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木范情书:有关爱情的96则问答》是作家木木近年来在《南方人物周刊》《潇湘晨报》情感问答专栏精华中的精华。面对人民群众种种纠结、拧巴、无奈、无厘头的爱情婚姻疑难杂症,木木或抽丝剥茧、或一针见血、或迂回包抄、或畅快淋漓地解剖情感死结,总能在乱糟糟的人生情景剧里找到立足之地,破解之方,几可称为全中国特有范儿、最靠谱的情感咨询,被转载、模仿无数。在咨询情感之余,本书还附带赠送幽默、搞笑、震惊、感动等艺术和娱乐效果。
作者简介
木木,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业余的情感专家、足球评论员、推理小说爱好者。专栏可见《南方人物周刊》《GQ》《时尚先生》《看天下》《潇湘晨报》等。
从大二时起,木木就开始为比她大的女青年解答“他爱不爱我”、“他年龄比我小怎么办”、“两个人我该选谁”等世纪难题。自专栏《木范情书》问世起,广大有情感困惑的老中青少年们便对其透彻老到的两性情商,幽默热辣的文笔,热烈友好的气氛,以及字里行间体现的豁达人品所俘获,私底下称呼她为“最亲爱的木木”“没有什么不知道热线”和“女连岳”。
精彩书评
几乎所有的情感作家,都会被奉送“犀利”标签,但木木是少数几个真正配得上这个标签的作家之一。况且人们常把“犀利”与“恶毒”混为一谈,木木却严格守住了“犀利”的底线,没向“恶毒”迈出哪怕一小步。
——韩松落
木木的文字就像那种长绒毯,很温暖,还有一种痒痒的温柔,偶尔会让人忍不住打个小喷嚏,清醒下,思索下。
——王小柔
木木发表在《南周》的那些“情书”,我是每期必看。倒也并不为了什么,只不过喜欢而已。
——易中天
爱情这回事,与其要正确的答案,不如要幽默的解法。我认为,《南周》80%的幽默就在“木范”那半页纸上。
——《南方人物周刊》
木木是最受普罗大众欢迎的那种专栏作家,老百姓的大事小事,经她那跨界头脑一点拨,就成为字字铿锵的人生金句。
——《看天下》
目录
男女之间
自我中心的男友
拿我当一本书快速浏览的女友
没有上进心的男友 宅在家的男友
喜欢跟领导出去应酬的女朋友
和爱晕倒的前女友一直保持联系的男友
收入状况不明的男友
对我说宁缺勿滥的女人
20岁就具备侦探素质的男友
主动带套的男人
女友喜欢不断交流可我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被生活和有背景的女人绑架的男人
半年还没想明白要不要吃回头草的男友
将感情视为人生全部需索无度的女友
嫌我幼稚却仍然和我暧昧的男友
对女友怀孕不闻不问的漂亮男友
亲嘴时笑场的女友
收入少、爱撒谎,可能还有遗传病的男友
觉得我不够高而不和我在一起的男友
年龄差距大的女朋友
婉转被动不爱给准信儿的男友
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后被前女友重新发现价值的男友
一吵架就疯狂刷卡的女友 提醒女友出门时携带杜蕾斯的男人
喜欢住别人家的男友
再度牵手时令我恶心的女朋友
打印肯德基优惠券的男人
心狠手辣的男友
跟他创业却不肯跟他睡觉的女人
让女友仰视的男友
一起旅行不肯给女友买机票的外国男友
毒死自己的孩子也要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女人
不肯结婚的男友
和别人闪电结婚令我自尊心破碎的男友
结婚前一天逃跑的女人
被拒绝后仍以男友自居的男人
围城内外
感情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是谁
精彩书摘
无论男女,如果打算进入感情这个菜市场,你就需要有点自己的东西。所以,你父母要你找份好工作是对的,这世上除了有爱 S形、爱前凸后翘、爱温柔性格、爱健康身体的男客户,还有一批爱存款、爱稳定工作、爱不给自己添麻烦女人的男人。
当婚姻之外有我想要的人
亲爱的木木:
自从家里订了《南方人物周刊》,慢慢喜欢上你的栏目,在别人的问题那里似乎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Z是我的初恋男友,我们分手已经十年,现在各自已有家庭。十年来我们联系很少,偶尔互通短信,之后我的心情都会过好一段时间才能平复。最近他有事找我帮忙,所以联系多了,甚至还互通QQ。结果问题就来了,我总是期盼能在 QQ上见到他,看到他的头像挂在上面总是忍不住要和他聊一聊。和他聊天感觉很高兴,这令我很有犯罪感。我其实明白,只要自己能狠心忍一忍,便不会有任何问题。坦白说,我们各自的家庭都没有任何问题,我也绝没有毁了自己家庭、破坏别人幸福的念头。
木木,正如你所说,有人写信给你,因为想从你那得到一些决心和勇气。我觉得我属于这一类。所以,骂骂我,告诉我必须要怎么做吧,我真的需要一些狠下心的决心。
痛苦的人
亲爱的痛苦人:
圣诞快到了,每年圣诞过后,香港一些爱心团体就会发布报告,表示今年圣诞又有多少被作为节日礼物的猫猫狗狗在圣诞后遭到抛弃,呼吁大家明年选择礼物时更加慎重。
每次已有幸福家庭的人来信向我哭诉遇到或者重逢一个令他们心动不已的人时,我都情不自禁在脑海中将他们的伴侣刻画成圣诞猫狗的形象。
结婚的意义是什么?领养一只宠物,需要它的时候得到它的陪伴,然后有一天心情不好就毅然将它抛弃?还是领养一只宠物就要养它到死,哪怕早已没了情绪?
当然,和一只沙皮狗坚持到底比跟一个男人坚持到底容易多了,男人比沙皮狗活的时间长得多。而人类的体质决定了,此刻再喜欢怎么都看不够的人,时间长了,一样变成熟人。
在体质不支持的情况下,什么能让我们坚持到底?当然是责任感。苏格拉底说,我们需要美德并非因为它们是美德所以我们必须拥有,而是因为美德有益于我们的身心。责任感有益你的身心,它首先令你对自己在道德上有较高的评价,令你 feel good,而满意自己是人生快乐十分关键的因素;亲自拥有责任感还能令你意识到这种美德并不仅仅存在于思想品德课本或《人民日报》社论,它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将令你对人性的信心多了一分,令你在危险的地球生存的安全感大大增加。
当然,和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器官的满足相比,责任感这玩意儿实在是太抽象了。但无论什么年代,“有责任感”永远是得到高度评价,我们希望欠我们钱、得到我们爱的人最好拥有的品质。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自己都不想拥有,却以为别人会拥有,这得是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不要轻易让你的孩子成为被遗弃的圣诞宠物。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木范情书》第1部分
我爱他,对他好,然而他从小备受宠爱,自我中心,对我很少关心,不买礼物给我,买零食只选自己喜欢吃的。我从小缺少爱,因此总是全心对人好,对有人爱我有人关心我分外在乎。我抱怨他对我不好,我们经常争吵。他比我小,常常让我觉得不成熟。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山河旧影录》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力求详实、富有文采,并完全避开您提供的“木范情书”一书的内容。 --- 《山河旧影录》图书简介 时代的回响与个体的漂泊:一部关于记忆、失落与重塑的史诗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时间洪流中寻找立足之地的灵魂的史诗。 《山河旧影录》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它更是一场穿行于光影、尘土与无声对白之间的精神漫游。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东方大陆那片经历剧烈变迁的土地上,几代知识分子、手艺人与平凡家庭的命运交织展开。作者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编织了一张由个人记忆、家族遗嘱和被遗忘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的宏大画卷。 卷一:风声鹤唳的年代与故园的残垣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时间锚定在一座名为“镜水镇”的内陆古城。这座城市,曾以其精湛的丝绸工艺和独特的徽派建筑闻名遐迩,如今却被时代的巨变裹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 主角之一,沈怀瑾,是一位在故乡的私塾中接受了严苛旧式教育的青年。他怀揣着对传统美学近乎偏执的尊重,却不得不面对外部世界对“旧物”的无情抛弃。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是坚守祖辈留下的雕花木窗,还是拥抱窗外涌入的工业化新风?沈怀瑾的视角,带我们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挣扎与尊严。他的日记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面棱镜。 与此同时,另一位关键人物——柳青黛,一位出身于没落官宦之家的女性,她的故事则侧重于家庭伦理与个人觉醒的冲突。在那个女性的身份被严格定义于闺阁之中的时代,柳青黛对外界知识的渴望,以及她通过秘密学习医术来试图挽救家族凋敝的努力,展现了一种在压抑环境中悄然生长的坚韧。她的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在刀锋上跳舞,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 这一部分,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描绘镜水镇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息。作者对古桥的苔藓、庭院的漏窗、以及集市上不同方言的交汇,都进行了近乎于摄影般精准的复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旧木料被日晒雨淋后的特有气味。 卷二:漂泊的轨迹与记忆的碎片 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主人公们被迫踏上了漫长的迁徙之路。这部分叙事节奏加快,场景从宁静的内陆转向了喧嚣的沿海城市,甚至涉及到了异国的码头。 “漂泊”是本卷的核心主题。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身份认同的瓦解与重构。沈怀瑾为了生计,不得不将自己渊博的古籍学识转化为一种可以交易的技能——修复受损的历史文物。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批形形色色的收藏家、投机者和真正的鉴赏家,深刻体会到“价值”二字的流变无常。 柳青黛则在动荡中成为了一个民间赤脚医生,她的医术不再仅仅是家族相传的秘方,而是急需的救命稻草。她游走于难民营、简陋的医院和富人区之间,目睹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顽强。她所救治的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着一段未被记录的民间历史。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记忆互文”的手法。在主人公们身处异乡、倍感孤独之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重述过去的生活场景,但这些重述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新解读。例如,沈怀瑾对故乡某处石雕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被回忆时,其意义会因他当下的处境而发生微妙的偏移,揭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与生命经验的主观性。 卷三:回望与新生的微光 小说的后半部分,笔锋开始转向“回归”与“和解”,但这并非简单的团圆结局,而是一种基于沧桑后的理解与接受。 主人公们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终于有机会重返故土。镜水镇早已面目全非,许多熟悉的街景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规划和建筑风格。这种物理空间的巨大变化,迫使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东西,一旦逝去,便无法真正找回。 然而,希望并非全然泯灭。沈怀瑾最终决定不再痴迷于修复那些被高价收购的珍贵古物,而是选择在一处偏僻的院落中,倾尽心力整理和记录那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图谱和地方志。他意识到,真正的传承不在于保存实物本身,而在于保存其背后的智慧与方法。 柳青黛则将她的行医经验整理成册,不再局限于家族的秘笈,而是融入了她多年来在广阔天地中学到的实用医学知识,旨在为地方医疗留下可供后人参考的朴素经验。 艺术特色与主题深度 《山河旧影录》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对“物”与“人”关系的深刻探讨上。书中的每一件物品——无论是一个残破的瓷片、一本泛黄的书信,还是一件老旧的工具——都不是单纯的背景点缀,它们是凝固了历史的载体,是逝去时光的物质证明。通过对这些“物”的细致描摹,作者完成了对“人”的命运的侧写。 语言风格上,本书融合了古典文学的典雅与现代白描的精准。叙事流畅,但在关键的情感爆发点,语言会回归到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表达,体现出一种沉郁而悠远的美学气质。 最终,本书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在一个不断被推倒、被重建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定义“家园”?《山河旧影录》提供了一个充满哲思的答案:家园并非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由我们选择去铭记、去守护的记忆与价值所构建的永恒精神场域。它是一部关于“失去”的赞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废墟上重建意义”的指南。 推荐阅读人群: 喜爱历史小说、关注文化传承与个体命运交织的读者,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有深切兴趣的研究者。阅读本书,如同经历一次对故土的深情回望,在感叹逝去之美的同时,汲取面向未来所需的沉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