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閱讀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工具書常常是一種挑戰,但這本書卻給我帶來瞭一種意想不到的親切感。它的排版雖然緊湊,但邏輯性很強,即便是初次接觸,也能大緻摸清它的結構脈絡。我特意翻閱瞭幾頁,發現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書名,似乎還在關鍵處加入瞭一些簡短的注釋或版本說明,這對於區分不同版本的價值至關重要。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體現瞭編纂者對古籍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嚴謹態度。我設想,如果我將來想追溯某個特定主題的源流,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最可靠的嚮導。它像是一位沉穩的老者,默默地站在知識的岔路口,用他豐富的經驗為迷失的方嚮提供明確的指引。它的價值不在於讓你一口氣讀完,而在於它能為你打開無數扇通往深入探索的大門。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覺得分量十足。我平時對曆史文獻比較感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讓人窺見往昔風貌的古籍。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著一股樸實的學術氣息,不像現在很多新齣的書那樣花裏鬍哨。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翻開扉頁,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條目,我心裏就有點激動。這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書房的門,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細讀裏麵的具體內容,但僅僅是目錄的規模和排列方式,就足以讓我感受到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我注意到分類似乎是按照朝代和大緻的文體來劃分的,這種傳統的整理方式雖然略顯老派,但對於梳理龐雜的古代典籍來說,無疑是最為清晰可靠的路徑。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探索其中那些被時間遺忘瞭的珍貴篇章,想象著每一條目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思想精華。對於一個真正的書蟲來說,光是擁有這樣一本工具書,就已經是一種無聲的滿足瞭。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更多是基於對“全”的追求。我的書架上,總有那麼幾個位置是留給那些被公認為領域內權威性著作的。這本書在古籍整理領域的地位,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它所代錶的係統性、權威性和詳盡性,是任何零散的資料匯編都無法比擬的。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如何高效地使用它提供的所有檢索信息,但光是看到它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於我的藏書中,就讓人感到踏實。它為我未來的研究方嚮設定瞭一個清晰的參照係,即便是隨便翻開其中任何一頁,都能發現一些陌生的、但聽起來極具價值的古代典籍名稱,激發我進一步去尋找和閱讀的欲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基礎性”和“奠基性”,它是通往更深層學術研究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遠超其單純作為一本“書”的價值。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收藏強迫癥”。我傢裏已經堆瞭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本能夠統攬全局的索引或提要類的工具書。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內斂,深色的底配上燙金的小字,顯得既莊重又低調,與我書房裏其他一些裝幀鮮艷的暢銷書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輕輕拂過書脊,感受著紙張的紋理,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是一位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摸索的學者,急需一張清晰的地圖來指引方嚮。雖然我目前還沒有深入研究它提供的具體信息,但光是其體量,就足以震懾人心,讓人意識到其中匯集瞭多少代人的知識結晶。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我們傳統文化寶庫的一種無聲的緻敬,它讓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深藏於古寺的乃至是早已失傳的文獻,有瞭一個統一的、可供查閱的參照係,這對後世研究者來說,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審美角度來看待這本書,它簡直就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的厚度、重量以及紙張散發齣的那種特有的油墨香氣,共同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是電子設備永遠無法替代的。我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讓陽光灑在書頁上,然後慢慢地審視那些古老的名字。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間距處理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雖然信息量巨大,但並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反而有一種沉穩的節奏感。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重量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它不僅是一本目錄,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遺産清單”,提醒著我們前人留下瞭多麼豐厚的精神財富。擁有它,就像擁有瞭一張進入中國思想文化核心地帶的通行證,充滿瞭探索的誘惑力。
評分速度快,品相好,感謝
評分4.明高儒:《百川書誌》二十捲(明代惟一的提要目錄)
評分25.清末四大傢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四十捲(著錄圖書2600馀種)
評分評價將幫助其他客戶瞭解這本書並作齣購買決定。
評分(二)
評分近人羅振常遺著,周子美編訂。羅振常(1875—1942),字子經,又字子敬,號心井,又號貌叟,晚號邈園,浙江上虞人,著名學者羅振玉季弟,僑寓江蘇淮安。少時艱苦力學,工詩及古文辭,又旁通日本語言,多有譯著。青年時期,曾一度至遼東任學校教師。中年後,設蟬隱廬書肆於上海。輯有《邈園叢書》、《蟑隱廬叢書》,另著有《新唐書斟義》、《暹羅載記》、《洹洛訪古記》、《古凋堂詩文集》等,惜其大多散佚,詳不可考。該書目為羅氏知見古籍善本書目,共著錄書514種,按四部分類法編排。所收各書除著錄書名、捲數、作者、注釋者外,還對該書的版刻、行款、藏書印章、序跋、校勘等一一加以記述,並撰有提要,考證其流傳得失。提要側重於版本記載,有時亦記藏書舊事及觀書心得。
評分18.清中期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誌》三十六捲,《續誌》四捲
評分友人言:北海公園靜心齋前“戲白魚”,所獲頗多,但其地多蘆草,時為黑魚、黃鱔所睏。“戲白魚”須長竿,長竿之竹葦皆精,遇黑魚或鱔,十九損摺。猶憶往年垂釣時,用四截“蹺竿”,竿為數十年前物,下二截之竹與上二截之葦,殷紅成一色,溫潤有光。以生絲係鈎,餌青蝦,入水誘白魚,竿長而精,魚之巨細,吞之淺深,由竿傳之手握處,若目見,故所獲多而巨。方狂喜,遇巨吞,力遲而凝重,吞之力自鈎而傳之絲,自絲而竿而傳之手,兩手為之戰,舉目視竿尖,尖為魚掣,反傾伸入水,自以為非黑魚即黃鱔,此竿將為所損,不敢輕為掣也。疾起立,執竿逆退徐徐而撤其竿,魚欲左,竿隨之左,魚欲右,則反摺竿而右隨之,一任魚之力脫,不為強掣,
評分33.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非私傢藏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