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共历史
  • 张国焘
  • 北上
  • 党史
  • 内战
  • 政治斗争
  • 红色历史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256313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5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上》触及了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重大问题*终都获得了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述。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正如本书扉页所写,“献给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们”,这是一部致敬的著作。尊重历史,正面地研究和对待党史中所遭遇的曲折、失败,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代中国人*有敬意的贡献。

  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毛泽东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黑暗的时刻”。

本书、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作者简介      刘统  1951年生,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 历史学 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 历史系 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唐代羁縻府州研究》、《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目录

引 子
第1章 懋功会师
第2章 初会两河口
第3章 冲突已见端倪
第4章 陷入困境
第5章 矛盾与争论
第6章 沙窝会议前后
第7章 过草地
第8章 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
第9章 俄界会议
第10章 在陕北站住脚
第11章 张国焘另立中央
第12章 南下失利
第13章 神秘的国际来客
第14章 在道孚、炉霍、甘孜的日子
第15章 甘孜会师
第16章 再次北上
第17章 会宁会师前后
第18章 大军西去
第19章 血战河西走廊
第20章 西安事变—意外的转折
第21章 兵败祁连山
第22章 历尽磨难与艰辛
第23章 批判张国焘
第24章 张国焘出走
第25章 光明与阴暗
尾 声 揭开历史的面纱
参考引用书目
新版后记


革命的十字路口: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的路线抉择与组织形态(约1500字) 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伊始,便置身于一个内忧外患、风云变幻的复杂历史环境中。其早期发展历程,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理论探索、路线分歧、以及对革命道路的艰难抉择。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必须深入剖析党内不同派别的思想渊源、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叙事中对单一英雄或机构的过度聚焦,转而关注在重大历史关头,党内关键人物群像所代表的政治哲学与战略考量。 第一部分:早期思想的熔炉与知识分子的探索 (1921-1927)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离不开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尝试。早期的建党者,大多出身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精英阶层,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深感愤懑,渴望找到一条彻底改造中国的道路。 1. 共产国际的影响与早期组织模式的移植: 中共早期组织结构深受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的影响,强调集中统一、严密的纪律和职业革命家的作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照搬之初,与中国社会原有的精英文化和松散的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张力。早期文献显示,关于“群众路线”与“先锋队领导”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党内讨论的焦点。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人对共产国际的指示理解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对工农运动的动员策略。 2. 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与分歧: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共早期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页。这次合作的背景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在合作的表象下,中共党内对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是应保持独立性还是深度融合,存在着根本性的认识差异。部分领导人认为,应将国民党视为革命的工具,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视其为平等的革命伙伴。当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特别是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后,这种分歧最终演化为对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并直接促使中共开始寻找“独立领导”的道路。 第二部分:土地革命的艰难探索与战略转向 (1927-1935)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被迫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血腥征程。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中国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中确立无产阶级及其盟友的领导地位。 1. 城市暴动的尝试与经验教训: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后来的广州起义,是中共在城市探索武装斗争的集中体现。这些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未能持久,却为中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脱离农民的支持,城市起义难以成功。对这些早期军事行动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党内对革命主要动力的判断标准。 2. 农村根据地的创建与“围剿”的拉锯战: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成为覆盖湘赣等地的中央苏区。这一时期,党内围绕“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展开了深入的实践和辩论。如何处理土地分配问题、如何构建新型政权、如何平衡军事扩张与根据地巩固,是决策层每天面临的现实难题。对不同根据地在经济政策、军事策略上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能揭示出革命实践中地方自主性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动态关系。 3. 军事思想的成熟与理论的整合: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前,中共军事思想正经历从教条式模仿到基于中国国情摸索的转变。从早期的“城市中心论”到后来的“游击战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党对如何在中国落后的、分散的地理环境下进行长期战争的认知深化。对这一时期党内关于军事战略的争论的梳理,有助于展现早期领导集体在面临生死存亡考验时的理论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长征中的路线重塑与政治权力格局的演变 (1934-1936)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不仅是一次史诗般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洗礼和权力重构的过程。 1. 战略转移前的决策困境: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领导层内部对战略方针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一方坚持原有的防御策略,另一方则主张突围转移。这次战略选择的背后,是对于革命力量现状判断的根本性差异。对遵义会议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的审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策失误的原因所在,以及关键人物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自己的政治立场。 2. 遵义会议:一场关乎未来走向的权力再平衡: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党内领导核心开始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转向更加务实和本土化的领导模式。这次会议的焦点在于对军事指挥权的重新分配,以及对以往战略错误的清算。研究这次会议,关键在于分析“多数人”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共识对后续红军战略的决定性影响。 3. 长征中的组织建设与思想统一: 在极端艰苦的转移过程中,红军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更要在内部维持队伍的凝聚力和政治方向的统一。不同阶段的政治动员、纪律维护,以及对沿途少数民族政策的实践,构成了长征中复杂的组织管理课题。长征的结束,不仅仅是红军的会师,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组织上最终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语: 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是一部关于适应、抗争与自我革新的历史。党内不同派别和重要人物在面对土地、军队、统一战线等核心问题时的不同见解,共同塑造了中共最终的革命纲领和组织形态。深入研究这些历史细节,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政党,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和战略调整,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本书的研究视角将集中于当时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选择、军事战略制定以及组织权威确立的内部过程和思想交锋,而非聚焦于单一领导人或某次特定事件的表面叙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注目,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有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细腻和张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精准到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饱满并存的笔法,既没有过度渲染煽情,又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事件的厚重。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这种将学术严谨与叙事魅力完美结合的风格,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作者擅长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或者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寻的乐趣。即使面对严肃的历史题材,作者也能把握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直到最后一页。这种叙事上的流畅性和吸引力,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历史读物。它成功地将冷峻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洞察力。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了复杂的动机和人性光辉与阴影的集合体。作者在展现他们如何做出艰难抉择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同理心,使得读者在批判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们身处的时代困境。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让整本书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它不仅仅是关于党派斗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反应的深刻探讨。这种细腻而深刻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读起来格外有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作者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方式,如同抽丝剥茧般,让整个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他们的抉择、痛苦和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决策者的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未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解读,使得整个故事张力十足,引人入胜。那种在历史转折点上,无数可能性交织碰撞的紧张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更是在不同层面展开了多维度的解读。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细节的披露都令人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历史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