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海》杂志 编
图书标签:
  • 闽南文化
  • 乡镇影像
  • 福建
  • 地方志
  • 民俗
  • 摄影
  • 历史
  • 文化遗产
  • 纪录片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4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70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闽南,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美食遍地……不管了解闽南,不了解闽南,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体验一下深度游。《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编著,《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带您从东到西,从北往南,领略闽南乡镇的生活气息,闽南人的衣食住行、风俗喜好、美景佳馔。翻开它,遇见最亲切的闽南。Go,带着这《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游闽南去吧!

内页插图

目录

风情鹭岛
鹭岛渔村——远去渔人的背影
山海交响——翔安纵走线上的神秘风景
鹭岛田园诗——心中难以释怀的朱砂痣
世外桃源——走进纯净山村的田园画卷里
英雄三岛——寻找泛黄的战地记忆
天南锁钥——胡里山的亚洲第一炮

乡土漳州
古镇海卫——兵戎故垒今何在
南靖土楼——古城的优雅复兴
东山关帝——对海听风往事残
漳州海门——水天一色海门岛
长泰山重——山重村里三重美
龙海骑楼——九龙江畔民国旧影
角力隆教乡——亲历畲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铅华洗尽唯留佳话
高安坪水一一华安畲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华蝇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施琅故里——水清沙幼深沪湾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禅
山城永春——桃源深处觅闲暇

精彩书摘

  水岸戏台,涛声相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的奢侈梦想,其实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琐碎日常。海水蓝得直逼天际,空气好得气晕山西,绿树茂草填满双眸……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讨生活;他们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鱿鱼、土豆丝、菠菜;他们在小巷里泡起功夫茶,聊起天来,时间跑得比兔子还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他们爱看戏,爱听戏。戏里有爱恨、悲喜、别离、重逢。
  这里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还多。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戏开演的时候,有海涛伴唱,有豚声相和,有明月当空,有嫦娥偷听。即使换作悉尼歌剧院,在曾厝按戏台听戏的人也未必乐意去。
  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当时唱戏,甚至戏台也得临时搭建。据看守圣妈宫的倪先生介绍,解放前,厦门曾厝按一带还有“斗戏”的风俗:村子里同时请来两三个戏班,在马路两边摆开阵势,在同一个晚上演同一出戏——这是名副其实的“唱对台戏”。哪家唱得好,叫好声高,就留下哪家戏班继续唱下去。败下阵来的梨园戏班难免不服。于是,从“斗戏”到“斗气”,再到“斗殴”,顺理成章。“斗戏”的风俗在建国之后逐渐消失。
  上世纪70年代末,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多彩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腾挪身形,抛收水袖,终于能够听到跟过的戏。曾厝按的村民们集资,在海边搭了一个铁架子,每逢有戏班子来演出,就把铁架子的顶部用帆布遮住,临时的简易戏台就应时而生。看戏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树上,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渴求自然新鲜的文艺。1993年,借修建环岛的契机,曾厝按人拆掉锈迹斑斑的铁架子,盖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观戏台,成为环岛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来自闽南各市地的芗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晚。演出会一直延续到农历十一月。一幕幕经典戏作在海涛伴唱之下,酿着一轮萧萧月色上演。打斗,不必,唱腔的婉转与幽远已然“此曲天上有,人间难相闻”;烦恼,不必,没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凉风拂面的海边听戏更惬意的事情了。
  东屿一个渔村的城市梦
  东屿距海沧的行政中心不远,是块风水宝地,开发商一度将东屿湾比作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因此东屿也有了海沧小香港的称呼,前几年,东屿湾被命名为海沧湾,更可见东屿的区位优势。
  厦门人说,从西堤望去,东屿很美,那里有品尝不尽的海鲜美味。
  东屿人说,从东屿湾望去,厦门是梦,那里繁华,琳琅满目。
  厦门和东屿之间有诉不尽的情怀,东屿在变,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它将转身告别渔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屿人赶赴厦门经营各种生意,当然,他们依旧放不下老本行——海鲜买卖。
  东屿三面环海,三孔石桥“刘三桥”和海边的石堤曾是连接东屿和邻村的陆上通道。一边是沿海滩涂,一边是拓荒得来的良田,改革开放前,东屿就因鱼米富饶闻名遐迩。当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过溪,好女不嫁外村”,这是当年东屿富足的真实写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屿之所以富足,还靠厦门的市场。东屿的男人们将海鲜捕捞上岸后,就把活转交给女人们,由她们将海鲜送往鹭江道附近的各处码头贩卖。海沧大桥完工后,厦门人驾车前往东屿各处酒店排档品尝美味,城里人对土笋冻、土龙汤和小章鱼这类海鲜兴趣十足,这三样海鲜因此成为东屿各处海鲜酒楼排档的招牌,被誉为“东屿三宝”。其实,海蛎才是东屿的海产主业,挖海蛎,捕捞鱼虾螃蟹才能见出东屿人的艰辛。
  ……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说别的,光我们福建,区域文化,就有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
  而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们闽南文化,就是一种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
  研究闽南文化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只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穷尽,无非角度有异,内容有别。
  《台海》杂志的一群年轻人,执着于闽南文化的采写,年积月累,拟结集出版,取名“最闽南”。
  编辑嘱我写几个字,说是要当“序”。本想婉拒,不仅是自个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写序得有感觉,有感触,有感悟;否则,无病呻吟,画蛇添足,是要受人诟病的。
  我说,看看草稿吧。
  一看,还真的觉得有写的必要。
  主要还是,书的作者,都是八零后的。
  人说,八零后是喜欢怀旧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从书中,读出他们的笔下的闽南,则不同于其他的闽南;他们的怀旧,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怀旧。
  比如,他们笔下的闽南,就不同于学究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是枯燥的闽南,乏味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往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鳞半爪的所谓见解,浪个虚名,或骗几文铜板。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鲜活的闽南,生机的闽南。
  远去渔人的背影,触发他们伤感的神经;兵戎故垒的残垣,激活他们飞扬的思绪;时光停滞的巷子,放慢他们匆忙的脚步;氤氲升腾的茶香,定格他们安详的韵味;别有风味的小吃,挑战他们舌尖的感觉……
  他们笔下的闽南,也不同于诗人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虚幻的闽南,浮华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写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读了,更多的是朦朦胧胧,有的甚至是浑浑噩噩。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思考的闽南,哲理的闽南。
  今生繁华,前世难觅。岁月的涤荡,迷糊了历史的年轮;城市的演绎,剔除了人文的沉淀。一轮接一轮的旧城改造,层层剥落人们回忆的载体,只剩侥幸残存、依稀透露着闽南前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拷问,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或许不屑一顾,或许羞愧难当。
  但不管如何,年轻人发声了,历史会听到,未来会听到。
  细细地品味着他们的文字,眼前浮现出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一栋栋,一层层,在脚下铺排着,沉默着,犹如小学老师黑板上一个个汉字,略显歪曲,略显端庄,但那却是岁月与个性较量的结果,历史与现实媾和的纠结,隐忍而倔强,桀骜而无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没有什么感情泛滥,一切都是无言的结局,有的是历经千百年时光的跌宕,谁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表下,究竟包藏着多少平静的往事、坚韧的抗争。
  这样的闽南,活在我们心中。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一张时光的藏宝图,解锁尘封的乡土记忆 翻开《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你并非开启一场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踏上一段温情脉脉的乡愁寻根之旅。这本书,是用镜头捕捉的闽南灵魂,是用文字雕刻的时代印记,它汇聚了无数个鲜活的瞬间,描绘出一幅幅饱含温度与深情的乡镇群像。在这里,每一页都仿佛是打开一扇尘封的木门,迎面扑来的,是风吹麦浪的质朴,是海风拂过古厝的低语,是市井生活的热闹与闲适。 作者以一颗怀揣敬畏与热爱的心,深入闽南大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承载故事的角落。他不是一位冷峻的观察者,而是一位虔诚的记录者,一位能够与土地对话、与人交心的倾听者。书中呈现的,并非是官方梳理的宏大叙事,也不是旅游手册上的标准化景点介绍,而是真正根植于乡土的生命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韧生长、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民俗风情、建筑肌理、生活方式和人物肖像。 影像的温度:凝固的时光,流动的生命 《最闽南》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独具匠心的影像呈现。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精心挑选、耐心等待,用光影的魔术,捕捉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 古厝的低语与新生: 镜头下的闽南古厝,不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它们或是斑驳陆离,墙头爬满绿藤,诉说着几代人的故事;或是修葺一新,红砖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出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作者会捕捉阳光穿透雕花窗棂洒下的光斑,记录老屋门前晾晒的衣物,或是屋檐下燕子筑巢的温馨一幕。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繁衍,岁月的沉淀,以及人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羁绊。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官厅,还是朴实无华的农家院落,都在作者的镜头下,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仿佛每一块砖石都曾见证过喜怒哀乐。 市井的烟火与人情: 翻阅这本书,你会仿佛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烟味,听到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感受到熙熙攘攘的人潮。作者的镜头不会回避那些最日常的场景:清晨菜市场的热闹,午后茶馆的闲谈,傍晚街头的炊烟。他会记录下卖菜阿婆脸上深刻的皱纹,记录下孩童追逐嬉戏的身影,记录下三五好友围坐棋盘的专注。这些画面,传递的是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是闽南人民勤劳、淳朴、热情的生活态度。你不难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面孔,在作者的镜头下,都凝聚着一种饱满的生命力,一种对生活的韧性与热爱。 节庆的喧嚣与传承: 闽南的节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狂欢。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齐鸣,元宵的花灯璀璨,还是中秋的博饼盛会,或是地方特有的祭祀活动,作者都用影像忠实地记录下来。他会捕捉舞龙舞狮的矫健身姿,记录下虔诚祈福的虔诚表情,记录下万人空巷、共襄盛举的热闹场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节日的庆典,更是闽南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是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那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汇聚,一种精神力量的凝聚。 匠人的专注与技艺: 在工业化和快节奏的今天,许多传统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最闽南》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老手艺人。他会记录下泥瓦匠一砖一瓦垒砌的专注,记录下木匠一斧一凿雕刻的细致,记录下织女一梭一梭编织的耐心,记录下制作传统糕点的精湛技艺。这些画面,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即将消逝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珍藏。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能让你感受到手中工具的温度,闻到材料散发的独特气息,体会到指尖传递的匠心。 文字的温度:触及心灵的叙事 文字并非是图片的附属,而是与影像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起《最闽南》的叙事空间。作者的文字,质朴而有力量,不事雕琢,却能直抵人心。 故事的挖掘与讲述: 作者不仅用镜头记录,更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他会深入乡间,与当地的老人、孩童、渔民、农夫攀谈,挖掘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童年时的趣事,关于年轻时的爱恋,关于面对生活的艰难如何坚持,关于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文字将这些口述的故事,以最真挚、最朴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世界。 历史的钩沉与解读: 闽南的乡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在记录当下生活的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历史的遗迹,并尝试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一座古老的宗祠,一段斑驳的城墙,一块刻有古老文字的石碑,都可能成为作者探寻历史的线索。他会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地的传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欣赏乡镇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情感的共鸣与传递: 《最闽南》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情感。无论是作者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乡亲的敬意,亦或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都通过文字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阅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因为一段文字而湿了眼眶,因为一个故事而心生感慨。这种情感的共鸣,源于作者对乡土最本真的情感投入,也源于读者内心深处对家乡、对根的渴望。 不止于乡镇:一个时代的缩影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的意义,远不止于对闽南乡镇的记录。它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一幅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画卷。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作者的镜头和笔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与现代在闽南乡镇的交织与碰撞。古老的宗祠旁可能建起了现代化的厂房,传统的农耕方式可能融入了科技的元素,年轻人也许会选择外出打拼,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寻找心灵的归宿。这种变迁,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乡土的坚守与失落: 很多乡镇,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传统文化式微的困境。《最闽南》捕捉到的,正是这些坚守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可能正在失落的宝贵元素。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需要珍视那些构成我们文化基因的根基。 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连接始终存在。《最闽南》用影像和文字,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朴实的面孔,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的习俗,都凝聚着闽南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种深情,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撑,一种让乡土文化得以延续的源泉。 致读者:一场心灵的洗礼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是一本值得你慢慢品读的书。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也不贩卖怀旧的情绪。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会看到自己儿时的影子,可能会想起故乡的某个角落,可能会对那些默默付出、坚守传统的人们心生敬意。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家”的理解。它邀请你一起,用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温柔的目光,去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与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闽南乡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根、关于情、关于家国的情书。它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告诉你:最美的风景,往往就藏在那些最熟悉、最平凡的地方。而最深刻的感动,往往就来自那些,被我们日渐忽略的,最本真的生活。 《最闽南》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与乡土的深情对话。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归属,一份对生命最质朴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和地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它所呈现的闽南乡镇的影像记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充满温度的百科全书。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繁盛又逐渐褪色的景象,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那些早已融入日常却又独特而珍贵的民俗文化,以及那些生活在其中的淳朴而坚韧的乡民。书中对不同乡镇的独特风貌的刻画,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细致描摹,都让我对闽南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个地域,不同的乡镇也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这种差异化而又充满共性的展现,让我对闽南地区的丰富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乡土变迁的一种梳理和呈现。我觉得,对于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尤其是那种没有被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侵蚀的地域文化,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评分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些普通的乡土风光照。但越往后看,越是惊喜。作者在选择影像素材时,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并没有局限于大景别,而是更注重捕捉那些能够体现人物状态和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上面可能是一个老人在门口抽着旱烟,眼神里写满了故事;又或者是一群孩子在玩一种我已经记不清名字的老游戏,他们的笑脸定格在永恒的瞬间。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大场面的宏大,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且,作者在配以文字的时候,也没有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说明,而是将自己对这些影像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使得文字和图片能够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凡事物的尊重,这让整套书散发出一种温暖而治愈的光芒。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的出版,对于记录和保存我们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到闽南的各个乡镇,用镜头和文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我看到那些老厝,那些古老的庙宇,那些曾经繁忙的渔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街道,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但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正在悄然改变的景象,一些老建筑的消失,一些传统习俗的式微,一些年轻人离开故土的无奈。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温情的视角,将这些变化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这套书不仅仅是一份影像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当下,思考未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乡土文化、地域记忆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会带给你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文字部分也同样出色,它与影像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闽南乡镇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人物的关怀。他没有用那些华丽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闽南乡镇的寻常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一代人的辛勤劳作,或许是关于家庭的温暖亲情,或许是关于邻里之间的淳朴情谊。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照片中的场景,感受着空气中的稻香,听着耳边传来的乡音,甚至能闻到奶奶家厨房飘出的饭菜香味。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够从最细微之处,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老物件、老习俗的描述,它们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乡愁的凝聚。整套书读下来,心灵仿佛得到了洗涤,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暖,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封面上泛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一下子就将我带回了某个模糊的年代。拆开包装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混合着淡淡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无比安心。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故事的画面,不是那种经过精心摆拍的、脱离现实的“文艺范儿”,而是那种生活中最真实的瞬间。它们捕捉了闽南地区乡镇最朴素的面貌,可能是集市上人声鼎沸的景象,可能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的村落,也可能是孩子们在泥巴地上奔跑嬉戏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时间的胶囊,里面封存着一段珍贵的记忆,让我忍不住去想象照片背后的人物、故事,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正是当下许多浮躁的影像作品所缺失的,它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在静静观赏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过往经历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我甚至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影像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一份对故土最真挚的眷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