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 [American Big Business and Modern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 [American Big Business and Modern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翎君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大企业
  • 中国近代史
  • 国际化
  • 商业史
  • 经济史
  • 中美关系
  • 跨国公司
  • 企业史
  • 近代中国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3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世中国
外文名称:American Big Business and Modern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过去关于清末民初对外关系的研究,较少从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化视角与具体个案来看待其重要性。《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认为,自清末民初以来即和中国逐渐形成某种“特殊关系”的美国,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与中国的国际化息息相关,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更为关键。作者搜集散见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在枝叶繁茂的多元档案中,爬梳出清末民初美国华大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活动面貌,以期透过重要投资案的实证,考察中国实业开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并通过这一中美交往历程,审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作者简介

  吴翎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目录

简体字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条约制度与清末美国在华商务的开展
一 前言
二 美国在华领事制度的专业化
(一)“有领事方准通商”与“领事不得兼任商人”的争论
(二)领事身份之调查与具体规范
三 美商韦特摩耳设置纺织公司与机器进口案例
(一)韦特摩耳案
(二)机器进口案
四 小结

第二章 中美商务关系的里程碑——清末中美商约
一 前言
二 美国对修订商约的期待
三 面向世界——条约内容的分析与考察
(一)裁厘加税
(二)口岸开放和航行通商等权利
(三)矿务开采与铁路修筑
(四)商标、版权和专利
(五)整顿金融和改革律法
四 小结

第三章 跨国大企业的实业投资案——美孚石油公司与陕北延长矿区
一 前言
二 《中美合办煤油矿合同》的缘起与签订
三 舆论反应
四 日本的抗议
五 探勘矿区与中美合资公司之谈判
六 小结

第四章 国际大财团投资案——广益投资公司与1500英里铁路计划
一 前言
二 从华美合兴公司到广益公司的始末
(一)清末民初美国对中国的铁路投资
(二)广益公司的成立
三 1500英里铁路计划
四 利益各国群起反对
五 外一章——“统一中国铁路说”
六 小结

第五章 人道主义工程投资案——美国参与导淮和整治大运河
一 前言
二 美国红十字会参与阶段
三 广益公司与裕中公司参与阶段
四 中美工程师的合作与交锋
五 小结

第六章 从水线到无线电——民初美国合众电信公司投资案
一 前言
二 中国实业市场的新橱窗——无线电讯事业
(一)英日等国捷足先登
(二)《中美无线电合同》的签订
三 中美电信纷争的国际化
四 附约签订与朝野回应
五 履约变数与美日僵局
六 小结

第七章 技术团队投资案——美国工程顾问公司与黄河铁桥投标案
一 前言
二 黄河铁桥案的由来
三 美国工程顾问公司的抗争
四 中、比、美三方交涉与回应
五 美国在华工程技术团队的形成
六 小结

第八章 未完成的蓝图——孙中山“南方大港”与美国雷比特公司投资案
一 前言
二 广州政府与雷比特公司的合约
三 美国的承认政策与立场
四 派系内战中实业建设的难局
五 小结

结论
一 领事制度、中美商约与清末中美商务关系
二 巴拿马运河、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市场的国际接轨
三 中国实业投资问题中的内外因素
四 中美技术合作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

附录
1-1 上海口岸领事身份调查表(1876~1880)
1-2 广州口岸领事身份调查表(1875~1880)
2-1 中美直接往来贸易统计表(1864~1903)
2-2 中国口岸英美船只载运吨数出入统计表(1864~1903)
2-3 旅华各国人员与行号统计表(1872~1928)
2-4 1903年《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3-1 中美合办煤油矿合同
4-1 美商裕中公司承造铁路合同及其附件
4-2 美商裕中公司承造铁路合同之增订加详及申明附件
7-1 京汉铁路营收状况统计(1915~1919)
8-1 改良广州市河岸及港口内之委办证书

图表目录
表1-1 1861年美国驻上海领事与驻欧洲贸易口岸领事薪水比较
表1-2 1867年美国驻中国各口岸领事馆人员年薪和经费开支情况
图2-1 中美直接往来贸易对照(1864~1903)
图2-2 中国口岸英美船只载运吨数出入统计(1864~1903)
表4-1 各国在中国铁路各段之利益相关情况
表7-1 美国工程顾问公司的投标状况
征引资料
中英对照表
谢辞
索引

前言/序言


迈向全球视野的探寻:近代中国与世界格局的交织 书名:全球浪潮中的现代中国:从技术移植到地缘政治重塑 (Modern China in the Global Tide: From Technology Transfer to Geopolitical Reshaping)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史或外交史,而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定义、被协商、被强行植入的社会文化史与政治地理学考察。 全书以“融入与抗拒”的辩证关系为核心线索,聚焦于一系列关键的互动领域,旨在揭示近代中国如何在被动卷入国际体系的同时,寻求主体性的重构。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屈辱史观”或“线性进步论”,转而关注不同行动者——包括中国本土精英、地方士绅、技术专家,以及外部的列强势力、跨国组织——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共同塑造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路径。 第一部分:技术移植的隐秘战场与社会适应 本部分着重考察技术和知识的输入过程,将其视为影响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催化剂。我们详细分析了铁路、电报、现代采矿业的引进,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涉及复杂的土地征用、劳动力组织、以及对传统宗法制度的冲击。例如,在修建津浦铁路的过程中,沿线农民的反抗并非仅仅是对土地流失的本能反应,更是对现代工业生产逻辑与传统社区秩序之间张力的一种集中体现。 书中特别设立了章节探讨“技术官僚”阶层的崛起。这些受过西方教育或本国新式教育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如何在洋务运动的遗产之上,构建起一批具有现代专业精神,却又深受国家主义和地方关系制约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决策,无论是对新式工厂的管理规范,还是对引进设备的选择,都深刻反映了中国在学习西方模式时所进行的本土化“再创造”。我们通过分析早期工厂的内部规章和工人手稿,还原了技术引入对日常生产伦理和阶级关系造成的微妙重塑。 第二部分:法律、秩序与主权边界的重构 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重新定义国家主权与法律权威。本书细致考察了租界体系、治外法权以及海关的特殊地位,如何构成了“国中之国”的复杂地理政治版图。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国政府在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这不仅是外交谈判桌上的博弈,更是国内法制建设的艰难爬坡。 一个重要的论述是,现代中国对“法治”的采纳,与其说是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自觉接受,不如说是重建国家内部统一性、对抗地方割据、并争取国际承认的必要手段。通过对1910年代民国政府在商法、刑法修订上的努力,以及与各国领事法庭的周旋,本书展示了中国精英如何试图用现代法律的语言来重新叙述和巩固其国家边界和政治合法性。这种对法律工具的运用,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模仿,更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内在重塑。 第三部分:文化想象与民族认同的全球定位 国际化不仅仅是物质和制度的交流,更是观念和想象的碰撞。本部分关注“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构建与解构,以及这种外部认知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的民族主义叙事。我们分析了文学、教育和媒体在塑造现代中国国民身份中的关键作用。 书中对“留学生”群体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影响评估,侧重于他们如何成为东西方文化代码的“翻译者”和“混血儿”。他们的阅读经验、日记和信件揭示了他们如何在民族危机的紧迫感与对西方个人主义、科学精神的向往之间徘徊。这种内在的认知冲突,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走向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此外,本书考察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全球知识生产的体系中为自己定位。他们如何翻译康德、达尔文、马克思,以及这些译介过程本身如何被“中国化”,成为特定政治议程的工具。这种对“他者”知识的吸收与改造,是构建一个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关键一步。 第四部分:地缘经济的渗透与区域结构的张力 最后,本书将视野扩展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全球资本流动的互动中。我们不将中国视为一个被动的倾销市场,而是分析了不同外部势力(如日本的工业扩张、美国的资本投资、俄国的政治影响)如何在中国内部制造出不同的经济“重力场”。 重点研究了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与广阔的内陆腹地之间的“双向挤压”。沿海地区因其对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接入,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但这种进步往往以牺牲内陆的经济自主性和农业基础为代价。这种区域分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一种被外部力量所固化的地缘经济结构。 通过对这些相互交织的层面——技术、法律、文化与地缘经济——的细致梳理,《全球浪潮中的现代中国》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中,以其独特的复杂性与韧性,一步步雕刻出其现代的轮廓。它探讨的不是一个早已完成的故事,而是权力、知识与身份在转型时代持续进行的动态构建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带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来接触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结构如何被“塑形”的清晰模型,特别是对后来改革开放的某些方面是否有历史的预演。比如,早期外资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否无意中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或者,跨国企业带来的那种高效率、高回报的激励机制,是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中国人的劳动伦理观念?我更倾向于寻找那种“遗产”的延续性,即近代中国被塑造的某些特征,是如何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商业生态。如果本书能不流于表面地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持续下去”的内在机制,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解读当代中国的隐秘“使用手册”。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合上书后,能用更深邃的眼光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和历史深度。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宏大的国家叙事画面,关于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一步步被拖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洪流之中。我设想作者会详细梳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如何通过贸易、投资乃至政治压力,层层剥开中国经济的肌理。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国际化”的代价是什么?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依附性之外,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产生了哪些不易察觉的形变?比如,现代管理理念的引进,是否加速了传统家族企业的解体?新式教育体系与跨国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又在多大程度上重塑了精英阶层的认同?如果作者能将经济史与社会史进行精妙的嫁接,展现出商业行为背后蕴含的文化张力,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飙升。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鲜活的人如何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在洋行的办公室里或工厂的车间里做出关键的抉择,并因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着实引人深思,一下子就抓住了历史研究中几个核心要素:大企业、近代中国、以及国际化进程。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那些跨国巨头如何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描绘一幅商业扩张的图景。我期待看到的是详尽的案例分析,比如福特汽车如何在中国设厂,或者美孚石油如何建立其在东亚的经销网络,那种硬邦邦的商业数据和市场占有率的对比,想必会是其学术价值的基石。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本书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它似乎更侧重于“互动”的复杂性,而不是单向的“渗透”。它试图探讨的,是在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时期,本土力量是如何被这些外来资本重塑,同时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这些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比如,那些早期的中国买办阶层、地方士绅,他们与洋行的合作与博弈,是否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视角?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清晰的叙事线索,即究竟是资本驱动了中国的发展,还是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过滤并改造了资本的逻辑。如果书能深刻剖析这种动态平衡,那将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对“近代化”路径的探讨,这常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我本来期望作者能够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保持批判性的距离,而不是简单地用西方的现代化标准来衡量中国。例如,中国本土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是否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那些在列强阴影下艰难成长的中国企业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抗争姿态,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笔墨?我一直在探寻一个问题:“国际化”是否必然等同于“依附”?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巧妙地利用国际市场的规则,甚至反过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来为自身争取发展空间,那么这种“国际化”就具有了积极的能动性。如果本书能提供超越简单“被动接受”的叙事,转向对本土能动性的深度挖掘,那么它无疑就具备了超越一般商业史的厚重感。

评分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指向了一个宏大而略显枯燥的学术领域,但我希望能从中读出“权力博弈”的火花。我好奇,这些“美国大企业”在中国运营时,究竟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体,还是常常与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传教士的文化渗透、乃至军事力量的暗中支持交织在一起?如果作者能揭示出商业活动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将跨国公司的决策置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将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史学尝试。我尤其关注,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比如一战或二战前后,这些企业的战略是否发生了剧烈的、由外部政治事件驱动的转变。如果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将商业活动视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筹码,而非孤立的经济现象,那么它将为理解近代中国复杂的外部环境提供一把关键的钥匙。

评分

平装,印制清晰。这个居然是一版一印,就是开本较比后来出的这一系列的开本小一些,只有这种书才能让人长知识,读书使人进步!

评分

好书!!!!!!!!!!!!!

评分

真心是不错呀!!!!!!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用了券,非常实惠,性价比高。

评分

好书!!!!!!!!!!!!!

评分

真心是不错呀!!!!!!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用了券,非常实惠,性价比高。

评分

真心是不错呀!!!!!!

评分

梳理得不错,通俗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