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舒编著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本书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一、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
1.百川归海:元杂剧在文化冲撞与交汇中诞生
戏曲成长的曲折历程
自诩为鬼的作家群落
身份卑贱的天才演员
2.“怨气如火”:以叛逆为主旨的元代悲喜剧
弱以抗强的悲剧冲突
惊天动地《窦娥冤》
社会型喜剧与伦理型喜剧
3.刚柔相济:南戏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乐曲的混合交融
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新型审美品格的产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
1.“荡人血脉”:背弃传统的新诗体——散曲
有别于宋词的蒜酪之趣
从冒犯神圣到嘲弄自我
游戏人生与以丑为美
2.挥写逸气:元代文人画的山水情结
走出院体传统
四大家的山水意趣
书画合体的有我之境
三、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风:草原风俗与新的审美趋尚
以勇为美的蒙族习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风尚
民族风情的万花筒
2.“藻而不华”:凝聚东方品格的艺术陶瓷
以白为关的枢府瓷
艳丽淡雅的青花瓷
从多元对立走向融通浑一
四、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
1.“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
以华为关的消费风尚
花虫之恋
放情纵欲
2.精美*伦:突显创造激情和个人风采的工艺品
万紫千红在织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韵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
1.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两部英雄谱
《西游记》:平民的神话
市情小说里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冲突和较量中掘进的舞台艺术
深邈凄唳的昆山腔
传奇和杂剧的历史变革
浪漫热烈的临川派
六、探求*新的明代诗歌散文
1.呼唤汉唐:借亡灵重振士风的复古派文学
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前后七子”与文学自救运动
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吴中风流
2.“独抒性灵”:标榜个性美的革新派文学
公安派的文化心态
向俗文学靠拢
竞陵派与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
文物之癖
好书之癖
嗜古情结的民间形态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
四王与南宗画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传
吴历与恽格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
帖学派
怪诞派
碑学派
篆刻印章
4.荟萃群英:工艺世界的复兴与集成
仿古瓷风
两种五彩瓷
珐琅与粉彩瓷
5.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
凝固的音乐与绚丽的图画
江南私家园林
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
6.无限夕晖:传统诗文*后的辉煌
继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感伤美与神韵诗
清词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复归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戏”:戏曲艺术与理性反思结缘
雅部与花部
苏州派
世情剧中的人兽观
2.“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爱情与人生:《长生殿》的反思
兴亡与离合:《桃花扇》的悲愤
3.出入幻域:批判与憧憬并存的文言小说
由俗向雅的转化
用传奇法志怪:《聊斋志异》
异类之美
4.“忧患人心”:中国长篇小说*后的高峰
《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
《红楼梦》:替两个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
1.“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
扬州八怪
2.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
离经叛道的袁才子
骇世惊俗的龚狂人
3.“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
审美与启蒙
诗界革命
散文与小说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后记(陈炎)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赞叹,它显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和理论支撑非常扎实,看得出背后是海量的案头工作和长期的田野考察积累。特别是一些对特定艺术流派或审美思潮的界定和评价,角度新颖,发人深省,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探索“为什么会这样”的书。它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去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对于想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贵的知识宝库,提供了大量可供挖掘和辩证的学术资源。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高超。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将那些深奥的文化现象编织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审美观念是如何萌芽、发展、演变的。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易于理解和吸收。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缜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视野,也不乏微观的精彩剖析,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下不为例”的阅读疲劳感。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极强的可读性和对大众读者的包容性。尽管内容翔实且学术性强,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却保持着一种克制和优雅,避免了过度使用艰深的术语,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顺利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研究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自己日常接触到的文化产品进行对照印证,这使得知识的内化过程非常自然和有效。这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严谨要求,又不排斥普通爱好者的尝试,是极为难得的品质,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具温度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摸几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内页的纸张也选得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典雅的气息。装帧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文化载体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其实是越来越少见了。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书。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量,主次分明,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压抑。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其实也是对内容本身的最好铺垫,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审美演变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精神底色”,并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统一纳入到一个连贯的发展序列之中。这种将“点”汇聚成“面”,再将“面”融入到“时代精神”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推动力,理解了当下审美范式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显得孤立的艺术、哲学、社会思潮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全景图,让人对中国审美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