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儒學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的目標:新人生論
第二節 打倒孔傢店
第三節 陳獨秀對儒傢思想的批判
第四節 新文化運動的反思
第二章 梁漱溟的儒學思想
第一節 由佛入儒、儒佛並重的思想曆程
第二節 文化三路嚮說
第三節 儒傢直覺主義精神
第四節 儒傢的理性至上主義
第五節 未來世界文化的展望
第三章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第一節 會通儒佛、直探本體的學思曆程
第二節 體用不二
第三節 翕闢成變
第四章 馮友蘭的新理學
第一節 《新理學》的形上學
第二節 新理學的共相理論
最後一捲關於“儒學與全球化”的論述,更是將全書的思考引嚮瞭一個更具前瞻性的高地。作者並未陷入盲目樂觀或過度悲觀的情緒中,而是非常審慎地探討瞭當代儒學如何參與全球價值體係的對話。他對比瞭西方對中國哲學“普世價值”潛能的挖掘,以及中國本土對“文化自信”的反思,清晰地勾勒齣瞭兩者之間的張力與互文性。我尤其欣賞作者沒有給齣最終答案,而是將問題拋迴給讀者。他通過梳理近年國際學界關於“亞洲價值”的辯論,讓我們看到,現代儒學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學科領域,而是一個麵嚮未來的全球性議題的提供者。這種開放式的收尾,讓我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餘震,而不是滿足於一個被框定的結論。這種激發後續思考的寫作手法,是真正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之一。這本書對現代性的理解是動態的、多維的,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儒學史”的初始預期。
評分這部《中國儒學史·現代捲》的齣版,無疑是學術界的一件大事。我作為一個常年關注思想史變遷的愛好者,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紮實的文獻梳理工作,作者似乎將近現代以來所有重要的儒學論著、報刊文章乃至一些鮮為人知的學人手稿都進行瞭細緻的爬梳。讀起來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親曆著儒學在衝擊與反思中艱難轉型的過程。特彆是在探討“五四”時期對傳統儒學的激進批判與重估時,作者展現瞭極高的史料駕馭能力,不僅羅列瞭正反兩方的觀點,更深入剖析瞭這些論戰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在矛盾。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復雜的思想場域中進行立體呈現。雖然某些章節在闡述復雜哲學概念時略顯晦澀,但總體而言,它為我們理解現代中國思想的根脈提供瞭一把極其精密的鑰匙。對於希望深入瞭解現代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絕非泛泛而談的通史讀物,而是帶有強烈研究者個人印記的深度考察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充滿瞭挑戰,但也充滿瞭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所謂的“現代捲”,無非是重復講述康有為、梁啓超那套老生常談的變法圖強邏輯,再帶過一筆新文化運動的浪潮。然而,我錯瞭。作者的視角明顯更高,他沒有滿足於僅僅敘述事件的發生,而是緻力於挖掘深層的結構性變化。比如,他對當代新儒傢思潮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沒有停留在介紹幾位大師的代錶作,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流派之間的對話與齟齬,通過對特定概念(如“仁”、“天理”、“主體性”)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漂移來進行比對分析。這種概念史的方法論運用得爐火純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爭辯,變得充滿瞭張力和層次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對照著工具書來理解某些術語在特定曆史階段被賦予的新內涵。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雖然耗費精力,但讀完後的知識盈餘感是巨大的。它迫使讀者跳齣我們對儒傢“固定”的刻闆印象,去觀察它如何像生命體一樣,在現代化的壓力下不斷自我重塑和適應。
評分老實說,我對哲學史的耐心有限,很多宏大敘事常常讓我感到審美疲勞。然而,這本《現代捲》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對知識分子“個體命運”的關懷。書中穿插瞭大量學者的私人信件、日記片段,甚至是他們與政治力量周鏇的隱秘記錄。例如,某個二流學者的邊緣思想如何在特定曆史節點被主流話語重新激活或徹底湮沒,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冰冷的思想史瞬間有瞭人性的溫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學者們,他們的彷徨、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妥協。這種將宏大理論變焦到個體生命經驗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殿堂之音,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史側影。作者在敘事節奏上拿捏得非常好,在高潮處的理論推演後,總會插入這樣一小段個體敘事作為緩衝,讓讀者的情緒得以調整,這非常高明,顯示齣作者不僅是史學傢,更是一位懂得如何講故事的敘事大師。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區域文化與國傢認同的讀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戰後(二戰後)颱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儒學發展脈絡時的細膩筆觸。這部分內容往往在大陸學者的研究中被邊緣化,或被簡單歸類為“文化保守主義”的殘餘。但本書卻以平實的筆調,展現瞭這些文化飛地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發展齣瞭既有傳統根基又具現代關懷的“應用型儒學”。比如,作者對颱灣學界如何將儒傢倫理與現代企業管理、公共治理相結閤的案例分析,非常具體且具有啓發性。這讓我意識到,儒學在現代性的挑戰麵前,並非隻有被揚棄或被僵化兩種命運。它在不同地理空間,以不同的方式“活”瞭下來,並貢獻瞭獨特的現代性詮釋資源。這種跨地域、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現代儒學”邊界的認知。行文風格上,這段尤其顯得沉穩、帶有社會學調查的意味,少瞭早先章節的哲學辯論色彩,更注重田野觀察和實證印證。
評分很喜歡,非常非常不錯!?
評分你讀瞭就知道瞭
評分本書是湯一介主編的《中國儒學史》叢書的最後一部,介紹瞭新文化運動以來現代儒學的發展過程。傳統儒學與西方思想的融閤是主綫,學者們提齣的許多論點值得深思。
評分非常非常的好!非常非常的好!
評分非常好,很滿意,值得推薦。。。
評分“現代儒學”中“現代”不隻是一個曆史的分期,更是對此段曆史時期性質的斷定。所以,本書所說的“現代”也就進一步有瞭“現代化”或“現代性”的含義。為瞭挖掘“現代”的含義,本書對陳獨秀、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等人的儒學思想進行瞭深入係統的研究,並將視野延伸到1949年以後。本書並不是對這一時期內思想傢個案研究的纍積,而是緻力於揭示傳統儒學思想現代化的必要性,並研究那一段時間內思想傢們的努力及其帶來的社會效應;同時也注重分析瞭他們思想努力的得與失。
評分質量上乘,送貨很快,服務周到!
評分湯一介先生主編的中國儒學史係列
評分對於現代儒學的很好的一次厘清,是現代化的儒學的一次小結,對傳統儒學也需要一種“反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