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全译插图本)》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的杰作。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了青年时代,她学习贵州女子的谈吐仪态,饱读浪漫派作品。后来破产的父亲把她嫁给了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这使迷恋浪漫生活的爱玛不安于室,于是先后成为了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序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有时她想,现在毕竟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日,就是所谓的蜜月。要领略蜜月的甜蜜,也许应该去那些名字最响亮的地方,消磨更为美妙悠闲的新婚时光!人坐在驿车上,蓝绸子车帘里,爬着陡峭的山路,缓缓驶去,听驭手的歌声在层峦叠嶂间回荡,应和着山羊的铃声和飞瀑低沉的喧嚣。夕阳西下,站在海湾边上,闻着柠檬树的芳香;而后夜幕降临,只有他们两个人,逗留在别墅的露台上,四只手握在一起,一边眺望璀璨星空,一边计划着未来。在她看来,世界上似乎只有某些地方才出产幸福,幸福就像某种植物,只适宜于特定的土壤,换了地方就长不好。她怎么就不能在一座瑞士山间木屋的阳台上凭栏,或者把她的愁思关在一所苏格兰的农舍里,身边的丈夫穿着长尾垂的青绒燕尾服,足蹬软皮靴,头戴尖顶帽,手上戴着长筒手套!
也许她希望对某个人倾吐这些心声。可是这种苦恼,捉摸不定,像云那般变幻,像风那般飞舞,在人前怎么说得清楚?她找不到适当的字眼,也没有这种机会和勇气。
然而,假如夏尔是个有心人,假如他想到了,要么看穿了她的心思,哪怕就只有一次,她觉得,千言万语就会滔滔不绝地从她心里涌流出来,一如墙边树上熟透的累累果实,手一探就会纷纷掉落一样。可是他们两个人,生活上越是亲近,她的心却离他越远了。
夏尔的谈吐就像街上的人行道那样平板,人云亦云的见解说来说去,恰似过往行人,衣着普普通通,引不起人的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据他自己说,当初住在鲁昂的时候,从没起过好奇心,去戏院看看巴黎来的演员。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放枪。有一天,爱玛在一本小说里,遇到个骑马的术语问他,他竟解释不了。
而一个男人,难道不应该无所不知,多才多艺,启迪你领会激情的力量、生活的情趣和种种奥妙吗?可是他这个人,什么也不能教你,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希冀。他以为她快乐,而她恨他的,正是他这种安之若泰的平静,这种心安理得的迟钝,甚至恨自己给他的幸福。
爱玛有时画画。这时夏尔就站在旁边,觉得十分好玩,看她俯向画夹,眨动眼睛,斟酌她的作品,要不然就拿点面包心子,用大拇指搓成小圆球①。至于钢琴,她的手指弹得越快,他就越是惊叹不已。爱玛稳稳地叩击琴键,高高低低,弹遍整个键盘,停也不停。那架老掉牙的钢琴,钢丝虽已走调,经她这么一弹,窗户若是开着,连村头也听得真切;执达吏的书记员,没戴帽子,穿着便鞋,手拿公文从大路上经过,常常驻足倾听。
另一方面,爱玛很会管家。她把诊治账单寄给病人时,总要写一封信,措辞委婉,叫人不觉得是在催账。星期天,有邻居来家里吃饭,她总有办法弄出一道别致的菜来,还会用葡萄叶垫底,把李子码得高高的像金字塔,把果酱罐倒扣在盘子上端出来。她甚至于说起,要为餐后用甜点买几个漱口杯。凡此种种,博得了人们对包法利的莫大尊重。
夏尔有了这样一位太太,最终也不免自命不凡了。爱玛有两小幅铅笔速写,他配上宽宽的框子,用长长的绿线挂在厅房的墙上,洋洋得意地指给人看。大家做完弥撒回来,经常看见他穿一双漂亮的绒绣拖鞋,站在门口。
他每天回家很晚,常常十点钟,有时半夜,一到家就要东西吃,女佣人已经睡下,便由爱玛伺候。为了吃得自在,他脱掉外衣。他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见过的人、到过的村庄和开出的药方,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他吃完剩下的洋葱烧牛肉,再切吃一点奶酪,又啃掉一个苹果,把长颈大肚瓶喝个精光,然后便上床,仰面一躺,打起鼾来。
他多年的习惯是戴睡帽,现在的包头帕子在耳朵边却系不住,一到早晨,头发就会乱蓬蓬地搭在脸上,加上枕头带子系的结夜里又松了,羽绒把头发都粘白了。他总穿一双结实的靴子,从脚背到脚踝有两道斜斜的厚褶,靴筒笔直向上,紧绷绷的,就像是楦头在撑着。他说,在乡下,这就够不错了。
他母亲赞成他这样节俭。她像过去一样,家里吵得凶了点,就来看儿子。但是,包法利老太太对儿媳似乎有成见,觉得她大手大脚,跟他们的家境不相称;柴呀,糖呀,蜡烛呀,用得那样费,就像大户人家似的,厨房灶里烧的木炭,足够做二十五个菜!她替儿媳整理衣柜,教她把上门送货的肉商盯紧点。这些教诲爱玛只好听着,老太太唠叨个没完。婆媳俩整天媳妇呀,妈呀叫来叫去,嘴唇却不免有些哆嗦,双方说的话都很委婉,但颤颤的声音却透着怒气。
迪比克夫人那会儿,觉得儿子是向着她的,如今呢,夏尔对爱玛的恩爱,在她看来,不啻是对她的慈爱的辜负,是对属于她的感情的侵犯。她伤心地默默注视着儿子的幸福,就像一个破了产的人,隔着玻璃窗,看别人坐在自己的老屋里吃饭。她用回忆往事的方式,向儿子诉说她所付出的辛苦和所做出的牺牲,而爱玛却是那样不关痛痒,相形之下,他把全部感情倾注在爱玛一人身上,是有悖情理的。
夏尔无言以对,他敬重母亲,深爱妻子。他觉得她们俩的看法,一个句句在理,一个无可非议。老太太一走,他怯生生地试着把从母亲那里听到的一两条最无关紧要的意见,原原本本说给爱玛听。爱玛一句话就证明是他弄错了,打发他去看病人。
然而,爱玛根据自以为正确的理论,还是想让自己得到爱情的。明月皎洁的夜晚,她常常在花园里,吟咏她所记得的情诗,或者一面叹息,一面给他唱忧伤的柔板小调。可是她过后发现,自己仍同吟唱之前一样平静;夏尔呢,也看不出增添了一分爱情或激动。
就这样,她在自己心灵上敲了一阵打火石,却没迸发出一点火星。况且,没体验过的事物,她不可能理解,正如没以习惯方式表现的事物,她无法相信一样。她轻易地认定,夏尔的爱情没有丝毫超乎寻常的成分。他表示感情,早已成了例行公事,他吻抱她,只在一定的时刻。这仅仅是许多习惯中的一个习惯,就像晚餐单调乏味,用过以后,再上一道事先就知道的甜点。
有个猎场看守人,得了肺炎,经包法利先生治好了,送给他太太一条意大利小猎兔犬。爱玛散步时便带上它。她有时出去走走,一则为了独自待一会儿,二则免得眼皮底下,老是那个一成不变的花园,那条尘土飞扬的大路。
她一直信步走到巴纳镇的山毛榉树林,田野那边墙角的弃屋附近。深沟乱草之中,长有叶片锋利的高高芦苇。
她先望望四周,看她上次来过之后有什么变化。毛地黄和桂竹香还在老地方,大石块周围荨麻丛生,三个窗户框上覆盖着一片片地衣;窗板仍然关着,腐烂的木屑落在锈迹斑班的铁档上。她的思绪起初飘忽不定,漫无目标,宛如那条小狗,在田野里兜着圈子,忽而吠黄蝴蝶,忽而追逐鼩鼱,忽而又去咬麦畦边上的丽春花。渐渐地,思绪集中了,爱玛在草地上坐下,用阳伞尖头轻轻拨弄着青草,心里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天哪!我干吗要结婚?”
她思忖,如果机会凑巧,她本来是否有办法碰上另外一个男人?她竭力想像那些不曾发生过的情景,那种不同的生活,那个无缘相识的丈夫。不会人人都像这一个的。那一位可能长相英俊,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引人注目,也许就像修道院当年的同学们所嫁的男人吧。那些同学现在都干什么呢?在城里,街道热热闹闹,戏院人声鼎沸,舞厅灯火辉煌,她们过着心旷神怡的生活。可是她呢,她的生活冷冰冰的,一如那窗户朝北的阁楼;烦愁像一只蜘蛛,在她的心灵各个幽暗的角落,无声无息地结着网。她记起一次次发奖的日子,她走上台去,领她的小花冠。那时,她梳着辫子,穿着白色长裙和敞口斜纹呢鞋,举止招人喜爱;当她回到座位上时,男宾们都探过身子来向她祝贺。满院都是马车,大家从车门里探出头来向她道别;音乐老师拎着提琴盒,经过她身边时还向她打招呼。这一切,已是多么遥远!多么遥远!
……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书的装帧吸引的,但真正翻开后,立刻被它深邃的主题和极其富有张力的情节牢牢抓住了。它不是那种肤浅的、转瞬即逝的娱乐快餐,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经典。作者对道德困境的探讨可谓是入木三分,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那些挣扎在社会规范与个人激情之间的矛盾,真实得让人感到一丝心悸。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构建叙事节奏上的老道,该快时迅猛如电,该慢时娓娓道来,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处理得自然而然,却又充满了宿命般的必然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自由”、“责任”和“代价”这些宏大命题有了更具象、更沉重的理解,这绝非一般的小说可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著作的文字组织结构简直是数学般精密,每一个细节似乎都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为了最终的悲剧结局精心布局的线索。我特别喜欢作者使用的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的旁观者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处理方式反而加强了故事的悲剧力量,因为它剥离了过多的煽情,让读者只能直面那冰冷的现实。书中的人物群像刻画得极为鲜明,即便是那些配角,也都有着自己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动机和背景,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之网。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一个灵魂在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终点,那种无力感和对命运抗争的徒劳,令人唏嘘。它的艺术高度,在于它做到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解剖,而无需依赖廉价的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魅力简直是无可抵挡,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浓郁,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他仿佛是一位隐形的手术刀专家,精准地剖析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那种对人性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也身陷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情感漩涡之中。特别是对场景和氛围的渲染,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无论是巴黎上流社会的浮华,还是乡村生活的沉闷,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如同亲历。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提炼和诗意表达,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感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之间的微妙平衡,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极其逼真的梦境,醒来后,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带着一丝不真实的虚幻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文学的庄重典雅,又充满了十九世纪那种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我注意到,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那种从自我欺骗到清醒认识的痛苦过程,被刻画得极其真实、极其残忍。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错失,都像是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而且,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聚焦于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金钱至上观念以及时代局限性的一次回望与拷问。读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它让人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确实是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它的篇幅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时而舒缓如歌,时而激昂如雷,完美地烘托了主人公情绪的跌宕起伏。这部作品对于情感的描摹是如此的细腻和真实,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便是最崇高的情感,也可能被世俗的压力和自身的软弱所侵蚀和扭曲。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社会阶层、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受到的束缚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这些主题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敬畏,它迫使人去直面自我内心深处的阴影与矛盾,是非常值得反复阅读的珍品。
评分好好好好,应该是正品!
评分feichanghao 非常好的啊,印刷精美,送货速度快!!
评分棒
评分非常喜欢的作品,非常喜欢的版本。
评分京东活动力度很大,买了很多经典书,便宜实惠,本书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一直京东购物 服务好 速度快………………………………………………………………………………
评分京东的活动就是这么任性,下次再也不是么,
评分feichanghao 非常好的啊,印刷精美,送货速度快!!
评分很喜欢这个版本,正好买来看看。很喜欢这个版本,正好买来看看。很喜欢这个版本,正好买来看看。很喜欢这个版本,正好买来看看。《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了青年时代,她学习贵州女子的谈吐仪态,饱读浪漫派作品。后来破产的父亲把她嫁给了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这使迷恋浪漫生活的爱玛不安于室,于是先后成为了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