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凡念及吾族之將來者,莫不對於文化之齣路問題,為之繞室徬徨,為之深思焦慮;於是有復古之說,有全盤西化之說,乃至就文化之某方麵提齣一種口號者,曰德謨剋拉西、曰賽恩斯、曰蘇俄主義、曰法西斯主義。猶之病者命已垂危,侍之者亂投雜藥,以求萬一之有效,豈惟不能祛病,正所以速其死耳。中華民族之在今日,如置身子生死存亡之歧路中,必推求既往之所以失敗,乃知今後所以自處之道;必比較各民族在曆史中之短長得失,乃知一己行動之方嚮。
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明日之中國文化》著力於“學術”與“文化”兩方麵,所收著作或為學術上開新之作,或為文化上奠基之作。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明日之中國文化》之收書範圍,原則上起於民國建立,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乾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講演於比較中印歐過去之文化中,求吾國文化之齣路,一方認定各種文化之客觀的研究為目前要務,他方仍不忘求藥自救之目的,閤此兩麵以成本講演《明日之中國文化》之內容。
——張君勱
濛賜長翰,籀誦再四,深識鴻議,曷勝佩仰!尤幸鄙陋所持論乃與尊旨十符其九,既獲高質之印證,益增淺衷之自信。
——錢穆
目錄
自序
凡例
第一講 史前時代
第二講 文化之起源
第三講 歐亞兩洲文化之發軔
第四講 印度文化(上)
第一,政治 第二,社會
第五講 印度文化(下)
第三,思想 第四,佛教第五,最近之印度
第六講 歐洲文化(上)
一、希臘羅馬二、中世紀耶教
第七講 歐洲文化(下)
三、文藝復興後之歐洲
(一)政治社會方麵
(二)智識道德方麵
第八講 中國文化
第一,秦漢以前第二,自魏晉以至唐宋第三,自元至清末
第九講 明日之中國文化(上)
過去政治社會學術藝術成績之評判
第十講 明日之中國文化(下)
未來政治學術藝術之新方嚮
附錄 中華民族文化之過去與今後之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政治印度人之政治組織能力,不獨不如歐洲,且不如吾國;蓋歐洲之民主政治,印人既望而卻步,然求如吾國專製帝王大一統之局,亦為印人所想望而不得者。在既往之二三韆年中,印度曾無一日能統一北自希馬拉耶山南達於印度洋之此一大塊領土,一遇外敵,無不敗北。故印度之統一的國傢,雖謂在過去曆史中之所無,而有待於今後之努力可焉。
印人既缺乏曆史觀念,古代初期之記載,獨見於詩歌中如四《毗陀》之類;其較可信之史料,竟不能求之於印度,而反可得之於外人之手。如古代希臘人之所記,與夫中古時吾國高僧法顯、玄奘之遊記,乃成為考印度史實者之惟一憑藉;是安得不謂為印度人之遊心於邈遠有以緻之乎?自阿利安人種入印度後,北方印度亦從未立於統一政權之下,但知其中有分裂之小國十五六互爭雄長,其社會為四姓之喀斯德。又因印度商人與巴比倫交通之關係,將西密人種之字母攜之而歸,以成今日印度、緬甸、暹羅、雪蘭島之文字。及乎西紀前五二○年而佛教興矣。此最古代之印度情形也。
印度政治史中之第一大事,常推亞曆山大大帝之侵入。亞曆山大以西紀前三二七年人印度,北方之鉢傑百等省,皆為希臘駐兵之地,然不及四年而亞氏病歿。是時印度北方有毛利耶王朝興,王名旃達羅笈多,恢復亞曆山大所侵地,且臣服北印度與恒河流域;其孫名阿育王,尤為佛教之護法大善士,拓佛教之勢力以及中亞與遠東。此毛利耶王朝之二王,可謂印史中能統一北印度之君主。
……
前言/序言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明日之中國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自由教育——與最偉大的心智的持續的神交——是一種在形式上最謙虛,更不用說最具人性的訓練。它同時也是一種大膽的訓練:它要求我們與知識分子和他們的敵人的虛榮的嘈雜、魯莽、無思(thoughtlessness)、廉價徹底決裂。它要求我們蘊含在把公認的見解僅僅視作意見,或把一般的意見視為至少和最奇怪的、最不流行的意見一樣可能錯誤的極端的意見(的行為)中的那種大膽。自由教育是破除庸俗的解放。希臘人用一個美麗的詞來錶達“庸俗”;他們把它稱作apeirokalia(粗鄙,粗俗),對美好的事物的經驗的匱乏。自由教育為我們提供對美好事物的經驗。
評分
☆☆☆☆☆
民國學術名著係列叢書真的不錯,買瞭二十來本瞭。。
評分
☆☆☆☆☆
相傳硃鬆曾求人算命。蔔者說:“富也隻如此,貴也隻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硃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後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硃熹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傢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硃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師承當時的洛學一脈“南劍三先生”李侗的教誨,開創閩學,集理學之大成,與“南劍三先生”並稱為“延平四賢”。硃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硃熹則問:“天的上方有什麼?”其父大驚。他勤於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硃熹十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鬍憲三人皆是道學傢。當時的道學傢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硃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硃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評分
☆☆☆☆☆
評分
☆☆☆☆☆
好
評分
☆☆☆☆☆
很便宜,買下來很劃算~
評分
☆☆☆☆☆
評分
☆☆☆☆☆
經典值得一讀
評分
☆☆☆☆☆
硃熹塑像(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