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达 著
图书标签:
  • Cisco
  • H3C
  • 交换机
  • 配置
  • 管理
  • 网络
  • 设备
  • 技术
  • 实战
  • 手册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92469
版次:2
商品编码:10902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要目标群:都市女性。她们是爱美丽、爱时尚,凭感觉购物的一群人,不分年龄与阶层。
次要目标群:时尚圈人士。《我的时尚穿搭规则:让你在每个场合都焕发光彩》是时尚圈人士必备的一本书。《我的100件时尚单品》的读者。

海报:

★尼娜·加西亚 时尚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世界时尚杂志《ELLE》和《嘉人》中担任时装总监
美国热播时尚真人秀《天桥骄子》(Project Runway)重量级评委
★继《我的100件时尚单品》畅销全球后,世界上犀利的时尚女魔头尼娜·加西亚再次拿下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宝座!这次她解决了所有女性都非常关心与头疼的一个问题:去这个场合我应该穿什么?
★ 《我的时尚穿搭规则:让你在每个场合都焕发光彩》有了这些规则,你将永远不会出错,还能在各种场合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魅力,艳压群芳!
★《我的时尚穿搭规则:让你在每个场合都焕发光彩》成为风靡全美的时尚教科书,几乎人手一本!读完《我的时尚穿搭规则:让你在每个场合都焕发光彩》,你将不再担心自己的经济实力、也不必花时间追赶所谓的潮流上面,更不会在重要的场合出糗
★《天桥骄子》时尚顾问提姆·冈恩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尼娜·加西亚的建议辛辣并且真诚,完全可以成就或者毁掉一套衣服。”

内容简介

   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时尚,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奇的风格偶像,莫过于那些深谙各种规则却有信心全然无视它们的女士,她们将所有推向边缘,却仍能完美地保持在所谓‘适当’的范围之中。”
   在时尚女王尼娜·加西亚的新作《我的时尚规则》里,她将其丰富的时尚知识和通达的人情世故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创造力并且无以伦比的方式解决了女人们的普遍困惑:“我到底该穿什么?”。她给我们展示了无数的单品,饰品,还有不同场合的着装策略。有了尼娜的建议,你永远不会出错。你会了解到所有你需要知道的窍门,使你的每一天看起来都无懈可击。

作者简介

王达,享誉国内的顶尖网络实战专家,国内最佳IT图书原创作者,“网管师”认证教材唯一指定作者,网管员必读系列图书作者。
个人所获荣誉:2004年度华储网“最佳lT图书作者”称号,2005年度华储网“最佳IT图书作者”称号,2006年度第二书店“输出荣誉奖”,2006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易飞思公司“最佳贡献奖”,2007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优秀作译者”称号,2008年度51CTO、互动出版网等单位联合颁发的“IT图书最佳原创作者奖”。
著作所获荣誉:《虚拟专用网(VPN)精解》、《网管员必读——网络基础》和《网管员必读——网络应用》获2004年度华储网“读者最喜爱的IT图书”称号。《网管员必读——服务器与数据存储》、《网管员必读——超级网管经验谈》和《网管员必读——网络管理》获2005年度华储网“读者最喜爱的IT图书”称号。
《网管员必读》系列图书在2006年第13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获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等多家单位联合颁发的“2005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是获得此奖的唯一的IT技术图书)《网管员必读——超级网管经验谈》获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颁发的“2006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
《网管员必读》系列丛书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度“最佳品牌奖”。《网管员必读——超级网管经验谈》(第2版)获互动出版网“我最喜爱的技术图书”称号。
《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获2007年度“读者最喜爱的技术图书”称号。
《网管第一课——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获互动出版网2008年度安全类图书销售排行第7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尼娜·加西亚的建议辛辣并且真诚,完全可以成就或者毁掉一套衣服。”
   ——《天桥骄子》时尚顾问提姆·冈恩
  
   我非常愿意推荐这本书,甚至觉得尼娜应该早点出版,她毫无保留的精彩分享,让我这个资深的时尚人士也收获颇丰。如果我早点儿知道,恐怕就不会出那么次糗了!
   ——资深时尚编辑 安娜
  
   我很想说,这本书给我了很多的帮助,我看到比时尚杂志要好很多的东西,谢谢尼娜!
   ——美国读者 艾米丽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篇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章 Cisco Catalyst主要交换机系列选型和应用
1.1 Cisco主要以太网交换机系列
1.1.1 Cisco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
1.1.2 Cisco Catalyst以太网交换机的命名规则
1.1.3 园区网Catalyst交换解决方案
1.1.4 园区网Catalyst交换方案示例
1.2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
1.2.1 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的主要机型
1.2.2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交换引擎
1.2.3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2.4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
1.3.1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机型和主要特性
1.3.2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3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4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
1.4.1 Catalyst 4500 系列的主要机型
1.4.2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4.3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5 主要Cisco Catalyst汇聚层交换机
1.5.1 Cisco Catalyst 3750-E系列交换机
1.5.2 Cisco Catalyst 3560-E系列交换机
1.5.3 Cisco Catalyst 3560系列交换机
1.5.4 Cisco Catalyst 3750-X 和 3560-X系列交换机
? 第2章 Cisco交换机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
2.1 Cisco交换机的IOS系统
2.1.1 初识Cisco IOS系统
2.1.2 Cisco IOS体系结构的发展过程
2.1.3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
2.1.4 Cisco IOS 12.4T及以前版本的版本命名规则
2.1.5 Cisco IOS 15.0系列的版本命名规则
2.2 Cisco IOS系统的访问
2.2.1 通过Console接口本地访问IOS
2.2.2 通过Telnet程序远程访问IOS系统的配置
2.3 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
2.4 Cisco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
2.4.1 Cisco IOS命令模式
2.4.2 Cisco IOS帮助系统的使用
2.4.3 Cisco IOS命令的缩写
2.4.4 Cisco IOS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
2.4.5 Cisco IOS的错误提示消息
2.4.6 Cisco IOS的历史命令记录功能
2.4.7 Cisco IOS命令的编辑功能
2.5 Cisco IOS的配置改变日志功能
2.5.1 配置改变通知和日志特征配置
2.5.2 显示配置日志条目和内存使用统计
2.5.3 清除配置日志条目
2.6 Cisco IOS文件系统管理
2.6.1 显示可用的IOS文件系统
2.6.2 设置默认文件系统
2.6.3 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
2.6.4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2.6.5 创建和删除目录/文件
2.6.6 复制文件
2.6.7 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
2.7 Cisco IOS交换机第一次使用时的配置
2.7.1 更改Cisco IOS交换机的主机名
2.7.2 Cisco IOS交换机特权级别的配置
2.7.3 Cisco IOS交换机访问密码配置
第3章 Cisco交换机IOS系统映像文件和配置文件管理
3.1 Cisco IOS映像文件
3.1.1 IOS映像命名规则
3.1.2 IOS映像软件特性集
3.1.3 Cisco IOS映像文件格式和查看方法
3.2 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映像
3.2.1 为使用T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2.2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映像文件
3.2.3 使用TFTP上传映像文件
3.3 使用FT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
3.3.1 为使用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3.2 使用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
3.3.3 使用FT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
3.4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
3.4.1 为使用RC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4.2 使用RC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
3.4.3 使用RC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
3.5 Cisco IOS映像的其他管理
3.5.1 IOS映像重载计划配置
3.5.2 IOS映像文件的删除
3.5.3 从交换机堆叠成员中复制映像文件
3.5.4 交换机堆叠中的IOS映像自动更新
3.5.5 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交换机
3.5.6 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映像的交换机
3.5.7 恢复Cisco交换机到出厂配置
3.5.8 恢复Cisco IOS交换机密码
3.6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文件
3.6.1 IOS配置文件概述
3.6.2 创建和使用IOS配置文件指南
3.6.3 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IOS配置文件
3.7 通过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7.1 为使用TFT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7.2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7.3 使用T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8 通过使用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8.1 为使用FT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8.2 使用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8.3 使用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9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9.1 为使用RC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9.2 使用RC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9.3 使用RC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10 清除、替换和回滚IOS配置信息
3.10.1 清除启动IOS配置文件
3.10.2 理解Cisco IOS配置回滚
3.10.3 理解Cisco IOS配置替换
3.10.4 替换和回滚IOS配置操作指南
3.10.5 启用IOS配置存档功能
3.10.6 执行IOS配置替换和回滚操作
第4章 Cisco IOS交换机二层接口配置与管理
4.1 IOS交换机上的交换端口及配置与管理
4.1.1 理解两组重要概念
4.1.2 Access端口及数据帧收发规则
4.1.3 Trunk端口及数据帧收发规则
4.1.4 Tunnel端口
4.2 Cisco IOS交换机的其他类型端口
4.2.1 IOS交换机的可路由端口
4.2.2 IOS交换机的SVI接口
4.2.3 IOS交换机的Uplink端口
4.2.4 IOS交换机的EMP
4.2.5 IOS交换机的EPG
4.2.6 IOS交换机的PoE端口
4.3 Cisco IOS交换机接口的基础配置与管理
4.3.1 IOS交换机接口类型和标识
4.3.2 IOS交换机物理以太网接口配置流程
4.3.3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范围配置
4.3.4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范围宏配置
4.3.5 IOS交换机接口配置信息查看
4.3.6 IOS交换机MAC地址信息查看
4.4 Cisco IOS交换机二层接口模式配置
4.4.1 配置二层以太网接口为Access端口
4.4.2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二层Trunk端口
4.4.3 清除IOS交换机中的二层接口配置
4.5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属性配置
4.5.1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默认属性
4.5.2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描述配置
4.5.3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配置
4.5.4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流控制配置
4.5.5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Auto-MDIX配置
4.5.6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PoE配置
4.5.7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链路状态和中继状态事件配置
4.6 Cisco IOS交换机Tunnel端口及配置
4.6.1 理解IEEE 802.1Q Tunneling技术
4.6.2 IEEE 802.1Q Tunneling配置指南
4.6.3 IEEE 802.1Q Tunnel端口配置
第5章 Cisco IOS交换机 二层协议配置与管理
5.1 Cisco IOS交换机CDP配置与管理
5.1.1 CDP概述
5.1.2 IOS交换机的CDP配置
5.1.3 IOS交换机的CDP监控与维护
5.2 Cisco IOS交换机LLDP和LLDP-MED配置与管理
5.2.1 理解LLDP和LLDP-MED协议
5.2.2 IOS交换机LLDP配置
5.2.3 IOS交换机LLDP-MED配置
5.2.4 在IOS交换机上使用LLDP和LLDP-MED进行监控与管理
5.3 Cisco IOS交换机UDLD配置与管理
5.3.1 UDLD概述
5.3.2 IOS交换机UDLD配置
5.3.3 在IOS交换机上使用UDLD进行监控与管理
第6章 Cisco IOS系统交换机三层以太网接口配置与管理
6.1 Cisco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配置
6.1.1 IOS交换机的三层接口类型
6.1.2 IOS交换机的三层接口基本配置步骤
6.1.3 理解并配置SVI自动状态排除功能
6.1.4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IP MTU的配置步骤和示例
6.1.5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计数器的配置步骤和示例
6.2 Cisco IOS交换机管理接口的配置
6.2.1 二层固定配置IOS交换机管理接口配置
6.2.2 三层IOS交换机管理接口配置
6.3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配置
6.3.1 以太网通道概述
6.3.2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协议
6.3.3 IOS交换机的默认以太网通道配置
6.3.4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
6.3.5 IOS交换机二层以太网通道配置
6.3.6 IOS交换机三层以太网通道配置
6.3.7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接口删除
6.3.8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删除
6.4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及配置
6.4.1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方案
6.4.2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配置
6.5 Cisco IOS交换机端口绑定
6.5.1 开启端口安全功能实现端口与MAC地址的绑定
6.5.2 配置MAC地址扩展ACL实现端口绑定
6.5.3 配置IP ACL和MAC扩展ACL实现端口绑定
第7章 Cisco IOS交换机级联和堆叠配置与管理
7.1 交换机的级联
7.1.1 两种交换机级联方案
7.1.2 光纤端口的级联
7.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基础
7.2.1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概述
7.2.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电缆的选择与连接
7.2.3 Cisco IOS交换机中的全带宽和半带宽堆叠连接
7.2.4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协议兼容建议
7.2.5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形成
7.2.6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主的选举和再选举
7.3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
7.3.1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
7.3.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号的分配与管理
7.3.3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优先级值的配置与管理
7.3.4 Cisco IOS交换机启用永久MAC地址功能
7.3.5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预备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7.3.6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自动更新和自动建议配置
7.3.7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自动更新和自动建议消息示例
7.3.8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非兼容软件映像的更新
7.3.9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访问
7.3.10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的访问
第8章 Cisco IOS交换机VLAN和VTP配置与管理
8.1 VLAN基础
8.1.1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8.1.2 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加深对VLAN的理解
8.1.3 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
8.1.4 VLAN技术诞生的历史背景
8.1.5 VLAN的主要特性
8.1.6 VLAN的主要划分方式
8.2 Cisco IOS交换机VLAN基础
8.2.1 Cisco IOS交换机的VLAN范围
8.2.2 Cisco IOS交换机的VLAN端口成员模式
8.2.3 Cisco IOS交换机的默认VLAN配置
8.3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
8.3.1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
8.3.2 Cisco IOS交换机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
8.3.3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VLAN保存
8.3.4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VLAN的创建与编辑
8.3.5 指派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
8.4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
8.4.1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
8.4.2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的创建与编辑
8.4.3 使用IOS系统内部VLAN ID创建扩展范围VLAN
8.5 Cisco IOS交换机VLAN中继
8.5.1 Cisco IOS交换机VLAN中继概述
8.5.2 Cisco IOS交换机的ISL和802.1Q帧格式
8.6 Cisco IOS交换机VTP基础
8.6.1 Cisco IOS交换机VTP概述
8.6.2 Cisco IOS交换机VTP工作模式
8.6.3 Cisco IOS交换机VTP域
8.6.4 Cisco IOS交换机VTP通告和VTP消息
8.6.5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
8.6.6 Cisco IOS交换机VTP修剪
8.7 Cisco I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
8.7.1 Cisco IOS交换机默认VTP配置
8.7.2 Cisco IOS交换机VTP配置指南
8.7.3 Cisco IOS交换机VTP模式配置
8.7.4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3密码配置
8.7.5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3主服务器配置
8.7.6 Cisco IOS交换机VTP修剪配置
8.7.7 为未打标记的通信配置本地VLAN
8.7.8 Cisco IOS交换机每端口VTP的配置
8.7.9 向VTP域中添加VTP客户机
第9章 Cisco IOS交换机PVLAN 和VMPS配置与管理
9.1 PVLAN基础
9.1.1 PVLAN架构
9.1.2 PVLAN中的各种VLAN及端口用途
9.1.3 PVLAN的主要应用
9.1.4 跨越多个交换机的PVLAN
9.1.5 PVLAN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9.2 Cisco IOS交换机PVLAN配置与管理
9.2.1 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
9.2.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
9.2.3 配置PVLAN功能时其他功能的限制
9.2.4 指派一个VLAN作为PVLAN的配置与管理
9.2.5 关联从VLAN到主VLAN的配置与管理
9.2.6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主机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7 把二层接口作为隔离PVLAN中继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8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中继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9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10 允许从VLAN流入通信路由的配置与管理
9.3 Cisco IOS交换机PVLAN综合配置示例
9.3.1 基本PVLAN配置示例
9.3.2 跨越多交换机的PVLAN配置综合示例
9.4 Cisco交换机VMPS基础
9.4.1 VMPS概述
9.4.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
9.4.3 Fallback VLAN和违规VMPS客户机请求
9.5 Cisco IOS交换机VMPS配置与管理
9.5.1 Cisco交换机VMPS配置指南
9.5.2 配置VMPS数据库
9.5.3 Cisco CatOS交换机VMPS服务器配置
9.5.4 VMPS客户机配置
9.5.5 VLAN成员的再次确认
9.5.6 再次确认时间间隔配置
9.5.7 重试时间间隔配置
9.5.8 改变再次确认时间间隔
9.5.9 改变重试次数
9.5.10 管理和监控VMPS
9.5.11 基于MAC地址的VLAN配置示例
第10章 Catalyst交换机VLAN桥接与路由配置
10.1 Fallback桥接配置
10.1.1 Fallback桥接概述
10.1.2 默认Fallback桥接配置
10.1.3 创建桥接组
10.1.4 调整生成树参数
10.1.5 调整BPDU间隔
10.1.6 监控和维护Fallback桥接
10.2 VLAN间路由配置思路和示例
10.2.1 纯IOS或IOS/CatOS混合系统环境中的VLAN间路由配置思路和示例
10.2.2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M上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3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M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4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5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6 使用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7 使用外部Cisco 7505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8 利用外部Catalyst 8510 CSR交换式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第11章 Cisco IOS交换机STP、 RSTP和MSTP基础
11.1 理解IEEE 802.1D STP
11.1.1 STP的由来
11.1.2 STP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11.1.3 理解网桥ID
11.1.4 理解STP BPDU(网桥协议数据单元)
11.1.5 STP运作规则
11.1.6 STP角色选举
11.1.7 理解根网桥选举
11.1.8 生成树拓扑生成原理
11.2 IEEE 802.1D STP端口状态
11.2.1 STP端口状态概述
11.2.2 阻塞状态
11.2.3 侦听状态
11.2.4 学习状态
11.2.5 转发状态
11.2.6 禁用状态
11.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
11.3 IEEE 802.1D STP的增强特性
11.3.1 PortFast(端口快速)
11.3.2 UplinkFast(级联快速)
11.3.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
11.3.4 BPDU Guard(BPDU保护)
11.3.5 Root Guard(根保护)
11.3.6 Loop Guard(环路保护)
11.4 理解IEEE 802.1w RSTP
11.4.1 RSTP概述
11.4.2 RSTP端口角色和拓扑
11.4.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
11.4.4 RSTP端口角色同步原理
11.4.5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
11.5 理解Cisco专有的PVST、PVST+和Rapid-PVST+
11.5.1 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
11.5.2 Cisco PVST
11.5.3 Cisco PVST+和Rapid-PVST+
11.5.4 交换机堆叠中的PVST+或Rapid-PVST+生成树
11.6 理解IEEE 802.1s MSTP
11.6.1 MSTP生成树类型
11.6.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
11.6.3 MSTP的其他特性
11.6.4 MSTP与其他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
11.6.5 Cisco与H3C交换机生成树模式的协同能力
第12章 Catalyst交换机STP/RSTP/MST配置与管理
12.1 Cisco IOS交换机的STP配置
12.1.1 默认STP配置
12.1.2 改变生成树模式
12.1.3 启用扩展系统ID
12.1.4 配置根交换机
12.1.5 配置从根交换机
12.1.6 配置端口优先级
12.1.7 配置端口开销
12.1.8 配置VLAN网桥优先级值
12.1.9 配置hello时间
12.1.10 为VLAN配置转发延时
12.1.11 为VLAN配置最长生存时间
12.2 Cisco IOS交换机生成树负载均衡配置示例
12.2.1 使用STP端口优先级进行负载均衡的配置示例
12.2.2 使用STP端口路径开销进行负载均衡的配置示例
12.3 Cisco IOS交换机的MSTP配置
12.3.1 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
12.3.2 IOS系统MSTP配置指南
12.3.3 指定MST区域配置和启用MSTP
12.3.4 配置MST根交换机
12.3.5 配置从根交换机配置
12.3.6 配置端口优先级
12.3.7 配置路径开销
12.3.8 网桥优先级配置
12.3.9 Hello时间配置
12.3.10 转发延时配置
12.3.11 最大生存时间配置
12.3.12 最大跃点数配置
12.3.13 链接类型指定
12.3.14 显示MST配置和状态
12.4 Cisco IOS系统生成树增强特性配置
12.4.1 启用根保护
12.4.2 配置PortFast
12.4.3 配置PortFast BPDU保护
12.4.4 配置PortFast BPDU过滤
12.4.5 配置UplinkFast
12.4.6 配置BackboneFast
12.4.7 配置环路保护(Loop Guard)
12.5 PVST+到Rapid-PVST的迁移配置示例
12.5.1 两台分布层交换机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2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3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4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原始配置
12.5.5 接入层Access 1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6 接入层Access 2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7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5.8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分布层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9 混合模式下的调试输出
12.5.10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
12.6 PVST+到MSTP的迁移配置示例
12.6.1 PVST+模式迁移到MSTP模式的配置综述
12.6.2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分布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3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4 Access 1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5 Access 2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6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

第二篇 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3章 H3C主要交换机系列 选型和主要应用
13.1 H3C主要以太网交换机系列
13.1.1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
13.1.2 H3C交换机命名规则
13.2 H3C S9500E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2.1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2.2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2.3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3 H3C S9500交换机系列选型及应用
13.3.1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3.2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3.3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4 H3C S7500E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4.1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4.2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4.3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5 H3C S7500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5.1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交换引擎和业务接口板
13.5.2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5.3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6 H3C汇聚层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1 H3C S58系列万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2 H3C S5600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3 H3C S5500-EI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4 H3C S5500-SI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5 H3C S3600系列百兆汇聚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 H3C接入层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1 S5100-EI系列千兆接入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2 H3C S510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3 H3C S5120-E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4 H3C S512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5 H3C S3100-E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6 H3C S310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第14章 H3C交换机操作系统 的基本使用
14.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的登录
14.1.1 H3C交换机的软件版本
14.1.2 H3C交换机CLI的登录方式及基本配置
14.2 H3C交换机Console本地登录配置
14.2.1 认证方式为None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2.2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2.3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3 H3C以太网交换机Telnet登录配置
14.3.1 认证方式为None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3.2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3.3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4 H3C交换机Web登录
14.5 H3C以太网交换机命令行视图和命令行约定
14.6 H3C交换机CLI命令级别和用户级别
14.6.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级别和用户级别
14.6.2 设置CLI命令级别
14.6.3 切换用户级别的方法和配置示例
14.7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的使用
14.7.1 使用H3C交换机CLI的在线帮助
14.7.2 H3C交换机CLI显示控制操作
14.7.3 H3C交换机CLI历史命令查询操作
14.7.4 H3C交换机CLI典型错误信息
14.7.5 H3C交换机CLI命令的缩写
14.7.6 H3C交换机CLI命令的编辑
14.7.7 H3C交换机CLI的其他特性
14.8 H3C交换机文件系统管理
14.8.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目录操作
14.8.2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的文件操作
14.8.3 H3C交换机Flash:操作
14.8.4 H3C交换机文件系统管理示例
第15章 H3C交换机操作系统映像和配置文件管理
15.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中的文件类型
15.1.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文件属性
15.1.2 H3C交换机启动文件顺序选择
15.1.3 H3C交换机文件属性配置
15.2 H3C交换机BOOTROM引导程序和主机程序的加载
15.2.1 通过Console口利用XModem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2 通过以太网口利用TFTP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3 通过以太网口利用FTP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4 通过FTP进行远程加载
15.2.5 远程升级H3C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15.3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
15.3.1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操作方法
15.3.2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示例
15.4 H3C交换机系统基本配置和管理
15.5 H3C交换机密码恢复
第16章 H3C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基本配置与管理
16.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类型及报文收发规则
16.1.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类型
16.1.2 H3C交换机三种类型以太网端口报文收发规则
16.2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配置
16.2.1 H3C交换机Combo口配置
16.2.2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基本属性配置
16.2.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的流控制功能配置
16.2.4 H3C交换机端口报文流量阈值或大小配置
16.2.5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配置
16.2.6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进行环回监测功能配置
16.2.7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连接电缆检测功能的启用
16.2.8 端口组配置
16.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的配置显示和维护
16.4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与管理
16.4.1 H3C交换机的手工端口汇聚
16.4.2 H3C交换机静态LACP汇聚
16.4.3 H3C交换机动态LACP汇聚
16.4.4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类型
16.4.5 H3C交换机手工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6 H3C交换机静态LACP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7 H3C交换机动态LACP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8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管理
16.4.9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配置示例
16.5 H3C交换机的端口绑定配置
16.5.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绑定配置
16.5.2 H3C交换机端口绑定配置管理
16.5.3 H3C交换机端口绑定配置示例
16.6 H3C交换机MAC地址转发表管理
16.6.1 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
16.6.2 MAC地址表项的分类与特点
16.6.3 MAC地址转发表管理配置
16.6.4 H3C交换机MAC地址转发表管理典型配置举例
16.7 H3C交换机IP地址配置与管理
16.7.1 H3C交换机三层接口IP地址配置
16.7.2 H3C交换机IP地址配置举例
16.7.3 H3C交换机IP地址管理
16.8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配置与管理
16.8.1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的主要特性
16.8.2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配置
16.8.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隔离管理
16.8.4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典型配置综合示例
第17章 H3C交换机二层协议配置与管理
17.1 H3C交换机ARP配置与管理
17.1.1 H3C交换机ARP基本配置
17.1.2 H3C交换机免费ARP配置
17.1.3 H3C交换机ARP配置信息管理
17.2 H3C交换机ARP攻击防御配置
17.2.1 主要ARP安全隐患及相关H3C预防技术
17.2.2 动态ARP表项学习最大数目配置
17.2.3 ARP报文源MAC一致性检查配置
17.2.4 基于网关IP/MAC的ARP报文过滤功能配置
17.2.5 ARP入侵检测功能配置
17.2.6 ARP报文限速功能配置
17.2.7 H3C交换机ARP入侵检测和报文限速配置示例
17.2.8 H3C交换机基于网关IP/MAC的ARP报文过滤配置示例
17.2.9 H3C交换机ARP泛洪攻击预防配置示例
17.3 H3C交换机代理ARP配置
17.3.1 ARP代理简介
17.3.2 H3C交换机ARP代理配置
17.4 H3C交换机MFF配置与管理
17.4.1 MFF的主要特性
17.4.2 H3C交换机MFF配置
17.4.3 H3C交换机MFF配置管理
17.4.4 H3C交换机MFF典型配置示例
17.5 H3C交换机DLDP配置与管理
17.5.1 DLDP简介
17.5.2 DLDP协议报文
17.5.3 DLDP协议的状态和定时器
17.5.4 DLDP的工作机制
17.5.5 DLDP的链路自动恢复机制
17.5.6 H3C交换机DLDP基本配置
17.5.7 H3C交换机DLDP状态重置配置和DLDP配置管理
17.5.8 H3C交换机DLDP配置示例
17.6 H3C交换机Smart Link配置与管理
17.6.1 Smart Link简介
17.6.2 Smart Link的工作原理
17.6.3 H3C Smart Link交换机配置
17.6.4 Smart Link配置管理
17.6.5 H3C交换机Smart Link配置示例
17.7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与管理
17.7.1 Monitor Link的工作原理
17.7.2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
17.7.3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管理
17.7.4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示例
第18章 H3C交换机IRF堆叠 配置与管理
18.1 H3C IRF技术与配置
18.1.1 H3C IRF简介
18.1.2 H3C交换机IRF堆叠原理
18.1.3 H3C交换机IRF堆叠的主要技术
18.1.4 H3C交换机IRF的自动堆叠机制
18.2 H3C交换机IRF堆叠配置与管理
18.2.1 H3C交换机Fabric端口配置
18.2.2 H3C交换机UnitID配置
18.2.3 H3C交换机Unit名配置
18.2.4 H3C交换机IRF Fabric名配置
18.2.5 H3C交换机IRF自动堆叠功能配置
18.2.6 H3C S3600系统交换机中的堆叠认证配置
18.2.7 H3C交换机IRF堆叠管理
18.2.8 H3C S5600系列交换机IRF配置示例
18.2.9 H3C S3600系列交换机IRF堆叠配置示例
18.3 H3C交换机IRF2工作原理
18.3.1 IRF2软件体系架构
18.3.2 IRF2的底层转发实现
18.3.3 IRF2的物理连接
18.3.4 IRF2的形成
18.3.5 IRF2拓扑收集
18.3.6 IRF2角色选举
18.3.7 IRF2成员管理
18.3.8 IRF2软件系统管理
18.3.9 多IRF2冲突检测
18.3.10 H3C交换机IRF2互联方案
18.4 H3C交换机IRF2基本配置
18.4.1 IRF2配置前的准备和基本配置、管理任务
18.4.2 IRF域编号配置
18.4.3 IRF2成员编号配置
18.4.4 IRF2端口配置
18.4.5 IRF2成员优先级配置
18.4.6 IRF2成员设备描述信息配置
18.4.7 IRF2链路负载分担类型配置
18.4.8 IRF2的桥MAC保留时间配置
18.4.9 启用IRF2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
18.4.10 IRF2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配置
18.5 IRF2 MAD配置
18.5.1 IRF2 LACP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2 RF2 BFD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3 IRF2 ARP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4 IRF2 MAD故障恢复
18.5.5 含LACP MAD检测的IRF2配置示例
18.5.6 含BFD MAD检测的IRF2配置示例
18.5.7 含ARP MAD检测的IRF配置示例
18.6 IRF2系统的访问与管理
18.6.1 访问Master
18.6.2 访问Slave
18.6.3 IRF2配置管理
第19章 H3C交换机VLAN 配置与管理
19.1 H3C交换机VLAN基础
19.2 H3C交换机VLAN创建和基本属性配置
19.2.1 VLAN的创建、标识和显示配置
19.2.2 H3C交换机VLAN接口基本属性配置
19.2.3 H3C交换机VLAN管理
19.3 H3C交换机基于端口VLAN配置
19.3.1 基于端口VLAN简介
19.3.2 将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3 将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4 把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5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一
19.3.6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二
19.3.7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三
19.4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VLAN配置
19.4.1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VLAN的工作原理
19.4.2 H3C基于协议VLAN配置
19.4.3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
19.5 H3C交换机基于IP子网VLAN配置
19.5.1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
19.5.2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示例
19.6 H3C交换机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
19.6.1 基于MAC地址VLAN的实现机制
19.6.2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配置
19.6.3 动态触发端口加入静态MAC VLAN配置
19.6.4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配置示例
19.7 H3C交换机GVRP VLAN注册配置与管理
19.7.1 GVRP消息和定时器
19.7.2 GVRP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19.7.3 H3C交换机GVRP功能启用和注册模式配置
19.7.4 H3C交换机GARP定时器配置
19.7.5 H3C交换机GVRP管理
19.7.6 H3C交换机GVRP简单配置示例
19.7.7 H3C交换机GVRP综合配置示例
19.8 H3C交换机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
19.8.1 通过IP路由实现VLAN间的路由配置示例
19.8.2 通过以太网子接口实现VLAN间单臂路由配置示例
第20章 H3C交换机隔离用户VLAN和超VLAN配置与管理
20.1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基础
20.1.1 Isolate-user-VLAN简介
20.1.2 Isolate-user-VLAN工作原理
20.1.3 Isolate-user-VLAN配置同步
20.1.4 Isolate-user-VLAN MAC地址同步
20.2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配置与管理
20.2.1 Isolate-user-VLAN配置
20.2.2 Secondary VLAN配置
20.2.3 Isolate-user-VLAN和SecondaryVLAN间映射配置
20.2.4 Isolate-user-VLAN管理
20.2.5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配置示例
20.3 H3C交换机Super VLAN配置与管理
20.3.1 Super VLAN聚合原理
20.3.2 Sub VLAN主机的三层通信原理
20.3.3 H3C交换机Super VLAN配置
20.3.4 H3C交换机Super VLAN管理
20.3.5 Super VLAN简单配置示例
20.3.6 H3C交换机Super VLAN综合配置示例
第21章 H3C交换机MSTP配置与管理
21.1 H3C交换机MSTP基础
21.1.1 MSTP简介
21.1.2 H3C交换机MSTP的基本概念
21.1.3 MSTP的端口角色
21.1.4 MSTP的端口状态及收敛机制
21.1.5 MSTP拓扑计算原理
21.2 H3C交换机MSTP基本配置与示例
21.2.1 MSTP基本配置任务
21.2.2 MST域配置
21.2.3 指定根交换机或备份根交换机
21.2.4 当前交换机桥优先级配置
21.2.5 端口对MSTP报文的识别/发送方式配置
21.2.6 MSTP工作模式配置
21.2.7 MST域最大跳数配置
21.2.8 MSTP交换网络的网络直径配置
21.2.9 MSTP时间参数配置
21.2.10 超时时间因子配置
21.2.11 端口最大发送速率配置
21.2.12 边缘端口配置
21.2.13 端口点对点链路配置
21.2.14 端口路径开销配置
21.2.15 端口优先级配置
21.2.16 开启MSTP特性
21.2.17 H3C交换机MSTP配置示例
21.3 H3C交换机MSTP扩展特性配置
21.3.1 BPDU保护功能配置
21.3.2 Root保护功能配置
21.3.3 环路保护功能配置
21.3.4 防止TC-BPDU报文攻击配置
21.3.5 BPDU报文拦截功能配置
21.4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与示例
21.4.1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
21.4.2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示例
21.5 H3C交换机MSTP网络管理
21.5.1 端口状态快速转换配置
21.5.2 端口生成树模式迁移操作
21.5.3 MSTP配置日志和消息管理
21.5.4 MSTP维护和管理命令







深入浅出,精炼实战:下一代网络架构师的必备指南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网络基础设施的稳定、高效与安全,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数据中心到分支机构,从云计算平台到边缘计算节点,高性能、可扩展且易于管理的网络设备是承载一切业务的关键。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技术分析和详实的实战案例,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全面、系统的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知识体系。它不仅关注“怎么做”,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引导读者理解网络设备背后的原理、设计思路以及最佳实践,从而真正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艺术与管理精髓。 本书的起点,是对现代网络架构核心——交换机——进行一次深度挖掘。我们跳出对单一设备命令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探讨其在不同拓扑、不同场景下的定位与功能。从二层转发的基石,到三层路由的脉络,再到更高层面的安全策略与服务质量保障,我们将层层剥茧,逐步揭示交换机在构建高性能网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巧妙融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核心技术深度解析,原理机制层层剖析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配置命令,而是将核心技术原理作为构建读者知识体系的基石。我们将深入解析以太网帧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理解MAC地址的学习、泛洪与单播转发机制;剖析VLAN的划分原理,探讨Trunk端口与Access端口的配置细节,以及QoS标记在VLAN间如何传递;详解STP(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从PVST+到Rapid-PVST+,再到MSTP,深入理解其防止环路、保证网络冗余的机制,并探讨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化配置。 在三层路由领域,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IP地址规划的迷宫,理解子网划分的艺术,以及VLSM(变长子网掩码)的强大能力。我们将详细阐述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与应用,重点讲解RIP、OSPF、EIGRP(如果适用)等主流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路由计算过程、邻居建立机制以及聚合与汇总的应用。通过对路由信息交换、度量值计算、区域划分等细节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各种路由协议的优劣势,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路由策略。 安全与服务质量:构筑稳健可靠的网络防线 在网络安全日益严峻的今天,本书将安全配置置于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ACL(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原理与应用场景,从标准的ACL到扩展的ACL,以及如何结合ACL实现精细化的流量过滤与访问控制。详细解析端口安全(Port Security)的配置方法,有效防止非法设备的接入,保护网络边界安全。此外,本书还将触及DHCP Snooping、ARP Inspection等动态安全防护机制,帮助读者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服务质量(QoS)是保障关键业务稳定运行的关键。本书将系统地讲解QoS的实现机制,包括流量分类、标记(DSCP、CoS)、排队(Queueing)、整形(Shaping)与策略路由(Policy-Based Routing)等。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如何为语音、视频等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提供优先级的保障,如何限制低优先级业务的带宽占用,从而提升整体网络的应用体验。 高级功能与虚拟化:面向未来的网络架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化和SDN(软件定义网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将前瞻性地介绍虚拟化技术在网络设备中的应用,例如VLAN的进阶应用,如Private VLAN(私有VLAN)的配置与管理,实现同一VLAN内用户间的隔离。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为读者揭示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Stacking(堆叠)等技术,它们如何实现设备的逻辑整合,提升设备的高可用性与性能。 对于追求更高级网络管理的读者,本书还将探讨高级管理与监控技术。我们将讲解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应用,帮助读者利用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对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监控、配置下发与故障告警。同时,我们还将触及NetFlow/sFlow等流量分析技术,为网络优化与安全审计提供数据支撑。 实战导向,案例丰富,学以致用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实战导向。每一项配置都配以详细的操作步骤、命令解释以及预期结果的说明。书中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涵盖了企业办公网、数据中心互联、园区网接入、分支机构互联等典型场景。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理解如何在真实的复杂环境中应用本书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 例如,在探讨VLAN划分时,我们将模拟一个多部门、多功能的企业网络,演示如何根据部门、应用场景进行VLAN划分,并配置Trunk端口连接不同VLAN的服务器。在讲解STP时,我们将构建一个存在冗余链路的网络拓扑,演示STP如何自动检测并阻塞冗余路径,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在涉及路由配置时,我们将模拟一个多区域的企业广域网,展示如何配置OSPF实现区域间的路由互通,以及如何通过路由策略优化流量路径。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命令,而是通过对每个配置项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目的。例如,在配置ACL时,我们将详细解释匹配规则、动作选项,以及ACL在策略路由中的应用。在讲解QoS时,我们将展示如何根据业务优先级,为关键应用预留带宽,并对非关键应用进行流量整形。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实战能力 本书的内容设计,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知识体系。它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高级技术与前沿应用。每一章节的知识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做什么”的指南,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启示录。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理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配置的精髓,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学会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您将培养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网络的能力,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架构师与管理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和掌握现代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 网络工程师:希望提升自身技能,掌握更高级的网络配置与故障排除技巧。 系统管理员:需要负责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IT经理与架构师:需要对网络设备的选择、部署与规划有深入的理解,以设计更高效、安全、可扩展的网络架构。 网络技术爱好者:对网络技术充满热情,渴望系统学习和掌握网络设备的核心知识。 即将踏入网络技术领域的学生与初学者:需要一个系统、权威的入门指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从“配置的执行者”转变为“网络的思考者”,从“命令的记忆者”转变为“技术的理解者”。它将为您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职业竞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小白的救星!我之前对网络设备一窍不通,看到那些命令行就头疼,更别提什么VLAN、STP了。但自从我拿到这本《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上来就讲理论堆砌,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网络概念讲起,然后慢慢深入到交换机的具体配置。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手把手教学”的风格,每一个命令、每一个参数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配合着大量的实例截图,就算我之前一点经验都没有,也能照着一步一步做。特别是关于VLAN的划分和 Trunk 端口的配置,我之前一直搞不明白,看完这本书里的讲解,茅塞顿开!书中的案例也非常贴合实际工作场景,比如如何构建一个小型办公网络的例子,我觉得特别实用,学完立刻就能用得上。而且,它还考虑到了思科和H3C两种主流设备,虽然我目前只接触思科,但知道这本书也覆盖了H3C,感觉非常有价值,以后如果需要接触H3C设备,也不会抓瞎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网络配置从“畏惧”变成了“敢于尝试”,甚至有点小小的成就感了!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我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对各种命令和协议都感到十分困惑。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概念讲到高级的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非常强。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个配置项的解释都非常详细,并且附带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示例,这使得我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每一个配置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在讲解ACL(访问控制列表)的时候,书中不仅列出了各种ACL的配置命令,还详细解释了ACL的匹配顺序、通配符的使用方法等,并提供了多个实际场景下的ACL配置案例,这让我能够轻松掌握ACL的配置技巧,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此外,书中对一些网络安全相关的配置也有详细的讲解,例如端口安全、DHCP Snooping等,这些内容对于我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手册,它能够帮助我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交换机的相关知识,并提升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评分

拿到这本《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网络设备的教材太多了,很多都只是照搬官方文档,或者内容陈旧。但这本书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内容更新非常及时,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交换机型号和一些比较新的技术特性,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人来说,真的非常宝贵。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不只是罗列命令,而是会用很多图示来辅助理解,比如数据包在交换机内部的转发路径,或者不同配置下端口状态的变化,这些可视化图表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像我这样之前对网络管理了解不多的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理解。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脚本和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点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交换机的配置和管理技能,还能让我们对网络技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细心地引导着我一步一步走进网络配置的世界。《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的编写风格极其注重实用性,它没有空泛的理论,更多的是直接面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当我遇到关于网络拓扑设计、不同设备互联互通的难题时,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和配置思路,往往能给我带来启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多层交换机配置的章节,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三层交换机在IP路由、VLAN间路由等方面的配置和管理,并提供了很多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复杂网络环境中实现高效的流量转发。而且,书中的内容非常贴合企业实际应用,比如如何配置QoS来保证关键应用的带宽,或者如何通过SPAN/RSPAN功能进行流量监控和故障诊断,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本书都能提供非常详细和有效的指导。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书中的一些高级配置章节,比如堆叠、IRF等,每次都能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巧,感觉这本书陪伴着我不断成长。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网络工程师,我一直习惯于在实践中学习,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理论基础不够扎实,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总想找一本权威的书籍来系统地梳理一下。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提供详细配置步骤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底层原理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讲解路由协议的时候,这本书不仅给出了配置命令,还详细解释了路由信息的传播过程、度量值计算以及各种协议的优缺点,这对于我理解不同场景下选择何种路由协议至关重要。此外,书中的故障排除章节也写得非常精彩,列举了很多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系统性的排查思路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高级特性的讲解,比如VRRP、HSRP等高可用性协议,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并给出了详细的配置示例,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来构建更加稳定可靠的网络。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且深入,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不错的实用工具书,喜欢

评分

很实用的书!!初学者比较适合!!

评分

买回来后,用于充当工具书

评分

好书 参考价值高 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很强大,书的内容很全很丰富

评分

质量很好,方便也很好用。

评分

这一系列的书听说都很不错,据大牛推荐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自己想买一本纯粹的实例较成书。这本好是挺好 就是不是纯实例教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