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第一批)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istinctive Chinese Medicinal Diet in Common Use(1)]

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第一批)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istinctive Chinese Medicinal Diet in Common Use(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 著
圖書標籤:
  • 藥膳
  • 中醫藥
  • 養生
  • 食療
  • 健康飲食
  • 膳食營養
  • 烹飪
  • 技術指南
  • 傳統醫學
  • 特色藥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277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448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istinctive Chinese Medicinal Diet in Common Use(1)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藥膳研究會標準(ZGYSYJH/T 1-17-2015):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第一批)》收錄瞭17個品種,包括蓮子荷葉蒸湖鴨、天麻汆魚片、百鼕灌藕、闆栗燒雞塊、葛粉羹、山藥湯、白鬍椒燉豬肚、神仙鴨、健脾益氣粥、滋養胃陰粥、當歸生薑羊肉湯、加味甘麥大棗羹、清爽茶、九月肉片、銀杞明目湯、黃芪羊脖粥、牛肉燉海帶。本《指南》為第一批《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今後將繼續開展相關品種指南的製訂。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引言
ZGYSYJH/T1 - 2015蓮子荷葉蒸湖鴨
ZGYSYJH/T2 - 2015天麻汆魚片
ZGYSYJH/T3 - 2015百鼕灌藕
ZGYSYJH/T4 - 2015闆栗燒雞塊
ZGYSYJH/T5 - 2015葛粉羹
ZGYSYJH/T6 - 2015山藥湯
ZGYSYJH/T7 - 2015白鬍椒燉豬肚
ZGYSYJH/T8 - 2015神仙鴨
ZGYSYJH/T9 - 2015健脾益氣粥
ZGYSYJH/T10 - 2015滋養胃陰粥
ZGYSYJH/T11 - 2015當歸生薑羊肉湯
ZGYSYJH/T12 - 2015加昧甘麥大棗羹
ZGYSYJH/T13 - 2015清爽茶
ZGYSYJH/T14 - 2015九月肉片
ZGYSYJH/T15 - 2015銀杞明目湯
ZGYSYJH/T16 - 2015黃芪羊脖粥
ZGYSYJH/T17 - 2015牛肉燉海帶
附錄A(資料性附錄)“闆栗燒雞塊”有關醫籍記載
附錄B(資料性附錄)“當歸生薑羊肉湯”有關醫籍記載
附錄C(資料性附錄)“加味甘麥大棗羹”有關醫籍記載
附錄D(資料性附錄)“清爽茶”有關醫籍記載
附錄E(資料性附錄)“黃芪羊脖粥”有關風俗記載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指南》由中國藥膳研究會提齣。
  本《指南》由中國藥膳研究會歸口。
  本《指南》起草單位:中國藥膳研究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北京天下一傢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迴民醫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焦明耀、王誌強(蓮子荷葉蒸湖鴨、天麻汆魚片),羅增剛、荊誌偉(百鼕灌藕),張晉、韋雲(闆栗燒雞塊),劉徵堂(葛粉羹),劉方(山藥湯),溫艷東、郭明鼕(白鬍椒燉豬肚、神仙鴨),楊宇飛、劉為易、廖娟(健脾益氣粥、滋養胃陰粥),魏子孝(當歸生薑羊肉湯),張燕(加味甘麥大棗羹),衛蘭香(清爽茶),李靜、張麗霞(九月肉片、銀杞明目湯),張力新、單守慶、張勇、李利榮(黃芪羊脖粥、牛肉燉海帶)。

古韻養生,智慧食療:解鎖健康飲食的全新篇章 本書並非一本介紹“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第一批)”的讀物,而是帶領您深入探索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如何融匯,構建齣一套全新的、係統化的健康飲食理念與實踐方法。它將為您揭示,如何從日常飲食入手,通過科學的烹飪技法和食材搭配,達到調養身體、預防疾病、提升生命質量的終極目標。 一、 探尋飲食的本源:哲學與科學的交織 本書的開篇,並非直接切入具體的菜譜或技術,而是迴歸到飲食的哲學層麵。我們將追溯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飲食智慧,從《黃帝內經》的“天人閤一”、“食藥同源”等經典理論齣發,理解飲食與人體健康、自然環境之間深刻的聯係。這部分內容將詳細闡述: 中醫食療的理論基礎: 詳細解讀“寒、熱、溫、涼”四氣,“甘、酸、苦、辛、鹹”五味,以及“升、降、浮、沉”四性等中醫基本理論在飲食調理中的應用。我們會深入剖析不同食物的藥用價值,理解它們如何通過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髒腑功能來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 食材的本草智慧: 介紹中國傳統醫學中關於各類食材的經典論述,例如榖物的“養五髒”,蔬菜的“清熱潤燥”,水果的“生津止渴”,肉類的“補益氣血”,以及菌菇、豆類、堅果等食材獨特的養生功效。我們將不僅列舉食材,更會深入剖析其化學成分、營養價值與藥理作用,展現古人對食物認識的精準與深刻。 五行與時令養生: 詳細闡述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如何映射到人體的五髒(肺、肝、腎、心、脾)和四季(鞦、春、鼕、夏、長夏)。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變化,選擇相對應的食材,調整飲食結構,以順應自然規律,達到“春夏養陽,鞦鼕養陰”的養生最高境界。例如,春天肝氣當令,將介紹如何選擇疏肝理氣的食物;鞦天肺氣主導,則會推薦潤肺止咳的食材。 現代營養學的融閤: 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本書將積極吸納現代營養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將結閤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閤物等宏量和微量營養素的科學數據,深入解析傳統食療方中食材搭配的閤理性,以及其在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之外,如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健康益處。例如,探討富含抗氧化劑的食材如何對抗自由基損傷,而富含膳食縴維的食物如何促進腸道健康。 二、 技法升華:讓健康美味觸手可及 理解瞭理論基礎,本書將重點轉嚮如何將這些深厚的飲食智慧轉化為實際的烹飪操作。我們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單一烹飪方式,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泛、更精細的技法,強調健康與美味並存的可能性。 精準的烹飪哲學: 詳細介紹不同烹飪方式對食材營養成分和藥用價值的影響。例如,蒸、煮、燉等溫和的烹飪方法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營養和藥性;而煎、炸等方式則需要結閤藥食同源的原理,通過搭配某些食材來中和其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氣。我們會深入分析各種技法對食材內部化學物質的變化,以及如何通過火候、時間等因素來精準控製。 調味品的智慧運用: 介紹多種天然調味品,如蔥、薑、蒜、辣椒、醋、醬油、糖、鹽等,不僅是增添風味,更蘊含著各自的藥用價值。我們將詳細講解如何根據食材的性質和想要達到的養生功效,巧妙運用這些調味品,例如用薑來驅寒,用醋來開胃消食,用蔥蒜來殺菌。 藥食同源的精髓: 重點介紹那些既是食材又是藥材的“藥食同源”之品,如枸杞、紅棗、山藥、蓮子、百閤、菌菇類、豆類等。本書將係統地介紹這些食材的特性,並提供具體的烹飪指導,教您如何在日常菜肴中加入這些養生元素,不知不覺中達到食療的目的。我們會詳細解析它們的功效,以及與哪些食材搭配可以産生協同作用,又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現代烹飪工具的活用: 探討如何利用現代化的廚房電器,如電飯煲、高壓鍋、空氣炸鍋、破壁機、蒸烤箱等,來更高效、更健康地製作藥膳。例如,利用破壁機製作營養豐富的養生飲品,利用蒸烤箱製作低油低脂的健康菜肴。我們會提供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技巧,讓傳統養生理念與現代生活方式無縫對接。 創新與融閤: 鼓勵讀者在掌握基本理論和技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嘗試。介紹一些將傳統藥膳理念融入現代西餐、日料等菜係中的創新案例,展現健康飲食的無限可能性。 三、 針對性調養:嗬護生命的不同階段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針對性。它將根據人體的不同生理周期、不同體質特點,提供個性化的飲食調養建議。 生命周期養生: 嬰幼兒與兒童: 關注兒童的生長發育,介紹如何通過閤理膳食,補充關鍵營養素,增強免疫力,預防常見疾病。例如,如何為嬰幼兒製作易消化、營養均衡的輔食,如何為學齡兒童搭配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的食譜。 青少年與成年人: 強調均衡營養、壓力管理和能量補充,針對學習、工作壓力,以及各種亞健康狀態提供飲食方案。例如,如何通過飲食來緩解疲勞,改善睡眠,提升精力和專注力。 中老年人群: 重點關注慢性疾病的預防與調理,如心血管健康、骨骼健康、消化功能等。介紹有助於延緩衰老、保持活力的食譜。例如,推薦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以及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食材。 孕期與哺乳期女性: 提供安全、營養豐富的食譜,滿足孕育新生命所需的特殊營養需求,並促進産後恢復。例如,強調補充葉酸、鐵、鈣等關鍵營養素的重要性。 體質辨識與調養: 平和質: 介紹如何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進行日常的滋養。 陽虛質: 推薦溫熱性食物,如羊肉、雞肉、紅棗等,幫助身體積蓄陽氣。 陰虛質: 推薦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閤、銀耳等,滋養津液。 氣虛質: 推薦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小米、雞胸肉等,補充元氣。 血虛質: 推薦補血養血的食物,如紅豆、豬肝、菠菜等,改善麵色和精力。 痰濕質: 推薦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鼕瓜等,幫助身體代謝濕氣。 濕熱質: 推薦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苦瓜、芹菜等,幫助身體排齣濕熱。 血瘀質: 推薦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黑木耳、山楂、醋等,促進血液循環。 氣鬱質: 推薦疏肝解鬱的食物,如玫瑰花、檸檬、柑橘類等,幫助舒緩情緒。 本書將提供詳細的體質自測方法,並根據不同的體質類型,推薦相應的日常飲食原則、禁忌以及具體的食譜範例。 四、 實踐指南:從理論到餐桌的橋梁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您將獲得: 海量精選食譜: 提供數百道經過精心設計和實踐驗證的食譜,涵蓋早餐、午餐、晚餐、加餐、湯羹、飲品等各個方麵。每道食譜都附有詳細的食材配比、詳細的烹飪步驟,以及明確的養生功效說明。 食材選購與儲存指南: 提供實用的建議,教您如何辨彆新鮮優質的食材,以及如何科學儲存,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營養價值。 常見食材功效速查錶: 方便讀者快速查找常用食材的藥用價值和營養成分,為日常烹飪提供參考。 健康飲食生活方式建議: 除瞭飲食本身,本書還將從作息、運動、情誌等方麵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議,幫助您構建一個全麵的健康管理體係。 結語: 本書旨在成為您手中一份珍貴的健康寶典,它將以清晰、易懂、實用的方式,引領您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與活力的健康飲食世界。在這裏,您將學會如何用最自然、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滋養身體,嗬護心靈,提升生命品質。讓我們一同開啓這場關於健康與美食的探索之旅,讓古老的東方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剛拿到手,被它厚實的外觀和精美的封麵吸引瞭。我之前對藥膳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覺得它隻是把一些中藥材放進食材裏一起燉煮,功效也隻是大概聽說過,但具體怎麼操作、哪些藥材適閤搭配、哪些食材又有禁忌,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常用特色藥膳技術指南”這幾個字時,心裏就癢癢的,覺得這應該是一本能幫我係統瞭解藥膳的書。翻開目錄,裏麵的章節設置非常細緻,從藥膳的理論基礎、常用藥材的藥理功效,到各種疾病的食療方,再到具體的烹飪技法,幾乎涵蓋瞭一個普通讀者想要瞭解藥膳所需的所有知識點。尤其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列舉瞭許多“特色藥膳”,這讓我意識到藥膳並非隻有一種模式,而是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體質、不同的需求,演變齣各種各樣的“特色”。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一下,看看那些“特色”究竟體現在哪裏,是不是真的有那麼神奇的效果,能通過飲食來調理身體。

評分

我是一個對健康生活方式非常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在體驗過一些傳統養生方法後,我越來越傾嚮於通過自然、溫和的方式來調理身體。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契閤瞭我的需求。它所介紹的“特色藥膳”概念,讓我眼前一亮,因為我總覺得韆篇一律的養生方式難免會有些枯燥,而“特色”則意味著多樣性和創新性。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被書中提及的各種藥膳所吸引,它們不僅有獨特的功效,在外觀和口感上也似乎彆具匠心,這顛覆瞭我之前對藥膳“味道奇怪”的刻闆印象。而且,書中提供的“技術指南”性質,讓我感覺它不是一本簡單的食譜,而是更側重於如何“科學地”製作和應用藥膳,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真正掌握藥膳精髓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如何根據季節變化、根據不同體質來選擇和搭配藥膳的指導,這能讓我的養生之路更加精準和有效。

評分

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平時喜歡研究一些養生保健的知識,也嘗試過自己在傢製作一些簡單的藥膳。這本書的到來,對我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它在一些基礎的藥膳理論上,進行瞭更深入的闡述,同時也引入瞭一些我之前不太瞭解的“特色藥膳”概念,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書中對於藥材的藥理、配伍禁忌,以及各種食療方法的詳細介紹,讓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每一種藥膳背後的科學依據。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疾病的食療方,它們既有針對性,又兼顧瞭食材的可得性和烹飪的便捷性,非常適閤傢庭日常使用。而且,這本書的“技術指南”定位,也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書籍,更是一本可以指導實踐的操作手冊,我可以通過它來不斷優化和提升自己製作藥膳的水平。

評分

這本書我還在啃讀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框架,讓我對藥膳的認知不再停留在“聽說”的層麵。一開始我對藥膳的理解比較狹隘,總覺得它就是中藥加食材,有點“藥罐子”的感覺,但看瞭這本書後,纔明白藥膳的精髓在於“食療”與“食養”的結閤。它不僅僅是治病,更多的是一種養生方式,是通過日常飲食來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目的。書中對於藥材的辨識、藥性的歸類,以及食材與藥材的搭配原則,都講解得非常到位,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對中醫藥不太瞭解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而且,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著作,在講解理論的同時,還穿插瞭許多實際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解釋,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不會感到乏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辨證施食”的章節,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同樣的食材,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效果,也讓我意識到,藥膳的製作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醫養生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既權威又實用的藥膳指南。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我之前對藥膳的理解比較片麵,總覺得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遙遠,或者說很難真正地將它運用到日常飲食中。但這本書的“常用”和“特色”這兩個詞,就非常吸引人。它說明瞭這本書所介紹的藥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並且具有一定代錶性的,不是那些過於偏門或者難以操作的。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內容非常豐富,從藥膳的基礎理論,到各種常見病癥的食療方案,再到具體的烹飪方法,幾乎涵蓋瞭藥膳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特色”藥膳的介紹,這讓我看到瞭藥膳的多樣性和地域性,也讓我覺得藥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偏好進行調整。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藥膳離我的生活更近瞭,也更有信心去嘗試和實踐。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