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清〕王国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4-01-01
ISBN:9787101008661
字数:385000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121kg
作者早年所作学术性论文,多散见于雪堂刊及广学书。到一九二一年才由他本人收集增删为观堂集林二十卷,交为程蒋氏刊行。王氏逝世后,罗振玉辑印了他的全集,以观堂集林为第一种,卷数增加到二十四卷,编次和蒋本出版以后,作者本人续有增补,而辑印全集,也把观堂集林列为第一种,次第与罗本互有岐异。
这本书的“别集”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略带浪漫情怀的读者准备的惊喜。前头的“集林”固然是学问的基石,严谨得像一座用知识垒砌起来的堡垒,让人心生敬畏。但“别集”的出现,就像是推开了堡垒后方那扇通往庭院的小门,里面种满了各种别样的花草。这里的文字,明显多了一份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不再是纯粹的学术辩驳,而是夹杂着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对友人诗文的酬唱,甚至是对某个季节更迭的细腻体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书斋清供的记述,笔触极其雅致,将案牍之劳中的片刻闲适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严肃的学者,也保有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阅读这些文字时,我的节奏完全慢了下来,我不再急于去“理解”或“吸收”什么,而是单纯地去感受那种被精心雕琢过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仿佛能透过泛黄的书页,闻到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品茗、抚琴的清幽之气。这套书的“全二册”设计,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学问与性情,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睡前阅读,将近些年来购买的大部分新书都放在床头,但《观堂集林》这套书,却占据了一个专属的、光线较好的阅读角落。它对阅读者的专注度要求极高,你不能指望在疲惫的时候随便翻阅几页就能有所收获。它要求你心无旁骛,仿佛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我尝试过在咖啡馆里读它,但周围的喧哗和匆忙的脚步声,总会把我从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里硬生生地拽出来。最终我发现,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的干扰,端正地坐下来,才能真正与作者的心意相通。这套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快餐文化”的有效解药。它用扎实的学问提醒我们,真正的洞见需要时间去酝酿、去沉淀。每一次对其中某个复杂论证的梳理完成,都带来一种踏实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是那些快速刷完的畅销书所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关于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示范。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已经超出了“学术价值”的范畴,它更像是我个人阅读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大概是经典著作永恒的魅力所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待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超然的平衡感。他并非一味地褒扬某一派,或全盘否定另一派,而是用一种极高的站位去梳理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逻辑关联,以及各自的时代局限性。这让我学会了一种更具辩证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盯着一个点,而要看到它所处的整个知识网络。这套书的行文风格,虽然古奥,但其内在的逻辑骨架却是极其现代的清晰。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古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坚实的、能够抵御时代思潮波动的学术态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学术体系抱有敬畏之心、并渴望深入探索其肌理的读者来说,《观堂集林》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但一旦攀登上去,视野将截然不同。
评分说实话,初次捧读《观堂集林》,我差点就要打退堂鼓。那感觉,就像是直接被扔进了一个全是专业术语的海洋深处,浪花打得人晕头转向。我不是科班出身,那些动辄引用大量典故、或是对某个晦涩词义进行长篇累牍的拆解,对我来说,门槛实在有点高。起初我只能挑着看,专挑那些标题看起来稍微“亲民”一些的篇目,囫囵吞枣地扫过一些大概的结论。然而,奇怪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陌生的隔阂感竟然渐渐消融了。这套书的奇妙之处在于,即便是那些看似艰深的部分,如果你愿意慢下来,耐下性子去梳理作者的思路,会发现它其实是极其有条理的。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炫技之作,而是真正扎根于对文献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学理建构。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古代礼制问题查阅资料,偶然翻到此书中的相关论述,作者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确的笔法,将那个复杂的体系剖开,条分缕析,豁然开朗。那一刻,我才明白,这本书的价值,绝非那些花哨的现代解读可以比拟,它提供的是一种直抵本源的清晰度。
评分这本厚厚的《观堂集林》,光是拿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那时尘封的书架上,这套书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一种老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墨香的复杂气味。最初吸引我的,其实是它的装帧,那种老派的竖排版和泛黄的纸张,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个遥远的、更具文人气息的时代。我一直对晚清民初的学术脉络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的思想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在面对西学冲击时的挣扎与转型。因此,这本书里记录的那些关于考据、辨析、乃至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批判,对我来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私密的学海迷宫。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开始真正阅读,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跟一个沉默的智者对话。作者的行文风格,初看时略显晦涩,但一旦抓住了他铺陈逻辑的脉络,那种层层递进、滴水不漏的论证过程,就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个古籍版本差异的考证,简直是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细微之处见真章,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治学的严谨与耐心。这哪是单纯的读书,分明是一场漫长的、精神上的朝圣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