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北宋名家词选讲》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南宋名家词选讲》 《唐宋词十七讲》 《清代名家词选讲》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迦陵说词讲稿》 《迦陵讲演集(套装共7册)》叶嘉莹讲述中国词史。 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表达优秀的人。她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诗词优美的境界。此书是了解中国词史及词美的宝典。 |
| 内容简介 | |
| 在诗已开始失去辉煌的晚唐五代,词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势兴起。这种并非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只是在歌酒宴席上为娱乐而作的配乐歌词,到底凭借什么,竟能够 在不久以后的宋代形成了不亚于唐诗的辉煌,又在清代再次兴盛?这里面的消息,在花间的温庭筠、韦庄,南唐的冯延巳、李煜词作中已露端倪;在北宋晏殊、欧阳 修、柳永、秦观、苏轼的词作中则完全展露,而在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的词作则又转向隐晦;及至清代,国难接踵而来,但许多词人在经历了“世变”的灾 难之后,竟然在无意之中找回了元明两代丢失已久的词的那种不同于诗的言外意蕴之美。原来在中国文学中,词的幽约怨悱,也曾经历一波三折。 《迦 陵讲演集(套装共7册)》这套书,都是根据叶嘉莹女士从教七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地讲词之录音整理出来的讲稿。叶嘉莹女士以她娓娓的讲述,带领我们在词的历史 长河上游徜徉观览,中国历代词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尽数囊括,可以看作一部完整的词史。全书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对词因感发本质不同及写作笔法各异的作 品,均能发掘其中之佳作,寻绎其中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美感,会令每一位热爱诗词的朋友开卷有益。 |
| 作者简介 | |
|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 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 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 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 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
| 目录 | |
| 《北宋名家词选讲》目录:Ⅰ总序一章北宋初期一讲说晏殊词第二讲说欧阳修词第三讲说柳永词附录一北宋初期晏欧小令词中文本之潜能附录二从“三种境界”与接受美学谈晏欧词欣赏第二章北宋中期一讲说晏几道词第二讲说苏轼词第三讲说秦观词附录苏轼诗化之词的得失第三章北宋后期一讲说贺铸词第二讲说周邦彦词…… |
| 精彩文摘 | |
| 这种衰感,其实从屈原就已经开始了。《离骚》中就曾说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话。不过屈原是在 长篇的《离骚》中偶然写了这几句,而宋玉则是在《九辩》的一开端就写了“悲秋”,因此使人感到更加深刻罢了。其后数句,“坎檩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是 说贫士不能得到切合自己才能的职位,人生的道路中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柳永一生不得志,只是辗转于羁旅行役的途中。宋玉的这些悲秋情绪,就引发了柳永的感 慨。诗歌的感发的力量,有时可在单独一句中表达出来,有时则需要借前后互相生发来表现,如晏小山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是用晚唐五代时期一个叫 翁宏的人的诗句,这两句在小山的词里前后互相映照才显得出色,而在翁宏的原诗里,则因前后不能相生发,就不显得出色。柳永这首词的前几句也是如此,要一气 贯下来,才能深刻地体现他的感发的力量。“景萧索”这三个字表面很平常,而联系下面几句,就可以显出很深的感发了。“萧索”二字表现了秋天的肃杀零落,是 引起柳永感慨的主要原因。“危楼独立面晴空”,危楼,是指很高的楼。同样写楼,每个楼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晏小山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闭 锁的、幽深的楼,而柳永所写的则是高敞的、四无遮蔽的楼。正是在这样的高楼上,才能面对高远的一望无际的秋日晴空。而登高望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种感 发的传统。中国古诗里登高望远的“望”字能引起人很多联想。一是眼中的望,是看见的望;一是心中所望,是期待盼望的望,如“满目山河空念远”,这种面对山 河的远望就是有一种心中怀想的望。除此以外,“望”字还有另一种情意上的解释,有一种望而不得的怨望之意。…… |
第一次接触叶嘉莹先生的作品,就被她的学识和风采所深深吸引。这套《迦陵讲演》系列,更是将她对古典文学,尤其是词的深刻理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讲透”词的读物,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先生的讲解,不是简单的罗列名句,而是将词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剖析。 她对词人个体的研究,也极其到位。比如,她谈到柳永,会分析他词中那种市井的烟火气,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致描摹。又比如,她谈到稼轩,则能展现出他那种豪放不羁、胸怀天下的气魄。先生的讲解,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词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对词人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这套书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叶嘉莹先生的学识和见解,早已被广泛认可,而这套《迦陵讲演》系列,更是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曾经因为觉得有些词作过于晦涩而望而却步,然而,先生的讲解,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她对于词的讲解,常常会跳出固有的学术框架,从更广泛的文化、哲学、甚至宗教的角度去解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词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先生讲解时,那种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词的理解,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历史的全新视角。叶嘉莹先生在讲解词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到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她对于词的解读,常常让我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即使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可以从诗词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安宁。 我尤其欣赏先生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温和。她从来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与读者共同探索词的世界。她的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不华丽,却字字珠玑。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先生的某句话,然后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这种体验,是任何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套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多年来在文字的海洋里打捞珍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意外的丰收。一直以来,我对古典诗词,特别是宋词,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仿佛隔着一层朦胧的薄纱,看得见美,却难以完全触摸其精髓。叶嘉莹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她的学识与见解,被无数人推崇备至。当我看到这套《包邮迦陵讲演》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不仅仅是为了那份“包邮”的实在,更是为了能够近距离聆听这位大家对词的讲解。 翻开第一册,迦陵先生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带着一种温润而深沉的力量。她并非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将那些曾经看似晦涩难懂的词句,一点点地剥开,展现出其背后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她对词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翻译,更深入到词的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甚至是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我尤其喜欢她对词牌名的讲解,每一个词牌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情感倾向,理解了词牌,也就更容易把握词的整体风格。例如,她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那种慷慨激昂的语调,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苏轼笔下的英雄气概,在先生的讲解下,跃然纸上。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像是在经历一场心性的洗礼。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她对于词的讲解,从来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虔诚。我曾一度觉得,宋词的世界离我太过遥远,那些婉约或豪放的笔触,似乎只属于遥远的过去。然而,通过先生的引导,我发现,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忧伤、离别、思念,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的。先生的讲解,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感受词的“味”,如何去体会词中的“情”。 她对于词语的精妙运用,以及词人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来烘托情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她讲到李清照的词,那种细腻的、女性化的视角,对情感的捕捉,是如此的真实而动人。先生没有回避词中的伤感,反而引导我们去理解伤感背后的力量,去体味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的勇气。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仿佛一位长者在跟我分享人生的智慧,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学术报告。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能够将原本显得高高在上的古典诗词,拉近到读者身边,让诗词的魅力得以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绽放。叶嘉莹先生的讲解,总是带着一种温暖的母性关怀,她鼓励读者去感受词中的美,去体会词中的情。我曾经认为,要理解宋词,需要深厚的古典功底,然而,先生的讲解,却让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愿意去感受、去体会的心。 她对于词中意象的选取和运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她讲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仅仅是描写梅花的姿态,更是借此传达一种清高孤傲的品格。这种对意象的深度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句简单的描写,背后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含义。先生的讲解,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词的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套书在我心中,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图书,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叶嘉莹先生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欣赏词,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更是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她将词的创作,比作一种“生命的选择”,这种说法,让我对词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先生对于词的分类和梳理,也非常有条理。无论是唐五代词,还是北宋、南宋词,她都能清晰地勾勒出其时代特征和风格流派。这种系统性的讲解,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同时,她对词中情感的把握,也充满了智慧,她能够看到词人内心的起伏,并引导读者去体会其中复杂的情感。
评分在众多有关古典诗词的书籍中,这套《迦陵讲演》系列无疑是一股清流。叶嘉莹先生的讲解,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她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失对词作情感的细腻体察。我曾经因为觉得宋词过于婉约,而偏爱唐诗的雄浑。然而,通过先生的讲解,我逐渐领略到了宋词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美,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韵味。 她对于词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词派的风格差异,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例如,她讲解北宋词和南宋词的区别,既指出了它们在时代背景、情感基调上的差异,又强调了词体本身的发展演变。这种宏观的把握,让我对宋词有了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同时,她对具体词作的解读,又充满了细致和温情,仿佛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叶嘉莹先生的诗词鉴赏风格非常推崇,这次看到这套《迦陵讲演》系列,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对唐宋词的方方面面,从名家精选到词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先生的讲解,总是那么深入浅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不失人文关怀。 我尤其喜欢她对词中“炼字”的讲解。她会细致地分析词人如何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比如,她讲到“砌”字在词中的妙用,就让我对文字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体现了先生对词艺术的极致追求。
评分读这套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叶嘉莹先生是一位真正懂得“读者”的学者。她深知如何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去阐释最深奥的文学道理。我曾一度觉得,古典诗词是少数人的精神食粮,然而,先生的讲解,却让我看到了诗词普适的魅力,以及它们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 她对词中“意境”的强调,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先生认为,词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营造,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她通过对众多名篇的分析,展现了词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胸臆。这种解读,让我学会了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词,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是去感受词中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