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北宋名傢詞選講》 《唐五代名傢詞選講》 《南宋名傢詞選講》 《唐宋詞十七講》 《清代名傢詞選講》 《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 《迦陵說詞講稿》 《迦陵講演集(套裝共7冊)》葉嘉瑩講述中國詞史。 在中國及海外,葉嘉瑩是當今傳播中華古典詩詞錶達優秀的人。她的語言有一種魔力,將讀者不知不覺地帶入詩詞優美的境界。此書是瞭解中國詞史及詞美的寶典。 |
| 內容簡介 | |
| 在詩已開始失去輝煌的晚唐五代,詞正在以朝氣蓬勃之勢興起。這種並非以抒情言誌為目的而隻是在歌酒宴席上為娛樂而作的配樂歌詞,到底憑藉什麼,竟能夠 在不久以後的宋代形成瞭不亞於唐詩的輝煌,又在清代再次興盛?這裏麵的消息,在花間的溫庭筠、韋莊,南唐的馮延巳、李煜詞作中已露端倪;在北宋晏殊、歐陽 修、柳永、秦觀、蘇軾的詞作中則完全展露,而在南宋的薑夔、吳文英、王沂孫的詞作則又轉嚮隱晦;及至清代,國難接踵而來,但許多詞人在經曆瞭“世變”的災 難之後,竟然在無意之中找迴瞭元明兩代丟失已久的詞的那種不同於詩的言外意蘊之美。原來在中國文學中,詞的幽約怨悱,也曾經曆一波三摺。 《迦 陵講演集(套裝共7冊)》這套書,都是根據葉嘉瑩女士從教七十餘年來在世界各地講詞之錄音整理齣來的講稿。葉嘉瑩女士以她娓娓的講述,帶領我們在詞的曆史 長河上遊徜徉觀覽,中國曆代詞史上重要的作傢、作品盡數囊括,可以看作一部完整的詞史。全書內容豐富,講解生動,對詞因感發本質不同及寫作筆法各異的作 品,均能發掘其中之佳作,尋繹其中含蘊深遠、耐人尋味的美感,會令每一位熱愛詩詞的朋友開捲有益。 |
| 作者簡介 | |
|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19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大學與輔仁大 學任兼職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 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 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 奬”。2012年6月獲聘中央文史館館員,2013年榮獲由中央電視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 部/國傢漢辦共同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 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擅長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纔思齣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曆,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閤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傢。 |
| 目錄 | |
| 《北宋名傢詞選講》目錄:Ⅰ總序一章北宋初期一講說晏殊詞第二講說歐陽修詞第三講說柳永詞附錄一北宋初期晏歐小令詞中文本之潛能附錄二從“三種境界”與接受美學談晏歐詞欣賞第二章北宋中期一講說晏幾道詞第二講說蘇軾詞第三講說秦觀詞附錄蘇軾詩化之詞的得失第三章北宋後期一講說賀鑄詞第二講說周邦彥詞…… |
| 精彩文摘 | |
| 這種衰感,其實從屈原就已經開始瞭。《離騷》中就曾說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鞦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話。不過屈原是在 長篇的《離騷》中偶然寫瞭這幾句,而宋玉則是在《九辯》的一開端就寫瞭“悲鞦”,因此使人感到更加深刻罷瞭。其後數句,“坎檁兮,貧士失職而誌不平”,是 說貧士不能得到切閤自己纔能的職位,人生的道路中充滿瞭坎坷和挫摺。柳永一生不得誌,隻是輾轉於羈旅行役的途中。宋玉的這些悲鞦情緒,就引發瞭柳永的感 慨。詩歌的感發的力量,有時可在單獨一句中錶達齣來,有時則需要藉前後互相生發來錶現,如晏小山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二句是用晚唐五代時期一個叫 翁宏的人的詩句,這兩句在小山的詞裏前後互相映照纔顯得齣色,而在翁宏的原詩裏,則因前後不能相生發,就不顯得齣色。柳永這首詞的前幾句也是如此,要一氣 貫下來,纔能深刻地體現他的感發的力量。“景蕭索”這三個字錶麵很平常,而聯係下麵幾句,就可以顯齣很深的感發瞭。“蕭索”二字錶現瞭鞦天的肅殺零落,是 引起柳永感慨的主要原因。“危樓獨立麵晴空”,危樓,是指很高的樓。同樣寫樓,每個樓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晏小山的“夢後樓颱高鎖,酒醒簾幕低垂”是閉 鎖的、幽深的樓,而柳永所寫的則是高敞的、四無遮蔽的樓。正是在這樣的高樓上,纔能麵對高遠的一望無際的鞦日晴空。而登高望遠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也有一種感 發的傳統。中國古詩裏登高望遠的“望”字能引起人很多聯想。一是眼中的望,是看見的望;一是心中所望,是期待盼望的望,如“滿目山河空念遠”,這種麵對山 河的遠望就是有一種心中懷想的望。除此以外,“望”字還有另一種情意上的解釋,有一種望而不得的怨望之意。…… |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像是在經曆一場心性的洗禮。葉嘉瑩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她對於詞的講解,從來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命的熱情和對藝術的虔誠。我曾一度覺得,宋詞的世界離我太過遙遠,那些婉約或豪放的筆觸,似乎隻屬於遙遠的過去。然而,通過先生的引導,我發現,詞中所錶達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憂傷、離彆、思念,都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經曆的。先生的講解,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感受詞的“味”,如何去體會詞中的“情”。 她對於詞語的精妙運用,以及詞人如何通過意象的選擇來烘托情感,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她講到李清照的詞,那種細膩的、女性化的視角,對情感的捕捉,是如此的真實而動人。先生沒有迴避詞中的傷感,反而引導我們去理解傷感背後的力量,去體味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美的追求的勇氣。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仿佛一位長者在跟我分享人生的智慧,而不是一個冰冷的學術報告。
評分這套書如同一壇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葉嘉瑩先生的學識和見解,早已被廣泛認可,而這套《迦陵講演》係列,更是將她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以一種最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我曾經因為覺得有些詞作過於晦澀而望而卻步,然而,先生的講解,卻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 她對於詞的講解,常常會跳齣固有的學術框架,從更廣泛的文化、哲學、甚至宗教的角度去解讀。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詞背後更深層的含義,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瞭新的維度。先生講解時,那種對美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都深深地感染瞭我。
評分這套書在我心中,已經超越瞭一本簡單的圖書,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與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葉嘉瑩先生的講解,讓我明白瞭,欣賞詞,不僅僅是理解文字,更是去感受作者的心靈。她將詞的創作,比作一種“生命的選擇”,這種說法,讓我對詞的理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境界。 先生對於詞的分類和梳理,也非常有條理。無論是唐五代詞,還是北宋、南宋詞,她都能清晰地勾勒齣其時代特徵和風格流派。這種係統性的講解,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非常有幫助。同時,她對詞中情感的把握,也充滿瞭智慧,她能夠看到詞人內心的起伏,並引導讀者去體會其中復雜的情感。
評分讀這套書,最大的感受就是,葉嘉瑩先生是一位真正懂得“讀者”的學者。她深知如何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去闡釋最深奧的文學道理。我曾一度覺得,古典詩詞是少數人的精神食糧,然而,先生的講解,卻讓我看到瞭詩詞普適的魅力,以及它們對於我們當下生活的意義。 她對詞中“意境”的強調,尤其讓我受益匪淺。先生認為,詞的最高境界,在於“意境”的營造,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她通過對眾多名篇的分析,展現瞭詞人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抒發自己的胸臆。這種解讀,讓我學會瞭從更深的層次去欣賞詞,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層麵,而是去感受詞中所營造齣的那種獨特的氛圍和情感。
評分在眾多有關古典詩詞的書籍中,這套《迦陵講演》係列無疑是一股清流。葉嘉瑩先生的講解,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情”與“理”的完美結閤。她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失對詞作情感的細膩體察。我曾經因為覺得宋詞過於婉約,而偏愛唐詩的雄渾。然而,通過先生的講解,我逐漸領略到瞭宋詞那種內斂而深沉的美,體會到瞭其獨特的韻味。 她對於詞的發展脈絡,以及不同詞派的風格差異,都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例如,她講解北宋詞和南宋詞的區彆,既指齣瞭它們在時代背景、情感基調上的差異,又強調瞭詞體本身的發展演變。這種宏觀的把握,讓我對宋詞有瞭一個更係統的認識。同時,她對具體詞作的解讀,又充滿瞭細緻和溫情,仿佛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評分這套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能夠將原本顯得高高在上的古典詩詞,拉近到讀者身邊,讓詩詞的魅力得以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綻放。葉嘉瑩先生的講解,總是帶著一種溫暖的母性關懷,她鼓勵讀者去感受詞中的美,去體會詞中的情。我曾經認為,要理解宋詞,需要深厚的古典功底,然而,先生的講解,卻讓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是有一顆願意去感受、去體會的心。 她對於詞中意象的選取和運用,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比如,她講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僅僅是描寫梅花的姿態,更是藉此傳達一種清高孤傲的品格。這種對意象的深度解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句簡單的描寫,背後可以蘊含如此豐富的含義。先生的講解,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詞的世界的大門。
評分這套書的齣現,對我這個多年來在文字的海洋裏打撈珍珠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意外的豐收。一直以來,我對古典詩詞,特彆是宋詞,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愫,仿佛隔著一層朦朧的薄紗,看得見美,卻難以完全觸摸其精髓。葉嘉瑩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她的學識與見解,被無數人推崇備至。當我看到這套《包郵迦陵講演》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不僅僅是為瞭那份“包郵”的實在,更是為瞭能夠近距離聆聽這位大傢對詞的講解。 翻開第一冊,迦陵先生的聲音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帶著一種溫潤而深沉的力量。她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循循善誘的引路人,將那些曾經看似晦澀難懂的詞句,一點點地剝開,展現齣其背後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她對詞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翻譯,更深入到詞的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甚至是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時代背景。我尤其喜歡她對詞牌名的講解,每一個詞牌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和情感傾嚮,理解瞭詞牌,也就更容易把握詞的整體風格。例如,她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那種慷慨激昂的語調,仿佛將人帶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蘇軾筆下的英雄氣概,在先生的講解下,躍然紙上。
評分第一次接觸葉嘉瑩先生的作品,就被她的學識和風采所深深吸引。這套《迦陵講演》係列,更是將她對古典文學,尤其是詞的深刻理解,淋灕盡緻地展現瞭齣來。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講透”詞的讀物,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先生的講解,不是簡單的羅列名句,而是將詞放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的剖析。 她對詞人個體的研究,也極其到位。比如,她談到柳永,會分析他詞中那種市井的煙火氣,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細緻描摹。又比如,她談到稼軒,則能展現齣他那種豪放不羈、胸懷天下的氣魄。先生的講解,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詞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對詞人有瞭更深厚的感情。
評分我一直以來對葉嘉瑩先生的詩詞鑒賞風格非常推崇,這次看到這套《迦陵講演》係列,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對唐宋詞的方方麵麵,從名傢精選到詞的藝術美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先生的講解,總是那麼深入淺齣,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不失人文關懷。 我尤其喜歡她對詞中“煉字”的講解。她會細緻地分析詞人如何選擇一個最恰當的字,來錶達最豐富的情感。比如,她講到“砌”字在詞中的妙用,就讓我對文字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恰恰體現瞭先生對詞藝術的極緻追求。
評分這套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詞的理解,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曆史的全新視角。葉嘉瑩先生在講解詞的時候,常常會聯係到她自己的人生經曆,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以及文化傳承的意義。她對於詞的解讀,常常讓我聯想到人生的無常,但同時,也提醒我們,即使在風雨飄搖之際,依然可以從詩詞中汲取力量,找到內心的安寜。 我尤其欣賞先生在講解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謙遜與溫和。她從來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以一種分享者的姿態,與讀者共同探索詞的世界。她的語言,平實而富有哲理,不華麗,卻字字珠璣。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迴味先生的某句話,然後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鳴。這種體驗,是任何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都無法給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