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脈因證治》舊題元·硃震亨(字彥修,人稱丹溪翁)著,清·湯望久(字來蘇)校輯,初刊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般認為本書非硃氏原著,係後人輯集丹溪諸書方論編成。本書分4捲,共70篇。捲一、捲二列卒屍、痹、痙、厥、傷寒、大頭腫痛等內科病證27種;捲三、捲四除分載宿食、留飲、噯氣、吞酸、嘈雜、積聚、消渴諸內科病證外,還列述外科、五官、婦人、小兒等病證36種,附有雜證、雜治、髒證、七情證、雜脈、察視、汗等7篇醫論。每述一病,首述脈診,次審因辨證,最後論治法。“脈、因、訌、治”一以貫之。既嚴守辨證求因、又有審因論治原則,四者之中,強調首察脈象。足見丹溪對脈學理論的研究和貢獻。因此,曆來被視為學醫津梁。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脈因證治》以清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池陽周學海校刊周氏醫學叢書本為底本,上海科技齣版社1958年新一版鉛印本為校本整理,目錄按周氏醫學叢書本編次。
作者簡介
作者:(元)硃丹溪
目錄
捲一
一、卒屍
二、痹
三、痙
四、痿
五、厥
六、傷寒
七、大頭腫痛附:蛤蟆瘟
八、霍亂
九、瘟病
十、傷暑
十一、瘧
十二、疸
十三、勞附:勞極煩熱勞瘵
捲二
十四、熱
十五、吐衄下血
十六、下利
十七、泄
十八、自汗、頭汗
十九、淋附:小便不禁-腎髒風
二十、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
二十一、眩暈。
二十二、心腹痛
二十三、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
二十四、肩背痛附:腰髀痛
二十五、脅痛附:身體痛
二十六、逆痰嗽
二十七、喘附:哮
捲三
二十八、宿食、留飲附:痰飲
二十九、噯氣、吞酸、嘈雜附:檗氣
三十、積聚附:痰塊
三十一、消渴
三十二、痞
三十三、腫脹
三十四、嘔吐噦
三十五、噎膈
三十六、瘡瘍
三十七、癰疽附:癭瘤
捲四
三十八、乳癰
三十九、瘰
四十、發斑
四十一、丹疹
四十二、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
四十三、傾僕
四十四、百藥中傷
四十五、癲狂附:癇
四十六、驚悸
四十七、疝癲
四十八、腳氣
四十九、蟲附:狐盛
五十、喉痹
五十一、口
五十二、舌
五十三、目
五十四、耳
五十五、鼻
五十六、齒
五十七、結燥
五十八、痔漏
五十九、婦人産胎
六十、帶下
六十一、經候
六十二、崩漏
六十三、小兒證
六十四、雜證
六十五、雜治
六十六、髒證
六十七、七情證
六十八、雜脈
六十九、察視
七十、汗
精彩書摘
張論: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過,以緻中脘停留,脹閉痞膈,醋心,宜木香導飲丸主之。貧者,乃動作過勞,飲食粗,酒食傷之,以緻身腹滿悶,時吐酸水,宜進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證同太陰傷寒,隻脈沉,可與導飲丸治之。
又論:留飲,蓄水而已,雖有四、有五之說,隻一證也。夫鬱憤而不伸,則肝氣乘脾之氣而不流,亦為留飲。肝主慮,久不決,則氣不行。脾主思,久則脾結,亦為留飲。因飲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為留飲。飲酒過多,胞經不及滲泄,亦為留飲。渴飲冷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滿,燥久而成痰,左脅同肥氣,右脅同息賁,上入肺則嗽,下人大腸則瀉,入腎則湧,在太陽為支飲,皆內氣逆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麵浮;在下者,股膝腫滿;在中者,支飲痞膈痰逆;在陽不去,久而滯氣;在陰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導水、禹功,調以五苓、葶藶、椒目,逐水為全矣。
有傷西瓜,冷水、羊乳寒濕之物,宜白術二錢、川烏五分、防風一錢、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
傷羊肉麵濕熱之物,宜白術、黃芩、黃連各七錢、大黃二錢、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實;腹痛,白芍藥一錢;腹脹,厚樸;胸中不利,枳殼;胸中寒,陳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蒼術;體肢沉重,蒼術。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
檳榔丸:治傷之輕者,飲食不化,心腹鼓脹。齣劉。
檳榔二錢,陳皮八錢,牽牛頭末四錢
醋糊丸,梧子大。薑湯送下二十丸。
雄黃丸:治傷之重,脅肋虛脹者。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油丸服。法同心痛。
……
前言/序言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脈因證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