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念孙撰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词汇学
  • 语言学
  • 汉字
  • 训诂
  • 考证
  • 广雅
  • 古代汉语
  • 工具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806431719
商品编码:1541085807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清)王念孙撰 著作 定  价:180 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6431719 暂无

内容简介

《广雅》为三国魏张揖撰,博采先秦两汉各类著作,增补《尔雅》所未备,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代词汇和训诂学专著。王念孙所著《广雅疏证》,旁考诸书,校订《广雅》原书讹误,不仅为原书每字词的义训提供了充足可靠的凭证,并多有创见,集训诂学之大成。
《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 一、 编纂缘起与价值 《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纂,源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敬仰与传承。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他们以其精湛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铸就了唐宋散文的辉煌。然而,历经千年,古文的阅读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存在着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诸多不便。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亲近这些文学巨匠的杰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风采,编者集结了国内外顶尖的古文研究者与翻译家,倾力推出了这部《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钞”之名。它并非是对八大家文集的全盘收录,而是经过精心遴选,收录了他们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篇章。这些篇章涵盖了政论、议论、叙事、抒情等多种文体,既有发人深省的社会评论,也有感人至深的个人情感,更有寄托着人生哲思的篇章。通过对这些精华篇章的汇集,读者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最集中的精力,把握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精髓。 其次,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汉译”。这里的“汉译”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语言转换,而是指在保留原文神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力求做到“信、达、雅”。译者们深入研究原文的语境、典故、修辞,力求在字词、句式、篇章结构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在必要之处配以详细的注释,解释生僻字词、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享受流畅的阅读体验,又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这种“汉译”的尝试,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这些古老的文字以新的生命,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 主要收录作者及其代表性作品(示例) 本书的编排,遵循尊重原文、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作者的时代顺序,逐一呈现八大家的作品。 1. 韩愈(768年—824年) 韩愈,被尊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雄浑磅礴,气势恢宏,论辨犀利,说理透彻,对后世古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阐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了学习中的师道尊严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性。韩愈在文中锋芒毕露,对当时轻视师道、耻于问学的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论断,至今仍发人深省。 《进学解》:这是韩愈一篇自述心声的杰作,通过对“进学”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表达了作者在科举仕途上的失意与坚持,以及对自身才学的自信。文章结构严谨,辞采华美,逻辑清晰,充分展现了韩愈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度与广度。 《马说》:借“千里马”的典故,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埋没人才”的弊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时务,不加劝勉”的愚蠢。文章以精炼的语言,强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忽视的愤慨与惋惜。 2. 柳宗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其散文风格清峻峭拔,意境优美,善于描写山水,寄托情怀,也常借山水写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慨。 《永州八记》(精选):《捕蛇者说》、《钴鉧潭记》、《至小丘西山记》等。这些篇章是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的写照,他借山水之景,抒发政治失意之苦,也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和对自然的热爱。《捕蛇者说》更是以生动的故事,揭露了苛政如虎的残酷现实。 《答李诩书》:这封书信,集中体现了柳宗元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和对人事的洞察,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官员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欧阳修,北宋文学的领袖,其散文平易流畅,自然晓畅,风格清新,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中最接近白话的。 《醉翁亭记》: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借描写琅琊山醉翁亭的景色和游宴之乐,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豁达的胸襟。《乐亦在其中矣》的结尾,更是道出了他关心民生的情怀。 《卖油翁》:一篇寓言式的短文,通过对卖油翁“熟能生巧”的描写,强调了实践和勤奋的重要性,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夸夸其谈、不事实践的人。 《朋党论》:这是欧阳修一篇重要的政治论文,针对当时宋朝党争激烈的现象,提出了“君子小人,异则异矣,非党乃党也”的观点,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结党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 4. 苏洵(1009年—1066年) 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其散文说理严谨,气势充沛,善于分析时弊,提出治国方略。 《管仲论》:通过对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评价,表达了苏洵对治国之道和用人之道的深刻见解,尤其强调了“势”与“道”的关系。 《辨奸论》:这篇政论,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权臣的阴险狡诈,强调了识别人才、防范奸佞的重要性。其对“奸臣”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5. 苏轼(1037年—1101年) 苏轼,才华横溢,诗文兼备,其散文汪洋恣肆,汪洋恣肆,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寓意深刻,风格变化多端,是宋代文学的巅峰代表。 《前后赤壁赋》:这是苏轼的传世名篇,借游赤壁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浪漫主义色彩。其对月夜江景的描绘,以及对人生苦短的超脱,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一篇短小而优美的写景散文,借夜游承天寺,描绘了月光下的寺院景致,表达了作者在困顿之中仍能保持旷达心境的豁达。 《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揭示了“事出有因,探究方知”的道理,强调了实事求是、深入探究的精神。 6. 苏辙(1039年—1112年) 苏辙,继承父兄遗风,其散文风格沉着浑厚,朴实无华,逻辑严密,尤擅长议论。 《黄州快哉亭记》: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遥相呼应,苏辙借快哉亭的景致,阐述了“出入之间,则有快哉”的道理,表达了旷达的人生观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书信,是苏辙阐述自己政治抱负和学术思想的重要篇章,尤其强调了“以才辅世”的主张。 7. 曾巩(1019年—1083年) 曾巩,以其古朴的文风著称,其散文论点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墨池记》:通过记述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阐述了勤奋苦练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学必如是,然后可见”的道理。 《元丰类稿·序》:这篇文章,不仅是曾巩文集的序言,也集中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对古文的理解,以及他对当时文风的看法。 8.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散文政论色彩浓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风峭健。 《答司马谏议书》:这篇著名的政论,是王安石对其变法主张的有力辩护,针对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意见,逐条驳斥,逻辑严密,气势逼人,充分展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政治上的自信。 《游褒禅山记》:通过对褒禅山游历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治学方法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文章强调了“知之非艰,行之艰”的道理,鼓励人们要勇敢实践,勇于探索。 三、 翻译理念与阅读体验 《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守“求真”、“求美”的原则。 求真:即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与精神内涵。译者们力求准确理解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避免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对于涉及的典故、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求美:即追求现代汉语的韵味与美感。译文力求语言流畅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生硬的直译。同时,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汉语的表达力,使之更具感染力。文中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尽量在译文中得到恰当的体现,以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本书的出现,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接触、理解、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您将能够: 跨越时空,对话先贤:直接领略唐宋八大家思想的深邃与智慧,感受他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 领略文坛的璀璨星河:深入了解韩愈的雄浑、柳宗元的清峻、欧阳修的平易、三苏的汪洋、曾巩的古朴、王安石的峭健,欣赏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 提升文学修养与鉴赏能力:学习古文大家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如何以文载道,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汲取历史智慧,启迪人生思考:从古人的论述中,汲取治国之道、人生哲理,反思当下,启迪未来。 《汉译唐宋八大家文钞》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经典著作。它以现代的姿态,重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广雅疏证》的感受,那就是“沉浸”。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极为扎实,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顺畅。大量的引文标注清晰,页脚的注释和正文的穿插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随时可以查阅到必要的背景信息,完全不会打断思路。我常常沉迷于其中某一个词条的考证,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半个小时,为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作者竟然能追溯到汉代的某个碑刻或者六朝的某个笔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是需要下“笨功夫”的,而这本书就是这种“笨功夫”的结晶,值得所有对古代汉语有深厚兴趣的人珍藏。

评分

这本《广雅疏证》简直是一部浩瀚的知识宝库,初翻时只觉得目录眼花缭乱,没想到深入其中才发现,它对古代文献的考据和梳理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一些冷僻词汇和古语的解释,那种层层递进、旁征博引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之严谨。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古籍的迷宫里穿行,每到一个岔路口,作者都会清晰地指出前人的不同见解,然后拿出自己的证据链条,条分缕析,让人茅塞顿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精工细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脉络的踏实感,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贯穿始终的史学高度。它不仅仅是词典,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侧写。通过对词义的考察,作者巧妙地串联起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物产变迁乃至民间习俗。比如,读到关于某一类器物的称谓演变时,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手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图景。与其他侧重语言学本身的书籍不同,《广雅疏证》的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把冰冷的文字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片段。它强迫你跳出单一的语言学框架,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这种跨学科的启发性,是任何单一领域的著作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类型的古籍整理本通常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过于枯燥,充满了生僻字和晦涩的文言文。然而,《广雅疏证》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征服了我。作者在梳理复杂的语义流变时,运用了非常现代的学术思维,将看似松散的古代语料组织成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辨析同义异用时的那种精微之处,很多我过去想当然认为可以互换的词语,在书中被一一拆解,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这对于我理解古代诗词和散文的真正意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解释”,更是一种“重构”古人思维方式的过程,读后感觉自己的语言敏感度都有了质的提升。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对这样一本重量级的工具书是抱着“挑战”的心态去尝试的,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被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这种魅力,源于作者对“正本清源”的追求。面对历代注解可能产生的偏差和讹误,作者从不人云亦云,而是勇敢地提出质疑,并用扎实的文献证据来推翻或修正前人的论断。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示范作用,比书本上记录的任何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它教导我们,对待任何既有结论,都应保持一份审慎和求真的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阅读和学习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负责任了。这本书,与其说是用来查阅的,不如说是用来学习如何做学问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