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

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統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共曆史
  • 張國燾
  • 北上
  • 黨史
  • 內戰
  • 政治鬥爭
  • 紅色曆史
  • 抗日戰爭
  • 解放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唐人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952
版次:1
商品編碼:1067256313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9-01
頁數:52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北上》觸及瞭黨史中的重大問題,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這些重大問題*終都獲得瞭盡可能接近曆史真相的記述。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正如本書扉頁所寫,“獻給參加長徵的紅軍先輩們”,這是一部緻敬的著作。尊重曆史,正麵地研究和對待黨史中所遭遇的麯摺、失敗,是包括作者在內的當代中國人*有敬意的貢獻。

  內容推薦

    紅軍長徵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戰略抉擇上,黨中央與張國燾展開瞭一場激烈的鬥爭。當時黨麵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蔔的內戰,毛澤東晚年對埃德加·斯諾說,這是他“一生中黑暗的時刻”。

本書、客觀地解讀瞭這段隱晦的曆史,生動講述瞭許多震撼人心的細節。1935年6月懋功會師後,紅一、四方麵軍在荒涼的鬆潘草地分道揚鑣,黨中央和紅軍一部走齣草地,開赴抗日前綫;張國燾則另立中央,他率領的部隊接連遭遇瞭南下失利、三過草地、西路軍失敗等重大挫摺,黨和中國革命的事業也多次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毛澤東對當年與張國燾的鬥爭一直念念不忘,當時的衝突主要集中於紅軍的戰略抉擇:張國燾下令南下,毛澤東力主“北上”。後來的曆史進程雄辯地證明瞭,隻有“北上”纔是正確的和富有遠見的決斷。

作者簡介      劉統  1951年生,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復旦大學, 曆史學 博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現為上海交通大學 曆史係 教授。主要著作有:《東北解放戰爭紀實》、《華東解放戰爭紀實》、《中原解放戰爭紀實》、《唐代羈縻府州研究》、《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跨海之戰:金門·海南·一江山》;編著有:《親曆長徵:來自紅軍長徵者的原始記錄》、《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迴憶》。 目錄

引 子
第1章 懋功會師
第2章 初會兩河口
第3章 衝突已見端倪
第4章 陷入睏境
第5章 矛盾與爭論
第6章 沙窩會議前後
第7章 過草地
第8章 紅一方麵軍單獨北上
第9章 俄界會議
第10章 在陝北站住腳
第11章 張國燾另立中央
第12章 南下失利
第13章 神秘的國際來客
第14章 在道孚、爐霍、甘孜的日子
第15章 甘孜會師
第16章 再次北上
第17章 會寜會師前後
第18章 大軍西去
第19章 血戰河西走廊
第20章 西安事變—意外的轉摺
第21章 兵敗祁連山
第22章 曆盡磨難與艱辛
第23章 批判張國燾
第24章 張國燾齣走
第25章 光明與陰暗
尾 聲 揭開曆史的麵紗
參考引用書目
新版後記


革命的十字路口:論中國共産黨早期曆史中的路綫抉擇與組織形態(約1500字) 引言: 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成立伊始,便置身於一個內憂外患、風雲變幻的復雜曆史環境中。其早期發展曆程,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理論探索、路綫分歧、以及對革命道路的艱難抉擇。理解這一階段的曆史,必須深入剖析黨內不同派彆的思想淵源、對中國國情的判斷,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本書旨在超越傳統敘事中對單一英雄或機構的過度聚焦,轉而關注在重大曆史關頭,黨內關鍵人物群像所代錶的政治哲學與戰略考量。 第一部分:早期思想的熔爐與知識分子的探索 (1921-1927) 中國共産黨的創立,離不開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群體對西方思潮的吸收與本土化嘗試。早期的建黨者,大多齣身於五四運動前後的精英階層,他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迫深感憤懣,渴望找到一條徹底改造中國的道路。 1. 共産國際的影響與早期組織模式的移植: 中共早期組織結構深受列寜主義建黨原則的影響,強調集中統一、嚴密的紀律和職業革命傢的作用。然而,這種模式在照搬之初,與中國社會原有的精英文化和鬆散的社會結構之間存在張力。早期文獻顯示,關於“群眾路綫”與“先鋒隊領導”之間的平衡一直是黨內討論的焦點。不同時期的中央領導人對共産國際的指示理解存在差異,這直接影響瞭對工農運動的動員策略。 2. 國民革命時期的聯閤與分歧: 第一次國共閤作是中共早期曆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頁。這次閤作的背景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在閤作的錶象下,中共黨內對如何處理與國民黨的關係,是應保持獨立性還是深度融閤,存在著根本性的認識差異。部分領導人認為,應將國民黨視為革命的工具,而另一些人則傾嚮於視其為平等的革命夥伴。當革命形勢急轉直下,特彆是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後,這種分歧最終演化為對革命失敗原因的深刻反思,並直接促使中共開始尋找“獨立領導”的道路。 第二部分:土地革命的艱難探索與戰略轉嚮 (1927-1935)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被迫從城市轉嚮農村,開始瞭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血腥徵程。這一階段的核心議題是如何在中國半封建的社會結構中確立無産階級及其盟友的領導地位。 1. 城市暴動的嘗試與經驗教訓: 南昌起義、鞦收起義以及後來的廣州起義,是中共在城市探索武裝鬥爭的集中體現。這些行動雖然在軍事上未能持久,卻為中共積纍瞭寶貴的經驗:在中國這樣一個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的國傢,脫離農民的支持,城市起義難以成功。對這些早期軍事行動的分析,有助於理解黨內對革命主要動力的判斷標準。 2. 農村根據地的創建與“圍剿”的拉鋸戰: 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最終發展成為覆蓋湘贛等地的中央蘇區。這一時期,黨內圍繞“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展開瞭深入的實踐和辯論。如何處理土地分配問題、如何構建新型政權、如何平衡軍事擴張與根據地鞏固,是決策層每天麵臨的現實難題。對不同根據地在經濟政策、軍事策略上的差異進行對比研究,能揭示齣革命實踐中地方自主性與中央集權之間的動態關係。 3. 軍事思想的成熟與理論的整閤: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前,中共軍事思想正經曆從教條式模仿到基於中國國情摸索的轉變。從早期的“城市中心論”到後來的“遊擊戰爭”理論的形成,標誌著黨對如何在中國落後的、分散的地理環境下進行長期戰爭的認知深化。對這一時期黨內關於軍事戰略的爭論的梳理,有助於展現早期領導集體在麵臨生死存亡考驗時的理論創新能力。 第三部分:長徵中的路綫重塑與政治權力格局的演變 (1934-1936) 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長徵,不僅是一次史詩般的軍事行動,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洗禮和權力重構的過程。 1. 戰略轉移前的決策睏境: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領導層內部對戰略方針的意見齣現嚴重分歧。一方堅持原有的防禦策略,另一方則主張突圍轉移。這次戰略選擇的背後,是對於革命力量現狀判斷的根本性差異。對遵義會議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的審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決策失誤的原因所在,以及關鍵人物如何在新形勢下重新定位自己的政治立場。 2. 遵義會議:一場關乎未來走嚮的權力再平衡: 遵義會議是中共曆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它標誌著黨內領導核心開始從教條主義的束縛中逐步解放齣來,轉嚮更加務實和本土化的領導模式。這次會議的焦點在於對軍事指揮權的重新分配,以及對以往戰略錯誤的清算。研究這次會議,關鍵在於分析“多數人”的共識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種共識對後續紅軍戰略的決定性影響。 3. 長徵中的組織建設與思想統一: 在極端艱苦的轉移過程中,紅軍不僅要應對外部的軍事壓力,更要在內部維持隊伍的凝聚力和政治方嚮的統一。不同階段的政治動員、紀律維護,以及對沿途少數民族政策的實踐,構成瞭長徵中復雜的組織管理課題。長徵的結束,不僅僅是紅軍的會師,更是中國共産黨在政治、軍事、組織上最終走嚮成熟的標誌。 結語: 中國共産黨早期曆史是一部關於適應、抗爭與自我革新的曆史。黨內不同派彆和重要人物在麵對土地、軍隊、統一戰綫等核心問題時的不同見解,共同塑造瞭中共最終的革命綱領和組織形態。深入研究這些曆史細節,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革命政黨,是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批判和戰略調整,最終完成其曆史使命的。本書的研究視角將集中於當時黨內關於革命道路選擇、軍事戰略製定以及組織權威確立的內部過程和思想交鋒,而非聚焦於單一領導人或某次特定事件的錶麵敘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實在是高明,作者將曆史事件串聯起來的方式,如同抽絲剝繭般,讓整個復雜的政治鬥爭變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個體,他們的抉擇、痛苦和掙紮,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深切感受到瞭決策者的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未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對當時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的解讀,使得整個故事張力十足,引人入勝。那種在曆史轉摺點上,無數可能性交織碰撞的緊張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引人注目,它不像傳統曆史著作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帶有一種近乎文學作品的細膩和張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對曆史細節的把握精準到位,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都仿佛經過精心打磨,充滿瞭畫麵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重大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剋製與飽滿並存的筆法,既沒有過度渲染煽情,又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事件的厚重。讀起來讓人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瞭那段曆史的見證者。這種將學術嚴謹與敘事魅力完美結閤的風格,無疑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掌控得極佳,張弛有度,讓人欲罷不能。作者擅長在關鍵時刻設置懸念,或者用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來推動情節發展,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尋的樂趣。即使麵對嚴肅的曆史題材,作者也能把握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直到最後一頁。這種敘事上的流暢性和吸引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是一本極具可讀性的曆史讀物。它成功地將冷峻的曆史事件,轉化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綫敘述,更是在不同層麵展開瞭多維度的解讀。作者對史料的挖掘和運用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很多細節的披露都令人耳目一新,顛覆瞭我之前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固有認知。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發現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自己對曆史的理解。這種開放性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曆史肌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處理復雜人物關係時的洞察力。那些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擁有瞭復雜的動機和人性光輝與陰影的集閤體。作者在展現他們如何做齣艱難抉擇時,展現齣瞭極大的同理心,使得讀者在批判的同時,也能理解他們身處的時代睏境。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讓整本書的內涵得到瞭極大的升華。它不僅僅是關於黨派鬥爭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在極端壓力下如何反應的深刻探討。這種細膩而深刻的人文關懷,讓這本書讀起來格外有溫度。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