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思辨,精致的审美
展示男女两性之间的惊人差异
2000年出版的《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有史以来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美]丹尼尔?S。伯特著)一书中,罗伯特?穆齐尔名列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第79位。排在他前面的是第78位的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在他后面的是第80位的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
《三个女人》由三个短篇小说组成。三个文本结构各异的故事,相互之间却有着微妙而缜密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其精致的美学整体。
在故事《格里吉娅》中,男主人公从城市来到荒野,在一种激情中爱上了农妇格里吉娅,但在格里吉娅在其丈夫归来时,将男主人公堵在了荒野的山洞里。第二个故事《葡萄牙女人》中,葡萄牙女人是男主人公凯滕老爷的妻子,男人长期在外征战,获得胜利时归来,但却染上重病,将近垂危,夫妻关系也非常微妙;这时妻子豢养的一只猫受到折磨死去,他从中得到启示,决心翻越城堡中一道无法攀越的高墙,*终重新获得了力量和健康。*后一个故事《佟卡》以一个无名男主人公“他”的视角,回忆了他和佟卡从相识、相知、直到*后悲剧结尾的过程,故事以佟卡在医院的病逝而结束,小说清晰地展示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感官和认知差异。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列,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
穆齐尔出生在奥匈帝国的黄昏年代,家世良好。在写作生涯中,他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誉。去世之时,他的骨灰撒在流亡地日内瓦的树林间,身后只留下两箱手稿。
我喜欢普鲁斯特,但我更喜欢穆齐尔。
——玛格丽特·杜拉斯
尼采使哲学与小说接近,穆齐尔使小说与哲学接近。
——米兰·昆德拉
译序
格里吉娅
葡萄牙女人
佟卡
附录
格里吉娅人生之中,有时候生命明显地放缓脚步,仿佛它踟蹰不前,或想改变方向。一个人这时候更容易遭遇灾难。
霍莫的小儿子久病不愈,拖了一年,病情既无好转也未见恶化,医生要求长期疗养,霍莫却怎么也下不了陪同的决心。他觉得那样一来他就得和他自己、他的书籍、计划还有生活分开太久。他感到他的抵触自私透顶,但这或许是种自我解脱,因为他过去离开妻子从未曾超过一天;他曾经深爱她,他依然深爱她,但孩子让这种爱变得可以分割了,像水底的石头,日夜遭流水冲蚀,被越冲越远。这一可分割的新特性令霍莫惊诧莫名,但他的知识和意志不会让他的爱有丝毫减损。在动身前的全部准备时间里,他想也没想过孤身一人将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夏天,只是无比厌恶海滨浴场和山区。他独自留在了家里。第二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入股一家准备重新开采弗森那峡谷的威尼斯旧金矿公司。寄信人名叫莫扎特·阿马迪奥·霍芬格特,几年前他在一次旅途中与他相识,几天之内就成了朋友。
但他亳不生疑,认为此事严肃可靠。他拍出两封电报。一封告诉妻子他业已起程,居留地址以后告诉她;第二封电报里他接受邀请,以地质学家的身份入股开采工程,也许还会做较大投资。
他在P城和霍芬格特相会了,这是座封闭式的意大利小城,种植桑树和葡萄,很富有。霍芬格特跟他年龄相仿,魁梧英俊,皮肤黝黑,总是居无定所。他获知,公司拥有强大的美国资本做后盾,工作规模将会很大。暂由他俩和另外三名合伙人组成先遣队,进驻峡谷,负责招纳工人、采购马匹、等候工具和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霍莫自己也说不清他究竟为了什么不住旅店,而是住进了霍芬格特的一位意大利熟人家里。那里有三样东西吸引了他。一是红木树皮制作的床,漂亮松软,无比凉爽;一是糊墙纸上的图案,十分紊乱、难看,一望可知尚未画完。还有一张芦苇做的逍遥椅,坐在椅子上晃荡,观看糊墙纸,整个人会变成上下翻滚的块状物,两秒钟内由虚无里钻出、长大,而又转瞬即逝。
街头的空气洋溢着雪和南方的混和气息。时值五月中旬,一到晚上,大型弧光灯光芒四射,弧光灯挂在横系的绳子上,高高的,灯下的街道宛如深蓝色峡谷,你不得不在那幽暗的谷底行走,而头顶的宇宙里是炽白的太阳在咝咝作响地旋转。
白天能看见葡萄园和森林,熬过了严冬,它们红黄绿交杂,因为这些树不落叶,枯萎和新生并存,像公墓上的花圈,坐落其中的小别墅或红或蓝或玫瑰色,一目了然,恰似不同颜色的骰子被不带感情地以一种他们不熟悉的、奇特的组合法则掷在那里。
……
天哪,我刚刚读完了一本让人心神不宁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却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的欧洲老电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捕捉细腻到令人发指。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直接潜入了那些复杂的情感漩涡之中。书里对环境的描写更是绝妙,那种潮湿、略带霉味的空气感,似乎都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特别是主角在面对抉择时的那种犹豫和挣扎,没有落入俗套的戏剧化处理,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人在极限状态下的理性与本能的拉扯。我特别欣赏作者选择的视角,它不断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让你在思考社会结构的同时,又被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某个细微的动作所牵动。这本书的对话艺术也值得称道,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废话,却又充满了言外之意,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否则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些关键的情感转折点。合上书的那一刻,我需要静坐好久才能把现实的逻辑重新装进脑子里,这绝对是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强烈推荐给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文学质感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我差点被这本书劝退,中间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我感觉自己完全被作者那股近乎冷酷的客观性给淹没了。它没有试图去扮演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用极其精确、近乎科学的语言来描绘那些最不科学、最混乱的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去浪漫化”,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生活中的美好表象,直指那些底层驱动力——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忽略的、肮脏的、自私的、但又无比真实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争吵,而是那种悄无声息的、在日常琐碎中积累起来的、最终爆发的无声的毁灭。读完后,你不会感到振奋或安慰,只会感到一种深刻的清醒,仿佛有人在你耳边轻声说出了你潜意识里一直知道但不敢承认的真相。这是一种非常具有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强迫你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完美,并接受它们是构成“人”这个物种的必然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我得说,它对我来说,挑战性十足,但回报也同样丰厚。它的结构极其精巧,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也就是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必须精确到位,才能推动整体的运转。我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网,那错综复杂程度,简直可以拿来做社会学案例分析了。作者似乎不太关心让读者感到“舒适”,相反,他似乎在故意设置认知上的障碍,迫使你停下来,去思考作者到底想用这种晦涩的手法表达什么。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的处理方式,过去、现在和那些尚未发生的可能性在字里行间交织,模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时间线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一个谜语,你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享受探索过程中那种思维被不断拓展、被不断推翻的过程。是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消磨时间的读物,你需要准备好笔和纸,随时准备标记下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哲学思辨或是语言上的神来之笔。对于那些厌倦了平铺直叙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你重新审视叙事本身的可能性。
评分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强烈地域气息的作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幅用文字绘制的、栩栩如生的风俗画卷。作者对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甚至是那种特有的口音和俚语的掌握,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你仿佛能闻到那里泥土的味道,听到那里的市井喧嚣。更厉害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地方特色仅仅作为一种点缀,而是将它们深深地嵌入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之中,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宿命感。人物的行动逻辑,他们的坚持与妥协,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边缘人物”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作者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细致的描摹,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整部作品最扎实、最动人的底色。读完之后,我对那个地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窗户,让人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诗歌与散文的完美融合,但它又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堆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重量感和回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鹅卵石,光滑、沉重,扔进心灵的池塘里,能激起持久的涟漪。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那些词语的选择本身就带着一种音乐性。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普通的设定,通过语言的力量,提升到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层面。那些场景描绘,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刻画,不再仅仅是背景,它们变成了有生命的参与者,共同塑造着人物的命运。我尤其欣赏它对“沉默”的描绘,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话语,比任何激烈的独白都更有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冥想,它带你进入一个纯粹由语言构建起来的、高度情绪化的空间,让你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评分满意
评分商品满意
评分罗伯特穆齐尔的短篇小说佳作
评分名家经典,不可不读的好书。。。
评分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超级哦超级好超级超级好
评分名家作品。
评分凑单书,薄薄一本书,闲时看看
评分很好好的书,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书不错,内容还可以,书本质量不错,活动价格优惠,物超所值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