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畢竟是工具書,需要經常翻閱,良好的質感讓人愛不釋手。但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所蘊含的學術視野。它不僅僅羅列瞭乾支和年份的對應,更深入到瞭曆法變遷、朔望月的計算等技術層麵,這為我們理解古代時間觀念提供瞭更深層次的入口。我記得有一次在研究唐代藩鎮割據時,對某個事件的時間點産生瞭疑問,市麵上很多參考書都語焉不詳,而這套《通檢》通過精確到日的乾支推算,清晰地還原瞭當時的真實時間軸。這種“以時間為骨架,以事件為血肉”的梳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曆史事件發生順序和邏輯關係的把握。它讓曆史不再是平鋪直敘的一條綫,而是充滿瞭精確坐標的立體結構。
評分這部《二十五史乾支通檢(套裝上下冊)》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部隱藏在史學背後的密碼本。初拿到手的時候,我還以為這隻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對照錶,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編者在梳理曆代史書的乾支紀年方麵下足瞭功夫,細節之詳盡令人驚嘆。比如,在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常常會遇到一些年代模糊的記載,這本書就像一把萬能鑰匙,瞬間就能將那些模糊的乾支年份對應到具體的公曆時間,這對於考據癖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談的通史著作,而是紮根於最基礎的史料考訂,每一個條目都經過反復推敲,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讀這本書,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曆史脈絡的深刻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轉換,更是對曆史時間框架的重構。這本書對於任何一位嚴肅的曆史研究者來說,都是案頭必備的“鎮山之寶”。
評分我將這套書視為一種“曆史的時間地圖”。地圖的好處在於,無論你關注的是宏大的時代變遷,還是微小的個人生平,它都能為你提供一個精確的定位。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曆代正朔交替時期紀年混亂情況的處理,這往往是其他通史書籍處理得最為草率的地方。但在這套書裏,每一個交接點都被細緻地標注和校對,極大地避免瞭後世研究者因年代混淆而産生的誤判。它不僅僅是查閱工具,更是一種培養精確史觀的教材。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中國曆史的時間感被重塑瞭,不再是模糊的“大概在那個時候”,而是擁有瞭精準的乾支坐標。這種基於嚴密考訂的時間框架,對於構建穩固的曆史認知體係至關重要。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套書會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雖然它本質上是一部工具書,但其背後所體現的治學精神和對曆史細節的執著,同樣能感染和激勵讀者。通過對照這套書,我甚至開始思考古代史官是如何進行日常記錄和編纂工作的,那種對“準時”的執著,體現瞭古代社會對秩序的維護。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上下兩冊分工明確,涵蓋瞭從秦漢到清末的漫長曆史跨度,幾乎做到瞭無遺漏。對於任何想要進行嚴肅的、需要精確年代支撐的史學研究,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撰寫專業曆史著作,這本書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錨點,它提供的精確性是任何電子數據庫短期內難以比擬的實體參照。
評分我原本對乾支紀年法接觸不多,總覺得那是古代人的復雜計算方式,直到翻開這套書,纔領悟到其在史學中的核心地位。這套書的排版和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雖然內容專業,但檢索起來卻異常方便。我嘗試用它來核對《資治通鑒》中的一些關鍵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發現效率比我以往查閱各種零散資料高齣數倍。特彆是對於那些跨越多個朝代或在邊疆地區發生的曆史事件,乾支的統一標準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瞭一個統一的參照係,消除瞭不同史籍在紀年上的潛在衝突。它不像那些通俗曆史讀物那樣追求故事性,而是專注於史料的“硬核”準確性,這種對基礎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纔是真正構建起堅實史學大廈的基石。對於想深入理解古代政治周期和時間感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
評分現為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隋唐史、曆史地理 。
評分王雙懷,陝西銅川人,1961年10月生。1979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後赴陝西榆林中學任教。1985年至1988年為陝西師大碩士研究生。1988年6月留校工作,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1994年8月考入陝西師大曆史地理研究所,隨史念海先生研讀曆史地理 。1996年晉升副教授。1997年獲博士學位。1998年10月赴香港浸會大學訪學。現在陝西師大從事中國曆史地理的教學研究工作。
評分中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評分天乾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齣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瞭。
評分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乾),産生陰陽閤曆,發展齣現在的天乾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評分天乾地支,簡稱“乾支”。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乾”,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閤,組成瞭乾支紀法。從殷墟齣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評分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注: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評分中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評分天乾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齣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