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罗格·博奈,罗德维克·沃尔彻 著,吴季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学
  • 生存
  • 人类命运
  • 灾难
  • 科技
  • 长时规划
  • 风险评估
  • 文明延续
  • 末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3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0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细致分析了天体威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量和能源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涵盖长达10万年的时间跨度。书中所作的分析显示,为使人类社会在遥远的未来存活下去,现在做出规划已非常重要,移居其它星球的设想是不实际的;并传递出了重要的讯息:必须严格限制全球人口的增长,并为10万年后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做出规划。《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乐观的前景,强调了稳定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如果世界人口总数不超过110亿,那么以后1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就可能享受到适度舒适的环境和资源等——人类将会拥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和聚变能。《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所用统计资料均经过严格的筛选,并有明确的出处和参考文献,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是政府决策人员、战略规划人员可以信赖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人类的未来与地球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是否能继续生存10万年?回望过去,我们必须了解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预测可能会遇到的灾难和考验,并从就现在开始筹划应对策略。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理清了人类发展所面临危险、挑战和威胁;分析了关键的能源、矿藏、水和粮食等的问题;强调了主动管理上述资源的重要性;明确了基于空间观测技术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管理地球未来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为确保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对21世纪作出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主要面向社会发展、气候、能源、水和矿产资源、人口健康、遥感和空间科技方面,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府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者、制定者和对能源、气候、空间科技等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罗格·博奈,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所长,曾任欧洲空间局(ESA)副局长等职。
  罗德维克·沃尔彻,曾任欧洲南方天文天台长。
  吴季,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并获五部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者奖。
  2005年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负责有效载荷的研制,并任“萤火一号”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精彩书评

  天体物理学家罗格 博奈和罗德维克 沃尔彻的新著《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是一本很严肃的当代科学著作。吴季等同志把它译成中文出版,中国读者必受益匪浅。
  作者以近代天体物理、航天科学为主线,综述和剖析了20世纪各学科的最新成就,映现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步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以翔实的科学资料把幻想、梦想和现实区分开来,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是科幻,不是规划,更不是乌托邦,而是为人类选择前进道路的参导手册。我分享译者们的期望,愿各代政治家、政府领导、各级决策者都能读一读,将大有益于积累科学新知,科学筹划发展战略,提高国家和人民与天灾人祸抗争的能力。
  ——光明日报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为什么要将研究的时间段定在10万年呢?
1.2 人口和资源
1.3 管理与合作
1.4 全书的布局
1.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地球简史
2.1 地球年龄
2.2 地质年代表
2.3 月球的形成和太阳系晚期重大撞击事件
2.4 大陆和板块构造
2.4.1 大陆
2.4.2 板块构造
2.4.3 地球磁场
2.5 地球大气演变
2.6 生命及其演化
2.6.1 太古代的早期化石
2.6.2 元古代和氧气的出现
2.6.3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生物群和冰冻的地球
2.6.4 显生代,生物灭绝
2.7 结论
2.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宇宙中的天体威胁
3.1 引言
3.2 来自银河系的威胁
3.2.1 太阳之死
3.2.2 遭遇星际云和恒星
3.2.3 超新星爆发、紫外辐射和宇宙射线
3.2.4 伽马射线暴和磁星
3.3 来自太阳系的威胁
3.3.1 先前撞击的痕迹
3.3.2 撞击物的性质:小行星和彗星
3.3.3 危险性预估
3.3.4 撞击在继续
3.3.5 缓解措施
3.3.6 偏离危险
3.3.7 决策
3.3.8 空间碎片
3.4 结论
3.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地球灾害
4.1 引言
4.2 疾病
4.2.1 10万年后人类寿命会多长?
4.2.2 10万年后人类身高会多高?
4.3 地质灾害:火山
4.3.1 火山和构造活动
4.3.2 火山的毁灭性力量
4.3.3 火山和气候变化
4.3.4 预测火山喷发.xxxix4.4 地震灾害:地震的威胁
4.4.1 地震强度的测量
4.4.2 地震预报
4.4.3 防震减灾
4.5 海啸
4.5.1 海啸是什么?
4.5.2 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海啸
4.5.3 海啸预报和减灾措施
4.6 气候灾害
4.6.1 风暴:气旋、飓风、台风
4.6.2 洪灾
4.6.3 旱灾
4.7 结论
4.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变化的气候
5.1 气候变化的各种证据
5.2 全球气候系统
5.3 远古时期的气候
5.4 最近的冰期
5.5 近期的气候
5.6 太阳的变化
5.7 火山喷发
5.8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5.9 对最近2000年气候记录的分析
5.10 臭氧空洞
5.11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6章 未来的气候
6.1 未来气候的设想
6.2 变暖的地理分布特征
6.3 海平面
6.4 10万年后的气候
6.5 对预测未来气候的质疑
6.6 气候变化的后果
6.7 附录:四个主要的SRES情景
6.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7章 未来的生存能力:能量和无机资源
7.1 人类继续生存10万年所需的能量
7.1.1 10万年后世界的能源需求
7.1.2 长远未来的次要能源
7.1.3 风能
7.1.4 太阳能
7.1.5 生物燃料
7.1.6 核能
7.1.7 核聚变能
7.2 21世纪的能量来源
7.2.1 碳类化石燃料
7.2.2 电力和可再生能源
7.2.3 从现在至彼时
7.3 元素与矿物
7.3.1 元素的形成和丰度
7.3.2 地球的化学组成
7.3.3 矿产资源
7.3.4 现状和展望
7.3.5 可以使用10万年的矿产资源
7.3.6 从现在到彼时
7.4 结论
7.5 注释和参考文献.xxiixxi

第8章 未来的生存: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8.1 水资源
8.1.1 水循环
8.1.2 水的利用与缺水问题
8.1.3 补救措施
8.1.4 10万年所需的水
8.1.5 从现在至彼时:水资源与气候变化
8.2 农业
8.2.1 增加产量
8.2.2 土地利用的现在与过去
8.2.3 人口
8.2.4 农业用地和产出
8.2.5 灌溉
8.2.6 肥料和杀虫剂
8.2.7 表层土壤
8.2.8 人类继续生存10万年所需的农业资源
8.2.9 从现在至彼时
8.3 森林和荒野
8.4 结论
8.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9章 逃离地球:从梦想到现实?
9.1 简介
9.2 何处是方向?
9.2.1 金星情况分析
9.2.2 火星情况分析
9.2.3 其他星球
9.2.4 星际旅行
9.2.5 太空城市?
9.3 如何对待月球?
9.3.1 月球空间站
9.3.2 将月球作为科研基地
9.3.3 对月球进行非科考探测
9.3.4 地球月球系统之外的资源:行星和小行星
9.4 改造地球
9.4.1 吸收或存储二氧化碳
9.4.2 给地球降温
9.5 结论
9.6 注释和参考文献第

第10章 管理地球的未来:空间的关键作用
10.1 引言
10.2 地球空间观测的特殊需求
10.2.1 地球内部
10.2.2 水:水圈和低温层
10.2.3 大气层
10.2.4 生物圈
10.3.空间手段和方法
10.3.1 地球观测的最优轨道
10.3.2 测地学和测高卫星:测量地球的形状
10.3.3 全球定位系统
10.3.4 合成孔径雷达
10.3.5 光学成像
10.3.6 遥感光谱学
10.3.7 辐射测量技术
10.3.8 监测天文和太阳的影响
10.4 结论
10.5 注释和参考文献.xxivxxiii

第11章 管理地球的未来:建立架构
11.1 引言
11.2 警告阶段:需开展系统的科学观测
11.2.1 预报天气:简单的个案
11.2.2 科学警告阶段:以IPCC为例
11.2.3 充分组织并利用空间手段
11.3 必不可少的政治因素
11.3.1 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关键性作用
11.3.2 政治观点剖析
11.3.3 动了感情的认识:峰回路转
11.4 结论:迈向全球生态治理?
11.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12章 结论
12.1 控制人口的增长
12.2 稳定全球变暖的趋势
12.3 地球这艘“航船”的极限
12.4 教育和科学的关键角色
12.5 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
12.6 困难但却是紧迫的转折期
12.7 逐步进入一个稳定的社会
12.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前言/序言

  读者们可能会奇怪,我们竟然决定写一本关于唯一不用望远镜观测的行星的书。笔者在20世纪下半叶均负责过欧洲最重要的天文和空间科学计划。之前我们着眼于对整个宇宙的探索,而如今为何决定将目光转向人类居住的这个由岩石、水和大气构成的小星球呢?

  自 笔者出生以来,地球上的人口已经增加了两倍多。与此同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抗生素被发明,原子弹和氢弹得到研发,物质的结构已几乎完全被 破解,1957年Sputnik 1号卫星的发射则标志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及其演化的认识,信息技术为 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光污染迫使我们到地球上最高、最为偏僻的山上去安装望远镜以继续进行观测。过去60年中,大量的无线电通 信和电视信号使得天空的射频电磁波强度增加了4个数量级,以至于我们正在考虑在月球背面安装射电望远镜,利用月球来阻挡来自现代文明的强烈射频波。

  即 使先前我们并不想为地球担心,其现状也已迫使我们改变工作方式。当我们揭开金星、火星、以及银河系中围绕着恒星旋转的不计其数的行星的秘密之时,我们不得 不关注一下地球,扪心自问它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承载生命并抵抗人类强加于其演化过程中的那些巨大的、远超自然变化的变化。人们经常向天文学家提出的问题之一 就是在那些新发现的遥远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照此逻辑,我们就会问:在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确定存在生命的星球上,生命还能生存多久?换句话说,人类会继续 存活下去吗?还能存活多长时间?

  因此,2002年我们决定开始立足现实并关心地球。后来,我们将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限制在10万年之内, 在本书的开头会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10万年很短暂:如果将地球的年龄比作24小时,10万年仅仅相当于不到2秒的时间。从我们动笔撰写这本书直至该中译 本出版,已过去10年的时间,这期间地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这10年中,地球温度以每年0.01℃的速度增长,以致平均气温增长了0.1℃。海平面升高 了超过3cm,90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了。同时,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30个月,老年人的比例也增加了,这是一个需要重组人类社会的清晰讯号。人类社会还 能持续多久?难道人类社会不是注定要崩溃吗?我们必须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为了避免人类社会崩溃的命运并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必须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在 一本书中订立目标当然比较容易,而从现在开始如何行动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则不那么显而易见了。本书尽力列出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农业或土地利用等方面需做 的转变。在本书撰写期间,通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笔者的思路。全球变暖问题需要不间断的 监控,并需要本就艰难的政治和社会决策。要实现这些转变,充分理解其必要性是先决条件。这些转变非常困难,甚至会很痛苦,但是如能理解其必要性,一切就会 容易些。从这方面讲,精确地阐明地球的现状有着绝对的必要性,这需要彻底全面的科学评估,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地面和在轨的空间测量与观测,以及大量的建模 与计算。

  在未来,空间活动将是非常关键的,所有利用空间的国家将在提高对地观测手段方面负有全球性的责任。尤其是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其 空间计划且令人印象深刻,将成为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搭档。要使所有人意识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接受必要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作为科学家,我们倡导更多的科学与更多的教育完全在情理之中。正如孔夫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接下来的10万年中,科学知识和技术将 主导文明的发展,提高人类分析和预测未来并研发更有效地获取继续生存所需资源的能力。

  我们深信,只有那些肩负责任的人们意识到鉴于地球 有限的资源只有尽快建立社会-经济系统时,地球才能承载得起未来的人口。在该中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为改变自身条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未来世界所 需的行动是一致的。而在这些之中,最为令人震惊的是,中国成功遏制了人口增长,这是创造并维持一个可生存社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中国人 口将很快增至80亿,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对于水、农业、能源、金属和矿产需求的增长。此外,还将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正在逐渐提 高,政府也已开始了植树造林工程。此外,中国正快速提高其能源效益,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化。政府需要在环境加速恶化这一现状下成功地进行环境保护。

  对 地球现状作出评估是科学界的责任,而针对地球现状采取行动是政治界的责任。如果科学家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政治界,将会促进这种转变,而这种转变也会容易 些。对于人类而言,可将地球比作一艘宇宙航船。这艘航船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能力在生物多样化的环境中承载几十亿人口的地方,也是我们拥有的唯一一艘航 船。对这艘“航船”的可居住状态加以维护,是人类的集体责任。正如我们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全球的问题需要基于全球的管理。为了更好地实施必要的措施应对这 些问题,要在危及全球未来的领域采纳新的全球管理模式。

  然而,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持续生存2000-3000年是可能的,尽管这要比本书中10万年的目标要短,但在这世界上,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
《星尘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永恒的追问》 导言: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下,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概率的奇迹。人类,这个诞生于蓝色星球的智慧物种,在短短几百万年的演化中,完成了从石器到信息时代的飞跃。然而,这种突进式的进步,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站稳了文明的基石?或者,我们不过是在一次宏大宇宙剧本中,一次短暂而绚烂的登场? 《星尘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永恒的追问》并非一部关于特定物种极限生存的记录,而是一次对文明本质、生存悖论以及宇宙终极图景的深度哲学思辨与科学前瞻。本书将视角拉远,不再局限于地球文明的近忧,而是探讨任何先进文明在面对宇宙基本法则时,可能遭遇的普遍性挑战与必然命运。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脆弱性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文明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在时间洪流中的极端脆弱性。我们不再关注“如何活下去”,而是探讨“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能持续的文明”。 1.1 智慧的代价:认知陷阱与熵增的幽灵 文明的诞生源于信息处理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但这种能力本身也带来了独特的生存风险。我们将考察“认知茧房”——当一个文明过于沉溺于自身的成功模型时,如何丧失对外部颠覆性变化的敏感性。通过对古代文明衰落模式的类比,我们揭示了资源依赖性、社会内耗以及意识形态僵化在不同技术阶段对文明存续的负面作用。熵增定律不仅是物理学的法则,更是社会组织信息冗余与混乱增长的隐喻。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维持秩序所需的能量和信息投入,往往超过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1.2 摇篮的限制:行星环境的保守性 地球,作为我们的摇篮,其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相对稳定,造就了生命的繁荣。然而,任何行星系统都存在其寿命极限。本书详细探讨了恒星演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灾难,从超新星爆发的辐射冲击到星系碰撞的引力扰动。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恒星系(如红矮星系、双星系统)对生命长期演化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成熟的文明,其“安全边际”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间尺度才能保障?行星尺度的生存,本质上是一种低概率的、暂时的幸运状态。 第二部分:超越尺度的困境——费米悖论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费米悖论视为宇宙文明普遍性的试金石。如果宇宙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为何我们尚未感知到其他文明存在的清晰信号?我们不寻求单一的答案,而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困境矩阵。 2.1 技术奇点的双刃剑:自我毁灭的加速器 技术爆炸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剧烈改造能力,但这种能力常常先于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深刻理解。我们考察了“大过滤器”理论的不同解释模型,重点聚焦于那些可能发生在文明发展中期,但并非特定于某一物种生理特征的障碍。例如,对基本粒子和能量的极端控制能力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物理实验失控,或是信息超载导致的社会治理崩溃。技术进步可能并非是通往永恒的阶梯,而是一条通往高能级自我湮灭的快车道。 2.2 信号的衰减与沟通的鸿沟 即使存在其他文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可解读性也是巨大的挑战。宇宙尺度的距离意味着信号传递存在不可逾越的时间延迟。更深层次的探讨在于“沟通的语义基础”。一个在不同物理法则背景下演化出的心智结构,其认知框架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文明的“声音”可能在发出时,就已经因缺乏共同的参照系而成为背景噪音,或者在到达接收者时,已经被宇宙背景辐射所稀释,失去了结构化的意义。 第三部分:文明的形态学与终极选择 面对生存的普遍性挑战,先进文明可能采取的几种“形态学转变”路径,以及这些转变本身带来的哲学悖论。 3.1 维度迁跃与“去物质化” 当行星尺度成为束缚,文明的下一步是逃离物质形态的限制。本书探讨了从生物学载体向计算实体(如上传意识、后生物智能体)的演化路径。然而,这种“去物质化”是否意味着真正的生存延续?当生存的载体失去了与宇宙基本物质交互的“体验感”时,这种永恒是否还具有我们所理解的“价值”?我们将这一过程视为一种“形式的胜利,本质的退却”。 3.2 银河尺度的工程与资源重构 另一种路径是超越本恒星系的限制,进行大规模的星际工程。我们分析了戴森球的理论局限性,以及在面对宇宙尺度随机事件时,分散化生存的必要性。但即便能控制数千个星系,文明仍然需要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宇宙中所有可利用的能量和信息都遵循同样的物理约束。一个能构建宏伟工程的文明,必然也拥有与之匹配的毁灭能力。 3.3 永恒的悖论:意义的消解 如果一个文明成功地克服了所有外在的生存威胁,达到了某种形式的“永恒”,那么它将面临更深刻的内在危机——意义的消解。当所有的挑战都被解决,所有的知识都被获取,一切都处于可预测的状态时,驱动文明前进的内在动力——好奇心、竞争与创造——将如何维持?本书推测,无尽的稳定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缓慢的、精神上的热寂。 结语: 《星尘回响》最终聚焦于我们对“能否做到”这一命题的内在态度。宇宙的广阔和时间的冷漠,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技术上的雄心,更要有哲学上的谦卑。文明的终极答案可能并不在于它能持续多久,而是在于它在有限的火花中,留下了何种深刻的印记。这场对永恒的追问,是所有智慧生命都无法回避的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仿佛一本承载了古老智慧的典籍。我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提出的那个极具颠覆性的问题所吸引:“人类能否做到‘继续生存10万年’?”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术突破的设想,更是一个指向人类终极命运的拷问。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往往能够超越娱乐本身,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恐惧与渴望。而“10万年”这个数字,其背后所蕴含的时间尺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认知范畴。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如果人类真的能够获得如此漫长的生命,我们的文明将走向何方?是否会发展出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科技、哲学和艺术?又或者,我们是否会因为过于冗长的生命而陷入一种深刻的停滞,失去前进的动力?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探讨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面临的科学、技术、伦理以及社会挑战,比如资源分配、人口控制、以及如何避免长生带来的精神负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未来,又将如何描绘那些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的人类社会。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作品,我准备好迎接它带来的震撼。

评分

拿到这本《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时,我便被其厚重的书名和简洁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这个标题本身就抛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发人深省的命题,让我立刻联想到无数关于生命、时间和文明的哲学探讨。我不禁开始想象,作者将如何构思一个人类得以延续十万年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解决了疾病、衰老,甚至死亡的根本问题?又或者,这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有条件的“生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科技路径,但更吸引我的是,当人类拥有如此悠长生命时,我们社会和文化将如何演变。例如,知识的传承会变得怎样?经验的积累是否会产生某种集体智慧,还是会加剧个体的疏离感?新的社会结构、权力体系,甚至宗教信仰,是否会出现?我尤其好奇,在这种永恒的生存面前,人类是否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意义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某种形式的倦怠与虚无。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人类潜能与未来极限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阅读它,看看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幅超越想象的未来画卷。

评分

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这本书的标题犹如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好奇心。 “继续生存10万年”——这个设定的宏大性,几乎让我瞬间就想到了无数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幻设定,更是一个关于人类潜能与极限的终极命题。我猜测,这本书不会止步于描绘先进的技术,而是会深入探讨,当人类克服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后,我们自身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道德观念,甚至是我们对“人生”的定义,是否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10万年,这足够让一个文明从石器时代发展到星际时代,那么,一个“活了”10万年的个体,他的内心将承载多少历史?他如何处理那些已经成为过去,却又铭刻在心的记忆?是否会出现一种全新的、超越我们理解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证,关于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更重要的是,关于人类在漫长生命中的精神韧性。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反复回味的思考的作品,而这本书,似乎恰恰具备这样的潜力,我非常期待它带来的启发。

评分

书名的冲击力毋庸置疑,“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幻的设定,更像是一个直接抛给所有读者的终极疑问。我普段就對時間的尺度和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個標題觸及了我最深層次的思考。我預感,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比如基因工程或意識上傳,而是會更深入地探討,當生命不再被自然的時限所束縛後,人類的精神世界、社會結構、乃至我們對“存在”本身的理解,將會發生怎樣的劇變。想像一下,一個活了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人類,他的記憶、情感、價值觀將會是何等複雜?他如何面對失去、如何處理無盡的時間?是否會出現一種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文明模式”,一種適應了超長壽命的生存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個既有科學依據,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去解答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命題。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的前瞻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迫切地想翻開它,去探索那個由十萬年生命所構成的未知領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遐想,简洁的字体,深邃的背景,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时间与存在的宏大叙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攫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探讨。我一直对“长生不老”或者“超长寿命”这类概念非常感兴趣,但很多作品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这本书似乎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心理甚至精神层面的巨变。想象一下,当生命不再受限于短暂的生物钟,人类的价值观、社会结构、甚至个体对存在的意义都会被重新定义。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当一切都变得可以无限期地等待?是否会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以“寿命”作为区分?我们如何处理积累了数个世纪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这些都是这本书可能触及的引人入胜的议题。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描绘那些经历过无数个世纪的人类,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疲惫,以及他们面对永恒的可能绝望。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而正是这种悬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寻找那可能存在的答案,或者,更多关于问题的思考。

评分

写给我们渐渐失去的故乡,关于作者,李若瑄,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以放养姿态生长在云南边地小城,18岁离家求学,从此开始漂泊生活。现供职于知名杂志海外版,长期奔波各地,所见所闻愈多,愈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生活,书写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故事。

评分

引发人们反思的著作,特别是官员、富豪要读

评分

因此,2002年我们决定开始立足现实并关心地球。后来,我们将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限制在10万年之内, 在本书的开头会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10万年很短暂:如果将地球的年龄比作24小时,10万年仅仅相当于不到2秒的时间。从我们动笔撰写这本书直至该中译 本出版,已过去10年的时间,这期间地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这10年中,地球温度以每年0.01℃的速度增长,以致平均气温增长了0.1℃。海平面升高 了超过3cm,90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了。同时,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30个月,老年人的比例也增加了,这是一个需要重组人类社会的清晰讯号。人类社会还 能持续多久?难道人类社会不是注定要崩溃吗?我们必须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为了避免人类社会崩溃的命运并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必须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评分

自 笔者出生以来,地球上的人口已经增加了两倍多。与此同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抗生素被发明,原子弹和氢弹得到研发,物质的结构已几乎完全被 破解,1957年Sputnik 1号卫星的发射则标志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及其演化的认识,信息技术为 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光污染迫使我们到地球上最高、最为偏僻的山上去安装望远镜以继续进行观测。过去60年中,大量的无线电通 信和电视信号使得天空的射频电磁波强度增加了4个数量级,以至于我们正在考虑在月球背面安装射电望远镜,利用月球来阻挡来自现代文明的强烈射频波。

评分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评分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评分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评分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评分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