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第2版)》在介绍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及其选择、污水处理工程的方案比较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例,重点讲述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工程验收、调试运行与维护管理,并适当介绍了污水处理厂设计教学指南及参考资料。
《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及专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第一节 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节 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程序
第三节 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阶段
第四节 污水处理工程各设计阶段的内容
一、设计前期的工作
二、初步设计
三、施工图设计
第五节 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依据
一、污水处理工程基本情况资料
二、设计任务书或委托书
三、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资料
四、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资料
第二章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资料
第一节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基础资料
一、城市或企业现状和规划资料
二、自然资料
三、供水、供电及交通运输资料
四、污染源资料
五、概算资料
六、其他资料
第二节 现场查勘
一、现场查勘的目的与内容
二、现场查勘的步骤
三、现场查勘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
一、污染源调查的目的
二、污染源调查的步骤
三、污染源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第四节 现场勘测
一、地形测量
二、工程地质勘察
第三章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选择
第一节 污水处理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一、概述
二、污水处理系统的类型
三、污水处理系统构成设施的分类
四、污水处理系统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第二节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其选择
一、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内容与方案确定的依据
二、城市污水特征与处理程度
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典型流程
四、城市污水处理构筑物的选型
第三节 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及其选择
一、工业废水特征与处理目标
二、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三、各类工业废水的处理
第四章 污水处理工程的方案比较
第一节 污水处理工程方案比较的内容
一、污水处理工程的方案比较层次
二、污水处理工程的方案比较内容
第二节 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
一、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
二、评价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节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方法
一、指标对比法
二、经济评价法
第四节 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
一、基本建设投资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污水处理工程直接费
三、经营管理费用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 污水厂设计的内容及原则
一、污水厂设计内容
二、污水厂设计原则
第二节 污水厂厂址选择
第三节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一、污水处理厂规模
二、进出污水水质
三、处理工艺选择
四、污水预处理与一级处理
五、厌氧生物处理
六、好氧生物处理
七、供氧设施
八、污水自然处理
九、污水深度处理
十、污水消毒
十一、污泥处理和处置
第四节 污水厂的总体布置
一、污水厂总体布置的内容
二、污水厂的平面布置
三、污水厂的高程布置
第五节 工程结构与辅助工程
一、工程结构
二、电气与自控
三、计量与检测
四、其他辅助工程
第六节 污水处理工程节能设计
一、污水处理中的能耗
二、污水处理的节能技术
第六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验收与运行管理
第一节 污水处理厂工程竣工验收
一、工程验收组织与程序
二、工程验收的准备
三、工程验收的内容
四、水池工程验收
五、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验收
六、管道安装工程验收
第二节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一、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概述
二、沉淀池的运行和管理
三、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
四、生物膜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五、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的运行管理
六、管道与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三节 某污水厌氧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
一、工程概况
二、处理工程说明
三、调试与运行方案
四、调试运行记录
五、异常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某污水好氧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
一、工程概况与特色
二、处理工艺说明
三、调试运行方案
四、调试运行记录
五、调试问题与解决
六、运行的自动控制
第七章 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第一节 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
一、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深度
二、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三、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四、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步骤和参考资料
第二节 污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
一、污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
二、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深度要求
三、毕业设计的选题
四、毕业设计成果要求
五、毕业设计进度计划和步骤
第八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实例
第一节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实例
一、总论
二、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三、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计算
四、污水处理厂总体布置
五、土建与公用工程
六、投资估算
七、劳动定员与运行费用
第二节 某淀粉厂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实例
一、概述
二、设计资料
三、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四、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
五、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六、施工要求
第三节 某城市污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述
二、深度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三、深度处理工艺设计计算
四、深度处理工程总体布置
五、投资估算与运行费用
第九章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参考资料
第一节 有关设计的参考资料
一、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二、常用水质标准索引
三、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四、常用设计与施工规范索引
五、常用标准图索引
六、劳动定员
七、附属建筑与设备
八、厂区道路与绿化
九、各种管线允许距离
十、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的溶解氧量
十一、消防间距
第二节 有关制图的基本知识
一、图纸幅面与标题栏
二、比例
三、图线
四、尺寸注写规则
五、标高
六、坐标
七、方向标
八、索引标志
九、图纸折叠方法
附录
附图1 某城市污水厂氧化沟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图1∶1000
附图2 某城市污水厂氧化沟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图
附图3 某厂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图
附图4 某厂污水处理站高程图
附图5 SBR工艺设计图
附图6 辐流沉淀池工艺设计图
附图7 潜污泵房工艺设计图
附图8 污泥浓缩池工艺设计图
附图9 某城市污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污水要达标排放,一般需经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才能达到要求,甚至需要三级处理才能达到目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的典型流程分别见图3-2和图3-3。
污水厂的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处理构筑物、辅助生产构(建)筑物、附属生活建筑物。
根据污水的特征、水质、水量、处理后排放标准,比较确定了污水处理方案之后,就应根据批准的设计方案,去完成设计计算与绘图工作。
污水厂处理工艺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城市或企业的总体规划或现状与设计方案选择处理厂厂址;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说明;处理构筑物型式选型说明;处理构筑物或设施的设计计算;主要辅助构(建)筑物设计计算;主要设备设计计算选择;污水厂总体布置(平面或竖向)及厂区道路、绿化和管线综合布置;处理构(建)筑物、主要辅助构(建)筑物、非标设备设计图绘制;编制主要设备材料表。①污水厂的设计和其他工程设计一样,应符合适用的要求,首先必须确保污水厂处理后达到排放要求。考虑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如施工条件),在可能的基础上,选择的处理工艺流程、构(建)筑物型式、主要设备、设计标准和数据等,皮最大限度地满足污水厂功能的实现,使处理后污水符合水质要求。
②污水厂设计采用的各项设计参数必须可靠。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和认真研究各项自然条件,如水质水量资料、同类工程资料。按照工程的处理要求,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好各项设计数据,在设计中一定要遵守现行的设计规范,保证必要的安全系数。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采用持积极慎重的态度。
③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必须符合经济的要求。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完成后,总体布置、单体设计及药剂选用等要尽可能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
④污水厂设计应当力求技术合理。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必须根据需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工艺、机械和自控技术,但要确保安全可靠。
⑤污水厂设计必须注意近远期的结合,不宜分期建设的部分,如配水井、泵房及加药间等,其土建部分应一次建成;在无远期规划的情况下,设计时应为今后发展留有挖潜和扩建的条件。
……
前言/序言
本书自2001年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在工程应用和院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十年前,作者依据污水处理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尝试性地编著了本书第一版。200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发行,至今已有十年,随着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发展,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和运行的发展,本书第一版中涉及的某些知识和方法也在更新和变化,为此我们对本书第一版进行了适当修订。希望更加有利于读者和环保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学工作。
这次修订工作,延续了第一版“注重实践、强化能力”的特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主要内容如下:
全书基本保留了第一版的结构体系、所阐述的处理技术及其知识,根据读者的建议,参照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和变化,作了全面修订。重点对第一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八章第一节和第九章第一节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在第六章“污水处理厂工程验收与运行管理”中,增加了第三节“某污水厌氧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和第四节“某污水好氧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在第八章“污水处理厂设计实例”中,增加了第三节“某城市污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本书由曾科担任主编,朱喜礼和李自勋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曾科、朱喜礼、李自勋、陆少鸣、李杉、宋宏杰、崔燕平和侯玉杰。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次修订工作难免存在疏漏,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不胜感谢。
编者
2011年5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领域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第2版)》的内容: --- 图书名称:《古建筑测绘与数字化保护实践》 作者: 王 鸿 飞, 李 建 华 出版社: 城市建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68.00 元 内容简介 《古建筑测绘与数字化保护实践》一书,聚焦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与传统测绘方法的深度融合。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面向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历史研究人员、测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指南。它系统地梳理了从传统手工测绘到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等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全过程,旨在为古建筑的记录、评估、修复和监测提供一套科学、严谨且高效的工作流程。 全书共分八个主要部分,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实际操作要点。 第一部分:古建筑测绘基础理论与规范(约200字)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我国古建筑测绘的历史沿革,确立了“全面、准确、不损害原状”的测绘基本原则。详细阐述了国家及行业关于文物保护测绘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包括测绘精度要求、数据组织格式和成果交付规范。重点讲解了传统测绘技术(如皮尺丈量、经纬仪定向)的原理及其在特定场景下的适用性,为后续数字化测绘提供对比和基准参考。 第二部分:传统手绘测图与信息提取(约250字) 尽管数字化技术日益普及,但传统手绘测图作为基础技能和对建筑实体最直观的理解方式仍不可或缺。本章详尽介绍了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的关键技巧,包括如何快速捕捉建筑的几何特征、处理复杂屋顶坡度和斗拱结构的表达方式。深入分析了文物图纸的符号系统和注记规范,强调了现场勘察中对材料、工艺、风化程度等“非几何信息”的准确记录与信息提取,这些信息是后续三维模型数据赋予“文化内涵”的基础。 第三部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约300字) 这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本部分系统介绍了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TLS)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指标(如测程、精度、扫描速率)及其在大型、复杂或高危古建筑测绘中的优势。内容涵盖了外场数据采集的布点策略(确保完整性和配准精度)、数据预处理(如噪点去除、异常值剔除)以及关键区域的精细化扫描技术。尤其详述了多站点数据配准(Registration)的方法,包括基于靶标配准、特征配准和全局优化的技术流程,确保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和绝对精度。 第四部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与低空遥感(约250字) 针对古建筑外部立面、屋顶及周边环境的快速获取,本章重点介绍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UAV-SfM)技术的实践应用。内容覆盖了航线规划(光照条件、重叠率设定)、相机标定、地面控制点的精确布设与测量,以及利用专业软件生成高分辨率正射影像(DOM)和三维实景模型(DSM/3D Mesh)的全过程。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高效获取屋脊吻兽、琉璃瓦等细部结构的高精度数据,并讨论了遮挡物、阴影对模型重建质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五部分:点云数据处理与精细化建模(约250字) 原始点云数据是“数字化遗产”的原材料,其后续处理至关重要。本章详细讲解了专业软件(如CloudCompare, Revit, Archicad)中对海量点云数据的管理、可视化和后处理流程。重点阐述了从点云到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转化技术,包括自动特征提取、特征线拟合、几何体重建等方法。书中区分了基于“多边形网格”(Mesh)的纯表现模型和基于“参数化构件”(BIM)的分析模型,指导读者根据保护需求选择合适的建模深度和数据表达形式。 第六部分:历史信息集成与多源数据融合(约150字) 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绝非单纯的几何再现。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将测绘数据与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古籍图档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关联与融合。通过建立统一的空间参考框架,实现图、文、表的相互溯源和联动查询,构建多维度、可交互的数字档案。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在三维空间中直观地分析历史变迁和结构演化。 第七部分:数字化成果的应用与展示(约150字) 本章着眼于测绘成果的最终价值实现。内容包括成果图纸的数字化输出规范、三维模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同时,深入探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物展示、公众教育和辅助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例如利用AR技术进行虚拟修复效果的现场叠加展示。 第八部分:结构健康监测与长期维护(约100字) 最后,本书将测绘技术延伸至建筑的长期健康监测。介绍了如何利用静态或动态监测点数据与初始扫描基准进行周期性比对,评估建筑的微小位移、沉降或结构病害发展趋势,为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适时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多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真实案例,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步骤和疑难解答。 2. 技术前沿性: 全面覆盖了 TLS、UAV-SfM、BIM 等最新的数字化技术链条。 3. 面向实战: 每一章节均附带“实践要点提示”和“常见错误分析”,极具指导价值。 本书是文保工作者、测绘人员、建筑类高校师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