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触及了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重大问题*终都获得了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述。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正如本书扉页所写,“献给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们”,这是一部致敬的著作。尊重历史,正面地研究和对待党史中所遭遇的曲折、失败,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代中国人*有敬意的贡献。
内容推荐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毛泽东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黑暗的时刻”。
本书、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作者简介 目录引 子
第1章 懋功会师
第2章 初会两河口
第3章 冲突已见端倪
第4章 陷入困境
第5章 矛盾与争论
第6章 沙窝会议前后
第7章 过草地
第8章 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
第9章 俄界会议
第10章 在陕北站住脚
第11章 张国焘另立中央
第12章 南下失利
第13章 神秘的国际来客
第14章 在道孚、炉霍、甘孜的日子
第15章 甘孜会师
第16章 再次北上
第17章 会宁会师前后
第18章 大军西去
第19章 血战河西走廊
第20章 西安事变—意外的转折
第21章 兵败祁连山
第22章 历尽磨难与艰辛
第23章 批判张国焘
第24章 张国焘出走
第25章 光明与阴暗
尾 声 揭开历史的面纱
参考引用书目
新版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注目,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有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细腻和张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精准到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饱满并存的笔法,既没有过度渲染煽情,又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事件的厚重。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这种将学术严谨与叙事魅力完美结合的风格,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作者擅长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或者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寻的乐趣。即使面对严肃的历史题材,作者也能把握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直到最后一页。这种叙事上的流畅性和吸引力,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历史读物。它成功地将冷峻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洞察力。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了复杂的动机和人性光辉与阴影的集合体。作者在展现他们如何做出艰难抉择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同理心,使得读者在批判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们身处的时代困境。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让整本书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它不仅仅是关于党派斗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反应的深刻探讨。这种细腻而深刻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读起来格外有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作者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方式,如同抽丝剥茧般,让整个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他们的抉择、痛苦和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决策者的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未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解读,使得整个故事张力十足,引人入胜。那种在历史转折点上,无数可能性交织碰撞的紧张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更是在不同层面展开了多维度的解读。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细节的披露都令人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历史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无
评分好
评分无
评分无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