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尚 著
图书标签:
  • 黄渤海
  • 鱼类
  • 环境史
  • 海洋生态
  • 历史地理
  • 渔业历史
  • 中国海洋
  • 生态变迁
  • 明清史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70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98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玉尚编著的《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

内容简介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李玉尚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作者简介

  李玉尚,1975年生,山东即墨市人。200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史)。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8&F;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与曹树基合著,第二著者)获2008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在历史地理学、疾病史和海洋环境史等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言 海有丰歉
一、既有研究
二、对《帝国晚期和近代中国的渔场战争和环境变化》一书的评述
三、材料与方法
四、本书思路
第一章 水产制度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明代
一、河泊所制度
二、海洋政策与渔业
三、海防与渔业:即墨的例子
第二节 清代
一、浙、闽、粤之渔业政策
二、黄渤海地区的水产制度
第三节 渔业公司与近代化
第四节 1950年代:奉天模式的推广
一、渔业行政机构与捕捞权
二、渔贷
三、鱼价
四、运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50~1965年间牟平、蓬莱海洋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海上生活之不易
第二节 海有丰歉:蓬莱
一、产量变动
二、渔场变动
三、资源数量变动
四、产量变动原因
第三节 海有丰歉:牟平
一、数据
二、产量变动
第四节 渔业丰歉与渔村形态
一、半农半渔的经济结构
二、渔村的停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渔盐供应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水产品处理
一、盐腊
二、曝晒
三、鲜食
四、制酱
五、工业原料
六、海洋药物
第二节 渔盐供应
第三节 1950年代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以来黄渤海的动物种群结构
第一节 度量衡
第二节 海兽与鲨
第三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较大型
第四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中小型
第五节 鱼类体长不变者
第六节 鱼类体长变大者
第七节 种群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以来渔期之变化
第一节 文献中的渔期
一、山东
二、河北
三、辽宁
第二节 渔谚和渔谣中的渔期
第三节 主要鱼类之汛期
一、冷水性鱼类
二、暖温性鱼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第一节 1417~1505:黄海群转衰与东朝鲜群旺发
第二节 1506~1630:黄海群转盛与东朝鲜群持续兴旺
第三节 水文、气候变化与鲱鱼区域分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
第一节 直接记载:山东地区
第二节 直接记载:河北、辽东和朝鲜地区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指标:水母与鲸
第四节 人类指标:清初“赶鲸鱼”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黄海鲱的丰歉与侣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
第一节 嘉道时期的旺发
第二节 光绪年间的消失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学指标的变化
第四节 气候突变与坦博拉火山喷发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明清以来黄海鲱资源数量与温度变化之关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民间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鱼龄构成
第四节 渔汛时间
第五节 分布区域的伸缩变化
第六节 1967~1982年资源数量与温度之关系
第七节 温度与分布区域盈缩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清代以来石首科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山东志书的记载
第二节 河北、辽东志书的记载
第三节 “打风网”之形成
第四节 渔期变化及原因
第五节 种间关系
一、黄姑与小黄鱼产量的此消彼长
二、其他石首科鱼类
第六节 小黄鱼、黄姑鱼种群变动之原因
一、水温与烟威、石岛渔场小黄鱼资源数量的关系
二、庄河地区小黄鱼资源数量波动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三、清代以来?水量与小黄鱼数量变动
四、温度对黄姑鱼、小黄鱼此消彼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
第一节 鱼名辨析与分类
第二节 黄渤海地方种群的洄游路线
第三节 “登莱独有”释疑:资源分布与开发的关系
一、关于“登莱独有之”
二、海州湾产卵场与“登莱独有”之关系
第四节 影响资源数量的其他因素
一、捕捞与资源数量
二、“惟登州四时有之”:温度变化对于渔期的影响
三、1855年黄河改道对洄游路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中小型河流与鱼类变动
第一节 车道河与黄海鲱中心产卵场的变动
一、青鱼滩地望考
二、青鱼墩地望考
三、青鱼滩村名由来考
第二节 香鱼
一、释名
二、渤海地区的情况
三、山区开发与香鱼数量
第三节 松江鲈与花鲈
一、山东
二、河北
三、辽宁
本章小结
总结 海洋生物种群历史与中国历史
一、海洋生物:探视环境变迁和历史进程的听诊器
二、社会制度与海洋生物资源
三、海陆之间
四、自然与人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江河湖海:中国水域生态变迁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内陆水域,包括大江大河、重要湖泊及河流三角洲生态系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所经历的结构性、功能性乃至生物多样性变迁的长篇历史研究。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态学分析为基础,聚焦于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探讨了人类活动(如大规模水利工程、农业扩张、气候波动与早期工业化影响)如何重塑了中国广阔的水域环境。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以时间线索和地域差异为经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水域生态史图景。 ---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论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水域生态变迁”的研究范畴,区别于单纯的渔业史或水利工程史。作者强调,理解生态变迁必须置于宏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之下。主要论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对水资源的认知、管理哲学(如“治河”与“顺势”的辩证关系),以及早期现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西方科学思潮影响下,中国水利思想发生的微妙转变。 研究方法上,本书大量运用了地方志中的自然记载、官方奏折、私人游记、农书、早期气象记录以及水文数据(如河口盐度变动、湖泊水位记录)进行交叉验证。这套方法论旨在克服传统史料中对生态信息的间接性描述,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环境真实面貌。 第二部分:大河的脉动与约束——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变局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黄河与长江,在数百年间的生态压力。 黄河的“南徙”与生态断裂: 重点分析了自1644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对周边滩涂湿地、洪泛平原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特别关注了河口三角洲的泥沙淤积速率与水文联系中断对特定鱼类(如部分洄游性淡水鱼类)栖息地丧失的影响。通过对比17世纪与19世纪末的生物名录,揭示了物种分布范围的收缩趋势。 长江的坡度与分流: 针对长江中下游,本书关注了大型堤防体系的修筑与圩田的不断蚕食对河流横向连通性的破坏。探讨了湖泊(如洞庭、鄱阳)的围垦如何直接导致长江主干道水流速度与季节性变化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长江特有物种的繁殖周期,例如特定江段的产卵场消失情况。 第三部分:内陆巨擘的萎缩——湖泊系统的危机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主要的淡水湖泊群,如太湖、洪泽湖、滇池等,它们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其变迁代表了内陆水域生态压力的集中体现。 太湖的富营养化前兆: 通过分析18世纪至19世纪太湖周边蚕桑业、纺织业发展对水体营养负荷的影响,本书追溯了早期(工业化前夜)太湖水体质量下降的生态学指标,而非仅仅将其归咎于20世纪后半叶的快速发展。分析了藻类爆发频率的初期记录与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退化趋势。 水位调控与生物多样性: 探讨了清代为漕运和防洪而进行的湖泊调水工程,如何扰乱了湖泊的自然水文节律。例如,对特定湖泊的季节性枯水期的延长如何影响了两栖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并间接影响了依赖这些食物来源的鸟类群落。 第四部分:漕运与区域水网的压力 本章考察了以京杭大运河为核心的区域水系网络所承受的压力。大运河不仅是交通动脉,也是重要的水资源分配通道和生态廊道。 运河的“人工化”与阻断效应: 研究了运河闸坝体系的密集化对河流与支流之间鱼类洄游的物理阻碍作用。通过地方志中对“断流”或“鱼道堵塞”的记载,量化了这种人工障碍对特定跨水系物种迁移的影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分析了清代漕粮运输对水位的刚性需求,如何在干旱年份优先保障航运,而牺牲了沿岸湿地的生态需水,导致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萎缩。 第五部分:北方干旱边缘与水土流失 本书将研究视角扩展至北方半干旱地区和西南山区的河流生态。 北方河流的季节性消失: 关注海河水系和黄土高原周边河流,探讨了农业灌溉需求的激增如何导致许多季节性河流在特定年份完全断流,对依赖季节性水流生存的特定鱼类(如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山地水土流失与水体浊度: 分析了18、19世纪中国部分山区(如秦岭、四川盆地边缘)过度砍伐与梯田扩张,如何加剧了泥沙入河的速率。高浊度对下游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鱼类鳃部的健康造成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并改变了河流的底质结构。 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早期生态现代化的挣扎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在19世纪末至1958年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近代国家建设的冲击,中国水域生态所面临的新挑战。这一时期,出现了基于现代科学的“水利规划”思想,但其执行往往优先考虑经济产出(如水力发电的早期尝试、大规模灌溉系统),这在短期内对生态系统的冲击甚至超过了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压力。 本书的结论指出,中国水域生态的“变迁”并非一个匀速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叠加、非线性的冲击事件构成的历史。理解这些历史性的生态压力,是构建未来可持续水域管理策略的必要前提。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将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提供了一种理解环境变迁的全新视角。 细节导向的考证: 大量引用和解读了以往被忽视的地方文献和非主流史料,使历史描述具有极强的细节支撑。 长时段视角: 突破了对近现代环境问题的短期分析,追溯了环境退化历史的深层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书,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提及了沿海居民的生计方式。书中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在1958年之前,黄渤海地区渔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与海洋搏斗,如何依赖海产品的收成来维持生计,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渔港的繁忙景象,以及渔民们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态度。这本我无意中翻阅的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我手里正好有一本介绍中国海洋渔业历史的书,里面详细阐述了1958年前后,我国渔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这本书着重分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对渔业生产模式的引导作用,比如集体捕捞、大规模的捕捞计划等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海图和渔业统计数据,虽然有些地方因为年代久远,数据并不完整,但作者努力去挖掘和解读这些有限的资料,试图勾勒出当时渔业生产的全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政策变动与微观的渔民生活联系起来的,让读者能感受到历史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渤海和黄海鱼类资源的书,虽然书名我没记住,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好像主要讲了近现代以来,这两片海域的渔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变化。作者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期,比如清末民初,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同捕捞方式、工具以及渔业政策对鱼类种群数量的影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传统渔业技术如何与自然资源互动的那部分感到好奇,书中似乎描绘了过去渔民们如何依靠经验和季节变化来预测鱼群的踪迹,以及这种智慧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环境变迁史很感兴趣,尤其是与水体相关的部分。最近读到一本相关的学术著作,它以长时段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重要河流和近海区域在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的演变。书中对黄渤海区域的环境污染、过度捕捞以及生态失衡的早期迹象有详细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还试图探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比如沿海城镇化进程、工业废水排放等。我从中了解到,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海洋环境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更早。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史的书,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问题。虽然它并非专门聚焦于渔业,但对像黄渤海这样的近海渔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以及这种开发如何引发环境的初步压力,都有深入的论述。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例如西方列强เข้ามา影响时期,以及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兴起,在海产资源利用上的不同策略和效果。它提醒了我,任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都会在历史的某个时刻显现出其代价。

评分

该书内容不错,不过近现代的东西有些多,给人感觉有些凑数

评分

研究分析缜密,资料翔实。

评分

环境史方面的新书,作者知识广博,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读懂

评分

研究分析缜密,资料翔实。

评分

研究分析缜密,资料翔实。

评分

作者李玉尚老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有理科知识背景,属文理兼通型学者,有历史地理学、疾病史和海洋环境史方面都颇有成就。这本新书在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意义。俺收到的这本书有些皱了。

评分

环境史方面的新书,作者知识广博,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读懂

评分

环境史方面的新书,作者知识广博,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读懂

评分

海有丰歉一书对鱼类的研究值得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