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
内文选用芬兰进口纯质环保纸张,高级变色皮立体烫金,更章显了书家风范。
全书经众多专家、学者校勘,本书收录了四库全书的精华名篇。
本书在忠于《四库全书》原貌的基础上,对各部图书进行了有重点、有选择地收入。
版本以善为本,编辑在版本选择上以内容完整、影响较大,错误较少的善本为底本。
内容简介:
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丛
书,即《四库全书》。��
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四库全书馆。列名四库全书编纂者多达360人,
分别担任总裁、纂修、校阅、提调等职,其中有乾隆皇帝的三个儿子和大学士、尚书等,又有大批翰林院的检
讨、编修、庶吉士。贡献 多的是总纂官、礼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纪昀,毕生精力,俱耗费在编纂工作中。
他“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辑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旨,始终条理,蔚为巨观”。由于四库馆臣都是当
时 著名的学者,而纪昀等人学识尤为渊博,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 高水平。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把当时所存的中国古代全部书籍搜罗集中、考证、校勘、分类提要,共收书
3503种,存目6700种,是中国历史上为保存古籍而编纂的卷帙 浩繁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所收书籍都经
过大量考证、鉴定版本,辨别真伪、考析篇章,校勘文字,进而“分别流派,撮其要旨,褒贬评述,指陈得失”,
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总结。
总目录:
经 部第一卷 周易 尚书 周礼 仪礼 春秋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第二卷 礼记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千字文 千家诗 史记
(史部) 史部第一卷 汉书1第二卷 汉书2 后汉书 第三卷 三国志
第四卷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第五卷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子 部第一卷 老子 庄子 列子 墨子 晏子春秋 司马法 公孙龙子 荀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第二卷 孙子兵法 吴子 孙膑兵法 尉缭子 孔子家语 潜夫容斋五笔 论衡 文心雕龙
第六卷 东周列国志 第七卷 搜神记 聊斋志异 华严经 波罗蜜经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是,很多经典著作虽然仰慕已久,但由于篇幅过于宏大,往往望而却步,最终只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介绍和评论层面。比如,提到某些经史子集中的名篇,我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来想象其原貌。这套精装本,以其豪华的配置,似乎在向我发出邀请:现在,你可以毫无压力地亲近这些伟大了。我设想中的场景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沏一壶清茶,翻开其中一卷,阅读那些优美的散文或者精妙的骈文,不再需要为查阅繁复的注释而中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是无可替代的。阅读的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任务。如果这套书能成功地降低我接触古典原著的门槛,激发我进一步钻研特定领域的兴趣,那么它对于推广文化普及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的理学发展脉络,希望能找到一些更贴近当时的原始文本来进行比对分析。市面上关于宋明理学的二手解读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追溯到源头的资料往往零散且难以获取。这次入手这套《精华》系列,就是冲着它“精华”二字所蕴含的筛选和提炼的价值去的。我期望它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朱熹、陆九渊的原著中,最核心、最能体现其哲学体系的部分集中展现出来,省去了我大海捞针的痛苦。尤其是在涉及形而上学和心性论的辨析时,原文的精准性至关重要。如果这套书的选本和注释能够精准地抓到时代精神和学术要害,那它将是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我打算结合我的研究课题,从其中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入手,看看它如何解构和重构传统儒家思想的边界,对于学术推进而言,这种精炼的、权威的文本聚合体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评分我家里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国艺术史和哲学史的著作,但很多都是西方学者从外部视角切入的解读,虽然有启发性,但总感觉少了一层由内而外的理解深度。这套书,背靠吉林摄影出版社的出版背景,我隐约能感受到它在图文结合方面的潜力。我猜测,在讲解如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涉及视觉呈现的文化内容时,它绝不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那些关于美学思想、技法传承的文字描述,通过高质量的图版来直观呈现。比如,解读某一朝代的建筑风格时,是否有清晰的结构图和实例照片对照?这种视听结合(虽然主要是视觉)的学习方式,对于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这套“精华”能在视觉化表达上做到极致,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汇编,成为了一个集知识性与欣赏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读本,对于提升审美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全书精华”这类提法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精华”的定义权在编者手中,难免会有挂一漏万的风险。然而,面对这套十八卷的规模,我还是抱有一丝期待:这绝不是简单的摘要汇编,它必然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遴选过程。中国文化浩如烟海,想要在一套书中窥见全貌,本身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能把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核心脉络,用一种清晰、有逻辑的方式梳理出来,已属不易。我更关注的是,它在文化地理、历史编年以及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品选取上,是否能提供一个相对均衡的视角。例如,在诗词歌赋的选段中,能否体现出唐宋元明清各阶段的风格演变?在史学论述部分,是否囊括了不同史观的代表观点?如果它能在我对中国文化宏观认知上搭建起一个坚固的框架,哪怕细节上有所取舍,我也认为它达到了“精华”的标准。它更像是一份高级的文化地图,指引我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海洋。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那种典雅的韵味扑面而来。光是看着那一摞书脊,就让人心生敬意。开本也够大气,16开的尺寸,阅读起来视野开阔,细节一览无余。要知道,像《四库全书》这样的鸿篇巨制,如果不是精装加上这般尺寸,很多珍贵的插图和手稿的细节恐怕都要失色不少。吉林摄影出版社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细度,都透露着一股匠人精神。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排版的处理,既要保持古籍的庄重感,又要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中间的平衡拿捏得相当到位。翻开随便一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仿佛能带你穿越回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去感受先贤们的思想光芒。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更别提它承载的文化重量了。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内容层面,但光凭这外在的体面,就足以让人心悦诚服,愿意花时间去品味其中的精华。它不仅仅是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级别的复制品,每一次触摸都充满了仪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