和小章鱼这类海鲜兴趣十足,这三样海鲜因此成为东屿各处海鲜酒楼排档的招牌,被誉为“东屿三宝”。其实,海蛎才是东屿的海产主业,挖海蛎,捕捞鱼虾螃蟹才能见出东屿人的艰辛。
……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说别的,光我们福建,区域文化,就有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
而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们闽南文化,就是一种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
研究闽南文化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只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穷尽,无非角度有异,内容有别。
《台海》杂志的一群年轻人,执着于闽南文化的采写,年积月累,拟结集出版,取名“最闽南”。
编辑嘱我写几个字,说是要当“序”。本想婉拒,不仅是自个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写序得有感觉,有感触,有感悟;否则,无病呻吟,画蛇添足,是要受人诟病的。
我说,看看草稿吧。
一看,还真的觉得有写的必要。
主要还是,书的作者,都是八零后的。
人说,八零后是喜欢怀旧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从书中,读出他们的笔下的闽南,则不同于其他的闽南;他们的怀旧,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怀旧。
比如,他们笔下的闽南,就不同于学究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是枯燥的闽南,乏味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往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鳞半爪的所谓见解,浪个虚名,或骗几文铜板。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鲜活的闽南,生机的闽南。
远去渔人的背影,触发他们伤感的神经;兵戎故垒的残垣,激活他们飞扬的思绪;时光停滞的巷子,放慢他们匆忙的脚步;氤氲升腾的茶香,定格他们安详的韵味;别有风味的小吃,挑战他们舌尖的感觉……
他们笔下的闽南,也不同于诗人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虚幻的闽南,浮华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写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读了,更多的是朦朦胧胧,有的甚至是浑浑噩噩。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思考的闽南,哲理的闽南。
今生繁华,前世难觅。岁月的涤荡,迷糊了历史的年轮;城市的演绎,剔除了人文的沉淀。一轮接一轮的旧城改造,层层剥落人们回忆的载体,只剩侥幸残存、依稀透露着闽南前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拷问,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或许不屑一顾,或许羞愧难当。
但不管如何,年轻人发声了,历史会听到,未来会听到。
细细地品味着他们的文字,眼前浮现出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一栋栋,一层层,在脚下铺排着,沉默着,犹如小学老师黑板上一个个汉字,略显歪曲,略显端庄,但那却是岁月与个性较量的结果,历史与现实媾和的纠结,隐忍而倔强,桀骜而无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没有什么感情泛滥,一切都是无言的结局,有的是历经千百年时光的跌宕,谁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表下,究竟包藏着多少平静的往事、坚韧的抗争。
这样的闽南,活在我们心中。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一张时光的藏宝图,解锁尘封的乡土记忆 翻开《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你并非开启一场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踏上一段温情脉脉的乡愁寻根之旅。这本书,是用镜头捕捉的闽南灵魂,是用文字雕刻的时代印记,它汇聚了无数个鲜活的瞬间,描绘出一幅幅饱含温度与深情的乡镇群像。在这里,每一页都仿佛是打开一扇尘封的木门,迎面扑来的,是风吹麦浪的质朴,是海风拂过古厝的低语,是市井生活的热闹与闲适。 作者以一颗怀揣敬畏与热爱的心,深入闽南大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承载故事的角落。他不是一位冷峻的观察者,而是一位虔诚的记录者,一位能够与土地对话、与人交心的倾听者。书中呈现的,并非是官方梳理的宏大叙事,也不是旅游手册上的标准化景点介绍,而是真正根植于乡土的生命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韧生长、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民俗风情、建筑肌理、生活方式和人物肖像。 影像的温度:凝固的时光,流动的生命 《最闽南》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独具匠心的影像呈现。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精心挑选、耐心等待,用光影的魔术,捕捉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 古厝的低语与新生: 镜头下的闽南古厝,不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它们或是斑驳陆离,墙头爬满绿藤,诉说着几代人的故事;或是修葺一新,红砖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出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作者会捕捉阳光穿透雕花窗棂洒下的光斑,记录老屋门前晾晒的衣物,或是屋檐下燕子筑巢的温馨一幕。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繁衍,岁月的沉淀,以及人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羁绊。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官厅,还是朴实无华的农家院落,都在作者的镜头下,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仿佛每一块砖石都曾见证过喜怒哀乐。 市井的烟火与人情: 翻阅这本书,你会仿佛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烟味,听到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感受到熙熙攘攘的人潮。作者的镜头不会回避那些最日常的场景:清晨菜市场的热闹,午后茶馆的闲谈,傍晚街头的炊烟。他会记录下卖菜阿婆脸上深刻的皱纹,记录下孩童追逐嬉戏的身影,记录下三五好友围坐棋盘的专注。这些画面,传递的是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是闽南人民勤劳、淳朴、热情的生活态度。你不难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面孔,在作者的镜头下,都凝聚着一种饱满的生命力,一种对生活的韧性与热爱。 节庆的喧嚣与传承: 闽南的节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狂欢。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齐鸣,元宵的花灯璀璨,还是中秋的博饼盛会,或是地方特有的祭祀活动,作者都用影像忠实地记录下来。他会捕捉舞龙舞狮的矫健身姿,记录下虔诚祈福的虔诚表情,记录下万人空巷、共襄盛举的热闹场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节日的庆典,更是闽南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是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那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汇聚,一种精神力量的凝聚。 匠人的专注与技艺: 在工业化和快节奏的今天,许多传统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最闽南》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老手艺人。他会记录下泥瓦匠一砖一瓦垒砌的专注,记录下木匠一斧一凿雕刻的细致,记录下织女一梭一梭编织的耐心,记录下制作传统糕点的精湛技艺。这些画面,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即将消逝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珍藏。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能让你感受到手中工具的温度,闻到材料散发的独特气息,体会到指尖传递的匠心。 文字的温度:触及心灵的叙事 文字并非是图片的附属,而是与影像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起《最闽南》的叙事空间。作者的文字,质朴而有力量,不事雕琢,却能直抵人心。 故事的挖掘与讲述: 作者不仅用镜头记录,更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他会深入乡间,与当地的老人、孩童、渔民、农夫攀谈,挖掘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童年时的趣事,关于年轻时的爱恋,关于面对生活的艰难如何坚持,关于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文字将这些口述的故事,以最真挚、最朴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世界。 历史的钩沉与解读: 闽南的乡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在记录当下生活的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历史的遗迹,并尝试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一座古老的宗祠,一段斑驳的城墙,一块刻有古老文字的石碑,都可能成为作者探寻历史的线索。他会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地的传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欣赏乡镇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情感的共鸣与传递: 《最闽南》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情感。无论是作者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乡亲的敬意,亦或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都通过文字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阅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因为一段文字而湿了眼眶,因为一个故事而心生感慨。这种情感的共鸣,源于作者对乡土最本真的情感投入,也源于读者内心深处对家乡、对根的渴望。 不止于乡镇:一个时代的缩影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的意义,远不止于对闽南乡镇的记录。它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一幅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画卷。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作者的镜头和笔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与现代在闽南乡镇的交织与碰撞。古老的宗祠旁可能建起了现代化的厂房,传统的农耕方式可能融入了科技的元素,年轻人也许会选择外出打拼,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寻找心灵的归宿。这种变迁,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乡土的坚守与失落: 很多乡镇,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传统文化式微的困境。《最闽南》捕捉到的,正是这些坚守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可能正在失落的宝贵元素。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需要珍视那些构成我们文化基因的根基。 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连接始终存在。《最闽南》用影像和文字,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朴实的面孔,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的习俗,都凝聚着闽南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种深情,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撑,一种让乡土文化得以延续的源泉。 致读者:一场心灵的洗礼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是一本值得你慢慢品读的书。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也不贩卖怀旧的情绪。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会看到自己儿时的影子,可能会想起故乡的某个角落,可能会对那些默默付出、坚守传统的人们心生敬意。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家”的理解。它邀请你一起,用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温柔的目光,去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与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闽南乡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根、关于情、关于家国的情书。它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告诉你:最美的风景,往往就藏在那些最熟悉、最平凡的地方。而最深刻的感动,往往就来自那些,被我们日渐忽略的,最本真的生活。 《最闽南》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与乡土的深情对话。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归属,一份对生命最质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