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舒編著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作為中國審美文華史的開山之作,意義不凡。全書通過對我國古代大量文明遺産(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築、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古代各特定時期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的規律(如自由與法則的關係、樸素與繁華的關係、通俗與典雅的關係、寫實與寫意的關係、壯美與優美的關係等)的考察和研究(詳見本書緒論),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齣中國古代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文字通暢易懂,並配以大量插圖,從而大大降低瞭接受難度。
一、元代昌盛的舞颱大觀
1.百川歸海:元雜劇在文化衝撞與交匯中誕生
戲麯成長的麯摺曆程
自詡為鬼的作傢群落
身份卑賤的天纔演員
2.“怨氣如火”:以叛逆為主旨的元代悲喜劇
弱以抗強的悲劇衝突
驚天動地《竇娥冤》
社會型喜劇與倫理型喜劇
3.剛柔相濟:南戲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樂麯的混閤交融
對傢庭和個人命運的關注
新型審美品格的産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
1.“蕩人血脈”:背棄傳統的新詩體——散麯
有彆於宋詞的蒜酪之趣
從冒犯神聖到嘲弄自我
遊戲人生與以醜為美
2.揮寫逸氣:元代文人畫的山水情結
走齣院體傳統
四大傢的山水意趣
書畫閤體的有我之境
三、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風:草原風俗與新的審美趨尚
以勇為美的濛族習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風尚
民族風情的萬花筒
2.“藻而不華”:凝聚東方品格的藝術陶瓷
以白為關的樞府瓷
艷麗淡雅的青花瓷
從多元對立走嚮融通渾一
四、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
1.“僭擬無涯”:對傳統生活習規的全麵衝決
以華為關的消費風尚
花蟲之戀
放情縱欲
2.精美*倫:突顯創造激情和個人風采的工藝品
萬紫韆紅在織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韻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說戲麯
1.美在平凡:通俗小說由神嚮人的迴歸
兩部英雄譜
《西遊記》:平民的神話
市情小說裏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衝突和較量中掘進的舞颱藝術
深邈淒唳的昆山腔
傳奇和雜劇的曆史變革
浪漫熱烈的臨川派
六、探求*新的明代詩歌散文
1.呼喚漢唐:藉亡靈重振士風的復古派文學
明初詩文與颱閣體
“前後七子”與文學自救運動
唐宋派與平民文風
吳中風流
2.“獨抒性靈”:標榜個性美的革新派文學
公安派的文化心態
嚮俗文學靠攏
競陵派與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係古人:以古雅為美的世俗風尚
文物之癖
好書之癖
嗜古情結的民間形態
2.氣韻盎然:傳統繪畫在歸宗復祖中走嚮集成
四王與南宗畫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傳
吳曆與惲格
3.墨趣刀工:書法篆刻將古典美推嚮**
帖學派
怪誕派
碑學派
篆刻印章
4.薈萃群英:工藝世界的復興與集成
仿古瓷風
兩種五彩瓷
琺琅與粉彩瓷
5.華夏豐碑:儒道精神在宮殿園林中的體現
故宮:有序化和對稱性建築的典範
凝固的音樂與絢麗的圖畫
江南私傢園林
迴歸自然的審美追求
6.無限夕暉:傳統詩文*後的輝煌
繼宋之後的又-一座高峰
感傷美與神韻詩
清詞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復歸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戲”:戲麯藝術與理性反思結緣
雅部與花部
蘇州派
世情劇中的人獸觀
2.“以麯為史”:兩部名劇與兩種價值評判
愛情與人生:《長生殿》的反思
興亡與離閤:《桃花扇》的悲憤
3.齣入幻域:批判與憧憬並存的文言小說
由俗嚮雅的轉化
用傳奇法誌怪:《聊齋誌異》
異類之美
4.“憂患人心”:中國長篇小說*後的高峰
《儒林外史》:為一代文人寫心麯
《紅樓夢》:替兩個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現代的審美曙光
1.“以怪為美”:反叛傳統、標榜自我的藝壇怪傑
八大山人與苦瓜和尚
揚州八怪
2.渴望風雷:封建末世的兩位狂飆詩人
離經叛道的袁纔子
駭世驚俗的龔狂人
3.“來日方長”:全麵革新的近代審美文化
審美與啓濛
詩界革命
散文與小說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後記(陳炎)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贊嘆,它顯然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史料和理論支撐非常紮實,看得齣背後是海量的案頭工作和長期的田野考察積纍。特彆是一些對特定藝術流派或審美思潮的界定和評價,角度新穎,發人深省,完全顛覆瞭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認知。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是什麼”的書,更是一本探索“為什麼會這樣”的書。它迫使讀者跳齣原有的舒適區,去重新審視和思考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驅動力。對於想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貴的知識寶庫,提供瞭大量可供挖掘和辯證的學術資源。
評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高超。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將那些深奧的文化現象編織成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審美觀念是如何萌芽、發展、演變的。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讓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易於理解和吸收。尤其是一些關鍵轉摺點的分析,邏輯鏈條清晰縝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很好,張弛有度,既有宏觀的視野,也不乏微觀的精彩剖析,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下不為例”的閱讀疲勞感。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是其極強的可讀性和對大眾讀者的包容性。盡管內容翔實且學術性強,但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卻保持著一種剋製和優雅,避免瞭過度使用艱深的術語,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順利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專業研究與普通愛好者之間的橋梁。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嘗試將其與自己日常接觸到的文化産品進行對照印證,這使得知識的內化過程非常自然和有效。這種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嚴謹要求,又不排斥普通愛好者的嘗試,是極為難得的品質,讓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具溫度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多摸幾下。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用心之作。內頁的紙張也選得不錯,印刷清晰,字裏行間透著一股典雅的氣息。裝幀設計不僅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體現瞭對文化載體的尊重。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在如今快節奏的齣版市場中,其實是越來越少見瞭。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捧著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而不是簡單的工具書。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量,主次分明,留白得當,閱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壓抑。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其實也是對內容本身的最好鋪墊,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和敬意。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在梳理不同曆史階段審美演變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敘事能力。它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不同曆史時期所共有的“精神底色”,並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現象,統一納入到一個連貫的發展序列之中。這種將“點”匯聚成“麵”,再將“麵”融入到“時代精神”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每一次翻頁,都能感受到曆史洪流的推動力,理解瞭當下審美範式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它成功地將原本可能顯得孤立的藝術、哲學、社會思潮聯係起來,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文化全景圖,讓人對中國審美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