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GJ 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 ||
| 定价 | 10.00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7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本社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6 | |
| 字数 | 46000 | |
| ISBN编码 | 1511220811 | |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011-12-01实施。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混凝土配置强度的确定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7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初次翻阅这部厚重的建筑规范,我内心充满了对严谨工艺的期待,毕竟“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这是一本事关结构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基石性文件。然而,当我沉浸其中,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实际操作中常见问题的深入剖析时,却发现这本书似乎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理论推导和标准条文的阐述上。它详尽地罗列了各种强度等级下所需满足的各项参数指标,以及计算流程的每一步骤,数据之精确令人咋舌。比如,关于骨料级配的优化设计部分,它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公式,似乎在暗示只要严格遵循这些公式,就能得到“最优”配合比。但这本规范对“非理想情况”的讨论却显得有些单薄。实际的工地现场,原材料的波动性、拌合设备的精度差异、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的瞬时变化,这些都是工程师日常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理论配比进行微调的实用案例或经验总结,比如,当现场细骨料含泥量超出标准值时,调整水胶比的实际幅度应该如何把握,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应进行相应调整”这种概括性的指导。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规范起草者或高级研究人员的理论手册,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实用性上的“温度感”稍显不足,缺乏那种将冰冷数据转化为鲜活经验的桥梁。
评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建立在一个非常稳定和理想化的材料供应和环境假设之上。其规范的严密性毋庸置疑,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在于,它提供的是一个理想化的“靶子”,而不是一个灵活的“工具箱”。当我试图将其应用于处理那些非标、特殊或应急项目时,我发现指导性文件的参考价值开始下降。例如,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工地上,高质量的砂石骨料供应往往难以保证,原材料的粒径分布、含泥量可能远超规范允许的波动范围。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基于“不合格原材料”的处理流程图或决策树,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调整配合比的其他参数(如水泥用量或掺合料比例)来“补偿”原材料的缺陷,从而在保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进工程。但本书似乎更倾向于要求使用者“确保使用合格材料”,而不是“应对不合格材料”。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回避,虽然保证了规范的纯粹性,却也牺牲了其在应对真实世界工程挑战时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使得读者必须在书本知识和现场经验之间架起一座相当高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透露出一种严肃而传统的工业技术文献的气息,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让人感觉这确实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参考资料。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设计窍门”或者“捷径”。毕竟,配合比设计本质上就是在有限的成本内,追求最佳的性能平衡。我对那些关于耐久性设计深感兴趣,特别是针对特定侵蚀性环境(如海洋气候或硫酸盐土层)下的混凝土性能保障措施。然而,这本书似乎将耐久性部分的处理方式,更多地归结为对特定强度等级和水胶比的强制要求,而较少涉及材料替代品(如高性能矿物掺合料)在具体应用中的配比优化策略。例如,如何通过精细调控粉煤灰、硅灰或偏硅酸盐的使用比例,来实现超高耐久性而成本又相对可控的配合比,这方面的内容在书中着墨不多。它更像是一个“标准操作流程”的说明书,告诉你“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而不是“如何以更灵活、更经济的方式达到目标”。这种过于规范化的叙述,使得这本书在面对日益多元化和高要求的现代建筑材料体系时,显得略微保守,少了些许面向未来的创新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程经济性高度敏感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在“经济性评估”方面提供更深入的见解。混凝土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配合比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这些材料的用量。书中对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计算和验证流程描述得非常详尽,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指标转化为成本效益分析的工具,介绍得并不充分。例如,书中对最小水泥用量的规定,虽然是为了保证强度和工作性,但如何平衡这种刚性要求与使用更多价格相对低廉的填充材料(如特定级配的粗骨料或惰性掺合料)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期待看到一些基于成本敏感度的分析模型,指导工程师在满足所有安全和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如何系统地降低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材料成本。这本书似乎默认了特定材料的成本是固定的,从而将优化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技术参数的调整上,忽略了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对最终设计选择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或成本控制部门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直接指导价值相对有限,它更偏向于技术部门的纯粹技术执行。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工作性能”的论述上略显单薄,尤其是在针对现代高标准施工技术,如自密实混凝土(SCC)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前沿领域。虽然本书的名称是“普通混凝土”,但随着技术进步,许多“普通”工程也对和易性、泵送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书中对坍落度、扩展度等基本工作性的描述,停留在传统的振捣成型要求上。然而,在现代超高层建筑或复杂结构构件中,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以及抗离析性是决定施工成功率的关键。我原本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外加剂——特别是高性能减水剂和增稠剂——在调整配合比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在不显著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通过精细控制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参数(虽然这可能超出了本书范畴,但作为应用指南可以提及),来实现超远距离的泵送能力。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的是静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对混凝土在动态施工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足,使得这本书在指导那些对施工性要求极高的现代工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大量依赖后续的专业外加剂手册进行补充。
评分好
评分书不错,说好的赠品没给,花了700多买的,说好的赠品都没给
评分书不错,说好的赠品没给,花了700多买的,说好的赠品都没给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好评!!!!!!!!!!!!
评分书不错,说好的赠品没给,花了700多买的,说好的赠品都没给
评分正版,现货,发票,防伪。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