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日本女性文學之絕唱,最具古典情懷的近世作品,樋口一葉可能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短壽的知名作傢,但她寄居東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盡世態,將眾生的歡愁化為筆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與生命競走。一葉兼具傳統文學的修養與近代文學的錶現。評論傢稱她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確實是有其道理的。
作者簡介
樋口一葉(ひぐち いちよう),(1872~1896),日本女小說傢、歌人。本名夏。生於東京,師從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寫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說名世,被譽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2004年日本政府將其肖像印製於五韆元紙幣之上。
林文月,颱灣彰化縣人,1933年齣生於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讀颱灣大學中文係,師從颱靜農等名師,後留校任教,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曆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剋利大學,捷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文學奬、颱北文學奬、中興文藝奬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古日本最後的女性——樋口一葉及其文學
暗櫻
下雪天
暗夜
大年夜
比肩
簷月
濁江
十三夜
吾子
分道
與一葉對話——代跋
精彩書摘
暗櫻 上 這兩傢之間,隻隔著竹籬笆。共用的井水,既深且清。開在 屋簷下的梅花,一樹兩傢春,連香氣都分享著。這兩傢是中村傢 和園田傢。 園田傢的主人前年去世,由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良之助繼承, 據說是某學校的通學生。中村這一傢,隻有一個女兒。原來也 是有兒子的,但早天摺,就剩下這麼個寶貝,如同掌中之珠一般 寵愛著,唯恐風吹拂發簪上的飾花,但願她能享鶴壽乾歲,遂以 “韆代”命名。可真是天下父母心啊。人說:“白檀雙葉已聞芳 香”,當她三葉、四葉地逐漸成長時,世人紛紛都已經期待日 後的姿色瞭。春山微雨花稍綻,更添增覽眺的景色,那教人驚艷 時節究竟在何時?猶如月影穿鬆葉,綽綽約約十六歲,梳起瞭成 人高高的發髻,髻上係著一隻紮染的蝴蝶結,真個是萬綠叢 中一點紅,在哪兒都醒目。“中村傢的小姐”,人人爭相談論她。 生為美人也是夠麻煩的。 習慣真是有趣。當年,北風中放風箏時,電綫杆老嫌它們礙 事兒。那是過去從前的事情瞭;可良之助、乾代這兩個人相見 時,總改不瞭往日玩兒布偶的心。雖然發型姿態都改變瞭,卻仿 佛也沒怎麼注意到,依舊是“阿良”、“阿韆”地親熱叫喚著。談 談笑笑,有時甚至還吵起架來。“你甭再來瞭!”“來乾嗎?不來 就不來!”說著說著,互相賭氣,卻兩天不見麵又來道歉:“昨天, 是我不好。以後不會再跟你那麼使性子瞭。原諒我罷。”給她 這樣子一說,自是如春冰之化解,“不,是我不對。”結果不外乎 如此。 雖然,自己沒有妹妹,若有之,大概也就是這般可愛的罷。 她笑容可掬地拉著他的袖子說:“阿良,昨天做瞭個好夢。夢見 你學校畢業,不知道就的是什麼職,戴瞭一頂高帽子,坐在一輛 黑色馬車上,要進洋房子哩。”“人傢說,夢是相反的。可彆被 馬車撞倒纔好!”說著大笑起來。這邊則是顰眉道:“說什麼話 呀!今兒禮拜天,你可是哪兒都彆去。”這話,與受過當今現代 化教育的身分很不相稱,蓋因為真情關懷之故。 這廂既然沒有隔閡,那廂自亦不客套。所謂浮世憂慮,這兩 個年輕人曉都不曉得,盡是歡笑過日子。這一天是春日二月中, 倒是尚有些料峭春寒,約好去賞梅,又值德大寺的祭日。兩 人手挽著手,倒是挺暖和的。 “阿良,彆忘瞭跟你約的事兒喲。” “嗯,沒問題。不會忘記的。隻是,……約的是什麼呀?” “瞧你。臨齣門還那樣子拜托你的呢……” “哦,對啦。想起來瞭。你想看賣菜阿七故事的西洋鏡, 是不是?” “咦,鬍扯!” “不然,是那個乞丐扮野熊的把戲?” “算啦,算啦。我迴傢瞭。” “道歉,道歉。方纔都是鬍扯。中村傢韆代小姐交代的,怎 麼可能是這些。我,良之助所奉命的是……” “好,啥也不要瞭。” “彆生氣。邊走邊吵,路人會笑的呀。” “都是你,講那種話!” “所以不是跟你道歉過瞭嗎?瞧,盡顧鬥嘴,雜貨攤兒都走 過瞭。” “哎呀,那怎麼辦。不知前麵還有沒有?” “誰知道。剛剛說啥也不要的人,在哪兒呀?” “不要再講那些瞭。” 爭來爭去,終究還是和樂一條路。路旁有許多樹。“來這 兒。”一個招手,另一個就跑過去。木屐踩在地上,發齣卡郎剋 隆的聲音。那彈琴的盲女,可是今世的“朝顔”嗎?“露未唏兮 光照花,可憐微雨稍稍落。”“吃點兒甜品好嗎?”那招徠顧客 的聲音倒也甜甜的。另一旁賣的是成燒餅。隔鄰互競,相安無 事,可真有趣。 “阿韆,你看看,那右邊第二棵。” P1-3
前言/序言
簡體版序言
林文月
翻譯的目的,簡單說,是把一種語文轉換成另一種語文。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的人,時則會有需要為自己,或為彆人做這種“翻譯”的工作。
三十年代齣生於上海虹口江灣路的我,作為颱灣人法律上隸屬日本公民,而閘北虹口一帶當時為日本租界,所以到瞭上學年齡,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那所日本人設立的學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餘都是日本孩子。說實在的,我們當時還以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隻是傢裏有些生活習慣和彆的同學們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啓濛教育是日語文。我讀日本書,也用日本語文思想,或錶達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我們颱灣人的身份由日本籍變成瞭中國籍。次年,我們舉傢由上海乘船迴到颱灣。颱灣是我們的故鄉,卻是一個陌生的故鄉。
在陌生的故鄉,我們開始瞭新生活。我聽不太懂颱灣話,而且在推行國語的環境之下,校內是禁止使用日語的。老師用颱語解釋國語。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突然需要適應兩種新語文。如今迴想起來,大概我的翻譯經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腦中經常需要把中國語文翻譯成日本語文。這樣的習慣,使我在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期,能夠駕輕就熟地為颱北東方齣版社的兩套少年讀物:“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文學名著”譯成瞭五本書。那些書都是經由日本人改寫為適閤少年閱讀的文體,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和睏難。
任職大學之後,教學與研究成為生活的主軸,除瞭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漢學研究論著之外,不再有空閑執譯筆瞭。至於再度促使我提筆從事翻譯工作,實緣起應邀參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依大會規定,參加者需提齣一篇與日本文化相關的論文。我以日文書成《桐壺と長恨歌》提齣發錶。其後,我將日文的論文自譯為中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在颱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刊載,同時為瞭讀者便利而試譯瞭《源氏物語》首帖《桐壺》,附錄於論文之後,那篇日本中世紀文學深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中文的讀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産生莫大的好奇與期待,透過雜誌的編輯部鼓勵我繼續譯介全書。我在沒有十分把握之下,答應下來,開始逐月在《中外文學》刊載的長期翻譯工作。費時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譯竟瞭百萬言的《源氏物語》全書。
那五六年的時間裏,我教書、做研究、又翻譯,過著與時間競走的生活,十分辛勞,卻也感覺非常充實。翻譯遂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選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為自己翻譯的對象,是基於兩個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從中世紀以來深受我國隋唐文化影響,而且日本人早已有係統地譯介瞭中國的重要著作;相較之下,我們對日本的文學作品則相當冷漠。雖然近二十餘年來逐漸有人譯齣日本文學,但以近、現代作品為主,古典文學的譯介仍嫌不夠。再者,我個人具備日語文根底,其後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或可在這一方麵略盡綿薄之力,彌補我們所當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來,自我惕勵斷續譯齣瞭《源氏物語》(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記》(一九九二)、《伊勢物語》(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名著,以及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短篇小說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書,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韆年以上,最後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個國傢的語文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現在的日本人閱讀古人的這些文學作品,多數會覺得很睏難,所以與謝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經有多種現代日語譯的《源氏物語》等書齣版瞭。
我的中譯本諸書,雖然采取白話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非譯文本身所能傳達清楚,或者錶現原文的巧妙之處,則不得不藉助些注釋。注釋之中,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原著裏引用日本的古老詩歌或隱喻,乃至於唐代以前的中國古詩文,因此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明白瞭這些道理,就會覺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親近動人。
《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十三夜》即將在大陸以簡體字橫排齣版。容我在此感謝南京譯林齣版社所有幫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
十三夜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林文月的語言很有特色,略女性化
評分
☆☆☆☆☆
不錯可以非常好不錯可以非常好
評分
☆☆☆☆☆
精彩書摘
評分
☆☆☆☆☆
幫朋友買的,她喜歡就好
評分
☆☆☆☆☆
我的中譯本諸書,雖然采取白話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非譯文本身所能傳達清楚,或者錶現原文的巧妙之處,則不得不藉助些注釋。注釋之中,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原著裏引用日本的古老詩歌或隱喻,乃至於唐代以前的中國古詩文,因此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明白瞭這些道理,就會覺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親近動人。
評分
☆☆☆☆☆
那五六年的時間裏,我教書、做研究、又翻譯,過著與時間競走的生活,十分辛勞,卻也感覺非常充實。翻譯遂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選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為自己翻譯的對象,是基於兩個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從中世紀以來深受我國隋唐文化影響,而且日本人早已有係統地譯介瞭中國的重要著作;相較之下,我們對日本的文學作品則相當冷漠。雖然近二十餘年來逐漸有人譯齣日本文學,但以近、現代作品為主,古典文學的譯介仍嫌不夠。再者,我個人具備日語文根底,其後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或可在這一方麵略盡綿薄之力,彌補我們所當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來,自我惕勵斷續譯齣瞭《源氏物語》(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記》(一九九二)、《伊勢物語》(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名著,以及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短篇小說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評分
☆☆☆☆☆
藉新書《平傢物語》推齣之勢,這本斷貨已久的《十三夜》終於和《伊勢物語》一同推齣,我也得償所願,湊齊林譯四種。
評分
☆☆☆☆☆
等瞭好久瞭,湊齊,?開心
評分
☆☆☆☆☆
一葉早期的作品帶有濃重的古典文學底子,可謂太多纍贅。後來她迫於生計,決心開小雜貨店維持生計,不把寫作當成謀生伎倆。這一方麵是齣於現實的無奈,一方麵是對更自由的寫作的期許。生意沒多久便告失敗,年輕的戶主一葉帶著母親妹妹再度遷居。大概是現實的衝擊太強烈,她在同年寫齣瞭《比肩》,並且她對現實的透析從此一直延續,滲透到寫妓女之死的《濁江》,以及《分道》。後者講的是身為孤兒且身材過於矮小的傘店夥計吉三對年長的女裁縫阿京的戀慕。阿京最終難捱窮苦嫁作他人妾,故事開篇的“阿京,在嗎?”和結尾的“阿京,拜托你放開我吧”形成淒然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