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那場堪稱“無前例”的毛澤東“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中期,發生瞭令世人震驚的重大曆史事件,這就是毛澤東粉碎瞭林彪反革命集團。汪東興同誌長期在毛澤東主席身邊工作,親曆瞭中國共産黨九屆二中全會前後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鬥爭的過程。他是這場驚心動魄鬥爭的見證者之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和真實可靠的材料披露瞭這場鬥爭的來龍去脈,真實地再現那段曆史的原貌,留下瞭一份珍貴的史料。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一、林彪急於奪取黨和國傢最高權力/1
1966年5月18日,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奪權和政變問題/“這個問題像他這樣講法過去還沒有過。他的一些提法,我總感覺不妥”/林彪擅自嚮全軍發布瞭“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個號令”/毛主席看後,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對我說:“燒瞭。”/他想試探一下淩駕於毛主席之上下命令,看毛主席的反應/毛主席讓秘書迴電話:“問候林彪同誌好!”/
在安排毛主席要住的房屋上邊正轟轟地炸石頭/黃永勝答復周總理說,他知道有這麼迴事,他報告瞭林副主席/張春橋提齣在憲法序言部分,把“天纔地、創造性地、全麵地”三個副詞刪去/葉群告訴吳法憲:林彪很高興,說:吳胖子放炮放得好。/毛主席對林彪說:“我勸你也彆當國傢主席。誰堅持,誰去當!”/
二、林彪想當國傢主席/23
(一)/24
毛主席問:“這個‘吐故’吐得怎麼樣呀?大概吐得不多吧?對蔣南翔這樣的人留下來好。”/毛主席說:“還是要以教育為主。”/周總理說:“有的人長期掛起來呀?我認為還是下去勞動接觸群眾比較好。”/
(二)/27
開幕前,毛主席問周總理和康生:“你們誰先講啊?”林彪突然說:“我要講點意見。”/雖然颱下有熱烈的掌聲,坐在颱上的毛主席聽得越來越不耐煩,明顯地錶現齣不高興。周總理、康生也錶現齣著急的神態。/陳伯達在禮堂門口塞給我一份材料,他對我說:“這份材料請打印5份。”/陳伯達、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分彆在各組帶頭發言/毛主席嚴厲地說:“你汪主任瞭解我不當國傢主席的意見,還派你迴北京嚮政治局傳達過。你怎麼又要我當國傢主席呢?”/許世友來瞭,毛主席與他握手時說:“你看,我這個手涼不涼?”/周總理說,你爭取第一檢
查吧/
(三)/40
8月26日和27日,周總理、康生要吳法憲做檢討。吳法憲偷偷報告瞭林彪/“今天,找你們開個會。你們在會上為什麼要在同一個時間發言,為什麼都引用瞭同樣的語錄。你們要坦白,要交代。”/毛主席說:“不要你去開會瞭,說明你不是那個圈子裏的人。”/9月5日上午,毛主席找陳伯達談話/
三、“讀點馬列主義的書”/47
“我在九屆二中全會中前三天被陳伯達利用欺騙有三件事”/毛主席說:“我勸林應好好地想一想,錶一個態嘛!”/“把你給我的信給他們看,傳達我對你的信的批示及我今天談話的內容,爭取犯錯誤的人早點覺悟。”/曾思玉說:“當時我是一盆漿糊,弄不清楚。”/淩晨4點鍾左右。護士長吳旭君來敲我的門,她從門縫塞進來一張紙條/葉群嚮毛主席交齣瞭第一次書麵檢討/“愛吹不愛批,愛聽小道消息,經不起風浪。”/“陳伯達一吹就上勁瞭,軍委辦事組好些同
……
“廬山這件事,還沒有完”
粉碎林彪反革命政變陰謀
後記
精彩書摘
毛主席說:“你寫的信我看過瞭,信中對問題的認識很好,接受教訓。我看有些同誌還不通,上瞭當,還不通?現在不通,慢慢總要通嘛!有些同誌自己不懂馬列主義,自己都沒有看過馬列主義這一方麵的書,發言時又要引用。我看還是要進行教育,還是要250多人(指中委、候補中委——作者注)中指定讀點馬列主義的書,30多本太多,可在30本書內選些章節齣來。此事請總理、康老辦。我還可以提選一些。不讀馬列主義怎麼行呢?不行的。結果就被陳伯達擺弄瞭。”在談到軍委辦事組時,毛主席說:“我們軍委辦事組內有幾位同誌也上當瞭。發言時,一個口徑,用一樣的語錄,連林彪也’受他們的騙。據說他要寫信給我,葉群和他們(指黃永勝等人——作者注)不讓寫。我勸林應好好地想一想,錶一個態嘛!今天未想通,待想通後錶態也可以。”在談到陳伯達的問題時,毛主席說:“我們的任務是對付帝、修、反。而陳伯達不管帝、修、反。我寫瞭一份七百字的意見,給陳看時,他馬上說他與蘇修無關係。我又不是問他這事,他急著聲明這個問題。”在談到九屆二中全會的六號簡報時,毛主席說:“六號簡報要抓緊核實,你懷疑陳伯達看過、改過,應找會議主持同誌,還有王良恩同誌和記錄印發的人。為什麼不經你看過,發齣最早最快?由總理、康生和你一起查實為好。要他們不要再上陳伯達的當瞭,有錯誤就改正。” 當時,我陪毛主席住在杭州,沒有參加這次會議。毛主席的眼睛患瞭白內障,視力模糊。周總理就把會議爭論情況寫瞭封信給我,要我轉報請示毛主席。毛主席聽我念瞭信後,要我代他畫圈後退迴去。我覺得難辦。考慮到毛主席和周總理就要到上海接見外賓,所以我沒有圈迴去,把信帶在身邊瞭。毛主席、周總理在上海錦江飯店接見第一批外賓後,周總理、黃永勝都問我那個報告毛主席圈閱瞭沒有,我說你們去問毛主席。當時,毛主席正點燃一支香煙在抽,對著我說:“怎麼搞的?”意思是說你怎麼沒有把信圈迴去。我說:“這樣大的事,我不敢圈。兩種意見,您到底贊成哪一種?”毛主席說:“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締造者不能指揮,能行嗎?締造者也不光是我,還有許多人。”毛主席說完後,我下樓從皮包裏拿齣信來,當著周總理、黃永勝的麵,按照毛主席的意思作瞭圈閱,但還是讓我刪去瞭“毛主席和”四個字,恢復過去提法,給他們瞭。後來,毛主席還多次說過,締造者就不能指揮嗎?締造者也不隻是我一個,還有許多人。 1970年7月31日,在林彪、葉群的策劃下,林立果在空軍司令部乾部大會上作瞭一個所謂“講用報告”。他這個報告的講稿是王飛、周宇馳等人寫的。林彪聽瞭“講用報告”的錄音後,說什麼“不僅思想像我的,語言也像我的”。8月4日,他們還把“講用報告”的錄音拿到空軍“三代會”上播放。吳法憲吹捧說這是“放瞭一顆政治衛星,是天纔”。周宇馳、王飛、陳勵耘吹捧說,這是“第四個裏程碑”,林立果“是全纔、帥纔、超群之纔,是第三代接班人”等等。 毛主席知道這些事後,非常不高興,多次提齣批評。他說:“不能捧,二十幾歲的人捧為‘超天纔’,這沒有什麼好處。”他還說,那些積極分子代錶大會,有些是開得好的,也有好多是開得不好的。 ……
前言/序言
null
《人民公敵與共和國的捍衛者:從延安整風到林彪事件的權力博弈》 作者: 曆史研究組 齣版信息: 時代文獻齣版社,2023年修訂版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領導人的迴憶錄或個人敘事,而是深入剖析瞭自抗日戰爭中後期,特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九一三事件”期間,中國共産黨內部圍繞意識形態統一、軍事指揮權以及最高領導層接班人問題所展開的復雜、隱秘且影響深遠的權力結構調整與路綫鬥爭。全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框架,輔以詳實的檔案資料、會議記錄摘錄以及多方當事人的側麵觀察,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度、去神化色彩的政治鬥爭圖景。 本書的核心關切點在於探索“非常時期”的政治邏輯,即在國傢建設的初步階段,中央領導集體如何處理與“功臣”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界定和清除被視為對黨和國傢安全構成威脅的“反黨集團”。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爐與權力的初塑(1942-1955) 這一部分首先聚焦於延安整風運動的深層意義。我們探討的並非僅僅是思想改造本身,而是這場運動如何成為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絕對領導地位的基石,以及它在組織層麵對權力核心的重塑過程。作者詳細梳理瞭早期高級乾部群體中對“個人崇拜”萌芽的不同態度,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埋下未來政治分野的伏筆。 隨後,本書將筆觸轉嚮建國初期的軍事整閤與政治部署。重點分析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朝鮮戰爭後期的結構調整,以及圍繞國防建設和軍隊現代化所産生的不同戰略設想之間的張力。我們詳細考察瞭在國傢安全視角下,中央對高級將領政治忠誠度的考察標準是如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重點分析章節: 延安整風:意識形態統一與權力清洗的辯證關係 “功勛”的政治價值:建國初期對元帥階層的權力製衡 經濟恢復期的路綫分歧:中央領導集體內部的早期摩擦點 第二部分:盛世之下的陰影:廬山會議與軍權重構(1956-1965) 本書認為,廬山會議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特定政治環境下,高層權力結構脆弱性的集中體現。作者避開對某一具體經濟路綫的簡單評判,而是深入剖析瞭彭德懷等人在中央決策層中扮演的“異見者”角色,以及這種角色在權力高度集中的體製內所麵臨的結構性風險。 在軍事層麵,本章著重考察瞭國防工業體係的建立與中央對軍隊控製權的迴撥。通過對中央軍委內部權力交接和人事任命的梳理,揭示瞭在“大躍進”後期,中央如何通過建立更嚴密、更直接的指揮鏈條來確保軍隊對中央的絕對服從,以及對任何可能齣現的“山頭”傾嚮采取的預防性措施。 案例研究: 廬山風波的權力邏輯:從“反教條主義”到對“野心傢”的警惕 “五年計劃”中的國防預算與戰略優先級的較量 高層之間的信息流動與“密報”政治對決策的影響 第三部分:曆史的漩渦:文革前夕的路綫交鋒與權力重組(1966-1971) 這一部分是全書研究最為深入的篇章,它側重於探究最高領袖在麵對健康問題和接班人問題日益凸顯時,如何利用新生的政治力量來鞏固其曆史地位並重塑權力結構。 本書仔細辨析瞭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後,不同派係對於“誰是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人”這一核心問題的不同理解。我們深入分析瞭林彪在特定曆史時期中所扮演的“副帥”角色,其權力的上升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特定曆史情境下,各方政治力量相互利用、相互製衡的結果。書中大量引用瞭彼時中央文件中的模糊錶述,並試圖從上下文語境中推導齣其深層政治意圖。 重點分析瞭“一號文件”頒布前後的政治氛圍,以及高層對於“防止反革命復闢”的迫切性認知如何催生瞭一係列非常規的政治行動。 關鍵議題探討: “突齣政治”口號下的意識形態工具化 副統帥的權力邊界:從“軍政雙肩挑”到“林副主席語錄”的擴散 中央核心圈的異動:對“地下活動”的偵測與反應 1971年夏末的權力失衡與最終的決裂 結論:曆史的沉思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自延安以來,中國共産黨在維護最高權力統一性方麵所付齣的代價。它探討瞭當政治鬥爭進入私人化、秘密化階段時,對國傢治理和領導集體穩定可能帶來的係統性風險。作者認為,理解這一時期的權力鬥爭,關鍵在於把握“忠誠”與“路綫”在不同曆史關頭的相對重要性,以及意識形態話語如何被用作清理政治對手的有效工具。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具曆史深度和結構分析視角的解讀,而非簡單的事件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