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普及本)馬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捲) | 作者 | 中共中央馬剋思恩格斯列寜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 
| 定價 | 80.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010085760 | 齣版日期 | 2009-12-01 | 
| 字數 | 940000 | 頁碼 | 1121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1.421Kg | 
| 內容簡介 | |
 10捲本《馬剋思恩格斯文集》選文精審,內容完整,既全麵反映經典作傢的思想體係,又充分體現馬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文集精選瞭馬剋思和恩格斯在各個時期的代錶性著作,內容涵蓋馬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同時還包含馬剋思主義創始人在政治、法學、史學、教育、新聞、科技、文藝、軍事、民族、宗教等方麵的重要論述。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第五捲說明 第一冊 資本的生産過程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十一章 協作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六篇 工資 第七篇 資本的積纍過程 注釋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說實話,初次接觸這套書,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作為“理論基石”的地位,但真正讀進去後,纔發現其思想的活力遠超我的預期。那些關於國傢職能、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章節,行文如抽絲剝繭,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嘆服。比如,書中對特定曆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現象所做的分析,那種“不是空中樓閣”的紮實感,讓人感覺作者仿佛就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精準地捕捉瞭脈搏。我尤其欣賞其中某些章節的論證方式,它不是空喊口號,而是基於詳實的數據和嚴密的辯證推理,步步緊逼,最終形成無法辯駁的結論。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西方思想史脈絡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原典地圖”。
評分翻閱這部文集,我最大的感觸在於其曆史視野的廣闊性與思想的革命性。它不像某些時代的著作那樣局限於某一特定事件的評述,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宏大敘事齣發,構建瞭一套完整且具有預見性的分析框架。特彆是那些關於人類解放和未來社會構想的論述,雖然發生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但其對人的主體性、對自由的嚮往,是具有永恒的價值的。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瑣碎的關注點,去思考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因為現實世界總是在不斷地印證或挑戰著書中的某些論斷,這種動態的互動本身就是閱讀經典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這部文集,從其厚重的分量和嚴謹的裝幀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理論深度。我抱著敬畏之心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經典篇章的序言和導讀,它們像是一座座燈塔,為讀者照亮瞭理解復雜思想的路徑。馬剋思和恩格斯對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細緻解剖,尤其是在對資本積纍和階級矛盾的論述上,展現齣驚人的洞察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論斷,試圖將其與現實世界進行對照。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文獻的堆砌,更像是一份持續有效的診斷書,即便跨越時空,其對剝削本質的揭示依然振聾發聵。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心力,去穿透那些看似晦澀的哲學和經濟學術語,直達其核心的批判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一個長期習慣於碎片化信息輸入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耐力考驗”。它的篇幅宏大,術語密集,節奏沉穩,完全沒有迎閤大眾的輕鬆感。但正是這種“不妥協”的態度,纔成就瞭它的價值。我發現,每當我在其他地方遇到關於社會公正或經濟危機的討論時,這本書裏頭總能找到最源頭的、最根本的理論支撐。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底層視角,一旦掌握,很多後世的社會思潮都會在你眼中變得清晰可辨,仿佛看到瞭它們“從哪裏來”。當然,閱讀的門檻是存在的,需要反復查閱注釋和背景資料,但跨越這些障礙後,收獲的將是思維模式的重塑。
評分與其他理論著作相比,這捲文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其語言的張力和思想的“攻擊性”。它不是那種溫和地引導你進入觀點的書籍,而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文字之間彌漫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尤其是在批判舊有體製和闡釋曆史必然性時,氣勢磅礴,一氣嗬成。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們對於社會弊端的深切痛楚和改造世界的強烈願望。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是什麼”,更要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何纔能改變”。這套書真正體現瞭理論指導實踐的嚴肅性,它需要的不是簡單的閱讀,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質和思想上的主動參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