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资源学》全面地介绍了气候资源学的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气候资源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和研究方法。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包括资源科学体系、自然资源概述和气候资源总论;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介绍太阳辐射、热量、水分、风能和空气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包括气候资源数量的确定、质量的分析和开发利用途径等;第七、第八章分别介绍气候资源的推算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量的推算以及区域气候资源的综合评价、利用区划、开发利用决策等。
     《气候资源学》既可以作为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气象、地理、水文、资源管理与规划等相关业务部门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我最近入手了《气候资源学》这本读物,主要被它“气候”与“资源”的结合点所吸引,想着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环境经济学或者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视角。书中确实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气候变化如何重塑我们对能源、水、土地等传统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方式,尤其是在讨论极端天气事件对矿产开采、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带来的冲击时,写得相当有深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再分配图景,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当叙述深入到某个具体的气候现象,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区域资源可获得性的影响时,语言有时会变得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因果链条,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门槛。我期望的是,在阐述这些复杂机制时,能够辅以更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更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气候变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的。
评分《气候资源学》这本书,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理性规划和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时,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书中对于未来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应对这一挑战的论述,让我对全球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有了更深的忧虑和认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创新性水资源管理策略的介绍,例如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智能灌溉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但是,读完之后,我发现书中在这些具体的技术和策略层面,虽然有所提及,但很多内容显得比较概括,缺乏具体的实施案例和操作指南。我期望的是,书中能够更详尽地介绍这些技术原理,并提供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时,我们有哪些可行的选择和方法。这样的内容,对于推动个人和社区层面的节水减排行动,会起到更加直接和有效的指导作用。
评分说实话,拿到《气候资源学》这本书,我脑子里想的是,这本书应该会提供很多关于如何科学地评估和利用气候资源的知识。毕竟,气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但至关重要的资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气候因素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气候稳定性的章节,这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交叉领域。读完后,发现书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虽然提及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但总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框架,而缺少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例如,书中可能提到了某个特定生态系统的价值,但并没有深入到这个生态系统具体有哪些“气候资源”属性,是如何被利用或保护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像一位博物学家一样,细致地描绘某个森林、湿地或海洋生态系统,分析它们在调节水分、固碳、提供栖息地等方面所扮演的“气候资源”角色,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样,书中的内容才能更加鲜活,也更能引发读者对自然界“资源”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当初选择《气候资源学》这本书,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遇的深刻见解。书中对于碳经济、绿色金融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未来能源转型,以及如何构建低碳供应链的分析。然而,在我看来,书中在将这些宏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框架,转化为具体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时,显得有些不足。例如,书中可能提到了发展绿色技术的重要性,但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希望在绿色产业中寻找机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多关于现有成功绿色商业案例的剖析,也没有深入探讨不同绿色产业的潜力和风险。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顾问那样,为读者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绿色产业项目,分析其可行性、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抓住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机遇。
评分《气候资源学》这本书,老实说,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翻阅的,毕竟“气候”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紧迫感,而“资源”又是我们生活最切实的依傍。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水资源分布、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挑战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虽然宏大而重要,但总觉得在细节上,在那些能让读者切实感受到“知识”落地的部分,似乎略有欠缺。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宏观的预测模型和政策建议,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模型是如何运作的?政策建议具体到个人层面又有哪些可行的路径?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的解答。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多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来适应气候变化,或者某个社区如何成功构建了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这样的内容,不仅能让理论更具象化,也能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行动。虽然本书的立意高远,着眼于人类的未来,但如果能在“资源”这个具体层面上,给予读者更丰富、更具操作性的信息,相信会更加吸引人,也更有价值。
评分气象出版社机构设置
评分使用,知识讲解比较全面。适合初学者慢慢学习。一点点领悟。
评分挺好的!气象出版社(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是中国气象局直属出版单位,创建于1978年7月28日,是国家二级专业图书出版单位,在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
评分第一编辑室:本编辑室主要负责气象专业图书的编辑工作。包括:负责大气科学学术专著、文集、全球气候变化、气象专业教材、人工影响天气、外文译著、负责政策法规汇编、气象资料图集等方面选题策划、组稿工作。电话:68407142,68408045。
评分使用,知识讲解比较全面。适合初学者慢慢学习。一点点领悟。
评分包装不错,正版,值得推荐
评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既是出版社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党务工作部门,又是社领导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全社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各种规章制度、目标责任制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人事文秘、公文运转和档案管理;行政后勤管理以及信息网络管理等。电话:68406361,68409584,FAX:68408048。
评分气象出版社机构设置
评分出版部:出版部为气象出版社出版技术服务与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加强书刊出版的生产组织管理和储运管理工作,提高出版物的印装质量和设计水平,有效地控制图书成本,保障图书出版生产流程的实施。电话:68408043,6840943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